当今市场三大拥挤交易:做多美股、做空日元和做空贵金属

Discussion in 'Bonds' started by gtm, May 31, 2013.

  1. gtm

    gtm

    当资源的客观稀缺+碰上主观的情绪周期+再加上无限供给的钱。三重矛盾碰撞的后果可想而知
     
  2. gtm

    gtm

    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的错误教训
    2013年 09月 24日 07:53
    Chuck Jaffe

    对部分投资者而言,2008年金融危机的五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他们上一次满仓投资股市的五周年纪念


    Reuters
    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08年重挫37%,尽管自此以后它平均每年回升了8.3%——这个升幅足以收回当年的损失——但是受到惊吓且伤痕累累的投资者却有一连串理由拒绝投资。他们一直埋头关注这些问题,却忘了要参与股市的理由。

    他们在2009年没有投资,因为他们在08年遭受的伤痛犹新,而且他们也认为市场不会马上好转。2010年,金融危机的余波在欧元区酿就了债务危机,到了2011年,又出现对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在全球市场依然变糟之时鼓吹债券泡沫的担忧。到了2012年,投资者又担忧起中国市场出现的问题以及美国迫在眉睫的财政悬崖问题。在今年,局面则是“看看我没有入市时,市场运行得怎样;要知道市场即将出现调整,它会在我回归市场时发生”。

    我的桌上就有一份展现股市80年来一个接一个历史事件的大事记,几乎每一个值得注意的时间点都可以被用作不要在当时投资的理由。实际上,它们无一减缓了看起来实属必然的上升趋势,所以市场在今年升到了新高。

    富国银行顾问公司(Wells Fargo Advisors)的高级股票策略分析师斯科特·雷恩(Scott Wren)说:“你总是能找到不去投资的理由,你能找得到让你为什么没有进入市场说得通的借口。即使在市场形势不错时,你也总是有做旁观者的借口。”雷恩指出,过去五年间散户投资者持有太多现金,对股票的投资不足。

    雷恩说:“他们害怕他们的资金很快就会亏空,而且这个理由也充分。看他们投资的方式,仿佛存款利率达5%的日子又要重新出现了似的——天知道这一天何时会出现——而且他们非常害怕股市会出现什么问题,现在他们干脆就不参与到全球的增长中去了。”

    受到惊吓的投资者不会一夜之间就安然接受股市,即便股市升至历史新高也是如此。现在就全力进入股市会对投资者造成很大压力。

    不过,过于关注下一次危机的可能性会让你难以看清对于总的投资计划而言,什么才是在长期最有意义的。

    重要的事情是,你要去寻找投资的理由,而不是寻找一旁旁观的借口。

    俄勒冈州尤金市(Eugene)判断及决策研究公司MacGregor-Bates的唐纳德·麦格雷戈(Donald MacGregor)说:“无论喜不喜欢股票,我们都得为我们的未来考虑,不去试着做得更好并非解决办法。培养和运用自律是解决办法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逃避市场。”

    他指出,许多投资股票不足或干脆完全避开股市的人“大概怀着他们的房子就是他们的未来的想法”,确切地说就是认为他们可以缩减房产面积,将收益收入囊中从而取得一些证券市场未给予的东西。

    这些人没有注意到的是,他们依然脱离不了市场,近些年房产市场让投资者失望的次数与股市相差无几。金币、收藏品、硬资产以及几乎所有市场的情况均是如此,因为所有市场都有周期,如果时机计算得不对,它们都会让你失望。

    麦格雷戈说:“你需要的克制就是冷静的认识和细致的推理。你不去根据应有的调查和良好的判断来有意识地冒些风险,反而什么都不做,这其实就是冒险。”

    普信集团(T. Rowe Price)的高级理财规划师克里斯蒂娜·法兰德(Christine Fahlund)指出,长期投资者应考虑市场下跌的好处,而不要盯着它们的坏处,在养老计划每月的缴款问题上尤应如此,这笔钱在市场下跌时可买到更多股票,只要市场的长期趋势是上行的,它就有希望带来更高回报。

    法兰德说:“无论市场是下跌,还是达到顶峰,你都可以心情高兴。不管市场周期是涨是跌,都要呆在市场中,因为长期来看你总是需要有一部分资产投资在股票上,以提供你在未来数十年需要的增值机会和通胀保护。”

    当然,在危机当中或是危机过后,这一点都容易被人抛之脑后。

    这也是08年金融危机的五周年纪念对陷于过往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难关的原因所在,因为它会让他们想起他们经历过的麻烦,而并不会让他们关注自那以后发生的事情。

    尽管随着牛市的持续,惊恐的投资者的数量已经减少,但还有大量的人克服恐惧的程度只到敢探出一个脚趾试水温的程度。在今日,金融危机五周年会让他们想起为什么自己不相信对他们说“赶紧来吧,水温刚好”的专家。

    新泽西州新普罗维登斯(New Providence) Lassus Wherley公司的黛汉恩·拉苏斯(Diahann Lassus)说:“如果(投资者的)关注点是接下来的问题,那么他们基本上就处于我所说的‘迷离地带’。他们会认为无论他们投资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基本上都是赔钱。”

    她还指出:“我们总是讨论我们如何被当前的趋势所困,如果市场上涨,我们就希望它永远上涨;如果市场下跌,我们就以为它会一直跌下去。遗憾的是,有时候我们会陷进去,无法重新设定我们关于下一个趋势的参照框架。”

    投资者应着眼于继续往前走,而不是念念不忘金融危机。尽管有种种担心的理由和挥之不去的忧虑,市场还是升到了历史新高。

    (本文作者查克·贾菲(Chuck Jaffe)为MarketWatch的资深专栏作家,其文章发表于美国多家报刊。)
     
  3. gtm

    gtm

    从金融危机中学到的六个教训 2013年09月23日 16: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华尔街崩溃及金融危机席卷美国已经过去五年。

      美国经济在过去几年缓慢复苏。目前股市创出新高,散户大量投资其中。

      但是人们从危机中真正学到了多少东西?人们比过去更明智、准备更充分了吗?

      以下是人们应该吸取的六个教训。

      教训一:不要理会华尔街的乐观预期

      华尔街在2006年的普遍看法是,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理由是房价一直在涨

      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鲍尔森(Hank Paulson)后来表示,他们从1945年以来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房地产价格不会下跌

      市场还形成一种普遍认识,即股市可提供约9%的年平均回报率,债市约5%,理由是,这是华尔街的历史平均水平。

      这些数据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推导过程。无法用有限的历史经验而对未来作出可靠的推断。然而今天仍然有太多家庭基于同样的错误预测来制定他们的财务计划和退休方案。

      现实是:要为股市和债市表现差于预期作好充分准备。

      教训二:专业人士知道的并不比你多

      此轮金融危机完全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意料之中,多数华尔街人士和经济学家同样也感到措手不及。

      就在此次危机前不久,针对职业货币经理人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欧洲和新兴市场股票是最佳投资选择,并且不看好美国股市以及债券市场。现在看来,投资者最明智的选择恰恰应当是与之相反。

      专家的首要工作就是维护自己在业内的名声,也就是说,他们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就像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说,在华尔街,遵循传统而失败要好过违背传统而成功

      眼下,美联储终于打算缩减债券购买计划,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令人担忧,全球各个国家的政府债务负担几乎都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华尔街专家依旧认为一切都会好转。

      教训三:债务状况危急。

      2008年之前的三十年,小到家庭、企业,大到政府,整个美国都沉浸在举债热潮中。

      2008年之前的八年,美国家庭和企业债务增长了一倍。到2008年夏季,美国家庭的债务规模已是1980年时的10倍之多。

      华尔街的传统观点认为这样的债务水平没什么问题。专家们称,家庭举债状况良好。这使得人们超前消费以及改善住房条件。

      华尔街的专家们说金融债务状况也没有问题。这使得企业在多方之间转嫁风险,以使整个体系更加安全。

      就连美联储主席也认同上述观点,并对浮动利率抵押贷款发表了一些积极的讲话。

      现如今,家庭和金融企业的债务仍高于2006年,联邦和企业债务也大幅增加。

      许多消费者会再次大量举债。那就祝愿他们在失业或经济再度下行的时候也能好运。资产价格和收入可以下降,但债务却是一分不少都要还的。

      教训四:我们比自己想像中更不愿意承担风险。

      当你走进理财规划师的办公室,他们会要求你填写一份表格,说出你的投资组合愿意承担多少“风险”(也就是波动性)。公平地说,许多人认为他们愿意接受价格长期上升过程中所出现的波动性。然而,除了可以让理财规划师免于诉讼,这类表格几乎毫无用处。当时股市大跌,人们就会抛售。你的资产净值理论上缩水一半与实际中亏去一半完全是两码事

      如今,随着美国股市创出新高,人们又开始沾沾自喜、重新踏进股市。他们能够应付又一轮大跌么?他们需 要做好准备。

      教训五:简单即是美。

      信用违约掉期大跌了,对冲基金内爆了,复杂的衍生品泡沫破灭了。银行类股暴跌了,投资者血本无归。即便是最聪明的金融博士也在2008年碰壁了。但结构相对简单的投资产品却表现不错。如果你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前一天买进了麦当劳(McDonald's)的股票并一直持有它,那你就赚到了,迄今为止麦当劳股价已上涨了80%。这段时间里麦当劳股价仅出现温和波动。可口可乐(Coca-Cola)同期上涨60%,强生(Johnson & Johnson)同期上涨50%。(难怪奉行简单投资之道的巴菲特这一次又赢了。)这正是投资简单资产或奉行简单策略的一个理由。当然,投资者也有理由去进一步了解投资,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资金的去处。投资自己不懂的资产或实施自己不明白的策略,也许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事了。

      教训六:现金不是垃圾

      大环境好的时候,华尔街视现金为垃圾。多数人认为现金就是“死钱”,等于低收益的失败投资。投资者更愿意把钱投到更高风险的资产中,就像他们说的:把现金用起来吧。人们盲目地相信流动性危机不可能或不会再次发生。然而2008年危机爆发时,持有现金储备才是明智之举,有现金才有把握。再来看看股神巴菲特吧。彼时在人们恐慌之际,他握有大把现金,可以在股市逢低吸纳。在资产组合中,所有投资者都需要握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例如短期美国国债)。普通投资者需要知道,现金既可以用来应付家庭开支,也可以用来应对经济危机

      (摘编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文:BRETT ARENDS)
     
  4. gtm

    gtm

    投资的本质就是对现金的“不定期择时”
    作者 周增军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基金定投”之所以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方式,即是因为它取消了投资者的选择权,其本质上是锁定投资者在一个动荡的市场中不断加仓单向做多。

    对持有“现金”的抱怨由来已久。

    比如,去年有一个故事曾经广泛见诸报端:1977年,汤婆婆在银行里存了400元钱,一忘就是33年;33年后,这400元存款产生了438.18元的利息,扣除中间几年需要征收的利息税2.36元,汤婆婆连本带息仅可取出835.82元。

    根据记者的查询,按当时的物价水平,汤婆婆当年可以用这笔钱买400斤猪肉,727盒中华香烟或者50瓶茅台酒。但按现在的物价来计算,835.82元仅可买69斤猪肉,40盒中华香烟或者1瓶茅台酒。

    一位证券人士更是这样算了一算:1991年万科的配股价是4.4元,当年如果汤婆婆再添40元钱,就可以配股万科100股,如果她持有这100股万科“睡大觉”,这笔投资的市值将达152238元,投资收益为345倍。

    这个故事通常被用来说明,持有现金或银行存款是财富缩水的可靠途径。

    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但我同时也认为,这种说法把“现金”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即选择权价值,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果永远/长期不动用这种选择权,让现金“睡大觉”,它的当然后果就只能是财富逐渐缩水;但如果择机动用这种选择权,境况则将大为不同。

    进一步来说,我的意思是,对投资者而言,“择时”虽然很困难,但却不得不“择时”,因为放弃“择时”的代价会非常沉重。而且,所有的“择时”,都只是现金选择权的一次行使。所谓“现金为王”,其真正应该表达的意思更应该是“现金选择权为王”。或者说,“现金”既是一切投资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投资行为的归宿

    从这个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说,投资的本质就是对现金的“不定期择时”。
    在一项资产进入牛市运动的初期,“现金”所包含的“选择权价值(看涨期权)”可能数倍于“现金”本身。同样,在一项资产进入熊市运动的初期,“现金”所包含的“选择权价值(看跌期权)”亦可能数倍于“现金”本身。正如你现在可能已经体会到的,“现金”巨大的选择权价值的奥妙在于,它自身神奇地包含了两种方向截然不同的选择权。

    所以,“现金”远非我们所惯常看到的那样,一副平庸无趣的嘴脸。从“选择权”的角度看待“现金”,更容易还原它本来面目的勃勃生机。

    比如,“基金定投”之所以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方式,即是因为它取消了投资者的选择权,其本质上是锁定投资者在一个动荡的市场中不断加仓单向做多。这当然很不好玩,比银行存款还不好玩
     
  5. gtm

    gtm

    为什麽债券天王会亏损而你却不会
    2013年09月25日07:41


    好消息:“投资者对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欢欣雀跃地写道。“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借贷成本走高。”那么借贷成本究竟增加了多少?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五月份低点1.6%一直攀升。彭博债券交易商(Bloomberg Bond Trader)表示,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刚刚触及3%。


    Illustration by Brian Aguilar (Getty Images/Reuters)
    美联储主席贝南克坏消息:在4月29日时,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警告称,持续30年的债券牛市即将终结。他还警告称:我们都将“因投资而亏损”。债券价格已经走低。格罗斯的应对方案是:高风险另类投资。他会亏损吗?你又将亏损多少?

    与此同时,即将卸任的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正坐在他的摇椅上一边谈论缩减经济刺激举措,一边等待退休。是的,现实世界的经济正在引导着美联储。而在贝南克的幻想世界中,他的廉价资金印钞机已经使他成为了货币世界的救世主。

    现在,贝南克已经在给自己价值百万美元的回忆录打草稿了。缩减刺激举措只不过是他在等待萨默斯(Summers)或耶伦(Yellen)登上美联储宝座之前无所作为的借口罢了。

    投资者们从不长记性,他们注定要重蹈历史覆辙

    警告:历史再清楚不过了——当美联储上调利率时,债券价格就会走低。这一点屡试不爽。是的,历史终于再次重演了。这必将再次给投资者带来伤痛。事实上,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债券收益将持续下降,就像1994年那样,与此同时,股市将走高。

    下面这句话我们听过不止一次了: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那么你将重蹈覆辙。除此之外,我们常常收到明确的预警,比如格林斯潘(Greenspan)提到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可是投资者仍然会争先恐后地成为命运的受害者,一次次地重复历史,从不吸取教训。

    所以,让我们利用晨星(Morningstar)的数据来回顾一下过去的25年吧,透过先锋500指数(Vanguard 500 Index)和先锋全债券指数(Vanguard Total Bond Index),我们可以重新审视1988年至2013年的股市及债市表现。

    请仔细观察美联储利率与债券价格之间的连锁反应。文中将列举详细数据。为了凸显美联储利率与债券价格之间跷跷板式的互动,段落标题体现了各个时期的大体数据,不过,两者之间的起伏并不总是呈相同的比例,也并非具有一致的可预见性。请特别注意1994年和2003年美联储上调利率的举动。

    1989年-1993年:美联储降息6%……债券价格上升8%

    美联储于1989年开始降息,利率从9.25%被一路下调。1992年,利率基本稳定在了3%-4%的区间内。1993年,美联储没有对利率做出调整。因此,在1992年至1993年期间,当美联储利率基本维持在3%-4%区间内时,债券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一直颇为健康,1992年为7.1%,1993年为9.6%。股市的表现也一度非常喜人。1989年——也就是老布什担任总统的第一年——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上涨了31.3%。

    1994年:美联储利率上调3%……债券价格下跌7%

    继1993年全年将利率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不变后,美联储从1994年初开始加息。利率上调持续了一年,并在1995年初稳定在了6%左右。但是,债券基金市场通常会对加息做出负面反应。事实上,短短一年内的七次频繁加息令债券市场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因此,1994年,债券市场总回报降为负值,从一年前的9.6%降至-2.6%。

    1995年-2000年:互联网繁荣……美联储小幅降息……债券价格上升8%

    是的,互联网牛市繁荣起源于1995年。美联储停止了加息,并将利率从6%的水平小幅调低至5.5%-6%的区间内,美联储在1995年至1999年的牛市期间基本维持着这种策略。美联储的这种利率政策为固定收益产品创造了一种有利的环境。在此阶段的初期,长期债券基金收益率一度攀升至18%。在随后的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债券基金的年化总回报一直为正值,分别是3.5%、9.4%和8.6%。

    那个年代是新经济、互联网热和非理性繁荣的光辉岁月。那时,共同基金的回报率达到30%的水平稀松平常。在1995年至1999年的五年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度升幅分别达到了37%、22%、33%、28%和21%。在1999年,即本轮上涨周期的最后一年,有19只基金的回报率达到了179%至323%之间。你甚至在理发店都能听到选股建议。邻居间的烧烤聚会上,人人都在谈论着提前退休的话题。美国民众确信,牛市永远不会终结。

    甚至连发生在1998年秋季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破产,以及来自亚洲和俄罗斯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威胁都没有令这种热潮降温。为了应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美联储在这段非常时期将利率从5.5%小幅调低至4.75%。但是,科技股热几乎从未停歇。

    2000年-2003年:30个月的衰退……美联储降息5%……债券价格上升10%

    互联网狂热最终得以持续了整个1999年,并一直延续至2000年第一季度。紧接着,市场经历了剧烈的震荡。2000年5月,当纳斯达克指数(Nasdaq)冲上5,000点时,美联储试图通过将利率从1998年底的4.75%上调至6.5%来抑制这种繁荣。但是,美联储的行动为时已晚,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带来了30个月的熊市。

    此后,在2000年至2002年股市陷入熊市之际,美联储启动了一系列减息举措,将利率从2000年的6%降至2003年6月的1%。在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发动。投资者们承受了30个月的衰退,股市蒸发掉了美国民众高达8万亿美元的退休金。

    债券却是头等赢家,债券提供的不仅是避风港,还有丰厚的回报。在2000年至2002年的衰退期内,债券市场的回报达到了非常健康的8%-11%,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在这三年却陷入了负增长之中,分别下跌了9%、12%和22%。而在随后的2003年,该指数实现了28.5%的升幅。

    2003年-2007年:美联储加息4%……债券价格下跌6%

    在2004年年中至2006年年初之间,美联储连续加息,将利率从2003年的1%上调至5.25%,并在2008年华尔街银行业危机前一直将利率保持在略低于5%的水平。在股市攀升之际,债券的回报在3%-6%的区间内。在2003年至2007年间,股市迎来了一轮温和的牛市。继2003年大涨28.5%之后,标准普尔500指数在接下来的四年内均取得了正回报:涨幅分别为10.7%、4.7%、15.6%和5.4%。尽管本轮涨势不及上世纪90年代末历时五年的互联网繁荣时期,但是它使股市摆脱了2000年至2003年三年衰退期的困扰。

    2007年-2008年:美联储降息5%……债券价格上涨2%

    在随后的2007年和2008年,随着雷曼(Lehman)、Countrywide、美国国际集团(AIG)、美林(Merrill)、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和房地美/房利美(Freddie/Fannie)的破产,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全面危机之中。接踵而至的总统大选、经济衰退和熊市使美联储迅速把利率从2007年9月的4.75%下调至2008年10月的1%,此后,在2008年12月,美联储将利率进一步下调至0.25%。股市跌幅超过40%。债券收益率徘徊在5%-6%的区间内。

    2009年-2013年:美联储维持零利率……股指翻番……30年债券牛市终结

    在2008年底之后的过去五年间,美联储有效地将利率维持在了接近零的水平。2007年底至2009年初,市况非常糟糕。股市市值缩水超过一半,这与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如出一辙,道琼斯工业指数(Dow Industrials)从2007年10月的记录高点14164点跌至2009年3月的6507点,下跌达7657点。

    2009年3月底,股市见底,我们迎来了一轮新的牛市。尽管茶党主张紧缩政策,但由于贝南克奉行的全天候印钞政策,自那时起,道指已经上涨了不止一倍,并于8月初创下了新高15658点。事实上,紧缩政策和印钞政策都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牛市在新任美联储主席上台后还会延续吗?

    2013年-2015年:美联储维持低息政策,但借贷成本增加……债券下跌

    在2009年至2012年的过去四年间,债券的收益率分别为5.9%、6.4%、7.5%和4.6%。尽管美联储一直将利率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但是拜贝南克有关逐步缩减刺激计划的言论所赐,自2012年底开始,近期的债券回报率已经下降了6%以上,至约-3%。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东战争威胁、美国国内政治失常以及下任美联储主席人选长期悬而未决之际,真实世界的借贷成本一直在推动利率走高。

    所以,你将对格罗斯作何回答?你将亏损?还是会赚钱?

    Paul B. Farrell
     
  6. gtm

    gtm

    Jack Bogle says investors should ignore ‘nonsense’ of record market highs
    September 24, 2013, 4:56 PM
    Jack Bogle, founder of The Vanguard Group and president of Vanguard’s Bogle Center for Financial Markets Research, said that investors should ignore the idea of the stock market being at “record highs,” and not let such “nonsense” affect their long-term decision making.


    BloombergJohn C. “Jack” Bogle
    Appearing on MoneyLife with Chuck Jaffe, MarketWatch senior columnist, Bogle noted that the market’s move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haven’t changed his expectations, and said they should not change anyone else’s for the long haul.

    In a series of 2010 interviews with Morningstar Inc., Bogle suggested that investors expect a total return of 7% to 7.5% on stocks, and roughly 4.5% on bonds; while the market has risen much faster than that since then, Bogle said his long-term forecast is unchanged.

    “I think stocks are in a general range of reasonable value, and by ‘reasonable value’ we’re talking about price/earnings values,” Bogle said. “They are much higher than what Wall Street gives you — they have their own way of working the numbers … they will tell you it’s 15 times [earnings], but I will tell you 20 times — but I don’t see that a dramatic change will have too much effect on that 7% long term return, either increasing it or reducing it.

    “I don’t know exactly what to say about a record high,” he added. “Yes, it’s at a record high, there’s no question about that. But dividends are at a record high …. and corporate earnings are at a record high, so it’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damental value and that ephemeral market price that is the important thing to think about. So record highs, I don’t think about that.”

    Bogle noted that while “every day changes kind of the way you look at things,” he’s not changing his personal investment program, which involves conservative investments and a large slug of bonds. Even in a rising-rate environment, Bogle said he would stick with the bond position, although he noted that his personal portfolio is municipals and intermediate-term, bonds to mitigate some of the interest-rate risk on long-term bonds.

    “The reason I like a bond position is that nothing is guaranteed, and the bond position is like an anchor to windward … or a little dry powder, so when the stock market falls apart – as it will from time to time – you don’t get scared and do anything dumb,” Bogle said. “I get scared, but I don’t do anything dumb.”

    Bogle will re-join Jaffe for a second interview on MoneyLife, set to air on Wednesday.
     
  7. gtm

    gtm

    辜朝明:美国或已陷入QE陷阱——QE和复苏的恶性循环
    QE/辜朝明 文 / 莫西干 2013年09月26日 15:49 来源:华尔街见闻
    上周三,美联储公布了暂时不放缓QE的决定,令整个市场都惊讶了。在接下来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提到了最近长期利率的上涨是推迟放缓QE的原因之一——有趣的是,正是伯南克在6月首次提及放缓QE导致了利率上涨。利率上涨速度过快,幅度过大都可能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然而,野村经济学家辜朝明把这称为美联储自己制造的“QE陷阱”,并在报告中写道,美联储上周的决定是“利率上涨和经济增长萎靡之间恶性循环已经出现”的一个明显迹象。

    在美联储公布暂时不放缓QE的决定之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最高涨到了3.0%。

    辜朝明表示:“在美联储决定推迟放缓QE以后,收益率并没有跌至2.0%甚至更低的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然在2.5%左右波动,这意味着下一次利率的上涨可能很容易就把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推高到3%以上。...我担忧利率这种断断续续的上涨会威胁利率敏感部门的复苏,比如说房地产和汽车行业。这可能使得美联储重新感到犹豫,促使美联储暂时搁置或推迟放缓QE。”

    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开始的。

    辜朝明表示:“虽然利率可能会下降,安抚市场几个月时间,但一旦数据显示经济改善,放缓QE的言论可能将再次出现,那么这将推高利率水平,进而扼杀了经济复苏。...结果美联储将再次被迫推迟或放弃放缓QE。我认为,最近的事件已经大幅增加了以后出现“向前走半步,又向后退半步”的可能性,我已经在上一份报告中警示了这种情况。但老实说,我没想到情况这么快就出现。”

    辜朝明认为,现在正是美联储面对QE的真实成本的时候了:

    鉴于如果央行从来没有实施QE,这个问题是永远不会出现的,所以我认为,美国正在面对其政策决定的真实成本。

    如果美联储不实施QE,在经济反弹的时候,长期利率将不会这么早就开始上涨,同时,经济复苏将能够平稳的进行。现在,任何停止QE的讨论都会推高长期利率,给经济泼一盆冷水,使得美国更难中断该政策。

    辜朝明表示:“在所有停止QE的谈论中,我认为QE陷阱是比恶性通胀更可能出现的结果。...一旦经济小幅好转,美国当局就开始谈论放缓QE,这将导致长期利率大幅上涨,并把经济复苏和通胀扼杀在萌芽状态,而实际上,这又阻止了它们停止该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是永远不可能全面复苏的,因为企业和家庭生存在对长期利率大幅上涨的长期担忧之中。”
     
  8. gtm

    gtm

    格林斯潘国债谎言
      格林斯潘曾表露,美国根本就不打算全部偿还其债务。为此我们在外汇储备战略上更应该早做调整。

      美国2002年的股市泡沫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有直接的关系。当人们分析危机的原因时,格林斯潘的作用和动机自然是讨论的重点之一。

      主张“阴谋论”者有之,主张“失误论”者亦有之。格林斯潘自己在国会上承认“犯了错误”。这个争论表面上是对危机的不同看法,但实际上关系到各国对自己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的战略方向的争论。

      最近的一个网络信息为这场争论提供了非常可贵而难得的证据。2010年2月2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出席为2011年财政预算进行辩护的国会会议前接受了采访。她在这次采访中回忆说,十年前,当她作为参议院预算委员会委员时,曾经听取格林斯潘为当时增加开支并减少税收而形成巨额债务的计划的说明。

      格林斯潘当时说,“我们实际上并不需要偿还这些债务。” 对格林斯潘的这个说明,希拉里用了一个词“outrageous”来形容她对格林斯潘的态度。希拉里的心情里面表露出的贬义成分显而易见。

      为什么格林斯潘的说明会引起希拉里如此反感呢?众所周知,克林顿在总统任内实现了消除美国财政赤字的目标。在电视摄像机面前,克林顿亲自用笔在一张大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表示赤字为零。可以想象,将克林顿总统作为政治上的“偶像”的希拉里一定也为此付出不少的心血。

      问题回到中国。余永定先生曾说过“美元陷阱”,表露了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的担心。但是,看起来他的多次“提醒”并没有为决策机构和决策人所接受。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为减少外汇储备做什么事情,增加的外汇储备仍然是数以千亿计的购买美国国债。

      不仅决策机构如此,在学术界甚至没有多少经济学家呼应余永定的意见。相反,有一些“大腕”级的人物还在强烈主张继续目前的外汇政策。他们真的相信美国政府会保护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的价值吗?

      在2007年的时候,美国人均负债(44.5万美元)就达到了人均收入(3.5万美元)的10倍以上。当中国需要把持有的美元债权变现的时候,美国的全体国民不吃不喝10年以上才可以还清这些债务。

      美国就有经济学家公开声称,美国总统是绝不可能要求老百姓缩减开支来偿还中国的债务的。指望美国变卖资产还债吗?我们手握大把的美元却发现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购买,除了泡沫化的房地产和金融衍生品之外,美国核心化的技术和产业是不会出售的。当实际偿还根本不可能的时候,美国除了赖账之外可以说“别无选择”。

      我们必须明白的一点是,持有外债并不是目的,这只是一个储存的手段。这些美元如果放在那里永远都不去使用的话,所有的只是账面上的数字而已,并不真的拥有这些财富。账面上的数字越大,所面临的贬值缩水风险也就越高。而之前长期实行的外汇政策,无形中将中国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里,也就是“美元陷阱”。

      如果以前还对此心存疑虑的话,现在格林斯潘说了,美国根本就没想偿还美国的国债。这样公开宣示的理念,是否可以称之为“阳谋”?遗憾的是至今没有查出格林斯潘这段话的正式国会记录,希拉里的回忆当然不会错,格林斯潘也没有出面否认,看来很大的可能是格林斯潘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讲的了。

      中国应该做些什么?现在的决策应该为减少今后可能的损失做些什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任何对美国美元政策的美好憧憬都是镜花水月。

      当前的决策人应该就余永定几年以前具有前瞻性的“美元陷阱”的提醒做出外汇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不要为那些由于种种可以明示或不能明示的原因主张继续购买美国国债的意见所误导。从希拉里的态度来看,民主党在美元战略上是从美国长远利益出发的,而共和党在美元战略上则追求美国短期利益。现在虽然是民主党执政,但不要低估美国短期利益对美国决策人的诱惑。历史证明,后者才是主流
     
  9.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418

    越多分析师关注,公司创新能力反而越差?
    创新/互联网创业/IPO/投资/Twitter 文 / 金泽 2013年09月29日 15:09 来源:华尔街见闻
    在哈佛大学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经济学著作中,我们学到了一个名为投资者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的假说,大意是一家公司越受分析师关注其创新能力越弱。

    最近的一份统计报告给这个假说提供了支持,研究员们跟踪了2000家美国上市公司超过12年的记录,统计了这些公司的专利数量和当时每项专利被学术报刊引用的次数。(引用次数越多表明此项专利的科技意义及影响力越大。)

    报告显示了一家公司的受到越多金融分析师的关注,其专利的数量和影响力就越小。这体现了分析师和投资者们大多不能容忍公司的短期失败,这导致公司的管理层不愿意花时间和冒风险去投资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未必能产生实际效益的基础性研究。因为上市公司面临分析师的评级压力,不得不努力达到短期内的盈利目标

    资本市场中最近比较受关注的就是Twitter申请IPO一事了,其CEO 迪克.科斯特罗(Dick Costolo)在电视节目上表示:我不会去追逐公司的短期利益,这会使我们变得短视,我们有一个既定的远大目标,我们正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

    近期,股票分析师们都在关注并不断上调Twitter的估值,但是如果科斯特罗希望他的公司保持创新势头的话,他应该希望自己公司的股价还是低点好。



    Twitter CEO 迪克.科斯特罗 Dick Costolo
     
  10.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518
    Simon Black:黄金价格下跌的五大理由?瞎扯!
    黄金/黄金价格/Simon Black 文 / H.Lin 2013年09月30日 19:24 来源:华尔街见闻
    关于未来的黄金价格走势,国际自由投资者Simon Black在其Sovereign Man博客上发表了如下评论:

    今早(28日)我收到了一家私人银行的研报,其观点是看跌未来黄金价格,并且分析师们列出了未来黄金价格可能下跌的五大理由。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1)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12月会议上削减刺激措施。货币刺激的减少应该会降低黄金的吸引力。

    2)发达世界的通胀压力预计仍将有限,这将使得黄金作为通胀对冲资产的需求降低。

    3)我们预计美国经济复苏将加速,这将降低黄金作为安全资产的吸引力。

    4)投资者信心的重大改善也应该会降低黄金作为安全资产的吸引力。

    5)受印度黄金进口关税的上调,以及该国其他一些旨在降低经常帐赤字的措施影响,印度的实物黄金需求也应该会不容乐观。

    我的看法?这些人完全没有抓住重点。

    现实情况是,今日的金融市场是受央行操控的,它们把资产负债表大肆扩张到了无力偿还的地步。许多央行已经没有偿付能力了。大多数“富裕”国家已经破产了。

    美国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的税收收入,来满足强制性福利支出(诸如社会保障)和债务利息支付。而这还是在利率处于历史低点的时候。

    美国债务每天都在增长。美国政府5月触及了法定债务上限,并且在他们提高债务上限后,很快就将触及新的债务上限。

    美国政府甚至无力支付当前1.968%的平均利率。(相比之下,2001年1月的利率为6.620%,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时的利率为3.665%……)

    政治家们抓住了养老金,抢劫了银行账户,并且提高了税收。他们已经实施了资本管制,甚至限制黄金进口和所有权。

    投资者正像吸毒者一样沉迷于廉价资金。股票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债券价格接近历史高点。许多其它资产类别(如美国农田等)和大宗商品(如牛等)也接近历史高点。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东西有意义。

    我在南美有一些农田,把它们作为对冲通胀、系统毁坏和经济衰退的最终工具。此外,它带来了大量现金流。

    但农田并不易于携带或是非常具有流动性。这也就是为什么黄金是个极好的选择。

    买贵金属就像买保险。你会希望永远不需要把它兑现。但如果真的到了需要的时候,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金融体系已经崩溃、金价已经涨上月球了……

    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那么,你将会为自己心存远见,懂得用纸币来换取真正的储蓄而感恩。
     
  11. gtm

    gtm

    美国政府关门,“避险天堂”黄金为什么反而暴跌?
    美国政府关门/黄金/避险天堂/黄金暴跌/金价 文 / MJ 2013年10月02日 14:43 来源:华尔街见闻
    乱世买黄金? NO!

    当地时间周二,在美国政府正式关门之日,黄金暴跌41美元至两个月新低,跌幅达3.1%。



    政府关门意味着不确定性增加,传统的“避险天堂”资产黄金为何暴跌?以下是华尔街见闻根据交易员观点整理的部分可能原因:

    1、商品对冲基金清仓与技术止损。

    有传言说周二有一家商品对冲基金被迫清仓,WSJ和路透都报道了有关传言。

    周二美国早盘8点30至8点40分之间,Comex黄金突然涌现巨大的卖盘,金价迅速跌至每盎司1300美元下方,跌破这一关口又引发大量技术止损盘带动价格进一步走低至每盎司1284美元。

    悉尼的Westpac银行首席外汇策略师Robert Rennie说,“(黄金大跌)的确令人吃惊,未来两三周我们将进入极度不确定的时期。市场上的确有基金清仓的传言。”

    另外,Comex黄金期权场内交易员Jonathan Jossen说,市场上出现了巨量的12月到期的看跌期权,这对黄金期货价格也形成了压力。

    2、对黄金失去避险作用的失望。

    如果美国政府关门引发市场恐慌,黄金可能会受追捧。但现实情况是,金融市场非常淡定,美国股市反而走高。

    黄金在今年三季度大幅上涨了8%,是过去一年来首个上涨的季度。如今不确定性增加,黄金未能如期上涨,交易员选择了兑现利润。

    3、预计关门不会持续太久。

    一些交易员的理论是,政府长时间关门黄金才会涨。如果政府关门只是短暂的,实际影响并不大,投资者对避险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之前有许多人预计两党会在最后一刻达成一致,即便政府关门也会使短暂的。

    4、关门破坏经济,将推动通胀放缓。

    芝加哥的资深市场策略师Bill Baruch说,黄金下跌反应了市场认为政府关门将影响经济的预期。他说,政府关门将破坏经济增长,这将推动通胀进一步放缓,从而破坏对黄金的需求。
     
  12. gtm

    gtm

    新兴市场债券基金资金流出告一段落
    2013-09-30

    华尔街日报报道,新兴市场债券基金四个月来首次出现资金回流,反映出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U.S. 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决定继续为经济提供刺激后这一资产类别的利率出现了回升。

    美联储上周出人意料地宣布维持当前每月购买850亿美元债券的步伐不变。这一决定提振了高风险金融市场资产的价格。今年整个夏季这类资产受到了重创,因当时外界预计央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即将结束。如今,投资者资金的流动状况表明,他们已经把美联储暂不收缩刺激措施作为了将资金重新投向更高收益率、波动性更大市场的理由。

    巴克莱(Barclays)表示,基金追踪机构EPFR Global的数据显示,在连续17周资金流出后,最近一周新兴市场债券基金净流入5.60亿美元。与此同时,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吸引了18.7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为连续第三周净流入。

    摩根大通( JP Morgan Chase & Co.)策略师Trang Nguyen和Carment Collyns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美联储推迟收缩刺激政策是新兴市场固定收益市场风险偏好全面升温的一个刺激因素。

    投资者重返这些市场尚处于试探性阶段。巴克莱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之前的17周里,投资者总共从新兴市场债券基金撤资约255亿美元。这类资产当前的价格水平离可以让投资者在今年实现正回报的目标还很远。晨星(Morningstar)的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债券基金今年迄今平均下跌了6.9%。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对190个机构客户开展的调查显示,9月份投资者加大了对新兴市场资产的投资力度,主权债券和公司债的资产配置都有所增加。该调查的受访者总共管理着约1.1万亿美元的资产。不过,在美联储作出政策决定后,新兴市场已经显示出波动性迹象,投资者现在转而预计美联储将在未来几个月缩减其购债计划的规模。

    在美联储决定维持当前货币刺激措施的步伐后,多种新兴市场货币回吐了之前取得的涨幅。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已经回到了美联储作出意外决定前的水平。土耳其里拉和南非兰特兑美元目前位于三周低点附近。

    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驻伦敦的新兴市场策略师Christian Lawrence说,说到底,美联储只是推迟了收缩定量宽松政策的时间,而不是取消或改变他们的收缩计划。



    调查:新兴市场股票价值被低估
    2013-09-30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国投资经理们认为,新兴市场股票是最被低估的主要资产类型,此前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意外推迟“缩减”货币刺激方案的计划缓解了市场的担忧情绪。

    接受CFA英国协会(CFA Society of the UK)调查的投资经理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存在某种程度或者非常严重的价值低估,这一比例超过了上一季度的44%,并且创下了这项始于2012年初调查的最高纪录。

    养老基金、基金会等机构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数据显示,自9月6日以来,机构投资者向新兴市场共同股票基金净存入的资金规模超过60亿美元。

    仍有21%接受调查的投资经理认为新兴市场股票估值偏高,低于前次调查的26%,这凸显出某些资产管理人士仍然存在担忧情绪。

    新兴股票市场近三年来收益表现一直弱于发达股票市场,今年夏天更是急剧下跌,原因是此前美联储表示,计划在今年收缩“量化宽松”债券购买项目的规模,并于2014年最终结束该项目。

    受投资者将资金从发展中国家撤出影响,富时新兴市场指数(FTSE Emerging Markets Index)相对于其今年5月的高点深度下挫了17.3%。市场对于量化宽松终结的担忧情绪,更被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均趋于疲软加剧,特别是中国、巴西以及印度等国。

    但本月早些时候美联储做出的推迟缩减量化宽松的决定,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多数新兴市场股票指数本月收回了部分失地。

    Axa Investment Management基金经理马克•汀克(Mark Tinker)指出,相对于美国股市,新兴市场股票价格目前处于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花旗(Citi)的分析师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仍然脆弱,但建议投资者对新兴市场股票采取一种反向超配的持仓模式,原因在于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已经跌得过快过猛。
     
  13. gtm

    gtm

    为什么大多数投机者的结局总是失败?
    投资哲学,投资理念 文 / 王秉淳 2013年10月03日 20:40 来源:华尔街见闻
    本文来自JOSHUA BROWN。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Jack Schwager's《 Hedge Fund Market Wizards(对冲基金市场智慧)》一书中描写Larry Benedict在成功之前不断失败的故事。在成为超级成功的榕树资本管理创始人之前,Benedict不断地重复着失败再失败的故事,但他始终坚守着一条正确的纪律,即确保失败的交易不会让他从此出局,并且从不寻找弥补损失的捷径。

    以下是他分享观点:

    我们知道大部分投机者往往以失败而告终,那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成功?

    自从我开始投资事业,我看到过许许多多投机者惨谈的结局,要么自杀要么无家可归。他们共有的一大特点是身具有赌徒本性。他们一旦损失,总是试图寻找一桩能够弥补损失的交易。而我很早就知道不能这么干。从事投资事业需要你不懈的工作。这也是我所做的。每天,我都要做上百次交易。慢慢积累收益。如果你查看我的每日收益统计,你会发现很少有收益很大的日子。

    许多投机者(或者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总是怀揣着这样一个想法,即只要1到2次“大”的交易将改变他们的生活;或者在一系列小损失之后,只要一次关键一击就能弥补损失甚至賺上一笔。当然,这种想法的确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可行性很低。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冒着巨大风险赌博成功的背后,有着无数悲惨的故事。

    Larry Benedict上述评论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Dragonfly 资本的Greg Harmon。

    自Greg于2011年开启博客以来,他始终能够击败S&P 500,Greg的成功正如Benedict所评论的是磨出来的,他从没指望能够一击打出个本垒打,他的成功是慢慢磨出来的。

    在他最近贴出的Dragonfly交易记录中,Greg指出在过去2年,他一共做了765次交易,其中484次以盈利告终,其他要么损失要么持平。他总是非常精确地使用入市和出市策略,在市场多空双方同时交易着股票或期权。对他来说,投机并不是朝九晚五工作或业余爱好,这是他的事业,他是职业投机者。

    在投资交易这个行当里,你必须努力工作。Larry Benedic是这样告诉你的,Greg Harmon也会这样告诉你,而且任何在这个行当里成功的人士都会重复同样的话。史上最伟大的投机者之一,Bernard Baruch,他的首条投资纪律便是“除非你把它当成是你的全职工作,不然不要去投机。”几十年过去了,这句金玉良言依然管用,事实上,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今天的市场已经变得更为困难。

    对任何人而言,本垒打都有随机打出的可能性,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你能重复打出第二次?第三次吗?很可能不行了吧。所以真正的问题来了,慢慢“磨练成就”是不是你愿意做的,是不是你能够做的。也许统计数据会说你在体力和情绪上都不是适合,但没有人为因为你去尝试而指责你。

    所以你只需要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愿意“慢慢磨练”成功,因为你的成功来自于你不懈的工作,你值得拥有。
     
  14. gtm

    gtm



    9.18 众人预期QE退,QE不退,大喜,新高。10月注意力转向债务谈判,僵局,大惊,回调。债务上限解决,大喜,反弹。随之转向降级和经济忧虑,大惊,新低。年年岁岁花相似
     
  15.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115

    QE大富翁
    QE 文 / 莫西干 2013年10月08日 23:41 来源:华尔街见闻
    相信大家都玩过大富翁游戏,当某一玩家赢光了对手手上所有的金钱,这个游戏就结束了,因为没有钱的玩家已经玩不下去了。如果你能理解大富翁游戏的基本原理,可能你就能够理解美国经济现在所处的困境,以及为什么QE不能重新激活美国经济。以下是FTav博文《The paradox of over-production in a world of QE》的节选:

    从根本上说,QE全是关于给经济去风险的——让国家承担风险,这样私营部门就不必承担风险了。QE本身会制造危险的泡沫吗?QE应该有这种能力。

    我们应该担忧这些QE制造的泡沫吗?这个问题应该与停止QE所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相关。现在,这些下行风险可能更为危险。

    缺乏可替代的分配机制下,QE是现在用于支持货币体系最有用的工具,现在的货币系统仍依靠银行创造的信贷来购买真实的商品和服务。

    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金钱”普遍只是一种对实物商品、服务和其它经济资源的索偿权。

    这些索偿权是可以相互交换的(可交易),但现实中,它们是有不同的生成起源。

    在一个所有金钱都有国家发行和控制的简单系统中,国家对这些索偿权有完全的控制力——包括从这些索偿权的流通数量,到分配以及期限。国家负责公平地分配这些索偿权,并通过某种方法鼓励发展足够的生产力来满足所有现存索偿权的潜在索偿需求。

    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系统中,这个工作部分已经外包给私营的银行完成,银行有能力凭自身的能力创造金钱(索偿权)。

    银行的加入,是因为不能一直依赖国家通过某种方式来分配或配置索偿权,而且这种方式又能促进经济的增长来满足这些索偿权。如果出现坏的配置决定,经济将不能产生足够的增长,满足流通中索偿权的索偿需求。

    另一方面,私营机构一直有动力,只把索偿权转移给有可靠方法创造系统所需产品的经济实体中。那些只是为了创造更多产品,却不准备在未来索取商品和服务作为补偿的实体,最终将囤积越来越多的索偿权。

    然而,这存在一个问题。

    如果因为这个过程使经济的生产率和效率越来越高——受到克服稀缺性或满足需求的原始动力驱动,这将导致财富集中到那些有能力明智配置资本的经济实体手中。看起来,这相当公平,但实际上,如果这种财富的集中不能通过发行更多的索偿权补偿,这个系统将会变得干枯,因为某个市场市场参与者将持有所有的筹码。

    可以把这想象成一个大型的“大富翁”游戏。当所有人都没钱了,而且没有人有能力通过掷骰子前进并赚取200美元,这个“大富翁”游戏就终结了。当然,也没有人能从银行中获得过桥贷款,因为私营银行知道,除了那些能产生租金收入的资本所有者,借钱给其他人的胜算都不大。

    这与我们现在需要QE的情况类似。

    QE就像给每人分发了200美元,不管你的状况如何。虽然这并不是理想的结果,因为大部分的流动性仍然流向资本所有者这个方向,但QE的确让系统存活下来了。实际上,如果央行可以不断给游戏参与者分发现金,这个游戏是可以一直玩下去的。同时,这也符合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因为不是这样它们将没有机会收取租金。

    当然,这不大可能解决问题,因为资本所有者不希望被征收重税,宁愿长期地在游戏中保护它们的相对优势。

    在大富翁游戏里的QE更像是真正的乘直升飞机洒钱,对所有游戏参与者平均分配。在真实的QE中,200美元替换了之前存在的带收益索偿权,而这些索偿权大部分由资本所有者持有。这些美元授予资本所有者越来越多的商品索偿权,保护它们免受印钱的潜在贬值效应影响。通过多种途径,它们打算保持它们的相对富裕不受影响。

    但真实的QE用零收益的票据换有收益的票据,希望富人将倾向于花费部分索偿权在其它玩家可能具有生产性的资产上(或其它资产生产的商品上)。这样或那样,它们将有助于增加投资的资金,用于克服新的可辨别稀缺性和经济需求。

    然而,如果把生产过剩的矛盾考虑在内——事实上这种稀缺性可能是有限的,你就会发现,资本所有者并不会有兴趣花费它们的索偿权,除了那些能产生租金收入的资产、资源和/或任何它们认为能保护它们相对优势的东西上。

    ...

    根据这个观点,QE对美国经济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除非能在分配或再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也就是所谓的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激活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16. gtm

    gtm

    http://cn.wsj.com/gb/20131009/inv074614.asp?source=UpFeature
    投资预测大师的最新警告

    2013年10月09日07:27



    Photograph by Erik Madigan Heck
    杰里米·格兰瑟姆
    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拥有不容小觑的从业纪录─他成功地预言了互联网泡沫,接着又成功地预言了房地产泡沫。虽说这样的纪录为这位著名的预测大师赢得了“永远的熊市论者”(perma-bear)的绰号,他也曾在2009年初告诉GMO资产管理公司的客户杀回市场。就在那一周,股市正好创下了雷曼公司(Lehman)倒闭后的历史低位。GMO资产管理公司的总部位于波士顿,管理的资产总额为1,000亿美元。

    不过现在这位坦率直言的约克郡人、GMO的首席投资策略师,再次用最新的预测抓住了媒体的眼球:他发出马尔萨斯式的悲惨警告,称可能出现环境大灾难。他的观点主要是:世界的食品供应即将告罄;资源的价格只会越变越贵;气候变化迫在眉睫。的确,格兰瑟姆有时候听起来像极了绿色和平组织派出去的拿着材料挨家挨户宣传的工作人员。(他未能免俗地将煤炭业的宣传比作是戈培尔的造势之作)。如果换成别人,华尔街很可能对此一笑置之。但因为他是杰里米·格兰瑟姆,华尔街很可能就会变得洗耳恭听。

    问:对于大宗商品的价格,你一直都在敲响警钟。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担忧?

    答:大宗商品的价格在一百年内平均下降了70%,而在2002年前后,大宗商品的价格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基本上每种大宗商品的价格都涨到了原来的三倍──我的意思是,几乎没有例外。我认为烟草是唯一价格下降的大宗商品。大宗商品将一百年跌去的价格都涨回来了,而且是在02年至08年的六年间就涨回来了。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我猜测,游戏改变的原因是中国奇高的增长率──中国是如此庞大的国家,13亿人口消费了全球45%的煤炭、50%的水泥和40%的铜。我的意思是,这些数据不可能持续下去而不导致一些事情失控。

    Source: S&P Dow Jones Indices

    问:这会令人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比如你对于自然资源的担忧。而大多数人还没有听说过这些担忧。

    答:我们对资源逐一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最重要、最有意义以及最严峻的问题是磷酸盐或磷的问题。磷不能经由人工生产,只能自然存储。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讲,磷都不可或缺。随着我们对磷的开采,这种原材料正在逐渐枯竭。我想说的是,如果这都不能令你感到恐惧的话,那你可比我坚强。这是一个可怕的等式(开采多少,储量就减少多少)。所以,我去向教授们讨教,问他们未来将会怎样。他们说:“哦!磷矿的储量非常丰富。”但是,当磷矿枯竭后又会怎么样呢?“哦,它的储量非常丰富。”这是一个相当无力的论据。我们的确拥有大量磷矿,但是85%开采成本低廉、品质较高的磷矿都位于摩洛哥……并归摩洛哥国王所有。我的意思是,这是一种微妙的状况。相较于历史上原油在中东最集中的程度,磷矿的集中程度要高得多;并且从长远来说,磷矿的重要性也高得多。如果实施有节制开采的话,全球其他地区的磷矿储备或许可以再支撑50年。

    问:投资者应该怎样做呢?

    答:这对投资的潜在启示就是:要拥有地下储藏的东西,拥有重要的资源,不论是磷、钾、原油、铜、锡还是锌─还可以继续数下去。我对铝和铁矿石没有那么高的热情,就因为这两种矿产储备太丰富了。我也不会持有煤炭和含油砂。建造采煤设施非常昂贵,开采含油砂需要建设的设施也规模庞大。我怀疑远在投资方收回成本前,太阳能和风能的价格就已然大幅回落。

    所以我不会投资煤炭和含油砂,但是我会投资于原油、金属,特别是肥料─以及比所有这些都重要的粮食。当前,粮食压力比其它各方面的压力都大。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是精耕细作,而这完全可以实现。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重点在于优质的耕地。耕地价格已经涨了很多。你当然不能忽视价格和价值,但是你可以不时地找到不错的耕地投资机会。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投资海外市场的话,那么你今天就可以出手了。我本人不愿冒太大风险。我会选择那些非常稳定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巴西、加拿大,当然还有美国。但是,我也会考虑一下那些称作“被遗忘角落”的国家。林业也是如此。林业投资不是会让你吃亏的生意,或许它的价格有点虚高,但是别忘了,我们正处于一个几乎每件东西都价格虚高的世界。不得不说,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低利率所赐。这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不道德的伎俩。

    问:为什么这个问题让我们如此难以应对?你一直抨击短期行为。

    答:职业政客的眼界是非常短浅的。他们并不真正关心那些五年或十年之后会出现的问题。第二,还有一个贴现率效应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企业来说,十年之后1美元的价值要远低于今天的1美元。所以,从企业层面上讲,他们最关注短期效应。而政治家关心的是更短时期内的效应。此外,还有既得利益效应。换句话说,当从现状中获益匪浅的人不想改变现状的时候,改变就变得非常困难。如果石油行业正赚得盆满钵满───事实也是如此──他们就不想改变现状去建立一个关注气候变化及征收碳排放税的系统。他们可能资助右翼智库,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既得利益获得者会奋不顾身地保持现状。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改变是困难的,再加上我们的政治家面临短期竞选的问题,改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政治家对竞选献金极度依赖,而且他们发现竞选献金大多来自金融界等既得利益集团,特别是能源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血淋淋的奇迹: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问:长期展望非常重要,不仅对社会的改变是如此,对投资来讲也一样。作为一名投资人,您的眼光已经是众所周知。

    答:我想指出我觉得是最核心的关注点,在股市中那就是耐心、价值和均值回归,在社会范畴中则是资源和气候灾害。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而这些则是重中之重。在股市中,人们关注的时间周期短暂得令人震惊,这在互联网泡沫中就可见一斑。人们对社会问题关注的时间周期也同样短得令人震惊,大家希望听到的无非是增长速度将有多快,以及万事都是多么地遂愿。

    问:您对股市作何展望?您成功地预测了股市在2009年初的涨势,但是到了2010年,您又预测股市将出现“七年不景气”。然而,到目前为止,股市却一再走高。

    答:在美联储的推动下,股指可能还会冲得更高。我们可能将迎来另一个真正的泡沫。基于美联储的历史,泡沫似乎是美联储愿意看到的景象。大家知道,我们在2000年格林斯潘掌舵时经历过一次泡沫;托贝南克(Bernanke)和格林斯潘的福,我们随后又迎来了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看起来,贝南克现在非常乐于将利率维持在低位并坐视股票价格飙升。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股票价格走高给你带来些许消费的刺激,让你感觉自己更富有了。接着,当你最不希望事情发生变化时,整个形势突然间变得对你不利了,股票价格回归至均值甚至更低的水平,正像股市09年的情形一样。消费者作出反应,于是就出现了衰退和熊市。但是,尽管我们已经遭遇了两次泡沫,美联储似乎决心迎接第三次泡沫。就像我说的,这种希望种豆得瓜的做法符合“疯狂”的定义。

    问:与许多英国人一样,您似乎认为美国人是过于盲目乐观的。

    答:美国是一个非常、非常具有乐观倾向的社会;顺便提一下,我认为澳大利亚也是如此。美国和澳大利亚是两大乐观主义国家。当你在英国谈及房地产泡沫问题时,英国人会说:“哦?真的吗?让我看看数据。”当你在澳大利亚提出同样的问题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便会由此爆发。他们将对你恨之入骨。并且在几年之内都不会原谅你[笑]。只是因为你暗示他们可能正面临房地产泡沫。[笑]

    问:所以这个关于美国人的固有印象是真的?

    答:千真万确。乐观对企业、风险资本以及初创企业一直都非常有帮助。在美国,失败的案例可能比其它所有发达国家加起来还要多,但是结果是,当尘埃落定之时,亚马逊(Amazon)和谷歌(Google)这样的企业却应运而生。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我们只是向圆靶投出了更多飞镖而已。德国人对于投掷飞镖非常保守。我们则拥有令人敬佩的冒险精神,和对失败极高的容忍度。

    问:这点对美国人有益吗?

    答:绝对有益,不过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你是认为自己会成功才愿意投掷飞镖的。美国企业家都认为自己会成功。虽然只有10%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但所有企业家都会认为自己会取得成功。

    IAN SALISBURY
     
  17. gtm

    gtm

    债务上限实难违约, 但众人担心,貌似违约开始在想象中发生。原以为耶伦获提名是利好,如果已被预期,利好也是利空。黄金没涨多少,但黄金股已大涨是因为预期黄金未来会上涨,尽管高盛看空但再牛它也不是市场
     
  18. gtm

    gtm

    只有大跌才能大赚。价值投资的精髓好像不是像考古一样挖地三尺挖掘价值,更像是前瞻后顾向前看等时机合适=价格吸引的机会送上门
     
  19. gtm

    gtm

    是意外吗
     
  20.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35
    华尔街交易员痴迷于技术分析背后隐含的哲学
    技术分析/华尔街 文 / moneypenny 2013年10月12日 18:27 来源:华尔街见闻
    Eagle Bay Capital创始人兼主席,同时也是注册市场技术分析师J.C. Parets撰文阐释技术分析背后的三大原理:

    1)市场行为将一切贴现

    2)价格波动跟随趋势

    3)历史会重演

    我们来看看所谓“市场行为将一切贴现”的实际含义。援引技术分析导师约翰·墨菲(John Murphy)的话,“技术分析师认为,任何能影响价格的因素(基本面、政治面、心理层面或其他)实质上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因此我们要做得一切就是研究价格走势。这么说可能有点自以为是,但如果你仔细思考其真正含义,便很难不认同。

    价格走势是供需变化的反映,供不应求则价格涨,供大于求则价格跌。这一简单概念不就是所有经济和基本面预测的基础吗?

    反过来看,我们技术分析师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价格升,无论什么原因,需求必定超过供给,因此基本面必然看多。我们在技术分析的讨论下谈基本面很滑稽对吧?但仔细想想,难道技术分析师不是在间接研究基本面吗?墨菲认为,大部分技术分析师都可能同意,基本面是供需的基础、是导致市场涨跌的原因,价格只是反映市场看多和看空的心理

    “一般来说,技术分析师并不会因为价格涨跌的原因而困扰,通常在价格趋势的早期,或者在关键转折点,没有人知道为何市场这么走。技术分析方法有时候看起来过于简单,但市场一次上涨幅度越大,“市场行为将一切贴现”这个第一前提背后的逻辑也越瞩目。如果一切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最终被反映在市场价格中,那么研究市场价格就是所需要做的全部。通过研究价格图形和一系列技术指标,技术分析师有效地让市场告诉自己价格最有可能朝什么方向发展。所有的技术工具只不过是分析师研究市场行为过程中使用的辅佐手段。技术分析师知道市场涨跌是有原因的,只不过他们并不认为在预测过程中,有必要知道涨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