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市场三大拥挤交易:做多美股、做空日元和做空贵金属

Discussion in 'Bonds' started by gtm, May 31, 2013.

  1.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244
    前美林首席经济学家:美股回调不能支撑泡沫论
    美股/泡沫 文 / Yveline 2014年01月15日 17:41 来源:华尔街见闻
    2013年,美国股市表现非常出色,S&P 500指数总回报率将近33%。但美股上涨的同时,长期国债收益率也在走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5月早些时候触及1.6%,但年终就突破了3%。很多投资者相信:市盈率估值过高,国债利率仍将上行,美国股市可能存在泡沫。

    关于美股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引发了投资者的激烈争辩。Richard Bernstein Advisors的CEO Richard Bernstein就对泡沫论发出质疑:

    无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纠偏美国经济而有多么的不同寻常,很多牛市在历史上依然存在相似的路径。部分投资者称,在国债利率攀升的背景下,美股不应该出现上涨。可是,在我们看来,美股2013年的回调属于正常表现区间,基本面意外改善的积极影响盖过了国债利率攀升的消极影响。

    很多人担忧美股已经存在某种程度的泡沫。我们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一个强劲的回调并不足以证明市场泡沫的存在。

    Richard Bernstein是前美林首席投资策略师,在美林工作20年后,建立了自己的投资顾问公司Richard Bernstein Advisors(RBA),任首席执行官。RBA管理着13亿美元的资产。

    ichard Bernstein从以下方面分析了为何美股不存在泡沫:

    高风险股票被低估

    资本泡沫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那些被高估的股票对整体股市动向表现得最为敏感。如果股市处于泡沫当中,那么波动率高于市场平均波动的高风险股票以相对保守的价格被卖出的情况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图1 展示了S&P 500指数中,高风险股票和低风险股票远期市盈率的相对估值走势。



    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尽管存在资产市场泡沫化的说法,但是被高价出售的是低风险股票,而非高风险股票。实际上,高风险股票更接近于相对估值区间下限。

    什么吹起泡沫?

    Edward Chancellor在其著作《Devil Take the Hind Most》中写道:

    金融资产泡沫基本遵循相类似的模式。仅仅市场估值这个单一因素并不能证明资产泡沫。泡沫通常会通过金融市场弥漫在整个社会当中。

    Chancellor实际上总结了资产泡沫的五大常见特征:

    1)充足易得的流动性

    2)杠杆交易增加

    3)投资者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很高

    4)交易额不断增长

    5)新股发行大幅增加

    Richard Bernstein认为,根据上述说法,美国股市目前看来并不符合上述特征。

    Bernstein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

    有一点可以肯定:美联储超常规的政策为市场提供了大规模的流动性。然而,其余四点却缺乏充足的证据支持。例如,2013年交易量相对疲弱,新股发行也并没有喷涌,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保护资金比使用杠杆从股市加速赚钱重要的多。

    美股市盈率高吗?

    美股绝对估值并不低。无论从国债利率角度或者通胀角度来看,美股都很接近公允价值。毕竟,通胀低于2%的背景下市盈率较高也是理所当然的。

    图 2 展示了标普500指数经过周期循环调整后的市盈率(Cyclically Adjusted P/E ratio)。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标普500的股市回报并没有非常之高,但大体也算“正常”。



    牛市:市盈率驱动 VS 业绩驱动

    Richard Bernstein最后总结道:

    投资者似乎认为每一个牛市都起始于较低的市盈率,再以高市盈率收尾。然而,历史表明,事实并不总是如此。实际上有两种牛市形态。一部分牛市由市盈率增长驱动市场,这意味着国债利率下跌和市盈率倍数扩增。1980年往后的很多牛市都是如此;另外一些由业绩增长驱动市场,这意味着国债利率上涨、市盈率倍数缩减。但业绩收益的增长相当强劲,甚至冲淡了国债利率上涨和市盈率下滑的负面影响。2013年的大牛市就是例证。

    当前的牛市将转为业绩驱动型市场,2013年的股市就属于这一类型。正如前文提及的,国债利率在2013年多数时候处于攀升状态,但其负面影响力仍抵不过经济基本面改善的积极作用。

    毫无疑问,投资者对于2008年熊市的恐慌早已开始消退,这在市场进入中间循环的成长趋缓阶段是正常现象。股市仍未冲顶,欢呼雀跃还未发生。
     
  2. gtm

    gtm

    移动互联网科技股复苏+美联储印钱 = 新经济以点带面,实体经济继续与虚拟金融分道扬镳
     
  3. gtm

    gtm

    1999年科技泡沫的宠儿,15年后已成昨日黄花
     
  4. gtm

    gtm

    美国股市为啥比中国股市涨得好?2014年01月16日 09:14 作者:孙思远
    文/新浪财经纽约站记者、评论员 孙思远

      2010年至今,美股标普500指数上涨幅度达到65.01%;仅去年一年,标普500的涨幅就达到了31.8%。反观中国股市,四年来上证指数的涨幅为负值,为-35.67%;去年全年,沪指不仅分文未涨,反而跌了5.25%。究竟是什么导致GDP增速远逊于中国的美国,其股市表现却远远胜过中国?

    谈起美国股市近几年的表现,华尔街的交易员们都显得底气十足。谈起美国股市近几年的表现,华尔街的交易员们都显得底气十足。  谈及去年美国股市的表现,纽交所交易员凯斯-布里斯用了“令人震惊的(stunning)”一词来形容。尽管仍有专家对美股牛市的成因争论不休,但这样的争论对于投资者来说已显得无足轻重:“作为投资者,你就应该把资金投入到美国股市”,布里斯强调:“美股是目前全球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好的市场。”

      美股交易员这么说是有十足底气的,尤其在面对国股民的时候——2010年至今,美股标普500指数上涨幅度达到65.01%;仅去年一年,标普500的涨幅就达到了31.8%。反观中国股市,四年来上证指数的涨幅为负值,为-35.67%;去年全年,沪指不仅分文未涨,反而跌了5.25%。究竟是什么导致GDP增速远逊于中国的美国,其股市表现却远远胜过中国?

    美国自1990年至今实际GDP走势图(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美国自1990年至今实际GDP走势图(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  美联储主席珍妮-耶伦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持续加速,她预计美国今年GDP增速将达到3%左右。耶伦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2013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平均增速已达到2.6%。除此之外,衡量美国经济的几大重要指标均显示,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上升通道。

      著名研究机构盖洛普(Gallup)常年监测美国经济的运行状况,该机构2014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经济信心指数(Economic ConfidenceIndex)、就业指数(Job Creation Index)、平均消费支出(Average Consumer Spending)等三大指标在近五年均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从长期趋势来看,美国经济毫无疑问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盖洛普三大经济监测指标显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正在逐渐好转(数据来源:盖洛普公司)。盖洛普三大经济监测指标显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正在逐渐好转(数据来源:盖洛普公司)。  纽交所交易员、Greywolf EP首席技术分析师马克-纽顿表示,全球经济正在复苏回暖,很难再说美国经济中有什么泡沫:“我们之前跌得太多,现在刚迎来了第一波反弹而已。”纽顿认为,从长期来看,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是可以持续的。

      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在好转,但对于美股牛市的成因,人们总喜欢简单地归因于联储的QE政策和超低利率刺激。诚然,宽松的货币环境和利率刺激助推了此轮牛市,但仅靠政策还远不能支撑美国经济的整体复苏——事实上,超低利率带来的利好很大程度上被信贷紧缩所对冲。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还得归功于美国企业的强势回归。

      截止去年第三季度,美国企业税后利润(Corporate Profits After Tax)同比增长5.8%,达到1.87万亿美元;其占GDP比重也升至11.08%,该数字也是自1947年开始记录该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该项统计包括了全美所有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能较好衡量美国商业脉搏的强弱。尽管每个行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总体来看,美国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无疑在回暖。

    美国自1990年至今企业税后利润走势图(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美国自1990年至今企业税后利润走势图(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  野村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博道投资高级合伙人孙明春表示,美国企业盈利主要依靠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因此股票可相对独立上涨:“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普遍存在问题,产品同质化严重,毛利率低,靠量取胜,中国企业自主盈利能力不足正是其股市表现差强人意的症结所在。”

      除了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的向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复苏。去年九月,美联储因QE退出信号不明饱受外界质疑,但公平地说,近几年美联储的政策支持对经济的强势复苏功不可没。也难怪伯南克作为联储主席最后一次参加国会听证会时,几乎所有在场的议员都不吝赞美之辞,大力褒奖伯南克过去几年的工作成就。

      作为全球最发达、最复杂经济体的掌舵者,伯南克治下的美联储较好地把握了货币调控工具的使用时机和力度,以低利率和大量流动性为复苏提供支持。然而,即便货币政策一再宽松,美国经济却并未出现通货膨胀,反而在不断超发货币的情况下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担忧。

    珍妮-耶伦成功接任联储主席一职,令联储未来政策的连续性得以保持。珍妮-耶伦成功接任联储主席一职,令联储未来政策的连续性得以保持。http://d5.sina.com.cn/pfpghc/e39958...jpg  同时,联储未来政策的连续性也得以保持——作为已故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的得意门生,珍妮-耶伦与前任联储主席伯南克一样,都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忠实信徒。对于市场来说,最恐惧的并不是开始或停止QE,而是不知何时开始或停止QE的不确定性。市场需要一个可预期且值得信赖的前瞻指引,所幸,伯南克与耶伦的顺利交接给了市场想要的一切。

      这也是为什么在讨论美国经济是否在复苏的时候,纽交所交易员纽顿认为“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唯一可能阻挡美国经济复苏的在于,如果经济增长太快,利率开始上涨,则可能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除此之外,除非QE政策真的对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否则很难说美国的经济复苏存在什么泡沫。”

      (本文作者介绍:华尔街的媒体人,供职于新浪财经纽约站。互联网金融千人会(IFC1000)华尔街分会副秘书长。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系。 )
     
  5. gtm

    gtm

    “追随赢家”为何行不通?
    2014年 01月 16日 07:14
    “过往业绩并不能保障未来的结果。”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金融学教授亚当·里德(Adam Reed)表示,这句金融产品附属细则中无处不在的话常常被人们当成耳边风。他援引大量研究称:“投资者往往会涌入那些前一年位居业绩排行榜前列的基金。”


    Bloomberg News
    数据存储公司EMC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乔•图斯(Joseph Tucci)。该公司最近被加入到《转机投资通讯》(Turnaround Letter)的买进名单中。
    但这种做法其实是不明智的。有证据表明,去年业绩居前的基金在2014年将落后于大市(即使不致出现巨额损失)。

    投资者应该关注能在更长时间内取得优异业绩的策略,而不仅限于过去短短12个月。事实上,这个时间最好能达到15年。

    假设有一个投资组合,从每年1月1日开始追随《赫伯特金融文摘》(Hulbert Financial Digest)追踪的逾500种投资通讯中前一年业绩最佳的那家通讯所推荐的策略。在过去二十年里,该投资组合会陷入一场灾难,平均每年损失17%。

    这种“追随赢家”的策略并非每年业绩都落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但大多数年份都是如此,更有少数年头会出现巨额损失。这是因为,年度业绩排行榜几乎总是以当年大获成功的高风险策略为主导这些策略一旦失灵,也一样会酿成巨大损失

    让我们来看看《赫伯特金融文摘》评出的2013年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组合:约翰·麦卡曼特(John McCamant)编辑的《医学技术股通讯》(Medical Technology Stock Letter)的“交易员投资组合”(Traders Portfolio)。通过投资新兴生物技术公司,该投资组合2013年回报率达到216%。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同年包括派息在内的回报率为32%。

    如果以收益的波动性(衡量风险的常用指标)来判断,则该投资组合的风险相当于整体市场的三倍以上。该基金业绩最差的自然年度是2008年,当年亏损了68%,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在假设派息用于再投资的情况下损失为37%。

    麦卡曼特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承认生物技术行业的波动性本来就比较大,但他补充称,将来他会“尽力管理这种波动性”。他说,“未来生物技术股是成长势头最好的类股之一”,尽管期待2014年再度出现216%的涨幅不切实际,但“三位数的涨幅仍是可以实现的”。

    那么,这种“风水轮流转”的模式是否意味着你应该追随前一年业绩最差的策略呢?绝对不是。如果一个投资组合在过去20年里这样做的话,那么损失会比“追随赢家”策略更大。

    这种情况不应该特别令人意外,因为在年度业绩排行榜上垫底的也会是高风险策略为主,只不过当年下注失败了。

    为避免出现巨大的风险,一些人对“追随赢家”策略做了些调整,他们只关注风险较低的策略,规避那些集中在单一行业或大举借债以增加赌注的策略。这种经过改良的方式业绩要好于普通的“追随赢家”策略──但最终也被证明是令人失望的

    请看谢尔登·雅各布斯(Sheldon Jacobs)在1992年年初引入的一项策略,雅各布斯当时是一本名为《免佣基金投资者》(No-Load Fund Investor)的投资通讯的编辑。该投资组合每年都追随前一年业绩最佳,且无需销售佣金就能购买的多元化美国股票共同基金。

    但在接下来的19年里,这种策略的业绩并没有明显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在业绩连续三年弱于多元化美国股票基金平均业绩之后,该通讯在2010年不再推荐这种策略了。

    2003年,马克·扎尔青格(Mark Salzinger)接替雅各布斯担任《免佣基金投资者》的编辑,他表示,令人失望的业绩是他决定不再在该通讯上力推这种策略的原因。

    如果能关注更长时期,而不仅仅是过去12个月的表现,投资者的业绩会大大提升。这是因为,在根据过往业绩选择投资顾问时,你实际上暗中是在赌未来能复制这一阶段取得的业绩。

    比方说,根据2013年投资回报选择顾问就等于下注2014年股市和上年一样红火。但如果你确信来年市场会上涨逾30%,你其实根本不需要什么顾问

    尽管并没有什么神奇定规告诉投资者应该关注多长时间的过往业绩,但15年是条不错的经验法则。过去15年(从1999年年初一直到去年年底)曾出现过两次强劲的牛市和两次熬人的熊市。

    《赫伯特金融文摘》所监控的15年回报率最佳的投资通讯是《转机投资通讯》(Turnaround Letter),由乔治·帕特南(George Putnam)编辑。该通讯关注已不受市场青睐,但帕特南认为拥有诱人长期潜力的股票。其投资组合模型在过去15年里产生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为14.2%,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在假设将派息再投资的情况下年化回报率为4.7%

    最近,帕特南的买进名单中新增股票包括数据存储公司EMC、金融服务公司PennyMac Mortgage Investment Trust和水务管理公司Layne Christensen。

    基金追踪机构理柏(Lipper)的数据显示,15年回报率最佳的美国多元化股票共同基金是特纳新兴成长基金(Turner Emerging Growth Fund),该基金年费用比率为1.4%,即每投资10,000美元收取140美元的运营费用。通过投资小盘股,该基金在过去15年里实现了17.6%的年化回报率。

    目前该基金持仓量最大的股票是Huron Consulting Group(该公司为面临财务危机的机构提供咨询服务)、Middleby(生产食品服务设备)和Cracker Barrel Old Country Store(连锁餐馆)。

    最后提醒读者一句:尽管根据长期业绩选择顾问能增加你成功的几率,但不能保证让你跑赢大市。如果根本不想费神分析年底业绩排名,成份股覆盖范围广的指数型基金仍是不二之选。

    Mark Hulbert

    马克·赫伯特是MarketWatch/Dow Jones旗下《赫伯特金融文摘》编辑。
     
  6. gtm

    gtm

    入门级投资者常见的错误及如何避免
    2014年01月16日 作者:Samuel Lee
    避免重大错误是成功的先诀条件。然而,我却一次又一次看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试图战胜市场的投资者犯下最基本的错误。这就如不懂运球的人却想参加NBA一样——唯一的分别是,即使你穿起整套球衣和愿意付上巨额现金,NBA还是不会让你落场。相反,金融业界却非常乐意接收你的钱。

    这些错误无孔不入,而且严重蚕蚀投资回报。想获取利润的话,学习避免这些错误就是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为此,我们归纳出以下3种主要投资者谬误。

    无法理解和管理个人的局限性

    读者应该理解,所有交易都有赢家和输家。一些投资者因此将战胜市场误解为战胜50%的投资者——不算难跨过的门坎。稍微懂多一点的投资者会留意到交易成本,所以把门坎提高至要成为表现排前1/3或前1/4的投资者。然而,很多投资者并没有为意,市场上有大部份资金都是由最熟练的投资者控制。当有交易获利一元,就必然其他交易输掉一元来抵销,因此每当有一名熟练投资者赢钱,也必然要有许多不熟练的投资者输钱。换句话说,当市场有一个巴菲特,也必然要有许多失败者作为他的交易对手,卖出他买入的东西,买入他卖出的东西。

    这应该吓唬所有初学者了。投资成功的门坎很高,即使我围绕着投资生活,我仍时常为自己的无知担心。我自知脑海中有不少错误的信念,而我可以做的就是意识到这点,并试图铲除它们。我高度自信的事情很少,而当中很大部份是由我不擅长的知识组成。(如果你无法辨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你可能过于自信。)

    当然,大多数人会选择聘请投资专家为自己管理投资,他们找如Bill Gross等人预测央行的政策变动,找如Bruce Berkowitz等人选股。至少,这是人们相信投资专家在做的事。其实,大部份投资者也在担当投资组合经理的角色,他们为自己作出最重要的决定,例如是持有股票和债券的比例,比例如何随时间转变等等。

    不过,大多数投资者还是把这弄得一团糟,以至专家经常建议投资者维持股票及债券的比例不变。这是不错的建议,但当投资者确立自信以后,就可能忘记此建议。当然,你仍然可能做错决定。要减少错误的伤害,投资者应尽可能将投资组合保持低费用及多元化。

    无法理解激励机制

    许多投资者对金钱的想法都过于天真,他们相信世上会有人或公司卖命为任何客户提供低风险而高水平的回报。

    作为一个newsletter作者,我不会作出任何类似的保证。如果我表现出色,我也许会助你在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内获得几个百分点的超额回报。事实上,你也不应期望任何newsletter的建议可以为你产生异常高的回报,因为有这种技术的人肯定不用当一个newsletter作者。(至少不会长久——现时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Bridgewater就是从newsletter开始的。)

    分析激励机制非常重要,也是管理个人的局限性的必要步骤。投资的过程中,你必定要和许多能力远远超越你的人交手。面对这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了解人们和公司如何从为你提供服务中得到奖偿。良好的投资者理解代理成本的重要性。如果你看过对冲基金经理所作的股票分析,他们试图回答的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公司有没有适当的机制鼓励其管理层做正确的事。

    愤世嫉俗的人认为对大部份人来说,金钱就是最好的激励。这种说法虽然贴近现实,但我知道金钱并非万能,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同样在意其他东西,譬如别人的尊重、自主性,甚至是从帮助他人中得到的温暖。我认识比我更聪明、更有成就、更努力工作却比我赚钱少的人,这是因为他们不以金钱为目标。每个人在意的事情都不同。惟当涉及金钱,千万不要信任一个旨在赚更多钱的人。如果他们懂的比你多,也比你聪明,他们一定有各种手段得到你的金钱。巴菲特说过,一个基金经理最重要的素质是道德。

    无法理解最基本的事

    有些投资者无视常识,认为无需深入的知识就可以投资得非常成功,彷佛无知是个荣誉徽章一样。如果一个人的基础知识薄弱,他最合理的期望就是好运降临——要么就是幸运地把钱交付予出色的投资专家手中,要么就是幸运地买中了价格上升的资产。

    要有合格的投资表现,投资者必须对统计和概率有一定的概念。你并不需要掌握进阶知识,只要直觉上了解投资是统计,纵使运气日复日、年复年在主导着回报。如果你还未彻头彻尾接受这个事实,你将会很容易被市场的噪声影响而做出愚蠢的事情。

    投资者也要懂得金融历史,明白预测未来是何等困难,以及人类有惯性作出不当行为等等。我不逐一详细说明了。要涵盖一种知识的基金部份,至少要用上一本书的篇幅。如果你的知识基础并不稳固,我建议你买本好书,如William Bernstein的The Investor's Manifesto。我可能是少数会鼓励人买这书的newsletter作者,毕竟这书主张投资者不宜听取任何newsletter的意见。 Bernstein是一个比我更倔强的老头,他甚至质疑ETF的价值。(而我当然希望你读完此书后,还会阅读我们的newsletter。)

    基本策略

    虽然这听起来好像有利益冲突,但我确信投资于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或大量的ETF,是避免犯下大错的最好方法。 ETF价格便宜、多元化而且节税,大多数情况下由计算机操作,避免了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利益不一致的问题。指数型基金简化了投资,投资者只需理解和运用资产配置便可。如果你没有精力全职管理投资又想试图战胜市场,我相信投资于一定的指数型基金并不会错。
     
  7. gtm

    gtm

    塞班手机之死:进化缓慢的庞然大物
    第一财经周刊 2014-01-17 08:33:37 评论(0)条 移动客户端
    核心提示:Symbian在诺基亚的推动下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平台,也在它的指引下进入坟墓。


    Symbian在诺基亚的推动下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平台,也在它的指引下进入坟墓。

    2014年元旦,依然在使用Symbian手机的用户收到了一份“新年礼物”:诺基亚应用商店不再接受开发者提交新应用,商店内现有的应用未来也不会更新。至此,曾经全球最流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Symbian彻底死亡,时间比诺基亚原先的计划提前了2年。仅仅3年前,Symbian还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平台。

    这事没能引起太多关注,就连在原诺基亚Symbian研发总部坦佩雷(Tampere)工作过13年的林重也没听说。

    “我完全不知道这事。不过有前同事说诺基亚去年2月底就解散了Symbian的维护团队,所以也不意外吧。”诺基亚应用商店冻结一周后,林重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林重1998年加入诺基亚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诺基亚9210,这是全球第一款采用Symbian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

    即便和今天块头越来越大的Android智能手机相比,2000年上市的诺基亚9210也是一个庞然大物,重约半斤,厚27mm。它能够像笔记本电脑一样展开,让用户对着4.5英寸彩色屏幕,用QWERTY排列的全键盘高效发送邮件、编辑文档或者上网。

    “多任务是我爱它的最主要原因。你可以在手机上同时开着20个应用,这就像一台迷你电脑。”英国知名消费电子博客作者、All About Symbian编辑史蒂夫·利奇菲尔德(Steve Litchfield)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这么回想自己第一次接触9210和Symbian的记忆。

    今天大家提到Symbian,都会将它当做诺基亚的一部分。但9210研发期间,这个操作系统还属于同名的独立公司。林重所在的诺基亚研发团队每两三个月就要出差到英国和Symbian公司的开发者沟通。

    Symbian的前身是英国公司Psion开发的掌上电脑(PDA)操作系统。Psion 1991年推出的Series 3系列掌上电脑销量颇高,以致微软[微博]订购了数百台进行分析,并开发了针对掌上电脑等类似硬件的Windows CE操作系统。Windows CE是微软之后20年失败的移动战略的基础。

    但Psion没能预见微软的失败。当微软开发Windows CE的消息公布后,Psion股价下跌约两成。眼见当时击败苹果和IBM,一统桌面电脑市场的软件巨头就要进入自己的市场,Psion担心自己的硬件产能,便希望将操作系统授权给手机厂商,更快地拓展市场。

    1998年6月,经过两年谈判,Psion将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业务剥离出来,与当时的全球前三大手机厂商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微博]合资成立了Symbian公司。

    Symbian被定位为一个开放的智能手机平台,由Symbian公司开发操作系统软件,提供给硬件生产商。任何一家手机厂商,不论规模大小、入场先后,只需要缴纳每部手机5英镑的授权费,就能使用该系统。

    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整个Symbian系统的软件,包括底层操作系统和表层的用户界面都应该由Symbian公司开发并打包提供给手机厂商。 用户界面不但决定手机的使用体验也影响着第三方软件的交互逻辑,是智能手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只有统一开发才能保证第三方软件能够在不同厂商的设备上正常使用。

    Symbian公司管理层找来了曾在苹果任职8年的资深设计师斯考特·詹森(Scott Jenson)主管公司的设计团队。詹森是苹果公司用户界面设计组的第一位成员,参与了苹果牛顿平板电脑交互设计。

    詹森的团队为当时流行的数字键盘手机设计了一套名为Pearl的用户界面。Pearl界面干净、交互逻辑清晰,为当时一般只有2英寸左右的手机屏幕充分优化

    但诺基亚管理层对詹森的设计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希望在Symbian上沿用诺基亚非智能手机的界面设计风格,帮助用户在换手机时更自然地过渡到新产品。作为主要股东之一,诺基亚对Symbian公司的决策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我们开始看到很多迹象,”一位当时参与决策会议的Symbian高管后来告诉英国技术新闻网站The Register。会议被毫无理由地延期、已经决定的事也一拖再拖无法进行。

    就在9210即将完工的时候,林重和其他大约半数参与新手机开发的工程师被调到新成立的S60部门,开发针对低价、小屏幕的S60智能手机用户界面。工程师们当时不知道的是,这个对合作伙伴保密的新部门最终改变了整个Symbian操作系统的发展。

    2002年,诺基亚发布了秘密研发的S60用户界面和装载该界面的诺基亚7650智能手机。诺基亚7650是第一款平民价位的Symbian智能手机,和当时的普通手机尺寸相当。除了常规的通话、短信以外,也能够安装由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

    曾在Symbian供职10年的本·莫里斯(Ben Morris)后来在关于Symbian研发历史的作品The Symbian OS Architecture Sourcebook写道,詹森很不喜欢S60的设计,认为它延续了太多诺基亚非智能手机的设计,复杂而不符合直觉。

    但Symbian最终遵照诺基亚的意志放弃了自己的用户界面,只向第三方手机厂商授权底层系统。

    Symbian后来变成了一个贵族俱乐部,后加入的厂商要么得自己投入巨资开发用户界面,要么得向诺基亚付钱使用S60。”原Symbian中国营销总监卢竞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詹森在Pearl失败后离开Symbian公司,加入Google主管Gmail、地图等产品的移动用户体验设计。

    到2006年,一共有200余款Symbian智能手机面市。其中超过一半是诺基亚的S60手机,1/3采用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定制的MOAP平台,仅在日本销售。索尼爱立信[微博]和摩托罗拉推出了18款使用触控笔操作的Symbian UIQ手机,加在一起销量不到诺基亚的3%。

    至此,Symbian开放平台的构想彻底破灭,变成了三个互不兼容的软件平台

    不过诺基亚一家独大并没有在商业上对Symbian带来负面影响。相反,诺基亚是Symbian厂商里投入资源最多的公司,持股比例从2002 年的20%增加到2006年的47.9%。很快诺基亚也成为Symbian最主要的授权购买者,卢竞回忆说:“每年在伦敦总部开会,管理层都谈业绩。但其实在场每个人都清楚,Symbian的业绩不由我们左右,它由诺基亚一家公司的销量决定。”

    那个年代的诺基亚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从1998年借着GSM标准崛起超越摩托罗拉之后的14年间,诺基亚一直是全球产量最大的手机厂商,建有十余个工厂以压缩生产成本。它的渠道遍布各地,从伦敦、柏林这样的大都市到贫瘠的阿富汗战区都能看到诺基亚手机的身影。2003年推出的超低端手机诺基亚 1100一共卖出2.5亿部,被《经济学人》称为通信界的AK-47。

    诺基亚在Symbian上也延续了非智能手机的产品策略,通过不同的外形设计、键盘设计和预装软件推出适应不同用户需要的差异化产品。S60与老系统相似的界面设计也帮助大量老用户过渡到智能平台。事实上由于二者看起来太像,定位低端的诺基亚S40非智能手机也经常被用户甚至媒体误认为是 Symbian的一部分。

    到2006年,Symbian智能手机的年销量已经是4年前的50倍,其中超过八成的手机印着诺基亚的Logo。

    但当初这些曾经帮助Symbian快速扩张的优势很快变成了平台发展的拖累。诺基亚将Symbian当作“更高级的手机”进行产品化也是它最终失败的主因

    “绝大多数人没把它当智能手机来用,也没用到它的智能功能。”Symbian创建之初的技术副总裁西蒙·伊斯特(Simon East)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道。

    机型过多导致诺基亚无力维系软件升级,大部分Symbian手机自带的软件功能基本从上市那天起就已经确定,之后的升级只是修补软件故障

    为了与十几年前的非智能手机保持一致的交互体验,Symbian S60上的任何功能都被埋入一层又一层的菜单和选项里,到最后连发短信这样的基本功能也变得步骤繁多。S60内部任何试图大幅改进用户体验的想法都因牵涉的资源太多而被迫放弃。

    “到2006至2007年,我们做智能手机越来越像快速消费品。对产品有热情的人越来越少。”一位2007年离开诺基亚S60团队的产品经理对《第一财经周刊》回忆了当时的情况。

    Symbian在诺基亚主导之下已经变成了进化缓慢的庞然大物。所欠缺的仅仅是一个挑战者

    这个后来众所周知的挑战者出现在2007年的苹果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拿着第一代iPhone嘲讽了四款竞争对手产品小屏幕加键盘的外形设计,当中就有一款诺基亚的直板全键盘Symbian手机。

    第一代iPhone刚发售的时候还没有第三方软件,做不到转发短信、复制粘贴文本这样的简单工作。和不少技术爱好者一样,利奇菲尔德至今认为初代iPhone算不上当时最出色的智能手机。卢竞说Symbian公司内部当时还流传着一个嘲讽iPhone在基本通信功能上比不过Symbian的自制视频。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都没错。iPhone与其说是智能手机,不如说它是一个能打电话的小平板电脑。但桌面级的OS X底层操作系统、复合直觉的触控体验让包括Symbian在内的老一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显得过时

    安装第三方软件扩展手机功能是智能手机的基本定义之一,但过多的机型让Symbian开发困难重重。

    2006年创业的王子元为Symbian开发了一款名为航海桌面的应用,能够帮助用户在手机主屏幕增加搜索、通知提醒等实用功能。航海桌面在Symbian平台累计有超过1500万用户,其中九成左右来自诺基亚的手机。

    “Symbian的机型太多,不同手机不但硬件规格有别,操作系统经常也不完全一样,软件在不同机型上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最后我们一个6人小团队不得不把诺基亚出的Symbian手机几乎都买了一遍来测试。”王子元对《第一财经周刊》回忆了这段痛苦的经历。

    除了测试压力巨大,当时诺基亚也没有为开发者提供一个方便的在线平台。开发者需要自己搞定包括反盗版、支付、文件下载、产品展示页面在内的一切辅助工作。航海桌面曾试图销售付费的插件,但因缺少人力开发不得不放弃。

    “很多Symbian机型都把新安装的应用放在不起眼的第三级菜单里,需要用户自己去找应用。那时候的手机厂商压根没有开发者生态这个概念,觉得我有个开发工具包让你做做应用已经是格外开恩。”已经搬到硅谷从事iOS和Android平台开发的王子元如此评价第三方开发者在Symbian应用生态圈的地位。

    2008年到来的苹果应用商店是无数Symbian开发者梦寐以求的平台。开发者不再需要操心各种琐事,所要做的只是开发一个好的应用提交给苹果。

    Symbian花了7年半吸引到大约1万个应用,而苹果应用商店上线6个月后便吸引到1.5万个应用

    对Symbian冲击更大的是Google在2008年推出的Android系统。Google为智能手机厂商提供了一个真正低门槛的开放平台,三星[微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大公司迅速脱离Symbian加入Android,随后小米这样的创业公司也依靠Android快速成长起来。

    此时诺基亚的管理层已经意识到Symbian面临极大挑战,试着将Symbian改造成一个能够应对新挑战的平台,先是在2008年全资收购 Symbian公司并免费开放给第三方手机厂商使用。但此时除了诺基亚和NTT Docomo以外已经没有公司愿意继续使用Symbian,NTT Docomo也已经开始转向Android。

    诺基亚在Symbian上的其他努力还包括推出类似苹果应用商店的Ovi商店、发布支持触控操作的S60第五版界面、推出WRT Web应用平台以降低开发门槛。所有这些项目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失败而告终。

    更糟糕的是管理层的想法一直在变,林重回忆说:“2009年我做项目经理,管两三个不同的项目。那会儿我们不管做什么产品,刚开始没多久,管理层就会更改最初提的需求,有时新功能刚做完就被砍掉。”

    到2010年,诺基亚已经基本放弃拯救Symbian,开始筹备它的安乐死。

    那一年诺基亚迎来两个新的高管,一位是原SUN公司软件副总裁理查德·格林(Rich Green),担任CTO一职;另一位是芬兰互联网创业家马克·亚蒂萨利(Marko Ahtisaari),他主管诺基亚的设计部门。两人的工作是推进一个过渡计划,让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平台转向内部孵化的另一个移动平台MeeGo。 MeeGo最初为平板电脑设计,底层采用桌面级的Linux操作系统。

    格林令Symbian和MeeGo两个系统的开发标准统一起来,新开发的Symbian应用能轻松迁移到未来的MeeGo手机上。亚蒂萨利则砍掉了公司内部各自为战的设计路线,将所有软件统一在一套新的设计逻辑下。

    如果计划顺利,Symbian将能平和地淡出历史舞台,将诺基亚的未来交给MeeGo。2011年推出的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MeeGo手机诺基亚N9发布后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媒体评价。The Verge网站曾在评测中将诺基亚N9的设计比作兰博基尼。

    而诺基亚看上去还有时间,就在2010年,Symbian销量达到历史最高点,在第四季度帮助诺基亚获得12.6亿欧元利润。

    但诺基亚董事会最终没能顶住股东的压力,任命了一位新CEO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再次调整策略。埃洛普上台后做的第一个重要决策是宣布放弃Symbian和MeeGo,改用微软的Windows Phone[微博]系统。

    埃洛普声称Symbian会维持到2016年,但与诺基亚合作的运营商和销售渠道并不打算支持一个没有未来的平台。一位诺基亚中国市场部的工作人员此前告诉《第一财经周刊》,Symbian将被放弃的消息刚发布,渠道订单就急剧减少,中国区库存周转时间曾一度上升十倍之多。

    2013年6月,最后一批Symbian手机被运出诺基亚的工厂。三个月后,微软宣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
     
  8.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782

    伯南克新闻发布会:评美联储“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南克/美联储 文 / VIX 2014年01月17日 05:25 来源:华尔街见闻
    伯南克,美联储

    当地时间1月16日上午,伯南克在布鲁金斯学会接受了普利策奖获得者Liaquat Ahamed的访问。

    1.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处理
    主持人:

    如何评价在2008年危机期间联储出手救市的行动?

    伯南克:

    《经济学人》前主编Walter Bagehot曾在1873年说,金融危机时央行应当向任何一个能够提供优质抵押品的银行进行贷款。这一思想在2008年危机中有得到实施,但是在当下应当有所调整。

    联储对于2008年3月贝尔斯登的倒闭和9月雷曼兄弟的倒闭感到痛心。金融危机时刻就像是慢放的交通事故,只有事后你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在贝尔斯登倒闭后,联储对投行加强了监管、布什政府采取了宽松的政策。2009年,我们致力于稳定银行系统、进行了多项压力测试。应当说危机之后的应对措施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



    主持人:

    你是像盖特纳(美国前财政部部长)说的“央行的佛祖”吗?

    伯南克:

    不,我也经历了数个不眠之夜。



    主持人:

    对投行的援助还是有一些争议,你有过怎样的担心?

    伯南克:

    美联储、国会和布什政府联合作出的救助若干主要金融机构的TARP(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问题资产援助计划)项目可能是联储干预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一个。

    当时一个议员告诉我,当TARP在国会讨论的时候,现场的意见分为五五开,50%的人说“不行”,50%的人说“绝对不行”。但是最终Hank Paulson和Timothy Geithner统一了意见,认为这是正确的行动。事实证明TARP还是快速地解决了一些紧急的问题。

    每个人都记得联储救助AIG和贝尔斯登,但是对于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救助行为,人们则忽略了。其实联储的很多有益的举措都被忽略了。联储稳定了货币市场基金、商业票据市场和信贷资产市场。

    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其他措施去处理市场中的危机问题。



    主持人:

    如果我们早点实施资金援助,是不是能够避免雷曼的倒掉?

    伯南克:

    不能。



    2. 货币政策问题
    主持人:

    现在我们回到货币政策的问题。危机之后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理论是可以行得通的吗?

    伯南克:

    问题是,货币宽松在现实中行得通,理论中其实是行不通的。现在我们有日本的经验,也有30年代美国的经验。而货币政策正在是这些现实经验和学术理论的互相促进下形成的。所谓货币宽松就是用流动性好的资产去置换流动性不好的资产。我不认为货币宽松是一个创新的举动,世界上很多央行都在做。



    主持人:

    宽松政策在美联储内部还是有争议的,你是怎么去说服其他人的?

    伯南克:

    QE实施之后,大家开始担心QE的效果与传统的工具相比会如何。但是我不认为大多数人认为QE没有效果。研究和经验证明,QE还是有效的。



    主持人:

    值得担心的QE的成本有哪些?

    伯南克:

    目前人们比较担心通胀率的问题。但是债券购买行动并不必然导致通胀。联储有很多管理通胀风险的工具。

    联储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非常敏感。我们从联储十二月的会议纪要可以看出,对于资产泡沫的担心是导致削减QE决策作出的主要因素。我认为,金融体系稳定性所存在的风险是联储目前唯一的担忧。联储一直对这个问题保持警觉。

    另外,目前大盘的估值是在历史范围内的。



    主持人:

    2008年金融危机对经济有何影响?

    伯南克:

    金融危机可能对于经济中的创新有所损害,但是目前下定论还为时过早。有研究表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危机中,其实经济中有很多创新,只是没有反映在生产力中。

    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损害不会是永久性的。



    3. Q & A部分
    听众:

    这段执掌美联储的经历是否让你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目前政治制度的优劣?

    伯南克:

    我个人是没有资格评论政治制度的。但就我个人看法,认为在2008年危机的处理上,布什总统迅速做出反应,是值得肯定的;财政部和美联储在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上还有待改进。之后债务上限的处理令我感到沮丧,很显然,那对经济造成了损害。

    有议会系统的政府可以对金融危机做出更快的反应。这次危机中的主要冲击发生在2008年年底的美国大选期间,而白宫在选举期间对于突发事件的反应向来很慢,直到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胜选后才进行有效的举措。



    听众:

    未来如果市场达到了“充分就业”,低利率会持续吗?

    伯南克:

    我现在还不能做出任何定论说,非常低的利率是不是会一直持续下去。

    在目前的经济中,我们一方面应当尽力减小贸易赤字,一方面应多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9.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925

    南方周末:恒大逃离 三四线城市危机四伏
    恒大/房地产/房地产调控/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 文 / tree 2014年01月17日 19:35 来源:华尔街见闻
    本文转载自南方周末:

    恒大

    恒大地产在2013年大规模从三四线楼市撤离,转战一线城市。现在,更多的地产商也急于从总量庞大、销售艰难的三四线楼市陷阱中拔出脚来。

    2014年1月7日,恒大地产公布了2013年销售数据,它在这一年首次挤入了千亿俱乐部——全年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金额1003.97亿元。有风向标意味的是,恒大称,共投入约200亿元在京沪广一线城市拍地。

    恒大内部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称,这是董事局制定的“112战略”。这一战略包括“一个优化、一个降低、两个提高”,其中“一个优化”指的是,曾经以三四线城市为核心的恒大未来要向一二线城市倾斜。

    55岁的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称得上是中国地产界最高调的企业家,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与中国地产老大万科一争高下,其筹码是拥有位于中国三四线城市史无前例规模的土地储备:1.45亿平方米,全部建造起来能够供相当于香港人口的住户居住。

    而三四线城市是北京决策层一直倡导的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国家发改委算过一笔账,新一轮城镇化将拉动40万亿投资,涉及二十多个城市群,一百八十多个地级市,一万多个城镇,以及4亿新增城镇人口。



    看上去,这些寄托了中国政府振兴经济希望的城市,将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注射一针强心剂,如恒大一般聚焦三四线城市的房企似乎将迎来最后一轮饕餮盛宴。“这是重启房地产主导产业的地位。”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在最近一次会议上说,房企们应研究如何将地产与城镇化产业相结合,在这一轮城镇化过程中寻机扩张。

    但现实是,不少发展商已经置身于新一轮城镇化的陷阱中。在银川、营口、贵阳等三四线城市,新盘不断入市,供给严重过剩。但只要还有人肯出资,地方政府决不会吝啬再度卖地。

    即使如恒大一样从三四线崛起的地产商,都开始有选择地逃离了。

    银川劫
    几十座巨型塔吊矗立在塞上湖城,一座寂静的欧式城邦正在渐渐崛起。这里是宁夏银川恒大名都的施工现场。如同恒大在全国的楼盘一样,这是一个数千人聚集的大型生态社区。

    将触角深入到大西北的恒大,两年前,选择了银川作为进军西北的第一站,他们一口气拿下三块地,试图复制他们在沈阳、合肥等其他省会城市的营销神话:开盘必特价,特价必抢光。

    两年来,银川恒大名都也一直保持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即使波及全国的房地产调控来袭亦未有一丝停歇的迹象。

    不过与项目现场火热的建设情景相异,销售现场门庭冷落。一位前银川恒大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作为恒大西北第一站,银川三个项目总共加起来才卖了4亿,去化率才两三成,随着银川最近一年供应量的增大,恒大的销售压力将越来越大。

    像银川一样,每一个跃跃欲试的三四级城市都有巨量的土地供应,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让财政支出年年增长,逼得他们每年向国土部要更多的卖地指标,他们与那些被挤出一线城市的开发商一拍即合。银川当地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银川市前11个月的商品房销售面积约为500万平方米,而全年供应的城市建设土地计划达到9150亩。

    “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过去一年涌出了36个综合体。政府每天都在卖地,项目存量达到了2700万平方米,即使没有新增项目,存量消化至少需要五六年。”银川新华联总监王怀庆称,现在银川每年仍新增至少800万平方米的供应量。

    如果房地产形势一片大好,大多数开发商都不会空手而归。然而,这是2013年,两极分化的中国楼市。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称过去一年中国城市房价的级差在迅速地拉开,分化的根源在于人口流动、收入分化、产业聚集和服务水准,中国城市因而开始向两极发展。

    “当你落入一些没有发展潜力的城市陷阱时,你唯一的办法是迅速逃跑,没有别的办法。如果你还在这些城市里面说我的产品好,我的成本低,事实上明年可能你就跑不出来。不是因为你的水平低,实在是因为这些城市它没有市场。”陈劲松这样称。

    恒大地产显然没能从银川的泥沼中跑出来,同样没能跑出来的是万达集团。在2010年第一个万达广场热销后,王健林决定在银川做第二个万达广场。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王健林称:“银川才70万人,我想有必要开两个万达广场吗?但是宁夏的领导就在我们总部连待两天,我一看这不答应不行,就去做了第二个万达广场。”

    万达

    王健林卖了一个人情给宁夏政府领导,然而第二个银川万达广场让他如鲠在喉——自从2012年6月奠基以来,销售异乎寻常地艰难。万达的内部人士称,王健林在2013年给银川万达公司定了8个亿的销售目标,但最终销售额离这目标差了一大截,银川万达的销售员因此流动性极大,“过去买了万达商铺的客户现在也后悔不已”。

    向上走
    相同的情景,过去一年在营口、贵阳和南通等城市相继发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关注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供给过量问题。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称,中国城镇化的规律体现在人口更多向城市群聚集,而非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将极不乐观。

    在营口,高空置率与销售放缓正在席卷营口新城区。营口市区不到70万的常住人口,面对的却是9000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营口商品房年均成交量为500万平方米,以此计算,这座城市住宅消化要近20年。

    据《投资者报》报道,恒大在营口亦遭遇了滑铁卢,很长一段时间销售套数只是“个位数”,还不如现场售楼员的数量多。另一位央企房地产高管则称,恒大还在营口退了两块土地。

    恒大地产在2013年虽然刚刚挤入千亿俱乐部,但较2012年仅仅增长约8.8%,不仅与万科1709亿及绿地的1625亿的年销售额相差甚远,其增长幅度也远逊于同列千亿俱乐部的保利地产、中海地产的20%增幅,碧桂园甚至猛增150%以上,侧重三四线城市的恒大却跑输了大盘——2013年上半年,恒大约62%的项目位于三四线城市。

    落后于他人并不是许家印的性格。上市之前,许家印一度在钢铁行业盘桓,地产业务也局限在广东。当他放弃钢铁业务,中国行业洗牌已接近完成,一线城市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窄,他不得不将目光放在中国广袤的三线城市——几乎是一片还没有大地产商介入的真空区域。

    许家印

    完成惊险的IPO飞跃后,许家印开始往中国的内陆城市发展,从乌鲁木齐到海南,从营口到贵州,他圈下了超过1.45亿平方米的土地。以三四线城市为主战场的恒大在2010年、2011年轻松甩掉诸多大鳄,坐上了行业销售面积第一的交椅。

    但三四线城市的需求不足很快蔓延,很多“鬼城”开始出现。在新型城镇化大趋势的背景下,从地级市到省会城市,一些新区、城市副中心规划大批量出台。上一轮土地过剩的后遗症尚未解决,新一轮城镇化的陷阱已经席卷而至。

    在贵阳,仅建筑面积超千万的超级大盘就有5个:花果园城市综合体、中天假日方舟、中铁生态城、大川白金城和西南商贸城,五个项目加起来建筑面积就高达7420万平方米,足够200万人居住——而贵阳是一个常住人口仅为400万的山城。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称,三四线城市过去因为过度开发而土地供应过量,现有的存量可能将面临5至10年的消化期。

    保利地产一位管理层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不少三四线城市的需求在过去两年已经透支了,很多开发商为此折戟沉沙,“像恒大去的很多城市,一期能卖得很好,二期三期就难以为继了,很多城市没有这么大需求”。

    越来越多的土地陷阱,让中国开发商面临着如恒大一样的十字路口:向上走,进军一线城市,还是继续下沉,坐稳三四线王者宝座?许家印的回应是,斥巨资在一线城市购入多幅土地。2011年,恒大新增土地储备有61%在三四线城市,但2012年该公司71%的新增土地储备位于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只有28%。

    2013年年末,恒大在北上广接连抢地,12月5日在长三角以近百亿元连摘6地的前一周,恒大在北京以51.35亿元加配建11.2万平方米自住型商品房和1.69万平方米限价房的代价竞得朝阳区东坝南区地块,刷新了2013年总价地王纪录——在北京土地市场,恒大购地总额已达到127亿元。尽管如此,恒大总裁夏海钧还是称,“恒大不会彻底退出三线城市”。

    世联董事长陈劲松认为,中国房地产成交面积已经接近顶点了。一线城市地价太贵,而二三四线城市总量大,潜力巨大,分化也严重,未来全国661个城市中,中产阶级天堂能够划出大概50个左右,这50个二线城市才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主战场。

    “更有甚者,有一些地方政府有城镇化率的考核指标,和开发商打着城镇化的名义,一个村一个村地扒楼。”河北卓达集团董事长杨卓舒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新型城镇化讲了一年,很多人如今依旧是把城镇化当成发迹的机会,并没有想着让农民脱离土地的同时,完成城镇工作和身份的转变。
     
  10.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33

    为什么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金融危机/Robert Shiller/资产定价/美联储/国会 文 / 阳光 2014年01月18日 16:08 来源:华尔街见闻


    2013年的经济学诺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教授表示他对美国金融体系非常担忧,希望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未来的金融危机。

    消防战斗场面远比枯燥的日常防火规则要壮观的多,所以人们对消防故事津津乐道,却对防火知识不感兴趣,在金融领域里也是一样的,他们对金融崩溃谈论的很多,却很少去思考如何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纽约联储副主席Joseph Tracy

    但是金融危机真的是可以防止的吗?资深财经作家John Aziz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资产价格的变化非常难以预测,资产的价格不仅取决于人们当下的看法,还取决于人们对其未来价值的预期。

    其次,不可控和不可预知的事件都会影响金融稳定,战争、恐怖主义、干旱、飓风、流行病和科技革命,所有这些事件会突然改变投资者看法和预期,带来金融危机和金融热潮。想要阻止每一次金融危机和金融热潮,意味着要阻止以上所有的冲击。

    再次,投资者对同一信息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通货膨胀上升这件事,一些投资者将其解读为经济复苏的信号,另一些投资者则认为这是危险信号,因为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带给经济的伤害已经开始显现了。

    但是金融危机真的不能预先预知吗?好像又不尽然,毕竟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包括罗伯特·席勒都成功的预测到了房产泡沫的发生。如果国会和美联储能够听取这些经济学家的忠告,是不是就可以通过打压房产泡沫来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来判断某一资产的是否存在泡沫,往往是等到泡沫破裂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泡沫!”例如,纽约、芝加哥和伦敦土地价格,苹果、微软和谷歌的股价,它们都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大幅上涨,而后稳定下来;但郁金香球茎,安然股价和豆袋公仔却是实实在在的泡沫,它们的价格很快崩溃,并给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另外,那些曾经成功预言了地产泡沫的人,如彼得·希夫和麦嘉华,他们后来预言的股市泡沫、国债泡沫和美元泡沫却一个也没有应验。所以,识别泡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都做出准确的判断更是不可能的

    而且,从实际操纵的角度来讲,谁来负责预警泡沫呢?

    美联储行不行?最近一次美联储打压泡沫是在1930年,而这次行动却导致了金融危机,以及随后长达20多年的大萧条。

    国会呢?就国会的行动效率来看,他们要在阻止危机上达成一致的看法是非常困难的。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人都在指责国会,他们认为正是国会通过的立法导致了由政府担保的次级贷款的泛滥。

    来自金融行业的游说团能够对国会施加巨大的影响,金融行业想要赚取利润,而穷人们想要一套房子,国会需要平衡各种利益。如果从预防未来金融危机的角度出发,要求国会制定违背大多数人意愿的法律,这似乎是不大可能。
    以上讨论的意义其实也不大,即使美联储预先阻止了房产泡沫的发生,国会没有通过发放次级贷款的立法,也难以保证金融危机不发生。这又是为什么?

    正如20世纪中叶的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所说的那样,稳定孕育着不稳定。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从滞胀的结束在80年代初直到2008年的金融崩溃。伯南克称这个为“大稳健”(Great Moderation)时期。但是,人们如何应对一个稳定的世界?很多时候,他们对于冒险行为变得更加宽容。

    在大稳健时期,金融行业以极高的杠杆率放贷给无收入、无资产和无工作的三无人员(NINJAs)。一些金融监管条例,如规定投资银行和由公共担保的储蓄银行分业经营的格拉斯 - 斯蒂格尔法案被废止。为金融行业利益代言的说客们成功的使政府相信,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已经使得这些监管条例没有用处了。长时间的稳定通过增长政府和金融行业对风险的容忍度来破坏了稳定。带来经济成功的监管规则成了他所铸造的成功的眼中钉。

    最后,既然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应对上,采取迅速而强有力的行动将金融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阻止过度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螺旋式上升。这些可能并不能令人满意,但如果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本身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不可能只要金融市场而不要金融危机。
     
  11.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710

    未来十年华尔街最受热捧的投资理念汇总(上)
    投资/华尔街 文 / outofmana 2014年01月17日 10:03 来源:华尔街见闻


    无论是亿万富翁还是金融屌丝,只要你身处在华尔街,就不得不关心一件事:投资什么才能赚到钱?

    债券?——我们已经见证了债券市场三年大牛市的终结。

    股票?——最近高于历史平均线的估值乘数也让一些人心存疑虑。

    BI咨询了华尔街最好的操盘手、策略师以及经济学家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中,华尔街最好的投资概念是什么?

    他们的答案是这样的:

    27.水资源

    边疆地区及新兴经济体对于水资源的大量需求,毫无疑问将和发达国家陈旧低效的储水设施及配水体系产生矛盾。随着气候改变,天然供水地区也会转移。——Kevin Ferry,Cronus期货管理公司首席市场策略师

    26.智慧投资、社交投资、身体投资及情感投资

    投资股票通常得不到什么超额收益。我在过去几年中写了许多有关低价投资优势的文章,从这方面考虑我们为什么不利用一下这种“免费的午餐”呢:与其花费数不清的时间精力在筛选下个可能大涨的股票上,还不如投资你自己。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陈词滥调,但请听我说完:最能利用你边际成本的投资项目正是这些看起来迂腐的智慧、社交、身体及情感资本。大多数的投资建议的关键都在于如何保持富有,而对一个富人来说,充实的生活意味着将潜力全部发挥出来。而像大多数碌碌无为者那样,坐在电脑前看股,妄想着投中下一个Twitter或是Tesla则不是什么好办法。——Tadas Viskanta,Abnormal Returns的创始人及编辑

    25.价值股

    威尔士全球价值ETF(GVAL)依照席勒CAPE指数这样的长期价值衡量标准,在全球十个最低价的国家内收购股权。——Meb Faber,威尔士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兼基金经理

    24.投资准则

    奉行投资准则:对投资组合进行季度审查;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轮换制;用账目亏损冲销盈利部分的税收。总而言之,千万不要忘了马克·吐温的名言:“历史也许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John Stoltzfus,Oppenheimer公司首席市场策略师。

    23.全球股市

    十年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而我偏向于看好亚洲市场。印尼的ETF在亚洲交易市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有时候关注度过高并不是什么好事。我会推荐Vanguard集团的全球股市指数开放基金。虽然在新兴市场的曝光率不高,但这款基金在市场下跌时能提供很好的出清保护,而在市场上行时则将迅速膨胀。——Daniel A Baffoe,财富投资顾问兼市场策略师

    22.财政策划

    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解释我的观点:我们的投资选择往往并不反映股票或债券市场的情况,而是反映了金融业的境况。相比给客户赚钱,华尔街更会为自己谋利。这就给了那些信奉“顾客至上”的企业一个发展的机会。在未来五年中,以下四个领域的业务将会逐渐升温:一、全方位的财务策划及资产管理;二、退休福利策划;三、低成本资管;四、金融咨询服务。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期的关键节点上,金融服务业崛起在即。——Barry Ritholtz,Ritholtz财富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

    21.美国能源密集型产业

    该产业通常指生物制药业或是其他能打入中国市场的全球性产业。——David Rosenberg,Gluskin Sheff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策略分析师

    20.标普500

    我讨厌在这种问题上循规蹈矩,但事实是,一个长达十年的投资是需要谨慎考虑的。能源复兴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到底多长谁也说不清。而我认为标普500是个合适的选择,模型告诉我未来十年间该指数将会大幅回升,升幅大约在8%左右,加上2%的红利也就是十分之一的收益。和债券、商品及货币相比,10%的年化收益率并不算太低不是么?——Jeff Kleintop,LPL财务公司首席市场策略分析师

    19.做空大宗商品

    做空大宗商品的原因在于未来十年间可能出现的0通胀乃至通缩。因此大宗商品的实际和名义价格的变化将趋于一致,从历史数据来看,除却一战、二战以及南北战争期间之外,美国国内的物价总体呈下降趋势。无论是能源危机还是别的什么,资源短缺问题总是暂时的。——Gary Shilling,经济学家。

    18.你自己

    投资自己,教育和身体素质双管齐下。——Sam Stovall,标普资本首席股权策略师

    17.国际卫生保健

    未来十年中,美国之外的市场上,保健、药物、生物制药以及生物科技股票都将被热切关注。我预期,未来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在对汽车和皮包厌倦后,会开始重新考虑自身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花费十年甚至更久,但投资窗口却会很快关闭,因为这场“健康概念”的投资风暴即将席卷全球。——Constantin Gurdgiev,都柏林大学助理财经教授

    16.做多股市,做空债券

    就是这样。——Joe LaVorgna,德银首席美国经济分析师

    15.“铁锈地带”(曾经发达但现已衰落地区)的中心城区地产

    如果从风控角度看这算不上什么好投资。但事实上,这些城市的白人迁徙及去工业化趋势已经停止了。而随着这些城市范围的逐渐缩小,中心城区的年轻化和教育程度都在不断提高,房价却只有那些一线城市的十分之一而已。而我相信这些城市的复苏只是时间问题,也许在我们的下一代长大时,匹兹堡和密尔沃基这样的城市就已经和柏林或是布鲁克林一样有名了。我们的选择有很多,而我已经挑中了一个拥有职业球队、优秀大学以及大型机场的“铁锈城市”了。——Conor Sen,新河投资公司基金经理

    (未完待续)

    下一篇章中,我们将为您带来前高盛资管总裁奥尼尔、投资大佬Bernstein、Michael McDonough等经济学家的投资理念。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869

    未来十年华尔街最受热捧的投资理念汇总(下)
    投资/华尔街 文 / outofmana 2014年01月18日 13:06 来源:华尔街见闻
    华尔街,投资,

    无论是亿万富翁还是金融屌丝,只要你身处在华尔街,就不得不关心一件事:投资什么才能赚到钱?

    债券?——我们已经见证了债券市场三年大牛市的终结。

    股票?——最近高于历史平均线的估值乘数也让一些人心存疑虑。

    未来十年中,华尔街最好的投资概念是什么?

    在“未来十年华尔街最受热捧的投资理念汇总(上)”一文中,我们总结了华尔街14位大佬给出的十年期最佳投资建议。不过这还没算完,让我们来看看别的投资专家们还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发财策略:

    14.美国小型股

    尽管买就对了。——Rich Bernstein,Richard Bernstein咨询公司创始人

    13.基础金属及稀土挖掘公司

    如果要我在未来十年中持有某项资产,我会选择一支这样类型公司的股票。目前还没有那个领域的公司可以与之匹敌。而未来的关键则在中国上,只要铜价下降中国就会出手将其购入。而当欧洲和美国开始全面复苏后,这些金属的需求就会与日俱增。而同时中国已经开始收紧稀土市场的管力度,鉴于它们在国防和通讯市场的广泛应用,毫无疑问这将是一种可靠的投资。——Brenda Kelly,IG公司首席市场策略分析师

    12.任何有收益的玩意

    未来将是一个低回报率主宰的世界,因此只要是可能有固定收益率的东西都是好的投资选择。比如我所持有的新加坡币,或是一块有收成的美国乡村土地。——Gerard Minack,Minack咨询公司总裁

    11.标普500中前100加公司的股票

    还有防晒霜。——David Bianco,德银首席美国股权策略分析师

    10.不动产

    尤其是住宅,这将是值得长期持有的资产。特别要注意那些可能发生大规模调整的地区——当然不能有经济泡沫。欧洲的波罗的海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外部环境适中,宏观经济形势稳定。而今年加入欧盟的拉脱维亚和2015年可能加入的立陶宛,这些国家的房价降很快赶上爱沙尼亚,达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Aurelija Augulyte,Nordea公司宏观策略分析师。

    9.东南亚

    未来十年中我看好东南亚,有利的人口数据及增长潜力都将是他们发展的资本。——Michael McDonough,彭博首席经济学家

    8.国际压力泵行业

    在这个行业中我尤其看好国际压力泵行业。当原油供应开始跟不上市场发展速度,开采成本不断上升之际,通过水力压裂法生产的天然气或许是不错的替代产品。虽然现在页岩气的生产规模因为党派之争以及政府管制而受限,但随着未来壁垒的消失,天然气和原油的价格差将进一步扩大。此时,那些提供国际采气服务的公司,如Schlumberger以及Baker-Hughes公司,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Dan Dicker,MercBloc公司总裁

    7.抵押贷款

    通过收取风险溢价的方式盈利已几乎被淘汰了。一旦我们进入升息环境,我们必须重复投资以摊销高息的成本。而当预付款增加时,利率就将大幅下挫。这样一来贷款就将是非常明智的选择。——Vince Foster,利率策略师

    6.耕地

    十年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因此,一个十年的固定投资必须满足一些标准:一、不会因为技术更新而被淘汰;二、满足马斯洛金字塔底层人群的需求;三、产生收益;四、可能会有资本利得。这样的条件下,我的选择是农业用地。基础消费群体在增加,而消费者的选择却不多产生收益,而供给有限。——Lorcan Roche Kelly,Agenda研究院策略分析师

    5.做空波动

    我会选择ZIV,一种追踪中期VIX期货的ETN债券。理由是,波动风险溢价是已调整风险回报率产品所参考的最好也是最稳定的一个指标。而在VIX曲线中端做空,是所有波动策略中最赚钱的方法。——Jared Woodard,Condor期权公司总裁

    4.二线住宅市场

    一线城市中的大部分房屋价格已经偏离了正常范围,但房事的复苏却让开发商没有调整价格的动力。而二线城市的问题则好得多,这里的房价不最便宜也不很贵,同时也有充足的资金和市场信心。——Matt Busigin,Macrofugue Anayltics的作者

    3.中国消费者市场

    他们什么都买——Jim O'Neill 高盛资管前总裁

    2.卡塔尔股市

    如果是10年的话我会看好卡塔尔股市,并选择多哈股票交易市场,只是身为美国公民很那去那里投资。卡塔尔的GDP大约在100万美金左右,这使其有能力为了2022年的世界杯进行大量的投资,使其能够容纳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到访。其货币与美元汇率挂钩,当美国利率上升使,当地银行的净利率收益就会大幅增加。一个投资卡塔尔的简单方法是购买在伦敦交易市场上市的卡塔尔封闭投资基金,回报率为资产净值百分之十的折现。这些投资在十年里大概能翻三倍,而且风险很低。——Emad Mostaque,NOAH资本市场策略分析师

    1.希腊GDP权证

    这是在希腊解决债务问题时派生的副产品,当希腊GDP达到特定阈值时就会支付一美分的利息。当然,他们不可能每年都付,毕竟希腊GDP还在危险区域边缘。因此他们适合那些有长远打算的、耐心的专业投资者。唯一不用担心的就是违约风险:一个只在经济好转时付账的权证将很难有违约的机会。——Gabreil Sterne,Exotix公司固定收益学家

    尽管大佬们的意见千奇百怪,但究其核心不过是在考虑风险、收益、稳定性及发展前景等等最基础的问题。那么究竟是选择砸锅卖铁去投资一个中东国家,还是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这其实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则是学会大佬的思维方式,学会像大佬一样投资。
     
  12. gtm

    gtm

    http://xueqiu.com/7571730629/27173024

    郭荆璞:
    我是这么看互联网思维的

    看了@Ricky 的《互联网投资——投资的不仅仅是互联网》,很有启发,胡言乱语一番:

    @Ricky 提到:“慢慢地会有这种趋势:跟零售业的行业分析师必须cover电商、跟房产的行业分析师必须cover搜房、跟汽车的行业分析师必须cover汽车之家易车、跟旅游的行业分析师必须cover携程...”

    跟化工跟能源的分析师必须cover什么互联网企业呢?嘿嘿。互联网之于很多的制造业,都还是一个极其有益的补充,对于传统工业企业而言,互联网思维更像是优化其产品组合、资产组合、流程整合过程中的工具之一。比如$孟山都(MON)$ 收购了天气咨询公司,开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农业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互联网企业呢?如果单看这一个事件,也许可以被打上互联网思维的标签,但是看看孟山都过去10年的战略调整,就会知道这是早晚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互联网思维使然。

    说说近年很热的互联网思维的一个例子,雕爷牛腩,被称为以互联网思维确定的那个菜单,只有极少的几种选择,美其名曰什么什么我忘了,反正是互联网的高大上词汇,说的是不要给客户太多的选择,因为一份菜单应该只有极少几种经得住考验的菜,就足够了,但是这个是跟谁学的?哪家互联网企业呢?不好意思,$麦当劳(MCD)$ 。

    其实呢,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包括去中心化和以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的是什么呢?或者说,为什么互联网思维在中国获得了如此巨大的认同?历史上有过这样的思潮吗?又有哪些公司赚到了钱?

    有的,那就是美国的婴儿潮一代孕育的伟大的消费品公司们。

    曾经有人说过,美国的婴儿潮一代,像佛罗里达滨海绵延数百公里的潮间带红树林,从飞机上看下去茂密无比,好像是许许多多的树组成的森林,但是事实上却是从那么几棵树一点一点胎生出来,是植物的呼吸根不断地扩张出来的,那么大的森林,其实就几乎是一棵树。

    美国婴儿潮的一代,呼唤平等权利、公民权利,呼唤个性独立和解放,却是历史上少有的,消费没有任何个性的一代,每个人都标榜自己的穿衣品味和个性,到头来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一致的消费浪潮,每个消费品企业都知道,要去揣摩某个对应年龄层的口味,对了就会大卖特卖,为什么?因为美国婴儿潮的一代,所有的口味都是一致的,比如麦当劳的汉堡和薯条。

    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互联网思维,去中心化、结构扁平化、从用户的角度决定产品。而且有趣的是,越是在强调个性的年代,个性反而越缺失,这样的环境就越能孕育大企业。

    也就是说,互联网思维其实一直存在于那些伟大的消费品企业的血液当中,是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阶层扁平化、中产阶级或者伪中产阶级兴起带来的必然趋势,而不是什么新的造物。

    至于对用户口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通过影响潮流来引导客户的口味,那更加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乔布斯的$苹果(AAPL)$ 只有黑白两色,老亨利的$福特汽车(F)$ 更加极端,“客户可以把他的T型车涂成任何颜色,只要它是黑色”。

    那么现在,我们面临的机遇在哪里呢?美国的婴儿潮一代慢慢老去,但是美国不过3亿人口,西方工业文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不到10亿人就创造了20世纪那么多伟大的消费品企业,创造了每年3万亿美元的原油市场和更大规模的能源市场,那么当13亿中国人想要过上电视电影网上传播的西方人的生活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这就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消费品企业、能源企业发展的根基,谁能抓住,谁就会发展,不是互联网思维把猪吹上了天,不是3亿网民把猪吹上了天,而是13亿中国人,是中国的婴儿潮和固化的、有着巨大的中间层潜力的人口结构导致的。

    另外呢,行业的浪潮并不一定等于企业的机会。中国固化的阶层和社会结构同样是巨大的风险来源,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正在成为阻碍大批抱定互联网思维的新生代的创业之路。不说$Twitter(TWTR)$ 这样的企业,比$欢聚时代(YY)$ 创立还要晚,现在美国大行其道的互联网企业,很多都是在2005年之后创立的,但是在2005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几乎只有小米突围而出,而且$小米科技(XIAOMI)$ 还诞生于雷军的人脉之中。

    在互联网时代,最特立独行的企业可能就是$谷歌(GOOG)$ ,在未来,谷歌或者$Facebook(FB)$ ,甚至可以堂而皇之的宣传,谷歌拥有这个世界,因为从智能家居到智能汽车,再到每时每刻,每个人的生活,24小时都接入互联网的时候,谷歌和FB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深刻改造,已经使这样的企业拥有不可想象的影响力,这个时候,谷歌“不作恶”的原则,将会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可能只能向信仰的各种神祇去祈祷,谷歌真的坚持这样的原则,不然我们必然有一天,只能向谷歌祈祷。

    互联网思维,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的扁平导致消费者的行为更加可以预测,另一方面则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更加方便预测和引导消费者的行为,这些其实并不陌生,至于大企业垄断,发展到老二必须死,更加不陌生。

    所以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13. gtm

    gtm

    美联储政策的变化 2014年01月16日 13:26 中国金融杂志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本?伯南克

      回顾八年来在美联储的工作,有收获也有不足,这些日子对于国家、对于美联储乃至对于我本人都有着不平凡的意义。今天我将简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关于透明度和问责制,金融稳定和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以及探讨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前景。

      透明度和问责制

      自2006年2月上任以来,提高美联储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水平一直是我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历来主张增加透明度,特别是用一种更为明确的政策框架的方式,使得货币政策更具有可预测性和有效性。

      任期之初,我希望在继承保罗?沃尔克和格林斯潘的政策基础上构建货币政策框架,因为我的前辈们巩固了美联储的承诺,以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更广泛的经济稳定的基础,并逐渐增加了货币政策审议和计划的透明度。例如,沃尔克主席推出的货币目标制框架,格林斯潘主席要求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每次会议后都要发表声明的做法。我确信以一种更透明的方式将会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并进一步加强美联储的机构信誉。我曾深入研究了关于英国中央银行和其他一些中央银行灵活应用“通胀目标制”的方法。这些中央银行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政策框架,通过披露有关政策目标和策略的大量信息以及经济预测,以帮助公众和市场参与者了解和预测下一步的政策实施,其中明确的目标数字和政策计划也有助于这些中央银行更为负责地去实现其既定目标。我有信心我们能够适应这种类型的政策框架,以美联储的双重使命——促进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的稳定。

      金融危机及其后果使得决策者更为关注美联储政策框架的进展,美联储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进步。在2007年10月会议纪要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推出了经济预测的季度总结(SEP),其中包括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如通货膨胀、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等。后来,我们逐渐增加了长期通货膨胀、增长和失业率的预测,以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预测。

      2012年1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发表声明,制定了较长的运行目标和政策战略,从而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该声明首次明确了通货膨胀长期目标控制在2%以内,同时也指出当时所预估的长期正常失业率在5.2%和6%之间。声明还表示,委员会将采取平衡的方式来实现价格稳定和就业目标。

      身处金融危机及其余波影响之中,美联储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完全证明了该机构的民主合法性。像其他中央银行一样,美联储具有强烈的民主问责制要求,公众可以看明白,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而使用这些工具。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特殊时期,比如出于稳定金融体系的目的,美联储不得不采取的非常规政策。

      怎样的透明度才能维护公众的信心呢?在最基本层面上,中央银行必须明确和公开其政策行为和运作方式,特别是涉及公众层面的计划。美联储例行公布其政策行为信息,并自金融危机之后,大大增加了对国会和公众定期报告的数量和细节。

      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后果,需要美联储作出必要的沟通和解释。我们采取了非常规措施,以应付特殊的经济挑战,同时我们必须对这些措施作出阐述,以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仅仅向国会和市场参与者解释是不够的。

      金融稳定

      对于美国和全球经济,过去八年中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度衰退。与其他危机一样,此次危机也引发了典型的金融恐慌,不同之处是这是在21世纪全球金融体系复杂的环境中产生的。用来对抗恐慌的工具,跟一个世纪以前几乎类似,包括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债务担保、资本重组以及提供保险、信息公布等。

      这场危机的直接触发点源自房价的急剧下降。先前的房价泡沫助长了不负责任的抵押贷款和证券化。决策者当时也意识到房价可能会下降,尽管不知道会下降多少,事实上在我2006年上任之初房价已经开始下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发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后果是因为金融体系和政府监管存在严重漏洞。对于私营部门,其漏洞包括高杠杆水平、对不稳定的短期资金的过度依赖、风险计量和管理缺陷,以及使用新奇的以不透明方式重新分配风险的金融工具。在公共部门,漏洞体现在监管架构的差距上——让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有效地利用现有权力逃避全面监督,没有足够重视对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威胁。

      美联储有力应对流动性压力的经验由来已久,为平息金融恐慌,美联储不仅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同时也给投资银行及货币市场基金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而且也为那些商业票据和抵押证券市场提供流动性,另外美联储还批准了与14家外国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协议。

      提供流动性只是稳定金融体系的第一步,随后的工作重点是重建公众的信心。通过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财政部经由货币市场基金对银行债务实施公共担保,以及注入公共资本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些措施对于重建公众信心极为有利。2009年春天美联储率先在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其中包括银行最大偿付能力详细的公开信息披露,这些都有利于提振银行体系的信心。

      进一步改革监管框架,努力消除监管漏洞。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资本监管已发生变化,要求全球金融实体增加吸收亏损资本的能力,规定了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附加资本和杠杆上限。美联储实施综合资本分析,审查核心资本充足率,并推行压力测试,这些都要求大型金融机构维持充足的资本以抵御极端的冲击,美联储证明了自己的内部规划过程是有效的。此外,信息公开披露的结果有利于市场纪律。巴塞尔协议III框架还包括旨在减轻全球银行对短期批发融资的过度依赖,并以其他方式限制其流动性风险。另外,通过要求加强中央结算以及规范衍生品交易透明度,用来增强对大型机构的监督、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的措施正在实施中。

      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也得到了加强。例如,新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指定了一些非银行类、受美联储综合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此外,正在采取措施去解决短期批发融资市场存在的问题,包括对货币市场基金和第三方回购市场的潜在不稳定性进行改革。

      美联储已将监管政策发展到宏观审慎的层面,从而实施全方位、系统监管。美联储设立了金融稳定政策研究部门,旨在协调金融机构系统监管与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明确新出现的系统漏洞和系统性风险。金融创新可能会导致新的风险,这就需要在现有监管架构基础之上完善新的监管方式、新的监管方法。

      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包括全面实施新的监管机制、完善监督职责,进一步加强国内和国际合作,以确保监管机制的有效性,从而使破产企业得到有序解决,以及增加大型机构的市场纪律。对于可能出现新的潜在的金融失衡,应该优先考虑宏观审慎工具。例如,巴塞尔协议III资本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有助于金融部门在信贷活跃期间建立更多的弹性机制。美联储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探讨其他潜在的监管工具操作的可能性,以改善金融系统稳定性。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内的一些国家,业已部署了这类措施。宏观审慎工具,应当作为防御金融稳定新兴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并不断去完善和补充。

      货币政策

      提高流动性及其他重大举措是制止金融恐慌的关键,迅速转变货币政策的立场也是极其必要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实施非常规量化宽松政策,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2007年夏天的5.25%降至2008年底的0~0.25%。从那时起,联邦基金利率就一直处于其有效下限。

      除了有效下限利率的约束,美联储还提供了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政策,采取两种可供选择的工具:一是指导性联邦基金利率,二是大规模采购长期证券的投资组合,其他主要中央银行都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方式。例如,英国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都采用详细的指导利率,提出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而欧洲中央银行已经为了减轻主权债务风险,给银行提供大量流动性,并提出关于利率未来走势的定性指导。

      接近零的短期利率,意图通过指导未来政策来帮助塑造市场预期,反过来长期利率下行压力加大,进而缓解金融状况、有利经济活动。尽管零下限的政策利率会产生副作用,对现有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及成本造成影响,但短期利率指导反映了该如何去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因此这种指导性短期利率成为政策框架的有益补充。通过降低长期利率,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同样营造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平衡投资组合,资产购买会减少公众手中长期资产的供给,压低期限溢价,从而降低长期收益。有时候开始或延长资产购买计划的决定可能有一个信号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市场参与者会认为这是决策者的承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立场所在。

      然而,这些非常规政策工具一定有效吗?怀疑论者指出,如果有效,那经济复苏为什么会一直缓慢得令人失望呢?通胀调整后的GDP增长率仅仅略高于过去2%的平均年增长率,通胀则低于2%的较长期目标。经济复苏面临强大的阻力,这正说明了没有实质性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很可能会大大减弱,甚至是负增长。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证明,只有正向的指导和大规模资产购买相结合,才能有助于促进经济进一步复苏。

      一旦经济状况充分改善,便不再需要非常规政策工具,联邦公开市场委员将面临政策执行问题,最终还是归根到政策框架的设计问题。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增加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使银行系统拥有大量的超额准备金。美联储现在拥有有效的工具,在条件有保障时,无须依靠出售资产就能让政策恢复正常。超额准备金利率可能会提高,这将使短期利率上行压力加大。此外,必要时美联储能够使用固定利率隔夜逆回购协议、定期存款、短期回购协议等其他工具减少银行准备金,并严格控制货币市场利率。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能够再度主要通过短期政策利率调整去推行货币政策,而且将来美联储的操作框架或许会变化,并推出新的利率管理工具。

      经济展望

      四年半前,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取得了长足进展。较低谷时期增加了750万个就业岗位,过去17个季度中实际GDP增长的就有16个季度,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实际水平为5.5%,高于经济衰退前的峰值,失业率从10%降至2009年的7%,工业生产和设备投资已达到或超过经济衰退前的高峰,银行系统已经调整资本结构,金融体系更加安全。尽管如此,经济复苏仍然不尽如人意,例如失业率高达7%,长期失业的人数还是很多,劳动力参与率持续下降。

      阻碍经济复苏的因素,主要是繁荣与萧条长时间严重失衡。金融危机后,经济活动会趋于疲软,特别是经历了信贷和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带来的过度经济扩张之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显示了去杠杆化和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家庭开支缩减,债务负担减少,而同时金融机构限制信贷,恢复资本比率,减少投资组合的风险。除了这些经济因素,主要因为房地产危机前的过度建设同时伴随着信贷紧缩,导致经济复苏缓慢。而经济复苏之所以缓慢,市场参与者大幅削减是一个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力的恢复过程缓慢。生产力难题的解决,对于重塑长期增长的预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经济复苏缓慢的另一个显著因素是财政政策。虽然财政政策长期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目标,但过于紧张的短期财政政策有可能起反作用。更重要的是,过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弱化经济复苏。目前的政策组合特别有问题,当利率接近于零下限时,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较少,当利率固定在较低水平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很可能更有效。在不牺牲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更均衡的政策组合可以避免低利率带来的损失。

      明确了曾经阻碍经济复苏的因素,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过去,也有利于展望经济前景。令人鼓舞的是不利因素目前正趋于减弱。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预示着美国经济在未来几个季度继续增长,但经验告诉我们,还是应该谨慎乐观。

      与其他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相比,美国经济状况略好。日本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仍略低于经济衰退前的峰值,英国仍低于经济衰退前2%的峰值,欧元区则低于3%。对其他经济体,我还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许多迹象表明,其他发达经济体会受到美国的积极影响而产生更好的增长。新兴市场经济体自2013年上半年放缓之后最近增长也较为迅速,比如中国和墨西哥正在进行的结构性改革,其增长前景仍然良好。

      结 语

      美联储的存在已有百年,如今更是面临着众多的经济和金融的挑战。诚然,过去的几年美国经济和美联储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经验让我们发生了重要变化,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然实施,加强了政策的沟通,关注金融稳定,实行宏观审慎政策,并增加其透明度。美联储有着优秀的人员组成和良好的内部组织结构,存在着其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美联储的文化在于:客观、专业、奉献、独立。美联储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尽管未来美联储将面临一些困难,其价值观让我相信,美联储必将成功应对这些挑战。(本文系作者在2014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讲)
     
  14. gtm

    gtm

    海外移民:中国经济的绊脚石
    2014年01月18日 02:06 证券时报网

    海外移民:中国经济的绊脚石
    本版制图/张常春

    海外移民:中国经济的绊脚石
      正经历的中国第三次移民潮以技术移民为主,投资移民被广泛接纳,这种“人才+资本”的流出模式,折射出经济转型期潜在产出下滑。发达国家相对收入差距、移民门槛抬高,是中国移民输出高端化的外因,但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及政策调控风险才是中国移民流出的引爆点。

      移民,这个以前仅在少数高端人群讨论的词眼,现在正与中国包括中产阶层在内更大范围的人群渐行渐近。世界银行[微博]每五年对各成员国净移民统计显示,2000年以后中国净移民持续流出的态势未变,而且在数量上跃升了一个数量级至百万级别。2009年至2013年间,世行估计中国净移民输出150万人,位列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之后,排名第四位。

      与以往历次移民潮集中在低端劳动力和出国留学人员不同,中国正经历的第三次移民潮成员分布在中高端技术人才、拥有巨额财富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净值人群。移民方式以技术移民为主,但投资移民正在被广泛接纳。这种“人才+资本”的流出模式,折射出经济转型期潜在产出下滑背景下中国面临的移民危机。

      危机外因: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移民

      收入的相对强弱仍是决定全球移民流向的重要因素。从全球净移民国家分布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发达国家仍是主要的移民目的国,而中国、印度、非洲、南美国家是主要的移民输出国,高收入国家仍然对低收入国家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技术移民门槛提高、投资移民日渐兴盛是发达国家移民政策的新特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收入、福利、环境等优势,一方面以加、澳、新为代表提升技术移民门槛,筛选出素质较高的群体,以优化本国的人口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以欧洲国家为代表,为缓解债务压力,逐步放开投资移民限制,吸引海外高净值人群,帮助经济复苏。由于忌惮对本国就业的冲击,对于低端劳动力则采用严格的配额制度。这种政策设计对中国的冲击是严峻的:一方面中高端人才流出,拉低了中国的劳动和资本存量,拖累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低端劳动力滞留国内,加大了就业和社保的压力且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危机内因: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加剧是引发跨国移民潮的内因。近年来,我国区域间的不平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方面,区域间相对收入差距扩大使劳动力向发达省份聚集,欠发达地区形成了“经济放缓—人口流失—需求下降—经济放缓”的恶性循环。2003年排名前五与后五省份人均GDP离差值是21023.8元,而2012年该离差值扩大至48557.8元,增长了230%!另一方面,发达省份,随着人口的集聚,资源瓶颈愈发突出,拥挤、污染等大城市病日益暴露。更为要紧的是,随着区域失衡的加剧,引发政策调控的风险也在加强。其中,收入分配政策首当其冲,以房产税和遗产税为代表的资产性收入调整或将成为突破口。以上两方面使得高净值人群的归属感日益淡薄,移民倾向逐步加深。恰逢国外移民政策伸出橄榄枝,于是里应外合,一走了之。

      存量漏出:

      移民加剧潜在产出下行

      在增量要素逆转的背景下,移民带来存量要素漏出加剧了潜在产出下行。劳动力、资本、土地是三大基本生产要素。随着刘易斯第一拐点的到来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开启,劳动力总量供给下降,结构问题突出;而国内储蓄也暴露出长期拐点,这些因素指向了廉价劳动力、资本供给时代也行将结束。这也是我国潜在产出拐点下行的重要依据。

      经测算,现有情形下,每年高净值人群移民约拉低潜在产出0.5个百分点。根据前述分析,本轮移民潮的主要群体是中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净值人群。后者一般指个人资产在600万—1000万以上的社会群体。根据《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记载,截至2012 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数量达到了270 万人,平均年龄为39岁。他们的平均财富达到4900万人民币(6.0503, -0.0054, -0.09%),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发达省份。调查显示,约有50%的高净值人群表示考虑投资移民,其中10%确定要投资移民。

      按照300万高净值人群、平均财富5000万与投资移民比例10%计算,我国潜在财富漏出量是15万亿。考虑到平均年龄39岁,故按30年分布计算,每年财富漏出约0.5万亿。再考虑到制度套利因素,即取得国外身份后继续在国内经营,这部分比例按50%估计,因此每年的移民对中国财富的漏出量约为250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仅以金钱衡量的资本存量流出就占到当前GDP的0.5%左右。

      印度经验:高技术移民

      致GDP净损失

      相关数据显示,在印度,约有40%~50%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信息产业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美国。研究报告《高技术移民对印度的影响》中得出,每年从印度输出的高技术移民所造成的人力资本存量漏出间接使印度遭受相当于GDP 0.5%的净损失。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像印度这种服务业占比50%以上的国家,高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将造成相关产业增速放缓。我们对比了印度净移民和电子与IT 产业增速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从而印证了上述判断。目前没有找到中国的相关研究成果,但至少从印度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高端技术移民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流出长期对经济负面影响、且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结论。

      逆向而流:

      移民拖累产业结构升级

      移民使得中高端人才流向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相逆,不利于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重点内容,提高服务业和高端制造行业的比重,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是未来结构调整的方向,特别是要占据产业链附加值高端。这部分劳动参与者主要为具备卓越眼光的企业家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因此,高端人力资源投入成为经济结构升级的决定因素。但高净值人群和技术人才的移民带来资本与人力的外流与结构调整的方向相逆。


      移民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向低水平均衡靠拢。《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是进行产业结构分析有效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各省份行业增加值的占比,从而得到对应省份产业结构特征。我们发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劳务输出大省甘肃为例,产业结构多集中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初级加工行业(农业、能源、矿产)。移民导致发达地区中高端人才流出,延缓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步伐。而随着一系列生活成本抬升,国家区域平衡政策引导,低端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这使得东部产业面临空心化的风险,从而使得我国区域发展被动在低水平形成均衡。

      “摘桃子、搞交叉、走边缘”是发达国家保持强劲国力的移民政策。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速的回落以及政策调整的风险,都加剧了中国高端人群移民的输出,而决策层忌惮失控的结果导致收入分配改革一再推迟,遗产税、房产税久拖未决,这些并不会改变移民预期,反而会强化移民输出的持续性。原有增长模式愈发不可持续,而移民又大大拖累了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大了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因此,在市场对长期改革都抱以乐观心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警惕移民之殇。

      (作者系川财证券宏观研究员)

    中国6成富豪走上移民路 6580亿美元资产隐藏海外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4-01-19 04:52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18日,一份来自中国财富研究机构胡润的报告称,64%的中国百万富翁已经移民或正在准备带着他们的财富移民,而美国是他们最青睐的目的地。

      这一数据提供了令人担忧的财富流失景象,因为大量富人都是带着他们的家人和财富移民海外。先前的研究显示,中国富人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以及脱离中国城市严重的污染和交通的拥挤。

      但是分析师们表示,中国富豪们移民海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为了维护他们的财富。据伦敦一家全球知名财富咨询机构的研究显示,中国富人现在有大约6580亿美元的资产隐藏在海外。另一家咨询公司研究发现,中国资产超过1600万美元的超级富豪,超半数已进行海外投资。

      中国超级富豪们的大量移民也给奢侈品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胡润表示,中国去年的奢侈品销量下降了15%,是近五年来的最大跌幅,其中礼品开支下降了25%。

      宾利汽车公司上周表示,该公司去年在中国的汽车销量出现放缓,部分是因为中国富豪们的海外移民。

      换句话说,并不是中国富豪的开支减少了,而是他们消失了。

      胡润表示,这些移民海外的中国富豪大部分是寻求长期定居海外。美国是他们最优的选择,这一点任何在旧金山、西雅图或纽约的房地产经济商都能证实。欧洲则是他们的第二选择,随后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15. gtm

    gtm

    美国财长:美国债务上限触顶会比预期来得早 密切关注日元

     财政部/债务上限/美国国会/日元/汇率  文 / 若离  2014年01月17日 08:40 来源:华尔街见闻


    虽然美国国会本月16日终于批准了逾1万亿美元的支出分配议案,但债务上限问题悬而未决。在支出分配案获得通过当天,美国财政部长卢(Jack Lew)警告,政府举债极限会提前到来。他敦促国会尽快同意调高债务上限,避免美国违约风险,同时认为日本不能依赖汇率获取经济发展优势。

    据去年10月两党协议,美国债务上限暂停期截止于今年2月7日,此后如国会仍未授权提高上限或延长暂停期,财政部将被迫动用非常规手段继续如期足额还债。

    卢此前预计,财政部的超常规手段可以帮助政府还债维持到今年2月底至3月初。但卢昨日表示,现在很可能在2月底以前就无法依靠超常手段还债。

    卢强调,


    任何拖到最后一刻再化解债务上限危机的做法都可能伤害美国经济增长潜力,影响信心。这样做也会让投资者和消费者焦虑不安。

    同日,卢还提到日元汇率,称财政部密切关注日元,日本获取经济优势不能依赖汇率。

    但只要日本坚持去年G7与G20达成的货币相关协议,日本就要着重发展国内经济,


    日本需要让国内经济增长。他们的长期增长不能植根于最终无论如何会依赖汇率产生的不公正优势。

    我们对此已经关注……会继续仔细分析。

    谈到中国,卢表示,增长和改革对中国和全球经济都有益,


    我对他们(中国)所说的希望走经济改革道路很有信心。同时我对日程和顺序没有信心。

    卢承认,中国转型是困难的,中国官员显然担心转变的速度以及能否控制好速度。

    对于欧洲,卢认为欧洲国家仍未完全摆脱困境,这些国家需要进一步行动,提振需求,要让增长上新台阶。
     
  16. gtm

    gtm



    一切基于未来的假设,多元化的豪赌,赌明天没有竞争对手没有丛林法则尔虞我诈没有变化莫测的乌托邦
     
  17.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80

    投资者的亏钱之道——唯恐错过机会的从众心理
    投资者 文 / 时芳胜 2014年01月19日 19:46 来源:华尔街见闻
    在自然界,寄生虫往往让寄主的行为失常,甚至做出自杀式动作。

    当然,这种现象也存在人类身上,尤其是投资者。实际上,影响投资者行为的第一大“寄生虫”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绪:恐惧

    具体讲,唯恐错过机会的心里往往令投资者行为变得不理性。无人愿意错过一波大行情,不管这波行情的基本面是多么的薄弱

    就是这种唯恐错过机会的情绪迷惑投资者继续投资股票,甚至是在股票处于记录高位,以及市盈率高到危险的时候。

    讽刺的是,投资者对错过机会的恐惧要强于对损失的恐惧。如果所有人都涌向市场,那么投资者就更加容易忽略风险,这些风险可以令他们失去毕生的储蓄。

    ——从众是令投资遭受损失的一种很好方式。

    从众心理

    历史上,一些非常成功的投资者都是那些有勇气抵抗从众心理的人,他们克服了担忧失去机会的心理,并在所有人厌恶的时候买入,或者寻找其它投资者忽略的资产。

    在目前的投资环境中,全球主要央行正在发行数以万亿的资金,并推高所有资产价格。因此,很难找到许多行业或资产是投资者所“厌恶的”。但是,目前确实存在一些资产是投资者“厌恶的”:

    1.贵金属。

    现在的投资者不喜欢黄金。美联储削减QE的言论,以及经济增长走强的预期已经使投资者几乎放弃了黄金、白银和钯金等贵金属。

    2.矿业公司。

    因为金属价格下跌,以及采矿利润下滑,矿业公司股价一跌再跌。许多长期投资者也都集体扭头而去。

    3.新兴市场货币。

    尽管有些新兴市场国家有着强劲的经济和人口基础,但是由于市场担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印尼、乌拉圭等)的货币在过去数月受到严重打击。

    那么投资者不厌恶哪些资产呢?这很简单。美国和西欧国家的股票正逼近记录高位。

    人民币正处于记录高位。现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市场对欧元和美元均显示出强大的信心。实际上,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均以较低的成本发行了新国债,而无视57.7%的年轻人失业率,高水平的债务和赤字规模。

    另外,美国的利率日益攀升,但是房屋再次被当作安全投资。须知,利率攀升对房价和人们的负担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哪些资产是投资者所未曾关注过的呢?

    Simon Black称,传统的投资者甚至都没有考虑过投资海外(不含美国)农场,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私募股权。
     
  18.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23

    全球12大风险
    世界经济论坛/2014/风险 文 / peterhou 2014年01月19日 21:42 来源:华尔街见闻
    标普指数连创新高,美国投资者对股市泡沫论“惶惶不可终日”。

    要担心的事情还有很多:贫富差距,失业,流动性问题。这些风险都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

    但是,其他风险呢?那些不为人所知的风险?

    世界经济论坛在编制2014年主要风险时,当然编入的有我们所熟悉的风险,但是也有一些的确听起来像科幻小说或者电影中的片段。

    世界经济论坛,2014,风险

    其编制的全球12大风险具体如下:

    1 自然灾害

    地震、台风、火山爆发、泥石流和磁暴等。

    在这些灾害面前,企业供应链和通讯网络出现大范围中断,预防措施显得毫无用处。

    2 环境破坏

    石油泄漏、核事故等。

    尽管存有预防意识和采取预防措施,人类还是难以避免环境破坏的大灾难,生命和财产安全、基础设施、经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威胁,譬如,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件。

    3 政治动荡

    在政府和民众之间互不信任的背景下,地缘政治重要国家可能会爆发政治动荡、暴力冲突甚至军事冲突,进而威胁全球金融和经济稳定,譬如,现在的中东国家。

    4 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特别是大范围恐怖袭击,不仅仅直接影响人类生活,还持久影响国际政治、公民自由,当然也会影响经济。

    5 团伙犯罪活动

    有组织犯罪团伙依托灵活的全球网络非法贩卖人口、走私危险物品,可能会使全球经济环境“很受伤”。

    6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核武器、生化武器、放射性技术和物品等的传播和使用无疑将对人类生存构成危机,当然也可能摧毁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经济活动。

    7 流行病大爆发

    疾病监控设施缺乏、全球各国配合不够以及疫苗生产设施有限等都可能使人类无法控制流行病的传播。

    8 慢性病

    疾病负担不断加重使经济承压,可能会抵消人类寿命延长和生活质量提高带来的好处。

    9 抗药细菌

    致命性细菌问题不断加剧,人类控制致命性疾病能力面临挑战。

    10 信息网络瘫痪

    关键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和网络出现系统性故障,对工业生产、公共服务和通信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11大规模网络攻击

    政府资助、参与的大规模网络攻击未来可能升级,恐怖网络攻击将成为威胁网络安全的一大来源。

    12大规模数据盗窃

    未来,违法盗窃个人信息的规模和严重性可能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19.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87

    为何黄金“西抛东买”?
    黄金/金价/黄金价格 文 / 金泽 2014年01月19日 23:34 来源:华尔街见闻
    黄金金币

    通过近期的各种报道,大家想必都知道西方资本市场的黄金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流向中国,有人猜测这件事的背后中美政府是有所计划跟合作的,政府们正在下着一盘很大的棋。

    上述有点阴谋论的观点我们暂且不论。但出现黄金如此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西方资本市场与中国黄金的观念存在巨大差异。比如你在伦敦黄金市场将很难找到一个人会将黄金与货币等同起来,所以,对于伦敦人来说黄金既然不是货币,中国人想要买黄金也就上升不到货币政策层面的高度。对于西方银行来说黄金作为金融资产的一种,银行们在黄金身上反复赚取交易手续费、仓储费之外,黄金与普通资产没太多不同。

    黄金再也不会在货币系统中扮演主角,这是西方央行的共识,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其实捡了西方凯恩斯主义厌恶黄金一派的“漏”马克思主义从小教导我们的“资本主义终将自我毁灭”一说似乎早就被抛进了记忆的角落。不过资本主义虽好,但西方国家印刷的纸币可靠不住,可能最终自我毁灭

    下面,让我们总结中国一下为何中国如此热衷于黄金:

    1.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认为黄金是“终极货币”,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把未来可能贬值的外汇换成黄金都是值得的。

    2.政府鼓励私人够金有两个好处:一是当经济/政局困难的时期,如果群众手中都有自己需要保护的财富,那么潜在的群体动乱的可能性将会变小;二是民间购买黄金将减少国家的贸易盈余,间接降低了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3.不只是中国,整个亚洲都把黄金视为”终极货币“,这是一种历史传统

    4.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想用黄金支撑人民币的信用体系。但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意义并不大,所以也有人推测中国政府购金其实有其它的用义,比如政府/政党为自己暗中储金。

    总体来说,黄金的“西出东进”可以在今天全球大打货币冷战的环境下给予中国更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是考虑到西方世界已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没有将黄金作为货币,这种影响力将是极为有限的。如今,通货及信贷的膨胀已经成了现代金融工业的基础元素,主权货币构成了这一切的基础,绝大多数人相信并且接受这一事实。

    所以说这解释了为何西方世界对黄金东流并不表示出担忧的情绪,中国也就趁势加大购买量,不管金价涨到多贵,预计中国的黄金热未来也将持续下去,因为中国人知道黄金才是唯一真实的货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107

    中国央行或将五年来首次公布黄金储备数据 翻倍至2710吨
    中国央行/黄金/黄金储备/黄金价格 文 / 张澄 2014年01月20日 08:46 来源:华尔街见闻
    时隔5年,中国是否真的会公布其真实的黄金储备增长情况?

    据上海日报引述美国贵金属咨询公司董事Jeffrey Nichols表示,中国可能将宣布官方黄金储备由此前的1054吨翻倍增加至2710吨。

    下图为中国从香港进口黄金情况:

    黄金,黄金储备,中国黄金

    黄金,黄金价格

    据上海日报:

    中国央行从2009年以来就没有公布过官方黄金储备的增长情况,所以这一数字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停留在1054吨,仅占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的1%左右。

    但是中国央行一直“秘密地”更新黄金储备数据。Jeffrey Nichols透露:

    从2009年至2011年共买入654吨黄金,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别买入了388吨和622吨黄金,其中大部分来自本国的黄金矿商和二级供应商。

    世界黄金协会远东负责人Albert Cheng表示,“如果中国宣布黄金储备增加,将会立即对黄金市场形成一股推动力量。”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黄金消费国和生产国。

    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

    201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总黄金需求为821吨,预计去年全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00吨。

    而据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数据:

    中国2013年1-8月黄金产量达到了270吨,预计全年产量将超过430吨。
     
  20. gtm

    gt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932

    伯南克的“临别礼物”——万亿存贷差
    伯南克/存贷差/银行 文 / outofmana 2014年01月20日 10:59 来源:华尔街见闻
    伯南克时代即将过去,然而这个名字却注定不会这样轻易地消失。在这临别之际,他为美国留下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据统计数据显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现已扩张到了惊人的4万亿美元,或者换个方式来说,占到了美国GDP的四分之一,美国媒体已经就此进行过大肆的报道。而这夸张财富所带来的,则是创下新高的美国股市以及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当然,无限制地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并不是没有后果的,不然美联储早就把所有的债务都货币化了。其后果之一就是现在美国商业银行手中正握有的、远超其贷款量的巨额存款

    当然,这些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存款,而只是银行记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超额准备金证明而已。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些银行囤积的超额存款会给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带来风险,就如“伦敦鲸”事件中,摩根大通投资官所做的那样:将美联储发放的超额流动性用于逼空市场或是以其他未知途径谋取私利。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现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存贷差的现象已经发展到了何种地步。我们将在下图中看到摩根大通,富国,美银及花旗四大行的存贷差数据。



    上图清楚地展现了四大行存贷差额的失衡现状,而下图则是整个美国存贷差发展的历史记录。图中,存款和贷款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齐头并进,但一切都在雷曼危机爆发后改变了(现有的贷款总量和雷曼危机时期大致持平,但存款量却上升了10万亿)。这也是美联储超额准备金的最终归宿:存贷款的变化差量大致是自雷曼危机以来,美联储向银行体系注入的准备金量。余下的一小部分差额则被那些在美经营的外国银行所持有。



    这就意味着:在美联储逐步缩减QE的今天,存款的增速将被放缓,无法从联储处获得资金的商业银行们不得不开始放贷。换句话说,银行存款已经预支了未来的增长,并在股市中加以反映,而这样的日子就要结束了。也就是说未来的存款增长将陷入停滞,银行无法可想,只能将之前2.5万亿的贷款差额放入市场,以获取美联储的优先支持。

    而这些贷款对美国经济和美元意义重大:在投放流动性时就该出现的增长或许会在此时姗姗来迟。这也意味着,发掉了贷款的银行没法再像以前一样继续投机,只能回归他们的老本行,安心做个债主。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则是:一旦银行开始大规模地放贷,那么五年来联储一直担心的恶性通胀风险也会随之开始抬头。

    终于,伯南克“在15分钟内控制通胀”的传奇宣言将迎来真正的考验。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会如此迫不及待地离开美联储大楼——就在他的“审判日”来临之前——现在这些可都是耶伦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