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机构扶持计划---交易系统化(更新)

Discussion in 'Fund Operating and Career' started by kuhasu, Aug 21, 2011.

  1. 最近有个想法,所以跟一些大侠和朋友们请教了一下,基本上都认为思路很好,可行性比较高,但是也同时表露了一些担心。

    总体来讲,我是要帮助个人/小机构实现系统化交易。这并不一定是完全实现自动交易,很多国内的情况,就算是有良好策略模型,但是主策略其实只是系统交易的一个部分,需要很多支持和监控,这样限于操盘手情况,未必能取得不错效果,因此将经验化交易建立策略,然后用策略模型指标,扶助风险管理如仓位控制,策略有效性监控等,作为人工操作参考,应该更为有效和高效,并能弥补人工操盘不足和发挥人力的经验优势。

    1、在那之前,要先做扫盲工作,所以请先阅读基础性介绍:
    系统交易方法的定义
    http://wiki.mbalib.com/wiki/系统交易方法

    “广义的系统交易其实指的就是在一套完善经得起验证的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有效交易的方法,并不一定是计算机实现。巴菲特、索罗斯所采用的,其实也是系统交易方法。”

    2、然后说我通过亲身实践和论坛中留言了解到的情况(系统交易实现遇到的困难):

    这几年有不少对冲基金、投行自营部门、券商代表大客户(1亿以上的)找过来让我来做交易系统化的工作,总的来说,就是把交易记录、以及相关交易思想,进行模型策略化,以计算机代码或者交易平台公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尽可能的复制其思想,并在那基础上进行赢利提升和风险加强,稳定性改进等。

    按照这些经验人士自己的说法,自己有一套成熟理念,也有看似不错的效果,但是依旧面临,人工状态影响交易判断,很多该赚的没赚,不该赔的赔了,小幅赢利伴随偶尔大幅亏损,策略稳定性与有效性等问题。经过系统化之后,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哪些亏损是可以避免的,哪些又是交易必须付出的成本,并且系统化的策略在进行提升和风险管理及策略有效性判定上更有优势。

    之前国内一些券商也曾风风火火的搞过系统化,但是据我了解,效果大都不是多好,原因据了解主要是:1、大部分是人工找规律而不是量化,尤其一些盘感操作无法复制;2、量化人员无赢利经验和风险管理背景,这样对如何建立能够赢利的策略的关键性问题无法解决。

    这个工作本来是需要比较高的专业素养来做的事情,之前接触的国内券商的大客户的操盘手,有不少是华尔街回来的,同样存在上面所述的问题,但是却不具备策略复制和改进的能力,应该是完全不同类型的领域的关系,所以很多人认为计算机、金融工程、金融分析师可以做,但是实际走过来效果不好就是这个原因。而就是因为如此,很多欠缺资本实力和人才优势的小型机构和个人,通常是不可能实现这方面的操作的,是瓶颈。



    3、关于合作的认知基础:
    1)由于算法的非唯一性,即现实中有不止一种算法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因此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复杂的思想未必实现起来很复杂,但科学客观的来讲,这个不一定,其复制效果,还是跟相关操作的人和一些运气原因有关系的;

    2)策略失效的必然性,即任何策略都有其有效期,很多人觉得就自己想出来的方案其实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一大堆人想出来了,而且有的已经付诸了实践并进行了改良,甚至改良了很长时间,那么如果这样的东西研究了好几年才进入实践,那么恐怕也基本失效了。因为里面涉及的很多东西,比如风险管理,测试方法,光学就要几年时间,更不用说历史测试和前测的一些技巧性和局限性的问题,这也就是论坛中前两天某位寓言中所嘲笑的情况。那么小机构/个人就可以节约这方面的时间和成本,最快速度的,专业方式验证和进入实践,尽可能在市场特性改变前策略失效前获得盈利。

    3)国内大部分都是只拥有主策略思想,但是主策略只是整个交易策略的一部分而已,其他包括主策略提升,仓位控制的合理性,市场风险管理、策略有效性监控;自动化部署,订单成交分析,系统化交易思路等等是需要完善的。

    4、扶持方式:

    1)主要针对完全自营的个人/小型机构(无任何融资的)的拥有交易经验和交易记录,或者有策略,或者有策略有想法没有能力实现的,不好量化的。
    具体的(感谢某位大侠意见、总结):
    A、有自己定性了的模型,需要将其量化,将定性了的模型和执行的交易结果(交易单等)用量化(定量化)的模型来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和风险和适应性。
    B、没有定性化的模型,只有交易单(可能这个交易单来自其他人或对手),需要针对其提供的交易单来分析并建立量化的模型,并分析适应条件和风险。
    C、对项目的执行人的执行情况(交易单等)建立模型,分析其是否按照政策(策略)执行了,是否偏离政策(策略),其业绩是基于能力还是运气所获得。这个属于执行人的能力考核。
    D、从客户或对手那获得的交易单,逆向工程建立模型,然后或复制其策略或发现其策略的适应性而采取针对性的行为。
    原则上还是要倾向于自己的思路的系统化。

    2)预付费用+后续费用+利润提成的模式。
    我之前提的方案被否定掉了,有两位大侠居然打电话过来批评,原因是,价格太低,太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不了解其价值,投资市场不是资金为王是盈利技术为王等等。
    可是我想,如果比照大机构的情况,估计没人付得起,而且也就不是扶持了,况且我还有我自己的试验目的在里面(这个下面讲),所以初步这么定一下看意见,然后再调整:
    对于50-100万的规模的,费用5万作为费用,不对盈利负责,其中3万预付为了防止白干,剩余2万在系统盈利10万后支付,然后扶持到200万,就不再管,200-500万的任意时候对方自己决定提取10%利润支付。主要针对这个规模,其他规模的按比例或者另行商议,因为根据券商提供的情况,这个规模的大部分实现不了再上一个台阶,容易原地打转。有经验的应该明白这个价位基本是义务劳动。
    好处在于减少了个人/小机构的开发负担,而且就算个人/小机构提出的策略没有盈利性,也可以最快,成本最低(实际3万),就可以实现验证。但是似乎价位实在是有些低,所以这方面希望征求些意见,开展的话,先扶持1-2个看看再说。

    3)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并标明限制条款和保密条款:
    包括不得向第三方贩卖策略,提供代客理财或者利用策略进行融资,公开双方真实信息等等。保密条款和职业道德限制可以有效解决一些人担心的策略安全问题。另外策略安全性受损的话,其盈利性下降失效加快,那么在扶持阶段就会浪费双方的多余精力和时间,双方都不合适。另外期望个人在资产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成立机构,但是不是必须的。

    4)其他方式请回复列明。

    个人的一些说明:
    因为现在骗子、说大话的、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不怎么样的很多,虽然大部分认识我的朋友对我都有不错了解,知道我的大致情况,但是还有不清楚的,所以我有必要稍微介绍下自己:国内最早接触现代风险管理体系的人之一,帮忙改进过巴塞尔协议三,精通金融全业务线风险管理及所有风险模型建立(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合规、系统风险等,各类金融机构),擅长投资风险和模型风险管理,全自动交易系统实现,部分品种全自动模型建立实现,精通已知的绝大部分交易策略类型,自营涉及国内外十几个市场,不接受任何形式融资,几家对冲基金策略专家顾问,并有不错盈利经验。明眼人一看就应该知道大概情况了,其他还不明白的,我再说也没什么意义。

    此计划个人目的:
    本来是为了加强市场的容量,所以主要倾向针对的市场为国内期货市场;
    另外如果是经过扶持的机构,有相当的一大部分具有实际盈利能力,那么赚钱效应会有助于提高市场容量;
    同时,现在金融新范式正在确立,新兴金融机构在一些方面会具有对大机构的比较优势,而这么做,更有利于市场环境的优化,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且客观上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

    另外不少同仁提到了信任问题:
    这个其实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如果不切实说明实力等情况的话,没人信;可是如果完全暴露的话,那么也会有不少问题。还有大侠说要把之前成功的案例说下,会有些不错的效果;还有大侠说,不用管,反正基本上都会做好最坏的打算的。所以呢,我看就顺其自然吧,我能做的事情和计划已经在那里了,剩下的,就是在不完全信息下的决策的问题了。投资哪里有全都确定的东西?

    保密问题,由合规文件限制,直接追溯法律责任,另外因为策略有效性的问题,只要任意一方公开,都会失效。

    另外限于精力和成本,不可能对所有来咨询的都一一解释,有需求,愿意参与的应该能看得懂,可以直接联系。因为刚刚成型,所以应该还有很多不完善的,欢迎提供建设性意见。


    -------------------2011.8.30更新------------------------
    经讨论协商决定,将原则上提供一不低于最好策略的单独策略,即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管复制效果,都会原则上附加提供一不低于之前盈利的策略,用于对扶持效果进行支持,而且这样也减少了对交易系统化不成功的担心,并且因为策略是对等的,因此双方都会主动防止策略泄露,有利于策略保密。

    联系邮箱:kuhasu@126.com

    /该内容及计划相关讨论,请在本帖和海洋部落另外一个总结帖进行,请勿转载转发,也不需要宣传/
     
    Last edited by a moderator: Aug 30, 2011
  2. 看似很美丽
     
  3. 原来是哈苏大大的帖子噢,强力顶起!
     
  4. 站在需求方的角度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信任
    1、心理信任
    大家都明白合则两利,但是如何建立这个信任,是个难题,这是个需要双方坐在一起面对面谈的问题,刨除法律等技术性方法,其实更重要的是双方坐在一起时候谈的感觉,是的,就是这不靠谱的感觉,如果远距离,可以考虑多补充些案例增加一些双方的互信程度

    2、技术信任
    买卖是个流程化作业,包括分析、买卖点信号生成、执行、跑道、撤单、追单等问题,估计多数策略方都希望技术方能够解决所有的IT技术问题,虽然这不现实,但是这是事实。

    3、法律条款
    保密条款打算如何约定呢?以绝对额作为赔偿额还是按照比例作为赔偿额?

    二、合作方案
    策略一般都是敝帚自珍,假设双方谈好合作,那么具体开始操作的时候,也有一些细节问题
    1、不可否认,多数策略都是无效的,如果开发方从一开始就看到策略是不可行的,这个时候策略方仍然坚持,如何处理?
    2、如果开发方对于策略进行二次优化,如何处理?
    3、如果双方在开发到一半的时候,因为客观原因,一方要求退出,如何处理?
    4、如果开发方无法实现策略,如何处理?

    其他暂时木有想到,呵呵
     
  5. 试着谈一下。感觉的问题估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个跟认识和经验有关系,如果一个人盈利次数多,他往往会对自己有很强的自信,反之也是这么回事儿。正规机构的话,内部专家引荐,会好很多,但是个人的话就有个评定判断问题,民营企业很多相同。案例可以加强信息透明度,相对减少风险,包括更多信息披露,但是随之带来的成本上升,愿意承受么?比如说给某某对冲基金多少亿的帐户做过神马神马,这就是个问题。既然不是传统的客户的问题,那么信任不信任恐怕是自己的问题。这个就顺其自然吧~全说明了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上面包括了~跑道单独提建议而已,说明扶持计划了。而且这个根本主要不是IT技术问题,原因上面说过了。

    这个还没定,估计看双方约定吧。

    如果你买大智慧的话,大智慧股票池没帮你盈利,你怎么办?
    如果你是机构,想构建国际先进水平的对冲基金架构于是聘请了华尔街专家,而实际发现对方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你怎么办?
    如果你购买了一个策略,策略承诺每年30%的收益,可是实际上实现了150%的收益,你怎么办?

    实盘的重要性其实就在这里,鉴于合作方式,不可能提供自己的盈利策略来弥补,所有进行的,都是在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这里面其实上面提到的模式已经解决。
    1、策略无论行不行,都是需要量化,测试验证的,如果不行,那么之后的所有盈利提成不就没有了,那么你用基本费用就可以验证一个策略行不行,有没有盈利提升空间。
    2、这个也是你的投资,只不过拟投资的是技术水平,应该有不少人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盈利也不如一般技术指标的人的盈利好的很多例子。

    这个是技术层面问题,方法有很多。

    合作协议约定,这个估计是最好方法。

    这里面通常分两种:
    一种是开发方本身水平差,虽然头衔一大堆,那么这个就参照前面二、1.2的情况;
    第二种是策略本身的可实现程度差,这方面我遇到过的其实并不是可实现程度差的问题,因为总有办法来尽可能复制策略,尽管复制的效果有好有坏,但是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复制的策略,在其对未来的反应中,是否依旧具有稳定的复制效果的问题,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情况是以牺牲历史过度拟合来实现的,这里面有很多技巧。
    总之还是跟你选择的人的水平有直接关系的。:)
     
  6. 公司行为?
     
  7. 这是说扶植我呢吧? 如果是那就太好了
     
  8. 不太像。如果老大能拿点我可以直接用的东西。不如跟我分成呢
     
  9. 要有從信息中識貨的眼力,要敢用低付出撿高回報便宜的膽量。
     
  10. 个人行为~
     
    Last edited by a moderator: Aug 22, 2011
  11. 基本都收回了,就还有相当少的外面飘着的。跟你分成是为了赚钱,我又不吸引外来资金。:)
     
  12. 不用再提醒了,顺其自然吧:)
     
  13. 样样精通、年轻有为,额滴肾啊!偶一定要力争在交易思想和策略上比LZ强,不过LZ还是策略专家顾问,相当打击人哪:o
     
  14. Good stuff! Keep up the good work :)
     
  15. "3)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并标明限制条款和保密条款:
    包括不得向第三方贩卖策略,提供代客理财或者利用策略进行融资,公开双方真实信息等等。保密条款和职业道德限制可以有效解决一些人担心的策略安全问题。另外策略安全性受损的话,其盈利性下降失效加快,那么在扶持阶段就会浪费双方的多余精力和时间,双方都不合适。另外期望个人在资产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成立机构,但是不是必须的。"

    合约是个比较好的解决方式,但需要对"包括不得向第三方贩卖策略"的界定有些"自我保护"措施,因为很多客户的策略可能具有“通性”,那判别是否出现了“向第3方泄露行为”就需要有些“自我保护”了。因为这个“约束限制”主要是针对合约的“建模方”(kuhasu)。
     
  16. 估计楼主接类似于反向工程的单子吧。手里的好货,都用在自己投资的国内外好多市场上了吧。楼上所说的3方泄漏, 你只能寄希望与建模方的人品和名声。
     
  17. 海洋兄弟有福气啊

    在海洋多年,KUHASU兄是我真正佩服的人,从思想的高度,到技术的专精无一不是顶尖之选。所以象我这样在系统交易某些环节上有短板的人,能得到KUHASU兄的支持真的难得的幸事。

    不过说实话,对KUHASU兄采用的这种形式能否成功不是特别看好:
    1、5W的费用,在对KUHASU兄的能力了解以后,我估计还是很多朋友能接受,只是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策略是敝帚自珍。
    2、大量的无效策略和小资金策略的工作可能让KUHASU兄会觉得这样的扶持工作没有价值
    3、这种收费形式无法保证一个良好的运行的商业模式。
     
  18. 实际是限制双方的行为,打着旗号卖模型的也是有的,目的是尽可能保存策略的有效期。另外就期货市场而言,目前的很多策略如果双方共同使用,反而会产生干扰,而这个干扰的评定和相关防止干扰的策略相当麻烦,所以,基本上建模方不使用客户策略。我提出那个提成模式,也是这方面考量,相当于把建模方绑定为临时合伙人,从法律和利益双重约束。

    另外,大多数情况下,资金到500万左右的时候,很多策略都会失效,或者必须更换/调整策略,小机构/个人到时候应该已经掌握系统交易方法,就算是雇人,也知道怎么雇了。
     
  19. 兄台过奖了。本来就是试试看。
    1、自己选择
    2、这种模式其实也是类似于一种风投,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作为一种双向风投。所以这方面需要筛选,另外,如果可以的话,还是要尽量模块化,流程化,甚至自动化才好。
    3、都说是扶持了。如果是商业模式的话,收费方面的确要定价考量一下,还要根据工作量进行细分。
     
  20. 谢谢K兄!K兄的水平跟闽发早期的一位K兄水平差不多!!估计是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