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成佛了道必由之路

Discussion in 'Thoughts and Love' started by saxotrader, Jan 4, 2011.

  1. hylt兄好:
    在下不懂此事,乱说几句,请见谅。
    1.如果相信形而上,那么就要讨论相信哪种形而上?比如:佛,道,基督等等;
    2.确定形而上后,随之应该是要讨论如何证到形而上的方法;
    3.假如相信佛法,那么佛法在佛经中都有记载,至于个人采取哪种或哪几种?应该是视个人而定;
    4.虽然方法众多,但下手的对象只是一个:身体;所以身体的处理就是众多方法中的共法了;
    5.身体处理的一个原则是:净,净开始要分为内在的、外在的,认识、呼吸、饮食都是影响内外在净的 因素;
    6.个人认为,不管采取哪种途径和方法,一定要有明师指点,否则理不明,就有盲修瞎练之误。珍重!
     
  2. 以法为师
    以经为师
    以戒为师

    [​IMG]
     
  3. 人天道;
    解脱道;
    菩萨道。

    信具足
    戒具足
    施具足
    闻具足
    慧具足
     
  4. 基本赞同,只有第5点商磋一下:没有绝对的静,只有相对的静。本贴题目就是禅定,显然定由静生,但定后须运慧,而一运就发现新的问题和刺激,又不静了,如此反复,不知何时方能彻悟。
     
  5. 第一篇◎修证基础知识介绍
    1.对人体的认识…………………………………………….
    1.1.能体及其性质…………………………………….
    1.2.本心(自心)……………………………………..
    1.3.肉身的性质及功用………………………………..
    1.4.意识……………………………………………….
    1.5.对宇宙的认识……………………………………
    1.6.,卜结………………………………………………
    2.对形而上“灵体”的认识………………………………
    3.对佛之所证的探讨………………………………………
    4.“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摘录整理自公开文献)….
    4.1阿赖耶识…………………………………………
    4.2.如来藏……………………………………………
    4.3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实有”和“空性”的问题
    4.4.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第二篇◎修证方法及其说明
    1.第一学部(认识、体证能体)…………
    1.1.适修对象………………………·
    1.2.目标……………………………·
    1.3.原理……………………………·
    1.4.可选修证方法介绍………………
    (1)圆功…………………………
    (2)吐气法………………………
    (3)持咒…………………………
    1.5.讨论……………………………一
    2.第二学部(破第六识)…………………
    2.1.适修对象………………………·
    2.2.目标……………………………
    2.3.原理……………………………
    2-4.修证方法介绍…………………·
    2.5.讨论……………………………
    3.第三学部(超越第七识,认知第八识)
    3.1.适修对象………………………
    3.2.目标……………………………
    3.3.原理……………………………
    3.4.修证方法介绍…………………·
    3.5.讨论……………………………
    4.第四学部(证人第八识)……………··
    4.1.适修对象………………………
    4.2.目标……………………………
    4-3.原理………………………..
    4.4.修证方法介绍……………一
    4.5.讨论………………………..
    5.第五学部(体证空性)…………….
    5.1.适修对象…………………..
    5.2.目标………………………..
    5.3.原理………………………..
    5.4.修证方法介绍………………
    5.5.讨论………………………..
    6.第六学部(遍证空性)…………….
    .6.1.适修对象…………………..
    6.2.目标………………………..
    6.3.原理………………………..
    6.4.修证方法介绍………………
    6.5.讨论………………………..
    7.无相部……………………………..
    8.有相部(关于形而下的修习讨论).
    9.本篇后记…………………………..
    第三篇◎修证方法指南与说明
    1.修证方法指南……..

    2.对指南的进一步说明…………
    2.1.关于“一”的说明……·
    2.2.关于“二”的说明……·
    2-3.关于“三”的说明……·
    2.4.关于“四”的说明……·
    2-5.关于“五”的说明……·
    第四篇◎杂论
    1.佛法修证管窥………………………………·
    2.佛法修证的主要资粮………………………·
    3.修行的基本操作原则………………………·
    4.闲话修行(一)………………………………
    5.闲话修行(二)………………………………
    6.闲话修行(三)………………………………
    7.念佛窍要……………………………………一
    8.素食的好处…………………………………
    9.“融和”——一种修行的技法………………
    一 ,
    10.形而下的修行果报……………·…………··
    11.《释迦牟尼佛传》透出的信息……………
    12.“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心”与“性”
    13.略论“神通”………………………………·
    14.论“众生平等”……………………………·
    15.禅宗公案…………………………………··
    16.修与无修…………………………………··
    17.佛眼见佛…………………………………··
    18.“天心月圆”与“东边日出西边雨”……·
    19.因果演绎…………………………
    20.由“佛”而起的遐想……………
    21.对觉悟者的认识…………………
    22.A与(一A)………………………··
    23.佛法与外道………………………
    24.名师?明师?……………………..
    25.修行之难…………………………
    26.修行之易…………………………
    27.认识佛法…………………………
    28.小议:如何认识禅………………
    附录1登月——佛法修证直言…….一
    附录2准提咒……………………….
    附录3净土密咒…………………….
    附录4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咒··
    附录5《心经》诵法………………·
     
  6. 作者介绍】
    杨海鹰,1961年11月生,浙江宁海人,分析化学教授级高级工埕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分析测试
    协会理事及教育委员会,《色谱》和《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编委
    多年来一直从事气相色谱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开发研究和研究生教学与培养工作1994年开始致力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
    统, 在国内外学十期刊及会议上已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29项。
     
  7. 1. 净 非 静。
    2. 莫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所以静也不需求,放下、不抓 即可。
    3. 在世的,目前只看 南公怀瑾先生 和 张公尚德先生 的书,谢谢推荐。
     
  8. 天道分為三界二十八天

       ┌28 非想非非想處天
    無色界 ┤27 無所有處天
        │26 識無邊處天
        └25 空無邊處天
        ┌24 色究竟天
        │23 善現天   ──┐
        │22 善見天    │
        │21 無熱天    │
        │20 無煩天    ├四禪八天
        │19 無想天    │
        │18 廣果天    │
    色  界┤17 福生天    │
        │16 福慶天   ──┘
        │15 遍淨天   ──┐
        │14 無量淨天   ├三禪三天
        │13 少淨天   ──┘
        │12 光音天   ──┐
        │11 無量光天   ├二禪三天
        │10 少光天   ──┘
        │ 9 大梵天   ──┐
        │ 8 梵輔天    ├初禪三天
        └ 7 梵眾天   ──┘
        ┌ 6 他化自在天 ──┐
        │ 5 化樂天    │
        │ 4 兜率天    ├六欲天
        │ 3 夜摩天    │
        │ 2 忉利天    │
    欲  界┤ 1 四天王天  ──┘
        │ 阿修羅道
        │ 人道
        │ 畜生道
        │ 餓鬼道
        └ 地獄道
     
  9. 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
    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佛法的解脱道,是依止四禅,发真实慧,离欲而得解脱的。
    四禅八定是由人升到天道的必经之路。
     
  10. ㈠、粗心住: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
    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
    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
    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
    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
    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
    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

    ㈡、细心住: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
    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
    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在进
    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
    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㈢、欲界定:

      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
    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
    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㈣、未来禅: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
    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掉。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
    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
    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
    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
    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
    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
    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
    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
    禅、和四禅。

    ①、初禅: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
    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
    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
    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

      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
    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满满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
    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
    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
    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
    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
    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坦、瞋、痴,所以被称为
    五盖。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
    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

      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
    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

      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
    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
    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②、二禅: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
    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
    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
    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
    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
    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
    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
    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
    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

      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
    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
    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
    “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

      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
    的平静。

      ③、三禅: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
    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
    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
    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

      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
    智、乐、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
    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
    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
    禅乐。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④、四禅: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
    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
    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
    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
    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
    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
    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
    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舍:舍掉三禅的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
    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
    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盘,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
    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
    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
    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盘。佛弟子都
    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
    道。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
    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
    想非非想处定。

    ①、空无边处定: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
    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
    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
    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
    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
    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②、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
    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
    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
    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进
    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
    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
    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
    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
    (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
    是法尘,既是心的念头。)

    ③、无所有处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
    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
    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
    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
    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
    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
    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④、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既是
    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
    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
    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
    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
    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
    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
    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

      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
    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灭尽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
    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唯识宗说,我们有八
    种心识的作用,第七种叫第七识--末那识,他执著第八识为我。我们的前六识
    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依司机
    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
    灭尽定,弃除了“我执”。“灭尽”之意既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
    著第八识称为“我”--“我执”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
    定,它的特点既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
    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
    执”,但是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
    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
    入灭尽定。

      至于大菩萨是否也能进入此定呢?根据经典有两种说法:有些经纶说可以,
    另一些却说不可以;大乘唯识宗等都认为修菩萨道者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因为
    能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没有烦恼,过去的“业因”没有烦恼为“缘”引发,就再也
    不来三界受生,不能继续修集福德因缘,乃至成佛。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
    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世间
    分为三界,又称为九地,既是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
    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
    定力,只要积极努力的修集各种的福德因缘即可。
     
  11. [​IMG]

    《五百罗汉·洞中入定》宋 周季常 林庭珪
     
  12. [​IMG]

    九华山地藏洞
     
  13. cao

    cao

    做交易,也是修行啊。
    话说自己做交易数年来,沉稳、淡定可是提高了不少。
     
  14. 请问这是哪位大师写的?
     
  15. [​IMG]


    作者是新加坡的广超法师。
    南传佛教重实修。
    汉地佛教尚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