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成佛了道必由之路

Discussion in 'Thoughts and Love' started by saxotrader, Jan 4, 2011.

  1. [​IMG]

    学佛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根据《道次第》的思路,可分为初、中、高三级目标。
       所谓初级目标,就是继续保有人的身份,且是离八无暇(非三恶道、非盲聋喑哑、非世智邪辩、非佛前佛后、非北俱卢洲、非无想天等)、具十圆满(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正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流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粮圆满)的人身,因为这一身份才能用于修学。这在五乘教法中属于人天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下士道的内容。
       所谓中级目标,就是解脱烦恼、解脱生死、解脱轮回,这是佛法的核心所在。佛陀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众生提供了解脱的方法。如果不想解脱,学佛是不可能有深度的,甚至可以说,还算不上合格的佛弟子。关于解脱的修行,在五乘教法中属于声闻、缘觉二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中士道的内容。
       所谓高级目标,就是令生命达到究竟的圆满,并帮助众生达成这一目标。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得到一种职称或地位,而是成就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这在五乘教法中属于菩萨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上士道的内容。
    济群法师
     
  2. 我觉得学佛成道非常困难。

    舍不得,得不到。

    我先把人做好,再实践禅定。

    个人推荐诸位仔细参看《南怀瑾全集》。积累好资粮后,然后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估计还有那么点机会。

    与诸位共勉。
     
  3. 何谓“成佛了道”?
    :D:p
     
  4. 度假结束,刚回国,直奔海洋,果然有大师的开释。

    大师谬赞了,谢谢大师指点,于我而言对佛教理论的理解实在是不值一提,我只不过研读过几遍心经喜欢瞎想。

    如果佛教以唯识论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佛教的的闭环自解释系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5. [​IMG]


    :confused: 问:树有无佛性?
      晓:树虽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生机,但它无有命相。有佛性的是六道众生,我们六道众生,既有生机又有命相,我们有成佛的潜在能力。六道里没有“树”这一道,它应该是不能成佛的。
      问: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晓:你并没有看懂这句话,最好再琢磨一下,看它到底是说的什么。我刚晓若成佛了,那么依(报)随正(报)转,山河大地,无非法身,何况这树呢?这才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道理。《楞严经》上倒有草叶线缕都有佛性之说,你得联系上下文好好体会一下。

    刚晓法师解惑录
     
  6. 一定要到无人的雪山崖洞、高山峻岭和森林深处中修行。
    ......

    密勒日巴在过去多年不断努力修行所产生的力量,使身体的要素都集结在脉内,可是,由于食物太差,没有力量可以化解这些脉结。

    密勒日巴看完信后,就把琵达和结赛带来的酒和食物吃了,并照按信符上的指示,努力修行。就这样,他先打开了身上小脉的脉结,接着,脐间的大脉结也打通了。此时,他在打坐中,升华到一种超凡的境界,在这境界中,生起一种无念、无物、澄明、清净的感受,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感受。他证解了那种坚固、广大、深远、穷奥的不共功德。

    --密勒日巴传奇
     
  7. [​IMG]


    头陀行不是外道,而是正道。佛陀在世时,大迦叶尊者专修苦行,年纪老了仍不舍苦修。 佛赞叹说:“你可以作一切众生行为的榜样,正如我在世一般。有人像你一样修苦行,佛法就可以住世保存;如没人修苦行,佛法就要灭亡。你真是荷担如来正法的人啊!”后来因灵山一会,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正法眼藏,以心印心,传予大迦叶,大迦叶尊者成为禅宗的初祖。

    正法时代得道者多,像法、末法成道者少,原因在于:
    古人重视修道,今人重视享受;
    古人舍身求法,今人重身轻法;
    古人吃苦耐劳,今人好逸恶劳。
    因此,修习头陀苦行在今天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 Mahākāśyapa
    迦叶
    读音:噶摄

    禅宗初祖
    头陀第一
    [​IMG]
    现正在云南鸡足山
    守释迦衣钵入定
    以待弥勒
     
  9. [​IMG]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10. [​IMG]




    正法衰如许,谁将一线传。
    不明念处慧,徒诵木叉篇。
     
  11. 大念处经:
    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
     
  12. 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