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高手对国内现在房产崩盘怎么看?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started by vx2008, May 8, 2014.

  1. 很好的问题,可确切具体的分析
    如若有所研究调查,可否分享一二。
     
  2. 以广州现时房价而论,现时2万5---4万5回调一半是多少,再看日本城市化90年代是多少,当时东京,大阪泡沫时价格是多少,以现时的局势国内地产泡沫暴破的可能性有多大,可能吗?
    我的看法只是市场这20年发展太快,回归理性,合理的回调而已。

    国内地产公司都是95年后才发展起来的,这20年不知创造了多少地产富豪,这在全世界其它地区是绝对不可能见到的。
     
  3. 局对不可能见到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特色?
    无论如何,创造了这么多地产富豪,太多,说明有太多财富流入了他们的腰包,为什么,因为泡沫的产生,这更说明了泡沫的大,破灭的可怕,不是吗?

    我不是很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
     
  4. 正解,就是中国特色呀,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可以用正常的思维来考虑,中国这30多年的发展用西方的方法不知要多少年才能达到。

    打个比喻,同样是央行,用同样比例的资金刺激市场,美国的银行都是私人老板的,会听美联储吗?欧央行更不说,像一个被绑住手脚的人一样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但中国央行那个敢不听它的,不然就滚蛋行长都别想做了。所以说同样的事情,只要共党想做的产生的效果绝对跟西方不一样。

    只是说明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么大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房地产就泡沫了吗?个人的看法地产还有30年的空间。
     
  5. “但中国央行那个敢不听它的,不然就滚蛋行长都别想做了。所以说同样的事情,只要共党想做的产生的效果绝对跟西方不一样。” 是啊,中国央行都强制性的听从权力的指挥,权力当然会为自己谋利;即权力兑现现金;即便如此可兑换现金的权力将是有限的,不是吗?还能持续多久?中国人民还能支撑多久,忍受多久?温家宝卸任前提到政息人亡的危险性,习老大的反腐好像不是闹着玩的。是否可大致猜测权力兑现现金的局势已近尾声。

    中国城市化进程当然还会继续,因为中国中西部发展尚早,但是中国下一步的城市化进程重心恐怕将深入内陆中西部了,哪里的土地便宜的要命,城市化进程还能盖出天价楼盘吗?中西部城市化进程,那是不是原来从中西部来沿海的打工者们可以回去了,至少不用出来这么多了?那沿海城市的房价谁去支撑呢?库存谁去消化呢?现在国内大搞基建,铁路交通,相信都是为了将中西部提供更好地发展平台铺平道路。

    现在沿海城市或者较发达城市房价泡沫一定有,而且挺高,十年的时间足以把市场的泡沫吹足够大,一两倍根本不是事,现在国人绝大多数都认为房价不会大跌的,谁不认为买了房子拿着就能赚钱,这和牛市中的持股一样的心理,大同小异啦。
     
  6. 影帝还好意思说“政息人亡的危险性”,果然脸皮够厚,“救美国就是就中国”,在这样的口号下,当初如果不是那4W亿乱搞,让市场顺势回调,何至于搞到今天这样的局面。
     
  7. 其实在“土地费”一次性收了70年的政策体系下,涨多少跌多少都不要惊讶!
    看看背后简化的数字计算(是简化了的,不是严格的数学证明):
    如果每年交的土地费每年增加1%,大家对土地费(地价)每年增加1%都会不以为然吧,那70年就会增加1。01^70=2,也就是1倍;如果土地费(地价)每年增加5%,很多人也会觉得没什么吧,小小的5%,那70年就会增加1。05^70=30,也就是大约30倍(粗略计算的,省略了很多,只是用来估算有个数字感觉);如果土地费(地价)每年增加10%,可能也有人觉得很平常啊,这些年有多少年地价年涨幅超过10%啊,但如果你仔细一想,每年10%增加连续增加70年,你就会有所怀疑了吧?!那来算算每年增加10%70年会增加多少?1。10^70=789,天啊!大约有789倍啊,你还敢想像吗?!:D:p嘿嘿
    那反过来看看下跌的情况吧,假如一年土地费(地价)跌1%,70年就是0。99^70=0.49,大约50%的跌幅;假如每年跌5%,70年就是0。95^70=0。027,大约跌了97%:D:p;如果是每年跌10%,70年就是0。90^70,按下计算器你会不敢想像了:D:p
    这个就象复利那样的神奇的!:D:p
    所以除了那个有今天没明天的“殖民地”的香港和被香港人忽悠的大陆内地,没有那个希望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或地区会采用类似的政策的,这种一次性征收70年“税”的政策只对贪污者有利!:mad:
    期盼本届政府会有所改变!

    现在内地的矿产资源政策和这个70年1次性征收土地费(税)政策是非常的类似,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也是导致大贪横行的土壤环境!
     
  8. 其实房地产的现状,祖国当然是知道的,也是重视的,救市是一定的,不要说4万亿,8万亿也是有可能的, 政治需要嘛。

    祖国考虑的也是揪心的是,

    1,房地产救市后带来的人民元贬值的问题,如何与米帝周旋?
    2,未来国际大宗商品再度大幅通胀后,人民元贬值的放大效应带来的社会影响。
     
  9. 不破不立, 旧的利益集团不退出,新的怎么进入?

    西方的经济是, 新旧经济交替。 我们是新旧利益集团交易 :)

    房地产暴跌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无非就是, 一些吃了过多的人吐出一些来。 最终产生银行坏账,政府坏账, 最终,再可以用另一种货币增发的方式解决而已。
     
  10. 不知道在说啥,一会说国内房地产泡沫了会倒掉,一人说政治需要会救市。

    晕,,,,,,
     
  11. 把中国房市做成k线图,分析走势
     
  12. 预测未来的诱惑的好大。这样会不自觉地产生掌控世界的感觉。

    可我们做交易,不都是见招拆招吗?预测行情真是大忌。

    所以就我现在的应对来说:
    1. 不会持有投资性房产。
    这并不是基于对未来崩盘的预测。而是个人的投资信条——不与“民”争利。任何交易品种一旦成了思维定势和成了喜闻乐见的产品,那它本身就会有不稳定性,非理性的买入,自有非理性的卖出。

    2. 继续加仓股票持有。
    这又是另一个信条——要为“民”服务。人弃我取吧,特别是大盘蓝筹。这样不怕房产崩盘吗?可判断是基于现实,不是预测。房产崩盘了吗?

    3. 保持外币资产,港股美股黄金能买就买一些。
    这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凡事不做绝。虽然就现状分析,房产调整->房产崩盘->传导到实体->地方破产->中国经济崩盘->政权更迭。这种连锁反应微乎其微,哪怕开个头都难上加难,那也不保证不会啊。所以留个后门也是要的。
     
  13. 赞一个!
     
  14. diy

    diy


    不谋而合。
     
  15. “能买就买一些”这是啥路数啊?


    如斯所想,无意专门拍砖,如有冒昧,还请见谅。
     
  16. 调整是必须的,如果政府政策得当,则平均幅度不会太大,但时间会很长。
     
  17. 有些经济规律不是强权政府就能够搞定的,政府的强力干预只是加强扭曲,后果就是反弹的更厉害,苏联就是例子。
     

  18. 本来发帖是想表达一下,交易者不要去预测,只是就当下的现实做出判断就可以了。随后罗列了下自己的三个判断。没有详尽之处,是我的不周。

    每个人随着自身背景的不同,在相同的现实情况下,所做的判断也会不同。

    兄台是看到了库存曾长,交易量萎缩,然后认为是卖方市场,判定房子已经没人喜欢了。可窃以为,一个卖方市场是卖家多次降价,都无法吸引来有效需求。现在的情况是,只要房子稍有折让都趋之若鹜。最近新闻中上海浦东的唐镇某楼盘就是最好的例子。记者们为了证明降价潮已经波及到了一线城市,所以纷纷宣传该楼盘有7.2的折让。也不知道是不是该口盘的营销策划。反正结果就是折后36000一平的房子,已经基本卖完。而那里是在浦东的唐镇
    所以要投资房产,我确实得再等等,多看看。

    两桶油倒真没持有。10-11倍的市盈率,上海这边一抓一大把。而且以现在美俄这样的关系,以及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原油的价格要如往昔,还得走很长的路。
    工行倒是可以持有的,我没买,不是因为它赚钱不道德,主要我买的标准里,还有个成长性的指标,没看到特别有痒点的业务。那中国平安来对比,至少它的二手车业务和房产电商平台就蛮好玩的。所以它我就会逢低买一些。我现在的主要仓位在浦发、招商、兴业、民生上。金融万业之母。这个宝要是压错了么,估计也未有完卵了。

    所谓能买一些就买一些么,就是手上的外币也不要结汇了。香港开个理财账户,或者IB开个户。我在金融危机后,买了两房,本想是等触底反弹的,后来他们就退市了,价格更低,我又买了些。这些钱都是小钱,不伤筋动骨。但是却留下了希望的种子。我说两房,不是要别人也去买,只是举个例子。
     
  19. 是啊,政府也只是市场博弈的分力之一。但是这个力道不可小觑。
    苏联的问题是,政府的这个分力撤得太快,而且又没有其他有效替代力出现。
     
  20. 中国地产的涨势你真的以为是市场的需求?

    是的强权干预会加强扭曲,后果反弹更厉害,但是针对中国本次地产,强权干预的是不让其下跌,所以最后后果将是下跌的更厉害。
    尽管中央历次出台政策抑制房价,以往哪次抑制住了?地方政府不会让房价跌的,这才是强权的干预。本次下跌是强权把泡沫逼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了。
    王石都公开承认,以前万科房价主动下调,很快收到了当地政府4000万的罚单。你说政府强权是推房价还是打房价。
    看政府的行动而不是看文件,更不是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