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悖论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started by fxjm, Apr 17, 2012.

  1. 银行为什么要出售各种理财产品? 如果这些产品能赚钱,直接拿银行自己的钱投入不就行了。因此银行实际上要赚的是购买理财产品的手续费。

    基金为什么要公开募资? 如果基金能赚钱,直接找银行信用贷款,赚了钱再还贷不就行了,所以基金赚的实际是管理费。

    出售的交易系统能赚钱吗?能,但不如直接卖掉赚的多,所以很多交易系统会出售

    交易方法能赚钱吗?能,虽然要靠运气,但不如直接写书卖掉或讲课培训赚的多

    券商和投资银行的自营部门能赚钱吗?能,虽然也要靠运气,但不如直接赚交易手续费赚的多。

    不要相信各种出售并保证赚钱的产品或秘诀,它们能否赚钱总得来说靠的是运气,与赌博差不多。交易系统的唯一价值是帮助克服人性的心理弱点,它赚的实际是噪音交易者的钱。
     
  2. 前面的赞同,最后一句保留意见,交易系统赚的未必是噪声交易者的钱,你很难笼统判定赚的是谁的钱
     
  3. 投资大师们都靠代客理财发财的,这叫借鸡生蛋!
     
  4. 赚钱的关键:利润率*周转率*基数。
    募集的必要是放大基数,当然基金收个管理费就很可观了,不管赚不赚钱。
     
  5. 洞见啊
     
  6. 市场里有盈利能力的毕竟是少数,但是不能够因为缺乏自营能力,就丧失金融行业的服务性质不是:)
     
    Darren likes this.
  7. 银行 更多的是规避风险,理财的那些挂钩产品,风险不小,买给客户,赚中间费。

    象国债 个人很难买到, 有些银行 自己就会掏钱买
     
  8. 理财的那些挂钩产品本质上都是属于"期权"产品范畴,如果按证监会风险管理要求其实都是不应该卖给普通储户的.
     
  9. 银行很多是靠理财来完成资本充足率和揽存绩效指标的。:)
    现在很多专业性根本不行的就在搞结构理财,讲了去年一大堆外资行赔了也不停的~领导让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银行”。:D
     
  10. 你忽略了规模效应, 所有觉得悖理.

    1. 假设你有50万块钱,用自己的投资方法可以有10%的平均年回报,那么你平均每年有5万块钱的投资收入.如果年成好,没准有10万收入;年成不好,如前些年,还可能亏个10万,20万的.虽然平均下来还是每年5万.这就是投资风险.

    2. 假设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为别人理财,收1%的无风险资金管理费,10%的有风险投资回报费(即10%的年回报里收10%的费,得到平均1%的资金回报费),这样每年平均可以有2%的资金收入.那么,如果能找到5000万资金的话,你的平均年收入就会是100万,其中有50万还是无风险收入.

    面对5万的有风险收入方案和50万的无风险+50万有风险收入方案,你会选择那一个呢?
     
  11. 真有包赚钱的圣杯,当然贷款投资,按期付利息就行了,远比代客理财看人脸色好多了。所以还是赞同楼主。
     
  12. 三点供参考:
    1,涉及风险承受度的问题。
    即使这个交易系统是赚钱,但是个人交易自己的全部资金,甚至借向朋友或银行贷款来交易,这个风险度就会被放大。如果用别人的钱来理财,风险承受系数就可以压制在一定程度内;
    2,涉及资金曲线,即赚钱的稳定性的问题。
    交易导致的资金曲线是不可能直线上升的,但培训等可以使资金曲线直线上升。
    3,涉及财务自由的问题。
    交易者即使有了一个好的交易理念与交易策略,仍然必须自己亲身上阵来交易,你能放心把这些知识产权全部传授给别人,然后让别人代劳吗?因此在罗伯特清歧的眼中,成功的交易员仍然也不过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而已,而不是真正的老板。这就导致,如果交易员不交易,就没有收入。相反,券商赚手续费则基本是一劳永逸的事。可以稳定收益。
     
  13. 嘿嘿,我们是一伙的。:p
    不是悖理,而是真正的“机密”(真相)。:D

    每个(不说100%,至少我还没见到一个不是如此的)著名大师(投资、实业都是如此)的背后都可以隐约看到这个。:D:p

    单纯的“融资(借钱)”你的风险/收益只能是线性的,而通过此类“悖论”会使你获得非线性的风险/收益。:D:p
     
  14. 如果发生亏损,亏的是客户,而你还可以赚管理费。所以理财本身并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相反理财者总是包赚不赔。 如果真的和客户共赢,可以放弃收管理费,这时规模才有意义,贷款融资同样可以有规模,只要你有足够的自信。
     
  15. 在我的例子里,如果你的投资方法有10%的平均年回报率的话,客户还是得到8%的。不能说没有给客户带来价值。放弃管理费,无非是让客户得到9%的平均回报。但碰到年成不好,你可能就没有钱过日子、关门大吉了,还奢谈什么给客户带来价值。

    贷款融资是投资中常见的做法,就是客户给了你钱,你依然可能通过贷款融资来增加资金杠杆。这里有风险控制问题,和自信没有关系。
     
  16. 平均10%年回报,并不是包赚。你可能有一年亏掉75%,又有很多年每年赚15%以上。长期下来,平均是每年10%。要是贷款投资的话,在亏损的年份里,立马就死翘翘了,以后的15%也谈不上。

    这世界上没有圣杯。投资业只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态关联密切。这里需要专门的产业知识、经营经验,也有风险。要想在这个产业里长期经营下去,收取无风险费用几乎是必须的。我觉得中国的媒体在这方面极端的无知,导致了老百姓对投资业的妖魔化认识。
     
  17. 平均10%年回报,并不是包赚。你可能有一年亏掉75%,又有很多年每年赚15%以上。长期下来,平均是每年10%。要是贷款投资的话,在亏损的年份里,立马就死翘翘了,以后的15%也谈不上。
     
  18. 关键是客户承担较大风险(理论上可能是无限),而理财机构是无风险的,这种风险分担的设计是有缺陷的。

    一般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大于理财机构,投资者通常相信理财机构宣传自己的专业能力能降低投资风险,而事实上他们自己才是风险的承担者。 如果理财机构的投资业绩不是随机游走,应该设计一种自己承担相对较大风险,客户承担较低风险,或者至少是同等风险,并提高利润提成。收取管理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理财机构也是企业,拥有自己资产,比如注册资金,完全可以生存并通过投资盈利发展,客户的资金和贷款一样都是融资的手段, 这样理财机构的盈亏和客户是一致的,并且凭借专业的能力可以控制亏损的程度,要知道其他行业的企业也有亏损的年份,投资这个行业也是一样,为什么一定要依赖管理费?
    那种担心由于亏损而关门,导致不能持续给客户创造价值的,本质上如果不是自己的注册资金太小(或者是根本没有),就是对自己的投资方法的长期盈利能力抱有怀疑,虽然宣传上仍然是很专业的。
     
  19. 你有更好的风险分担设计?

    这可能是中国媒体该做的事。

    凭什么呢?客户应该躺在他的资金上,让别人替他赚大钱、还替他承担风险?有点钱就这么了不起?如果真是这样,我想什么人接下去该去嫉妒富二代了。

    这更多的是老百姓的想法,不符合商业原则。

    有没有想过企业为什么要上市?
     
  20. 两方面我觉得都是对的,角度不同的关系。
    如果低盈利,那么自己的盈利恐怕连经营成本都无法维系,只能通过融资扩大规模来扩展盈利的数额,一大堆银行、基金是这样,巴菲特其实也是这样,虽然巴的情况比较例外,这些人具有合作和分享精神,而且需要资金规模来为自己的盈利服务,巴可以影响市场,国内不是融资环境不好,而是一开始的一大堆缺乏盈利能力的在容易获得融资后把市场信誉给搞砸了,这个从绝大部分理财类产品特容易分辨出,固定收益类定位不同。
    如果是自己高盈利,很多人是不愿意分享盈利的,这方面特容易从中盈利的看出来,起步时需要资金规模,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入封闭运行;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扩大规模,反而会影响到自己盈利的原因,当然这个程度的人比较少,一般人恐怕不太容易理解。虽然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策略,但实际上策略的市场容量终归是有限的,有效策略更是如此,那么融资等于挤占自己的利润空间,除非有特殊考虑的,比如把现在的有效性变成未来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很少有人会进行“分享”。

    另外国内很多二级市场的参与者,有一个天生的短板,就是缺乏资源的利用能力,不管是资金资源、人力资源、还是技术资源,很多事无巨细都是自己亲历亲为,而不具有企业家素质,这个就是国内大部分所谓“高手”,最后做不大,做不长的原因,因为他们大都忽略了自己系统的有效期,而不是在自己的全套系统完全失效前就做好铺垫。事实上,交易者不用只交易交易所的标的,其他人力、技术、未来也是可以交易的,萝卜头轻骑宣扬的财务自由,很多人只是看书,未必理解,推荐他们公司推出的游戏202版本,会比看书和报告强,几个小时就全明白了,在财富积累阶段,你需要为钱服务,而整个实现财务自由的过程,其实是不断加大财富为你服务的比重的过程,到后来你是需要让人来帮助你打理你的财富的,这里面有技巧性和关键的问题其实就是那个资本增值如何能让你满意。而且,其实在达到财务自由之前,很多人都会运用自己的财商,比如炒股购买股票软件,看起来没多少钱,3万多一个大智慧,但是其实你是花钱雇佣了一个给你开发软件的团队,这个,本质上跟上面大侠们提到过的购买产品是一致的,只不过你所期望的增值,实现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tom.ma and Darren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