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事件驱动与大数据投资应用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started by kuhasu, Jul 18, 2013.

  1. 我菜鸟,说实话反感“大神”这样的“尊称”,一个是我对“神”一直心怀感激敬仰,另外我可能连百万分之一级别都不可能达到的境界,这倒不是刻意回避虚荣,所以老兄不用客气,大家交流。
    以前有个个人网站,大学毕业没事儿头一次做网页做着玩儿的,后来因为域名被抢注成色情网站,还有因为稍微赚了点儿钱,想隐掉自己部分学术研究信息,就给关闭了,当然现在看那时候还是太稚嫩,水平跟现在差远了。
     
  2. 那是否可以指点一下,比如在行为学的领域,怎样沿着你过去的脚步来学习呢?因为我觉得自己动手研究和实践之前,肯定得先看别人的东西吧,比如说文献或者系统。我对于你说的3、4两点颇感兴趣

    不知有相关的文章推荐么?多谢!
     
  3. 我是大学期间把所有能找到的行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著作和论文都看了,而且运气好,有不少教授带,要不然可能我也找不对路。

    我在人大论坛设立过一个数量行为金融学基金,里面文章著作都是经过我筛选确认过的,可以参考一下:
    http://bbs.pinggu.org/thread-435312-1-1.html
     
    yangyutj likes this.
  4. 感谢分享!
     
  5. 好东西啊,多谢,以后多多交流!
     
  6. 仔细看视频。这套东西已经实施几年了,最近两年纽约伦敦的对冲这方面投入的也很大,很多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大牛被挖参加,待遇和奖金都很高。另外你所说的问题和担忧,几年前实际就已经解决了,在视频里也有提到解决方法,可能声音质量不太好最好放大。虽然也跟算法建模有关,但是金融工程和金融学科的这方面应该没有任何课程培训,是不太一样的领域。:)
     
  7. 你贴的这个新闻里面,不是说那个基金赚的蛮好嘛。去看了下他们的主页,里面的业绩还可以啊
    http://www.caymanatlantic.com/performance-audit/4574471092

    话说回来,k大也只是说搞这个能在对冲基金里谋到百万年薪的职位,没说策略可以赚钱呢:o
     
  8. 除了投入加大和职位收入增加外,这些策略的盈利能力也比较好,但是,跟所有的策略一样,不可能一种策略就能盈利,策略盈利的效果跟设计的思路、实现的方法和方向也有很大关系。楼上有几位认定肯定不能盈利的,跟几年前认定系统交易/量化交易一定盈利或者一定不盈利的一样。实际上正是因为有的基金采用了此类方法获得比较大的优势,所以现在才有不少机构加大跟进力度,在业内的话应该会有耳闻。这跟现在国内普遍流行的套利策略的情况一样。:)
     
  9. 我评论根据我自己的判断!好的我就支持,看不惯的就要说!
    广州,广州关你什么事!难不成你鄙视完东北的又要鄙视广东的?
     
    Last edited by a moderator: Nov 7, 2013
  10. 有案例吗?应该不是高频事件套利吧

    是基于大数据和行为金融建模后的中长期策略吗


     
  11. 仔细看视频和公开的PPT,我公开的内容已经足够多了。

    事件驱动类策略本身其实并不是新概念,只是加入大数据的处理和运作方法,使得以前很难捕捉到的一些可能的影响变量能够获得足够的分析。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平台和IT系统的实现,虽然高效能的平台,就是你经常看到商业宣传的CEP复杂事件处理和HFT高频交易类的,但其核心是信息处理的方式和流程以及对于信息梳理与效能实现的匹配。

    实际应用来讲对于此类的应用,传统的高频策略涉及到的,是低延时交易领域,即影响价格变动的“事件”发生后的反应决策以及及时成交;严格意义讲日内并不算高频交易;而对于宏观基金类的或者类似的宏观策略,此类方式的应用之所以得到相当的重视,是因为一些非可预测性信息和可监测变量的影响,如果你了解一些算法,就很容易知道大部分算法对于隐含变量的影响实际上是没有考量的,那么增加考察变量的范围,对于决策就会有帮助。

    就应用经验而言,实际上此类技术已经成熟好几年了,只不过公开的很少,而且很多问题是真正做过了才会遇到。目前学术界的讨论,大多是理论层面的,即便是实践,充其量也只是实验水平而已,所以面临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比较多。但是对于有宏观策略(宏观策略不意味着交易频率低)的机构来讲,这类的部署和安排,是必须具备的。
     
    Last edited by a moderator: Nov 23, 2013
  12. huric的问题在PPT和视频介绍中的一些流程和算法,以及问题具体的处理方式,以及关键的解决方案,都有。:)

    如果是具体的谁这么做的,做的怎么样,公开的很少,但是前几个月已经遇到所谓的国际大牌投行和对冲基金把这些技术和方案作为产品宣传做路演。这同标准普尔用ANN做评级的时候坚决不提具体算法,而是直接说自己的模型算法进行的评级一个道理。
     
  13. 感觉有难度
     
  14. Viewers of this profile also viewed好像是最近访问者还看过其他什么人的,最近好像年轻化比较多,以前好像都是几大投行对冲,证监会、交易所、中投神马的高管,可能跟现在是人就通过验证有关。特意过去加了人家linkedin,谢谢提醒~
     
  15. ku神,国内有做a股量化的么,不算量化也至少达到策略交易的程度,因为一直以来都是看到在分析期货、外汇方面的,没有做股票的量化的,是股票因为T+1没法做,还是别的原因?
    最近自己做了一些对于a股的策略回测分析,我的思路是,既然趋势无法预测,我就从过去数据中找到发生的大概率事件,与前面有一位同仁所分享的策略有些共通之处,他的核心在于低开(我只是对他买卖点策略,风控没算),这对短线相当重要,明确日内价格买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日内买入点的问题。但是由于做股票量化交易人不多,而且市场监控个数也很多,所以这方面程序化有些让我我难以下手,只能简单的三方软件出信号,我自己交易,实盘测试效果不错,自己在想后面我该做什么工作,或者学习哪些方面的东西,实现自己的程序化,个人是否应该出去考相关学位,谢谢您。
     
  16. 我是菜鸟,真的神仙有怎么会做投资交易呢。
    下面是我了解的和经历过的,欢迎拍砖补充:
    1、国内有做A股量化的,比公开的信息要早;
    2、早在九几年的时候,我有个邻居,就每天什么也不干,但是却有很多钱,据说是炒股,可是经常看见他在所谓的开始时间外面买菜,对于当时刚有的486的情况,如果是量化分析的话八成是技术指标一类的或者投资组合或者传统套利一类的,但是如果是自动交易的话,我怀疑当时的国内情况,如果真的是计算机语言实现了,那算是高手了吧。
    3、我正式接触股票更准确的说是从权证开始的,0506年真正自动化的应该是极少的,在权证方面,手动的有,之前好像上海中期的老朱朱总说过我算是最早的那批。记得电视当时还采访炒权证的,有人展示闪电手和一键下单,我那个时候一秒钟大概可以走20-50单左右,效率在权证上很占便宜。
    4、而真正公开股票的自动化的,应该是之后的两三年,有些先驱论坛里就有,最早是通过鼠标模拟、wap免验证通道进行。现在看可能觉得很初级,但是有个当时的现实条件,一个实监管部门要求不能开放接口,另外就是券商的高速通道只能在关系好的营业部,而营业部内的机器一般还不让你瞎装软件;还有一个关键的是,当时的下单平台,都有图片验证码登录控制,这个实际上是自动交易的最大障碍,因为你如果是用钩子或者模拟操作,只要中间短线或者交易平台故障重启,那个验证码你是避免不了的,而如果是破解接口和直接注入进程,那么对交易平台的稳定性也是问题,当然后来还是有破解接口的,非官方的。当然这并不影响盈利,实际上别人懂得少看不明白的时候盈利更容易。所以如果有人在08年初以前跟你说是搞股票自动交易,绝大部分骗子居多,因为很多关键性的东西不那么容易解决。
    5、另外的关键性问题就是,擅长IT的不一定擅长策略,擅长策略的不一定擅长IT,这个是十几年考察后的经验,所以各个机构找所谓的Quant,其实是用来扯淡的居多,因为IT技术的便于考察性和策略盈利能力的稀缺性,所以一般IT和学界转Quant的比操盘手转的要多很多。那么大部分机构沦为肥羊和出问题基本上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6、十年前还有的现实问题是,当时的电脑处理速度和能力没有现在快,那么一千多股票的数据处理效率就是问题,技术分析用分析师飞狐大智慧什么的其实很多都搞不定的,而且说实话,这些平台里面有偷懒的,论坛里有上述平台的创始开发者的,愿意证明属实的大侠可以跳出来。
    7、至于策略方面,大部分都是基于技术分析入手的,然后国内的几波量化宣传和所谓的崛起,第一波是利用马克维兹做投资组合的海归,这类基本上后来公募了要么就赔钱淡出了;第二波是市场中性的,宣传的也很厉害,基本上全军覆没了;第三波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波,泥沙俱下,量化时髦化,但是实际上有效信息就很少,虽然宣传多,从教科书上最易得的套利不正在盛行。其实中间还有一波专门请海归发产品的一波,江平跟中信信托合作的产品收益其实很一般。但是实际上,这些本身都有严重缺陷,那么实际上完备运行是不太可能的。几个月前见过TB的策略老总,谈过关于交易系统和交易体系,但是从描述来看,跟目前公开的,就是你可以在基金发展平台板块看到的我那个介绍好像差不多,但是实际上还是有相当长的路需要走的,国内大部分机构都属于这个阶段。
    8、我不建议你为了交易进行深造,因为目前极少有教授在投资领域有造诣的,即便非常有名,陈志武教授就是例子,他运营的对冲基金,按照严格的流程的话应该是已经被清算了,虽然不知道现在具体怎么处理的。但是如果是为了晋升或者镀金,有精力有时间继续深造也挺好的,但是机会成本得权衡,教育学历考证都算是投资,是投资就肯定有赚有赔。
     
    tom.ma and yangyutj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