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都想研究追踪趋势,我另辟蹊径,寻求震荡市的操作思路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started by leolovechina, Dec 15, 2011.

  1. 兄台好像是主观加系统定式交易吧?
     
  2. 主观加客观 也许不错
     
  3. 这个独立的一个震荡系统满足2个条件。 1, 单独测试就不能亏钱。 否则只能平滑原系统收益。 2。 弱相关性,否则。不是弥补,而是共振了。
     
  4. 在我看来,当市场处于震荡行情时,意味着多空没有哪一方占绝对优势,因此这种时候市场是相当随机的,基本面或相关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资金操纵得像猴儿似的上蹿下跳,这种随机漫步的时候怎么能构建出一个有相当胜率的,可靠的系统呢?很困惑
     
  5. 不过把它拿来作为趋势头寸的锁仓工具,或许不错,如何解锁呢?:confused:
     
  6. 震荡其实挺有规律的,反随机的。倒是所谓趋势是由于市场的随机性而产生。
     
  7. 根据我的观察,当市场形成趋势后,一般负面信息都无法打击市场前进的步伐,反而成为上车的好时机.在震荡的时候,哪怕是轻微的外部影响,市场也非常容易乱蹦.这是我的一个观察.

    这个就像两军对战,如果一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比如基本面显而易见的供不应求),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双方势均力敌,结果就很难预料了,很多细小的偶然因素都会导致形势的不确定.

    兄台的观点真是让我震惊,完全和我的观点相反,有这方面书推荐吗,或者理论/逻辑?去拜读一下
     
  8. 趋势和震荡,左侧和右侧,是一张纸的两个面,上帝是公平的,给你较大的收益同时减少了你可操作的次数,给你较小收益的同时增加了你可操作的次数。
    反证法,如果某个策略可以获得特别显著的收益,那么这个策略离失效也不远了。
    知道现在是震荡还是趋势,如同知道下一时段要上涨和下跌一样困难。
    算法和策略解决的是历史上当下这种情况的各种情况的概率是多大。(注意是历史上)
     
  9. sis

    sis

    趋势或震荡,好像都要回到:期望价格在你开仓後、在你持仓的那段时间内向上推动或向下推动。
     
  10. 我是完全系统交易,但主观判断进行策略组合。以我的经验,对于交易系统和主客观的判断的程度,基本上是越短线越客观,越长线越主观。我个人对于小于半小时的时间框架不太分析。对于A股,则基于日线分析,所以主观的策略组合非常灵活。但灵活不意味着随意,也不意味着绝对的客观。有些东东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11. 确实如此,换言之,好的策略是可控的策略,而非利润最大的策略。:p
     
  12. 补充一点。确实,某个策略的显著收益或损失即将带来策略的失效。但问题是,无人知道,这个策略何时失效。或者说,当策略带来显著收益或者损失的时候,我们立刻停止该策略的使用或者加码该策略的做法,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我一直在研究,精确判断策略何时失效(95%置信空间)的问题,期待能够提前预测,但我不得不说,主观和客观的做法,目前没有一个有效。我的权宜之计,就是当一个系统带来显著收益或损失时,主观换用其他系统或股票池。不知道有没有高手有更好的方法。
     
  13. 关于“越短线越客观,越长线越主观”的经验,这个可能跟大数定律有关,就是说现在的样本数限制了系统参数。(一般说的大数定律的试验次数正比于【样本数/系统参数】。)也可能是市场本身在发生变化,因为参与者增加?
    举个例子:简单统计一下,对于上证指数日线,价格位于2倍标准差范围内的概率大约是90%,前提是均线和STD的参数小于60。
    以下公式应该适用于一般国内股票软件。
    COUNTBOLL
    {INPUT:N(60,1,9999),RM(2,1,10);}
    A := EMA(CLOSE,N);
    B := RM*STD(CLOSE,N);
    U1:= A+B;
    L1:= A-B;
    BC:=BARSCOUNT(C);
    COUNT(CLOSE>L1 AND CLOSE<U1, 0)/BC;
    (大数定律的试验次数正比于【BC/N】。)
     
  14. 是的,确实和统计样本有关。

    完了完了,俺露馅啦。俺对国内流行的公式根本不懂呀。:p 从字面的推测,上面的公式应该是计算收盘价在均值+/-2倍的标准偏差的百分比。不过为什么用EMA,不用SMA呢?不太会用公式,楼上的兄弟用上面公式对A股近十年数据有做过测试吗?结果如何?

    还有,请问有人比较过使用公式进行系统测试和使用独立的量化交易平台进行测试吗?比如说,大智慧、同花顺、通达信使用某一个交易系统,wld、mc、tradestation包括oq进行类似的回测,两者的优缺点是什么?为什么国内使用公式的软件如此多?有人仅仅靠这些公式就可以做到自动交易吗?我有点怀疑......不过国内的股票论坛似乎都是讨论公式,常让我头大......
     
  15. 这个不存在测试问题,就是写个公式看一下统计结果。目标是发现市场运行的一些特征(统计不变量、吸引子、稳定解……),不是直接拿来交易。
    这种公式的优点是简单,几分钟就能写一个,人工效率比较高。最早好象是分析家(被收购了,现在改成大智慧了)从国外的什么软件学来引入国内的。因为简单,很多人都能写,然后软件里还可以测试效果,满足人YY的欲望,所以就渐渐流行起来,成了行业标准了。(顺便吐下槽:同花顺的公式系统经常崩溃,通达信的POLYLINE函数错拼成PLOYLINE,大智慧早期在用户保存公式时强制联网……)这些公式一般只能半自动,就是人工用公式操作,选股买卖什么的。好象有人搞过用自动化脚本操作软件的工具,不过我没用过,感觉可靠性比较差。国外的软件我最多只用到MetaTrader,其他不太了解。不过能让用户写自定义指标用来显示的软件应该都可以做类似的统计。
    换成MA的话,上面的90%会变成84%。开始没太注意,现在想了一下,EMA的算法是把前面价格数据的权重按(N-1)/(N+1)的比例指数递减,比MA直接替换N天前数据的方式平缓一些,似乎应该有比较好的性态。不过STD的采样范围是跟MA一致的,所以或许应该用MA?用EMA是习惯,很久以前开始写公式的时候发现EMA一开始就有值,MA要到N天以后才有,感觉EMA看着舒服,就都用EMA了,后来想想这可能是错觉,不过影响不大,就没改。EMA(X,N)相当于SMA(X,N+1,2),SMA多个参数,我觉得写起来麻烦,所以一般不用。
    这个公式里的样本数是BC:=BARSCOUNT(C),统计的对象是价格处于均线两侧2倍标准差范围内的比例,但是这跟用于交易的概率是两回事,因为价格本身不是一个完全随机的变量,前一价格与后一价格是相关的,穿越U1、L1的事件与回归U1、L1范围内的事件也不是独立的,所以不管比例多大都不靠谱。写出这个公式只是说明可以用这种方法做一些简单的统计。
     
  16. 要用大数定律判断上面统计的可靠性,需要参考的指标是COUNT(CROSS(CLOSE,U1) OR CROSS(L1,CLOSE), 0),对于上证指数这个数值现在是137,越早越小越不可靠。
     
  17. 还有就是3区里的那些软件(比如金字塔)应该是可以自动交易的,应该比用外部自动化脚本的可靠。
     
  18. 经常见这类统计,仔细想下它们跟交易系统选择没啥关系。
    纵使K棒90%在布林带内,那也不代表你可以看见行情接近上边就空,跌到下边就买。
    你试想下,如有一轮多头趋势顺着布林上边慢慢往上涨,从不回调,你公式的统计仍认为行情在布林带内。
     
  19. 谢谢DaiCao这么详细的解释。尤其是第一段对各软件的问题让俺开了眼。:D 突发奇想,既然公式这么流行,如果开发一个软件把公式转换成常用量化平台(tradestation, amibroker, wld, rightedge, oq)语言,那岂不是可以把国内论坛上一些粗略的系统思想可以快速测试一遍?有没人知道公式编译dll的?
     
  20. 这类统计,不是交易系统,只是计算概率而已。主要是验证自己的思路和判断,比如对于收盘价,是否呈现正态分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