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闻思佛法的方式和重要性

Discussion in 'Thoughts and Love' started by 松光, Sep 8, 2005.

  1. 闻思佛法的方式和重要性

    转自:佛教天地—善友社区—精神家园—art 发表于:2005年09月07日03:39

    闻思的重要性
    ——《普贤上师言教》中“闻法方式”部分之读书笔记
    顶礼诸传承上师!

    佛说,闻、思、修,是为次第。也是一切凡夫步入圣教之要道,听闻佛法、思维其义、如理做意而能法随法行,渐次修道而最终成佛。《二观察续》曰:“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这个道理可能很多人都会说,但什么是众生呢?客尘又是什么呢?如何染污又将如何清净呢?。。。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两句粗疏的概念,心里大概有个印象就可以解决的,如果不依三宝而认真闻思修的话,那么只是抱住一两句话,内心一片茫然不知所措的话,那么众生永远是众生,佛永远是佛;而只有认真听闻教法传承、深入思维抉择正理、依次第而稳定修习,如此因缘具足的话,则果法一定会无碍的现前,任何补特迦罗都可成就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个也是无数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都证明给我们看了的事实。

    甲:今初,略明所闻法义之体相。
    法者,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之义,这是“法”最基本的含义,意思是说,“法”的作用有两个,任持自体以显差别,使自他不相紊乱而可以被正确认识的意思,比如柱子和宝瓶;轨是轨范的意思,是说它不光代表了有形的外在区别,还界定了特定的内在涵义,从而使人们可以如实了达。这里我们所说作为闻思修的对境的“法”的含义没有这么广泛,主要指“正法”而言,《瑜伽师地论》说:“谓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说开显分别照了。”这里是说宣说正法的主体是佛、菩萨、高僧大德等具有内道智慧者,而不是既没有内道的传承和戒律,又没有真实之证悟者,惟以染污分别心虚构杜撰的那些假托或借用佛法词汇的相似邪说。其次,正法的内容,也就是三宝中的法宝,它具有能诠的句法和所诠的义法,二者如同火焰和热性,不能脱离一者而徒劳寻觅另一者,能诠的句如文字或声音的佛经、论典、开示等,所诠的义指文句所具有的内涵,《大毗婆沙论》云:“复次正法者,能永出生死,得般涅槃。”,即能够引领我们解脱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轮回,到达涅磐彼岸的正理聚,其善能无碍于具缘补特伽罗相续中显现诸法本基、所修正道、所得圣果者。除此之外,世俗中无有其他可称正法者。

    乙:次言发心之必要。
    比如勇士射箭,我们开始闻思前必须先调整自己的发心,发心如瞄准,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者也!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发为了一切如母众生得到究竟安乐的佛果而发愿成佛的殊胜菩提心,那么我们从现在开始,所做的一切善法功德都将成为我们以后圆满自他二利的清净资粮。《功德藏》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如果我们不能了知如此而调整自己发心,则一切善法种子要么为一己私利之贪心所染污,要么被欲日后降服怨敌之嗔心所染污,要么被庸俗无记的愚痴心所染污,更有为欲增长知识炫耀于他的慢心和唯一观察三宝过失的狐疑心所染污者,从而使自己精勤不辍之修法成为了影象,而使自己最终成为三恶道之坠石,如是当知于一切善法时当以善自调整发心为殊胜关要。

    丙:当舍弃之非法行为。
    通过正确发心从而使自己成为堪忍正法之器,自此使自相续趋入妙法海洋,此时所为一切善根应谨慎观察取舍,不为他缘毁坏,譬如无手之人入于宝山而徒劳空返之义。其中当离毁坏法器之三过,自相续六种垢染,及五种不持。

    毁坏法器之三过为,眼、耳识弛散不注如覆器之过:闻思法义时东张西望,或三心二意,或心不在焉,或不解文义而随意翻阅,这样就象往倒扣的碗上倾注甘露一样,不可能得到点滴正法的利益,所以一定要专注于内识外根,不为他缘所干扰而闻思。

    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对于所听闻、阅读的经论仅仅是表面上略做了解而不能记忆,就象金石电光或微弱的星光一样无法驱散无明长夜,这样就算听闻再多的法要也不可能用来调付相续的烦恼习气而修持,就象往漏底的容器里倒水一样。

    夹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如果发心是以如上所言五毒所摄,或闻法时五毒妄念纷纭而听闻、阅读正法,则无疑使正法反而成为非法,如同象盛有毒药的碗里倒进甘露一样,不但没有丝毫利益,反而有极大的过失。

    《释明论》云:“傲慢无正信,求法不精进,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如此自相续之六种垢染依次为:

    一、傲慢:
    傲慢是一种非常顽固狡猾的习气,依于凡夫的俱生和遍计我执所产生,“以令心高举为性”,;《五蕴论》云:“云何为慢?所谓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慢”,意思是对劣于自己的人认为自己超过对方,于同等功德的人认为自己的功德与其等同,从而使心高举而产生傲慢。“过慢”,意思是对同等者认为自己超胜对方,或者是胜过对方的认为自己和对方功德相等从而产生傲慢心。“我慢”的意思是,对于本来因缘聚合而生,并无丝毫自性实有的五种蕴聚组成的“假我”执著不摄,颠倒作意,认为这就是实有的我,已经从属于我的一切事物,觉得自己如何与众不同云云。“增上慢”是指对于使自相续功德增上之法——圣果、禅定、神通、智慧等所需实证的,实际没有达到某种境界而自诩达到,从而使自己被傲慢所染污。“卑慢”是说看到别人的功德事业超胜自己多分,而自己只愿承认少分,这也属于傲慢的支分所摄。“邪慢”的意思是,自己没有任何善法的功德,却自以为自己具有这些功德,从而令自心高举而生傲慢。傲慢产生以后,会既观察不到自相续的过失,也认识不到别人的功德,从而使一切修学成为徒劳,就象在虚空中画画一样不能积累任何善根,唯一造作恶业之因。

    二、无正信:
    如果没有信心,则象墙上没有门一样,无法进入房间,因此要坚持四种信心之多分或圆满而闻思佛法,四种信心指:清净信——比如有人一见到三宝、听到名字就产生信心欢喜心者;欲乐信——听闻修学佛法功德利益后,对三宝生起敬信者;胜解信——通过闻思抉择教理,于其中法义无倒领悟而折服狐疑傲慢,以此信心以超胜世间的智慧真实理解法义而得名;不退转信——对于三宝的信心愈加次第增上,不再退失转变的意思。此四者前前为因,后后增上优胜,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正知正念之不退转信心。

    三、不希求正法:
    皈依三宝并依善知识等殊胜法缘进入内道后,若对进一步的闻思修法没有丝毫兴趣,则也无法得到任何正法的利益,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里曾经为四句正法而宁愿舍弃自身,经历挖肉燃身,身钉千钉,纵身火海等百般苦难;《普贤行愿品》曰:“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而我们每日里,对待导致我们今生不得安宁,后世堕入恶道的世间八法,却精进钻营,贪著诸欲,攀缘不舍,于引导我们走向究竟解脱安乐的殊胜正法则懒惰懈怠,视为畏途,佛说为常颠倒者,至尊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曾说过,“如果众生在修学佛法上有钻营世间法一半的精力,恐怕也早已成佛了。”这都是没有闻思而不知取舍的过失啊!

    四、外散:
    《普贤上师言教》中说:“意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一切轮回迷乱显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譬如:
    眼识贪执于色故,飞蛾亡于灯火中;
    耳识贪执于声故,野兽死于猎枪下;
    鼻识贪执于香故,蜜蜂缠死花丛中;
    舌识贪执于味故,鱼儿钓于铁钩上;
    身识贪于所触故,大象陷于淤泥中。
    此外无论闻法、修法还是传法时,回忆往事、妄想未来及现在的分别念散于外境灯皆应断除。”
    世间无常,唯一大缘起假立之幻法,于真实义中并无丝毫实法可得,一切苦乐就象少女在梦中结婚、生子及幼子病死一样,惟是虚妄习气的颠倒显现而已,没有丝毫精华,所以应唯一精勤于畅饮解脱轮回、圆满自他二利的妙法甘露。

    五、内收:
    心识过于外散则会有象马熊挖雪猪子,抓一个丢另一个的过失,永远不能了知一切要义;而过分内收则会出现睡眠昏沉等过失,所以松紧适度为修法之殊胜窍决关要。《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从前阿难教导珠辛吉修法时,珠辛吉有时紧张,有时过于松懈,所以没能生起真正的修法境界,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他:“珠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问:)“你弹琴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紧的时候发出,还是在琴弦极松时发出呢?”(珠辛吉答:)“两者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妙音。”(世尊答道:)“那么修心也是同样。”珠辛吉依此教言修行,最后证果。玛吉拉卓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心既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松而外散),松紧应适度,诸根自然放松。

    五种不持分:

    一、持文不持义:不认真观察、思维、抉择词句所表诠的甚深意义,如果仅仅是为了词句的玄妙动听而把玩推敲,则有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徒劳无义而对调伏自心的烦恼习气没有丝毫利益,待到业障现前、死亡来临之时,就象被捆绑在刀案上的牛羊那样,声嘶力竭的叫唤着,流着眼泪,无有丝毫自主的被死主阎王所制,进入中阴时如同丧家之犬一样被自己的恶习所幻化的恶魔狱吏手持各种骇人的兵器,在震耳欲聋的“打打杀杀、呸呸”等恐怖的逼迫下无可奈何的步入下一段轮回,因为没有修习佛法的内因善习,纵然家人延请众多僧众为自己念颂加持,也最多只是积累少许后世的善根而已,并无太大的利益。

    二、持义不持文:
    佛说,后末世我现文字相利益有缘众生;又曰:若不立文字,世间皆迷茫。因为不圆融了知名言文句与所诠真义,乃方便与方便所生的关系,轻浮的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表面上泛泛而谈,进而轻视词句而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使能诠的词句与所诠的真义互相脱离,甚至造下诽谤舍弃如来教法的极大恶业,因为观待于凡夫二取分别心而言,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这也是世俗谛中缘起法的无倒事实,虽然于胜义谛中如来无一法可说、当说、已说,万法是一味一体的大平等清净性,远离能所的观待执著,但在我们的二取分别心没有寂灭于法界真实本面之前,一切法相都不可能超越缘起现法而存在。

    三、未领会而受持:
    如果没有正确理解及区分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只是受持词句,则会因分别念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众生烦恼有八万四千,如来说法亦有八万四千法门,其中各有次第渐次深入之关要,不可以仅以其中一部分的词句而自相矛盾,进而陷入迷惑的邪分别网中,如此极易造成诽谤正法的过患。
    比如有人说:“《金刚经》中说,如来无所说法,所以什么都不需要说,自然而然就好了。”或者说:“修行者,即名修行,即非修行,所以修行和不修行也没什么差别,乃至佛与众生也没什么差别。”云云,如此则造作了诽谤世俗名言谛的极大恶业,这都是因为不能真实无偏领会世俗、胜义二谛的关系所产生的戏论偏执。
    须知世俗谛与胜义谛并非两个截然不同的异体,也非全部等同的一体,《解深密经》中说二谛“离一异性”,《辩法法性论》中说:“当知此一切,略摄为二种,由法及法性,尽摄一切故。其中法所立,即是说生死,法性所安立,即三乘涅磐。”次言:“此二非即一,亦复非别异,以彼有无事,有别无别故。”即是说,法性自性清净之涅磐是实相中原本具足的,而有法(世俗)轮回一切能取之我、心与所取之法相此二种执著分别于实相中丝毫不可能成立如是之显现,故二者有如此之差别而非同一体;另一方面,如果二者中一者没有则另一者也不会存在,或者说,在真实观察过程中,法性仅仅是以相对于不能真实成立的有法(轮回显现)所安立的,此外并非有一异体区别于彼(有法),实际意义中也丝毫不能成立其有别提的实有自性,故知二者也并非别别体(相互独立区别)的关系,于见道以上圣者入根本慧定时,其现前乃法界究竟一味平等的真如实相,远离一切同异、有无、来去、内外、生灭之戏论观待法,此时一切的名言自然成为不必要,但不能以此作为否定观待于凡夫迷乱习气及见、修二道圣者于(出定)后得位时因尚未无余清净二障的细分种子及习气而如梦如幻的现法之根据,此中深意并无太多诤论必要。
    正如佛于《三摩地王经》中以水月所比喻的,水中月亮在具足因缘时,即可于分别心前无碍的显现,而显现的当下并无丝毫实有可得,其当下即是无生的大空性,并非于前时有,而真实观察后无之偏颇,以其显现而无自性可以无余遣除实有恒常的过失,以其本自无生而遣除前有后无的断灭的过失,而万法之本基也即如来藏大光明和大空性之无别双运而可安立如此正见,于此真实抉择通达十分必要,因为在凡夫眼中,有和无相互如水火般无法相容,如果仅仅以词句相似而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却无法圆融通达其义,则无疑将水和火装进同一个瓶子般徒劳枉然。
    宗喀巴大师于〈三主要道颂〉中曰:“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此是中观应成派超胜自续、唯识、经部、有部等宗派的不共同见解,若能认真思维体会其中深义,必然能对显现、空性无别双运之理产生殊胜的定解,从此于显现中不舍弃一法而远离减损,于空性中不增纤毫而断除增益,现即空、空即现,从而对显现之因果、轮回、见、修、行、果具有坚定的信心,同时又远离一切增益执著的过失,见解清净无染如水晶纯金,从而行持也必定次第增上功德,正如莲花生大士云:“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空性岂能成为毁坏因果现法之因呢?!

    四、上下错谬而持:
    佛说闻、思、修为次第,基、道、果为次第,及三乘佛法为次第增上而安立之义,其中不可上下颠倒错谬而受持,以三乘教法而言,人天乘以深信因果、取舍善恶为正道,依此可增上世间而生;声闻缘觉乘以出离心为正道,依此可圆满证悟人无我之空性及少分法无我之空性,从而解脱三有轮回的过患,菩萨乘以菩提心为因,“悲不住涅磐,智不住三有”,以入定位时安住于法界深寂离戏之究竟实相而积累殊胜智慧资粮,以出定后得位六度万行,难行能行而积累一切福德资粮,最终圆满而无余断除一切能所二取的种子及细分习气而究竟成佛。此三次第,前者为基,后者更加增上深广,所以不可以下下之见而诽谤上法,当上下无谬而受持。此外,此处亦有于经论文句次序不可颠倒之意,此不赘述。

    五、颠倒而持:
    假设将经论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染污孳生而毁坏,此等可怜众生也将成为佛法的败类。如云“佛曰分别心乃轮回之因,故一切时处当不能分别”者,从此犹如掩耳盗铃的愚者一样,处处以邪见黑布蒙蔽取舍善恶之眼,对一切善法功德不知如何积聚,于一切恶法过失不知如何断除,修法时内心蒙昧无记,如同沉入海底的顽石一般,如此“实修”多劫累生也无法生起点滴善法证悟的功德,惟有为自己造作转生旁生之因,最好也只能转生于无想天处,以最初一念了知已生,及最后一念了知将死,中间惟一安住于庸俗无记定中,而引业穷尽时以邪见之因而转生于恶道受无量苦,随安住多劫也没有任何意义。
    或者于疑难或词句深奥处心生畏惧懈怠而舍弃,于平实处又心生轻慢而遗忘,浅尝辄止而任凭分别念肆意发挥,远离教证而不自觉。

    总之,于闻法时当谨慎观察自相续,努力断除此三过、六垢、五不持之颠倒法相,从而正确无误的受持一切经论传承教法。

    丁:末分别所应取之行为分三:依止四想;具足六度;具足其他威仪。

    一、依止四想:〈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将自己作病人想,法做妙药想,善知识做名医想,精进修持作医病想。”凡夫又名“异生”,取其“随其自业,异类成熟受生”之义,又即“凡夫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恶”的意思,我们从无始来因忽然一念的无明遮蔽而分别二取执著作业,作业复受果报,幻生幻死,如同水车之上下轮番而转生于六道之中,唯一被自相续恶见无明剧毒所害,受业力牵引而无有丝毫自主,妄念如大海之波涛,烦恼如瀑布之倾注,无有刹那安住,佛说可怜悯者也。自己就象被因三毒、果三苦之无明沉疴所恼害者,当依止一位良医,遵从医嘱服用良药,才能消除无明业惑的疾病。自己目前虽然皈依而为内道弟子,也已经依止殊胜具相之善知识听闻正法,若不如法修行,则亦无有任何利益,就象病人不遵医嘱医生也无法利益病人一样,如果病人枕边良药堆积如山而不服用,任何疾病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痊愈,所以,将一切闻思切实落实于自心相续十分重要。
    同时,应当断除四种颠倒想。如〈功德藏〉云:
    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
    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
    也就是说,以非法之发心及行为依止善知识之人,以上师为獐子想,正法为设想想,自己为猎人想,精进修持为弓箭、陷阱等猎杀獐子的方便想,丝毫不念上师三宝的恩德,惟一以正法为造作恶业之方便,终将成为恶道的基石。

    二、具足六度:
    〈普贤上师言教〉云:闻法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随处做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细小的旁生)及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断除自己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以真实信心、满怀喜悦之心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此外独居之处,阅读经论也应具足如上六度而行,如此不但可以增上闻思的智慧,而且可以为自己积累不可思议的善法功德。

    三、依止其他威仪:
    如〈毗奈耶经〉云:
    不敬勿说法,无病而缠头,
    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是说内心缺乏恭敬,以散乱而听者;自身无病而诳做缠头诈病以试探医生者;手拿雨伞、兵器、缠头戴帽等有违礼仪者之前,说法和听法者都无法得到真实的利益。
    如今很多学佛者于阅读经论时随处委蛇而坐卧,摊开四肢,于卧室床榻等处,象阅读世间庸俗读物般翻阅经论,口中夹杂绮语玩笑,此类行为有极大过失,因此,应断除一切不恭敬的威仪而闻思佛法。

    戊:后记
    回想自己学佛几年来,因为业障习气深重的缘故,走了很多的弯路,也造了很多的恶业,而今也多是以点滴影象般的闻思形象而欺诳自他,每每念及上师恩德,深感惭愧,无以为报,最近在聊天室聊天,也觉得很多同修都非常渴望真实的进入正法之门,但很多都是因为缺乏闻思,乃至不知道如何正确闻思而踟躇不前,甚而有些已经开始偏离正道,在戏论邪见的悬崖边上手舞足蹈,心里觉得也有些着急,所以也就不顾自己闻思的浅薄低劣,将自己所学甘露般殊胜教法的点滴分别念,整理成笔记,其中大多为鹦鹉学舌或直接摘抄于经论中,如有错谬之处,应是自己未能真实融会法义的过失,当励力忏悔,也希望明眼人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