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战车---Eric Liddell 在中国

Discussion in 'Thoughts and Love' started by saxotrader, Apr 17, 2015.

  1. 伊利克·亨利·里达尔(Eric Henry Liddell)于1902年1月16日出生于中国的天津,是英国伦敦差会传教士詹姆士·丹露帕·里达尔牧师(Rev & Mrs James Dunlop Liddell)的第二个儿子,当时他和他的妻子正在中国宣教。

    1920年,伊利克和家人在爱丁堡。  从1908年至1920年间,伊利克·里达尔(Eric Henry Liddell)受教于布雷克西斯(Blackheath)的传教士子女学校。该校于一九一二年迁到莫亭汉姆,并改名为伊尔撒姆学院(Eltham College)。当伊利克和他的哥哥罗伯特被寄宿在学校时,他的父母则带着他的妹妹珍妮重新回到中国宣教。有二次或是三次,他们的父母带着伊利克的妹妹及新出生的小弟弟欧内斯特回家休假,一家人才能聚在一起,主要待在爱丁堡。1924年在伦敦参赛。

      1920年,伊利克步其兄罗伯特的后尘,进入爱丁堡大学深造,攻读科学学士学位,并在1924年参加巴黎奥林匹克运动会后毕业。

      田径运动和橄榄球占据了伊利克大学生活的大部分。他在100码及220码短跑项目中代表爱丁堡大学、后来代表苏格兰出征;也为爱丁堡大学打橄榄球。他和另一位好手葛瑞西(A.L.Gracie)在1922年苏格兰国际橄榄球大赛中,赛了七场,只输了一场(参见《火战车──飞跃的苏格兰人》第一章)。

      当田径和橄榄球不能兼顾时,他选择了田径,目标是巴黎奥林匹克运动会100米金牌。在奥运会上,当他得知100米的预赛要在礼拜天举行时,毅然地放弃了该项目,因他认为礼拜天是敬拜上帝的日子,不应当去参加比赛。后来,他参加了原本没有准备参加的400米项目并获得冠军。他还获得了200米铜牌。

    1926年,伊利克全家在中国北戴河。  参加完奥运会并从大学毕业之后,他以传教士的身份回到了中国北方,先在天津、后在晓张(Siaochang)事奉,从1925年到1943年。在他第一次休假(1932年)期间,他被正式按立为牧师,回中国后,于1934年在天津与加拿大传教士之女叫佛罗伦斯·米肯西(Florence Mackenzie)结婚,有三个女儿:特利西亚(Patricia),席瑟儿(Heather),玛琳(Maureen),她们现在都居住在加拿大。抗日战争期间,通过中日交战的前线。大约摄于1938年的冀鲁豫边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生活在中国危机四伏,而当伊利克于1937年被派到晓张(Siaochang)与他的哥哥罗伯特一起工作时,情况更是险恶──他需要穿越日军的封锁线。

      到了1941年,由于巨大的危险,英国政府劝告侨民撤离。伊利克的已经有身孕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加拿大,而伊利克本人却留在天津,直到1943年被日本占领军拘留并被押送到山东潍坊集中营。1945年2月21日因病死于集中营。
     
  2. 李爱锐(Eric Henry Liddell,1902─1945)的祖父及父亲都在中国传福音。他在六岁回到英国。他很早就在运动场上崭露头角,田径、球类均极出色,尤其是百公尺,战无不胜,被视为夺标大热门。

    可是奥运尚未揭幕,他就放弃了百公尺,原因是决赛时间排在星期天。上帝要祂的子民在这天休息,虔诚的李爱锐从不在星期天比赛,即使奥运也不能让他抛弃原则。(后来百公尺金牌还是落在英国人手里,得主是他的好友Harold Abrahams,犹太裔。)

    李爱锐改练自己并不在行的四百公尺。没想到他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拿下金牌,还以四十七秒六打破世界纪录。或许上帝的补偿还给了小费─他又拿下两百公尺铜牌。

    有关李爱锐的一本传记写道,四百公尺决赛前,美国代表团的复健师递给他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圣经〈撒母耳记〉上第二章的经文:上帝说,「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

    奥运同一年,李爱锐从著名的爱丁堡大学毕业。隔年他开始在天津等地传福音,也办理慈善和教育工作,并且帮忙构思兴建体育场馆,此外还参加过华北运动会。

    一九四一年,中国已经独自抗日四年。此时日寇野心日炽,随时可能爆发世界大战。不少外籍传教士接受母国劝告,陆续离开中国。(所以才有习近平说的「鼓岭」的故事。有兴趣者不妨参考三月一日的本专栏)。

     但是李爱锐决定留在中国。他转到河北一处非常贫穷的农村协助其兄。其兄是传教士,也是医生。

    一九四三年,他被日军关进集中营。在极为恶劣的物质及精神条件下,他病倒了。胜利前五个多月,他病逝于山东潍坊,终未能再见家人。在中国工作的十八年里,他只回过英国两次。

    集中营幸存者追忆道,在集中营里,李爱锐忙碌异常。他把人犯编组,让大家彼此扶持;他教导孩子功课,也讲述圣经故事及道理;他还特别照顾老弱妇孺,鼓励他们怀抱希望。难友柯喜乐(Norman Cliff,第二代传教士)后来在著作中说,在那样苦难的岁月里,「我从没有听到李爱锐说过一句抱怨别人的话」。

    堪称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Langdon Gilkey当年也是李爱锐的难友。他后来写道,李爱锐竭尽所能,以自己的能力、幽默感、对生命的热爱等等鼓舞大家。「人一生很难有机会遇到一位圣人,李爱锐比我知道的任何人都庶几近乎」。
     
  3. [​IMG]
    Eric Liddell at Xiaochang, China during World War 2 where he was crossing Japanese lines to bring aid to the Chinese. © Eric Liddell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