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鹏专栏】十年大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Discussion in 'Futures' started by papau, Aug 8, 2013.

  1. 【付鹏专栏】十年大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
    市场 文 / 付鹏 2013年08月05日 10:10 来源:华尔街见闻
    本专栏作者为银河期货首席宏观顾问付鹏:



    美联储不得不可谓是世界经济的创造者,华尔街也必须要听命于此,说其是上帝,有的时候真的是不假的。

    金融和经济的本质就是人在商业领域的准则和行为性的研究,而人制定的条款构架成为了商业社会的基本,而这些基本也就形成了金融和经济的运行轨迹。

    2003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情,格林斯潘终于在4月份连任了美联储主席,成为了4连任,随后格林斯潘允许了花旗集团旗下著名的商品期货交易部门Phibro(菲布罗)部门继续实物能源市场的交易。而在此之前银行控股公司法是禁止银行参与非金融领域业务,受监管的商业银行一直都被允许交易大宗商品衍生品(如期货),但是不能交易实物。

    虽然我们不清楚格林斯潘和这个在大宗商品尤其是基本金属和能源方面臭名昭著的飞利浦兄弟有着什么样的渊源,但是正如格林斯潘打开了宏观的魔盒一样,这一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大宗商品持续10年的兴盛期,一个‘大宗商品的潘多拉魔盒’的开启带来将是丰厚的利润,在暴利面前,任何资本都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乎全球所有的银行业的大鳄鱼们,纷纷向格林斯潘递交了进军现货配合衍生品业务的申请,而格林斯潘先生也慷慨的一一为鳄鱼们的‘期现’交易产品和方式打开了方便的大门。

    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表面上为这个‘商品的潘多拉魔盒’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美名:‘实物商品市场的交易将使银行更加有效地与客户打交道,对大宗商品衍生品业务起辅助作用的,对公众利益有帮助的,并且不会对银行造成大的风险’,而实际上背后却又隐含着真正的‘阳谋’。

    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而这时‘潘多拉魔盒’里的怪兽已经完成了打通‘金融市场’到‘现货市场’任督二脉的武功修炼,这个时候中国国储这只初入世俗道行尚浅的‘大鱼’开始逐步的进入到了这些‘潘多拉怪兽’的视野里,于是乎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当然是预测给中国人听的)未来国际铜价将步入下跌,而直到2005年底外电曝光完成对‘中国大鱼(Chinese Fish)’最后一击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刘其兵’和‘国储铜事件’,而此时怪兽们的第一顿盛宴已经饱餐结束了。

    事实上2008年爆发在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格林斯潘最后这一任期里的很多政策都最终还是给出了否定的态度,而华尔街的贪婪和纳税人愤怒的呼喊两者之间鲜明的对比,白宫的压力也陡然剧增,一方面出于对于金融系统风险管理缺失的反思,一方面也需要对这些贪婪的华尔街大鳄们做出一定的惩罚,于是乎,结合了双重目标和责任的美国金融再监管在伯南克的手上开始了。

    来自于多特弗兰克法案以及沃克尔等规则在内的严厉监管措施开始挤压这只潘多拉魔盒里释放出来的怪兽的生存空间;而来自于巴塞尔协议三对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加强监管也是的怪兽们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资本要求;作为过渡投机带来金融市场严重不理性的繁荣的惩罚,这些怪兽们的自营交易将不再被允许;而司法部门以及CFTC也开始同步着手对于怪兽们‘不干净’的行为进行调查;而最为关键的还是美联储在上周刚刚宣布,将对2003年时候做出的,允许接受其监管的银行在现货大宗商品市场进行交易的决定进行重新评估;而这一切都在迫使一个结果的产生-对于‘怪兽们’来说是时候离开大宗商品了。

    作为当年最早‘吃螃蟹’的花旗集团旗下的Phibro(菲布罗)部门早就在当年08年金融危机中被白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一场危机使得救助花旗集团之后,这家著名的大鳄鱼已经有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纳税人股份,并且还欠着纳税人45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这意味着政府监管机关对花旗集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一方面来迫于安德鲁赫尔的薪酬问题,另一方面也处于对于未来逐步去杠杆化和加强监管的目的,最终花旗集团将旗下‘赚钱的金鸡’-Phibro大宗商品交易部门出售给美国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

    而这个过程中,高盛和摩根大通曾经暗喜不以,一方面也担心来自于美联储或者白宫的监管压力会逐步升温,另一方面也是对到口的肥肉吃不吃犹豫不决。最终是利益战胜了风险,在花旗被‘退出’之后,大宗商品里面的华尔街接班人终于开始‘露出锋芒’。

    【待续 每日两集 GlobalMacroHedge 付鹏的财经世界】
     
  2. 在英国出生的Blythe Masters是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并且被广泛认为是摩根大通黑手这一精英团队的一员,缔造了当下横扫华尔街的危机核心的复杂的信用衍生产品。很多早年致力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高水平的数学家和学者已经转型从事对冲基金或者是去其他投资银行做起了高管。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从摩根大通起家。Blythe Masters自然并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随着花旗集团在大宗商品领域中的‘被折戟’,摩根大通开始缔造了自己大宗商品的帝国。

    利用金融危机收购成型的团队:2010年由于欧洲问题给RBS带来的沉重压力,摩根大通趁着部分国有化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出售资产以偿还欧盟监管部门之机,以17亿美元收购RBS和Sempra Energy 的合资公司RBS Sempra的非美国大宗商品交易资产。而2010年11月份正当中国四大行之一的中国银行打算在伦敦组建商品交易公司,并正在谋求在LME中的“二类”"Category 2" 席位打算收购面临破产的曼氏金融MF旗下金属团队的时候,就曾有圈内人怀疑有人临时‘截胡’接盘了MF在伦敦整个团队,特别是那些场内交易员。最后终于真相大白,就是摩根大通全盘接手了MF在伦敦的全部商品团队,顺道把MF的席位还有持有的LME股权全部收入囊中。

    从控制交易所:摩根大通斥资2,500万英镑收购了全球曼氏金融所持LME 4.7%的股权。该行此前已持有LME 6.2%的股权。收购交易完成后,摩根大通在LME的股权将增至10.9%,这将使其成为LME的最大股东。此前的最大股东高盛集团将在上述交易完成后退居第二,其持股比例为9.5%。

    到控制仓储:大宗原材料过剩需要存放而提供金属储存就成了这些涉足与现货领域的银行家们的生财工具. 对银行而言,只要有人存放这些金属,就能赚取数以千万美元计的租赁营收,而控制这些仓库利用LME仓储出入库规则的漏洞把原材料深藏起来,不单单可以赚取延迟出库带来的租赁收入,持有人从质押融资中获利,还可以通过仓单的注销来随时掌握市场升贴水情况,进一步在衍生品领域赚取更高的溢价。

    对於那些既拥有自己的仓库又能在初级实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幸运儿们而言,这印证了"有钱人将变得更有钱"那句老话.于是也就解释了为什麽有那麽多的市场人士希望获得一些存货,以此来支持操作.

    于是乎高盛、摩根大通和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及托克公司都在争相收购仓库运营商,所有这些运营商都有资格储存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交易的金属。这种积极的收购活动使这四家公司仓库中储存的金属已经相当于LME全部金属(包括铝、铜和锌)库存的大约三分之二。在新奥尔良,高盛、摩根大通、嘉能可和托克公司旗下仓库拥有的锌库存总量占LME锌库存总量的60%。

    目前在全球共有719个认证仓库,其中摩根大通旗下的亨利•巴斯集团(Henry Bath Group)控制了77个,高盛旗下的MITS控制了112个。在底特律,高盛旗下的仓库运营商Metro掌控着此地的LME仓储运作。它允许自己的仓单自由装运.鉴於大多数的剩余LME库存都深锁在内部,任何想要通过该系统交割铝的交易者就要从底特律拿货。而摩根大通则在收购RBS桑普拉过程中连带其旗下的商品仓储商Henry Bath & So的实际控制权一并拿下,而桑普拉却是LME最为紧密合作的仓储运行商,旗下的Henry Bath & So在新奥尔良拥有不少供LME的注册仓库。而当年国储铜的圈内交易席位用的就应该是桑普拉的交易席位下的空单。

    控制实物现货:多年来,摩根大通沿着铜业上中下游产业链精心布局,而控制实物现货将完成最后一步。2010年11月23日摩根大通自营交易部门购买的与代表客户买入价值超过15亿美元的期铜,12月21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发布报告,称有一个交易席位在LME的铜持仓量占到了总量的80%-90%,相当于世界所有交易所注册的铜库存总量的一半;随后摩根大通更是加快了控制现货的步伐,采取金融化现货ETF的方式最终占领实物‘高地’,虽然美国参议院调查委员会不赞同摩根大通设立铜ETF,给出的原因倒是一针见血指出‘投机者挤压市场价格’,但怎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终还是批准摩根大通酝酿了两年的现货铜交易型基金。而摩根大通成立的现货铜ETF基金持有近7万吨现货。

    至此为止,摩根大通终于打通了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任督二脉,于是开始大幅度提高在商品衍生品市场的风险偏好,这位LME市场上的新霸主2011年第四季的商品交易组合的每日VaR指标升到2千万美元,比Q3增长43%,成为美国主要银行中大幅上调商品风险仓位的唯一一家,而高盛的商品Daily VaR由25M略增到26M,只是略微调高曝险仓位,大摩的商品Daily VaR则从32M下降到28M,至此三足鼎立的格局完成了。
     
  3. 利益这玩意,钱赚多了自然会引起各方的‘关注’和不满。以前对于大宗商品中那点‘猫腻’和‘阳谋’实际上精通但紧守其口的各大知名媒体(FT,WSJ,NYT,REUTERS,BLOOMBERG等)来说,曝光这些知名机构们私下的赚钱手法是一件很忌讳的事情,但最近这半年,风声忽变,频繁的‘揭秘’已经搞得这些著名的‘霸主们’狼狈不堪了,但是最要命的这背后或许引导这样媒体舆论的还是另有其人,这就是我们开篇不得不提到的华尔街的命运之神‘美联储’了。

    ‘美联储现在正在“复核”2003年一个有极大影响力的决定——第一次容许受其监管的银行在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的进入到复苏期,对于美国来说实体经济的真实复苏的任务将会高于一切的利益,而这些霸主们把持的原材料的全链条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国的消费者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为此操控付出了巨大的溢价成本。这要是换做当年,无所谓反正付出溢价损失的是中国的企业(全球巨大的生产和加工地区),而赚取这些国家企业的利润对于美联储甚至是美国政府来说都是‘事不关己’自然就‘高高挂起’咯,而现在却不同了。

    中国经济在新政府的改革推动下已经开始走上了经济真正转型的轨道,未来经济放缓平稳,结构调整,产能过剩行业淘汰等都已经是板子上钉钉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大宗原材料‘控制下’的‘溢价’自然而然也就转嫁到了美国正在复苏的‘制造业’身上,这个时候就再也不是事不关己了。

    于是乎,之前一直守口如瓶的知名媒体们开始调转思路,为联储政策转变做出对应的舆论环境,再加上LME交易所的实际控制权都已经让给了中国人,那么这些秘密也就不是秘密了,曝光出来也就是‘顺应潮流’的一件事情。

    在这种因素下其实最坐不住的其实就是摩根大通的管理层,辛辛苦苦谋划已久的布局,才刚刚过上好日子,这就突然遇到了不测,一方面前期在刚刚有风声的时候,秘密的从LME交易所股权上撤出,从港交所收购中高位套现,另一方面到最近风头很紧的情况下被迫宣布调整名下的现货大宗商品业务寻找战略选择,包括了所持有的任何大宗商品资产以及名下的现货交易业务。将会考虑包括出售、拆分以及战略合作等在内的全部战略选择。虽然摩根大通还在强调自己虽然正在寻求退出现货大宗商品业务,但是仍将继续致力于为大宗商品市场提供传统的银行服务。但很显然这句话是很苍白无力的,偷偷摸摸的出售一些现货领域的资产变现或许还能够有所溢价,现在被迫的公开宣布卖出大宗资产和现货业务,包括被媒体已经公开的摩根大通近来开启了出售旗下仓储公司Henry Bath的进程,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拆的模式将原有的太过于显眼的部分进行一定的分拆来满足于监管的需要,但这应该都是短期的行为,战略性的退出啥意思,那意思就是现货领域不让我玩了我服从,但是依旧把持着衍生品领域和贵金属市场这点还是很重要的,既然那么多机构的朋友都觉得大宗业务利润下滑而且还受到监管冲击,都打算甩卖优质资产,这个时候战略性的布局一下,将力量加强到衍生品上或许就是摩根大通前日子内部讨论会里秘密决定的事情,于是乎就反正09年摩根大通就已经把UBS手上的加拿大商品业务已经收购到手,就不在乎利用这次机会干脆把瑞银场外交易(OTC)衍生品大宗商品资产组合也一口气吞过来增强其大宗商品交易部门。

    很显然这方面高盛要比摩根大通做的要好一些,高潮的时候不骄不躁,遇到困境的时候低调处理,时时刻刻都跑在了摩根大通前面,也难怪高盛能够独霸武林这么多年了。

    2012年其实高盛就因为把持着美国电力领域以及衍生品领域就曾经收到过警告,嗨老兄不要玩的太过火哦,于是乎,高盛集团大宗商品业务副总裁本贾克布斯(Ben Jacobs)和高盛集团大宗商品和衍生品交易部门执行董事,曾担任高盛集团美国电力交易业务主管的拉吉希斯(Raj Sethi)几乎同时选择了离开高盛集团,这位拉吉希斯先生年龄并不大,也就三十五六岁这样,在高盛工作了14年,这可是在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领域里的高富帅式的人物。一方面这哥俩个和之前自营部门跳槽离职的兄弟看起来都一样,貌似为了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主动放弃了在高盛的优质待遇和资源,自己跳槽出来搞对冲基金,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怕一旦未来监管层开始了新的监管规则,自己掌握的这一块其实‘踩红线’,就怕东窗事发后别高盛翻脸不认人把自己变成了替罪羊,于是乎还是提早开溜为上,这两位哥们恐怕还是因为这样的考虑不得不挥泪离开了。

    事实证明他们算是离开的‘恰到好处’,这不才没过多久也就几个月的时间,电力市场那些事就东窗事发了,闹得沸沸扬扬的控制美国加州电力市场的官司和一系列监管和调查把摩根大通的Blythe Masters搞得心烦意乱的,所谓的“扩展了金融的边界,包括开发了CDS产品”并误导调查的指控其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是真正幕后的老千高盛早就让主谋开溜了,然后自己悄然的收缩了电力市场的战线,不得不说高盛老奸巨猾或者说人家的后台够硬了,这把可是把没有及时撤退的摩根大通,巴克莱和德意志银行给坑里面了。

    所以说不怕有猪一样的队友,就怕有神一样的对手

    这些投行们明面上都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到了同一个市场里,但往往当出现风险的时候,跑得那可比兔子都快,才不管对方的死活的,但要想跑得像高盛这样有水平,恐怕Blythe Masters还是显得有些嫩了点,在华尔街混要学会低调呀。

    看看人家高盛,2010年到2012年就开始逐渐缩减自己的自营交易业务席位,包括欧洲原油交易主管泰姆哈桑(Taimur Hassan)在内的很多在大宗商品领域掌握着高盛很多自营业务秘密的中高层都在这一个阶段陆陆续续的离职。

    2013年4月,高盛就已经开始偷偷摸摸的低调出售旗下的金属仓储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LLC。而这家著名的metro仓储是三年前高盛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过来,在底特律Metro可是控制着LME主要的铝的仓储和物流。

    有人说这是因为港交所李小加先生在今年年会里表态要修改LME游戏规则才导致的这几家大鳄被迫削减大宗领域,我觉得不是这回事,事实上在LME建议修改规则之前这几家‘大鳄鱼’就已经开始规划和布局了。而且我觉得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在港交所收购LME的过程中发生的。

    历来在LME下的基本金属领域,过去的10多年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企业和外资‘斗争’与‘反抗’的斗争史,收购LME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我想中国的决策者也绝不是最近才动的脑筋,恐怕早就有所想法,这就像你想买人家的高技术,不是缺钱而是人家不愿意卖,当人家愿意主动卖给你的时候,估计人家又有了别的新玩意,这个时候才愿意卖出高价给你,商业的本质亦是如此。
     
  4. 从2011年底摩根大通和中国银行抢夺曼氏金融的背后的激烈程度,其实能够感觉到大鳄鱼对于中国人‘反抗’坚决狙击的态度,大有一副谁敢动我的蛋糕我和谁拼命之势。但谁知没过多久竟然忽然峰回路转,港交所竟然毫无阻力和悬念的顺利拿下LME股权这块高地,我相信这背后一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同时LME股东(由欧美圈子会员的定价垄断性质保护了以上机构的商业利润,从LME股东名单我们看到摩根、高盛分别为单一最大股东,两者分别占股份10.9%和9.5%,两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之所以能够通过卖出股份的背后,除了价格比较吸引人以外,或许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把持着LME的大鳄鱼们已经嗅到了未来风格变换的味道,于其到时候低价没人要,不如趁热打铁高价退出。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假设的话,中国港交所收购LME的经济金融安全战略的效果恐怕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事实上从现在摩根大通高盛等主动退出大宗领域的行动来看,八成假设是有可能的。

    而这个未来风格变换的味道,恐怕就是来自于美联储(FED)就他们保留拥有及经营仓库、油库及管道等实体大宗商品资产的权利或许要面临着失去的风险。

    而港交所对于LME未来出入库制度的修改,看似好像对中国买家将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可以让我们不再被人‘盘剥’但是如果制度修改后,等这些大鳄彻底退出仓储和物流的那一刻,中国无数企业和银行利用大宗商品仓储物流作为载体运转的套利和融资渠道或许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实话说如果没有了这块缓冲之地,中国的大宗商品过去几年又有多少是用于真实的消费的呢?大量的储备库存一旦失去了制度性的支撑,未来的风险一时半会恐怕是很难转嫁的。

    美联储对这些银行机构在大宗商品中产生的制度性的支撑作用正在抽回,而如果未来美联储一旦在宏观上的支撑作用也开始真正的抽回的时候,对于大宗储备库存的冲击将会是巨大的,或许大宗商品从过去10年的‘兴盛’已经开始走向了‘衰亡’。

    而随着未来中国利率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意味着原有支持大宗现货垄断领域的‘商品载体’功能将消失,长期和短期贸易信用证融资,以及出口信贷均将受到影响,这对于大宗的现货来说,意味着游戏已经接近宣告结束。而这或许也是摩根大通在最近一次内部评估上针对大宗商品领域正在计划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削减活动决议的原因之一。

    而就在这些西方大鳄鱼们快速退出传统领域的过程中,我们中国的银行还有金融机构却秉承着监管层甚至是来自更高层的意愿,加快我们的海外‘扩张的步伐’而且要比过去的10年都看起来顺利很多。

      也就在几天前,深圳上市的广发证券的子公司-广发期货香港公司以略低于4000万美元现金的价格,收购了Natixis大宗商品部。这笔收购被冠以了中国企业进军海外衍生品市场的新步伐,我想对于广发的领导们的考虑肯定是顺应监管层的大思路,人民币国际化,衍生产品国际化,资本项目下逐步的开放,期货行业的海外业务尝试性的放开等等理由,但是这么容易拿下Natixis大宗商品部,如果人家不想主动的退的话,有这么容易么?对于Natixis恐怕熟悉LME会员制度的都明白,这家法国储蓄银行与国民银行合并后的新银行Natixis旗下掌握着著名的Natixis Commodity Markets Limited公司,这家公司可是LME圈内会员大佬之一哦。Natixis大宗商品部门里头著名的Brown先生忽悠的演说词如此的简单和直接,“中国商品市场非常活跃,因此对于中国金融机构有意在商品交易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搞不好中国业者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找到大量待售的实货大宗商品事业。” 我倒!你真是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啊,看来未来中国还是要高位接不少你们这些大鳄鱼们不想要的东西咯,这种感觉就像是当年那几家(在此处不点名)鳄鱼们联手起来忽悠我们的国储一样,铜价偏高了铜价见顶了,快抛啊,而现在听到的却是中国需要基本金属,中国占全球经济的主要份额,需要定价权,这边忽悠着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领导们,那边大手笔的甩卖,同时拼命的发报告告诉所有的投资人大宗大势已去,我勒个去了!

      LME被港交所收购后,似乎一切都在变得对中国越来越有利,以前费尽心思得不到的,一下子似乎都变得顺利很多,而最近颇为得意的还有之前在MF Global(香港称作“明富环球”,又译作“全球曼氏金融”)这件事情上被摩根大通‘截胡’而郁郁不得志的中国银行(BoC),从2010年开始在伦敦筹划大宗商品部门,耗时将近3年旗下BOCI Global Commodities (U.K.) Ltd.终于被‘批准’为二类会员,中银国际朝着成为第一家拿到几乎所有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交易所清算席位的中资金融机构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然这一步迈出的成本是否真的合适,从前面我们一些基本的逻辑来看,似乎又会出现一种中国人逢高接捧的感觉,当你想买不卖给你,形成垄断拉高价格,买家的成本提高,高位高价接棒,当你真的买到手的时候,到底是赢还是亏,恐怕也只有自己心里知道了。

      不过中国的这些金融机构背后或许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政府的意识形态支持在里面,从我们的上层建筑到直属的监管机构,这几年一直挂在嘴边的就是‘定价权’,可惜这个定价权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一直被海外这帮‘龟孙子’们把持着,现在好了,这几年定价权到手越来越容易了,中国经济也开始软着陆主动放缓了,背后的那些事情,或多或少还是多仔细仔细考虑考虑为上,我曾经和高层的一位领导谈起此事,该领导不屑的认为,对于基本金属的需求,再怎么放缓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需品,我们之所以能够这几年突发猛进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世界的肌肉和世界的血液也是随着文明和生产力的进步在在逐步的动态的变化的,看看这几年人家美国的产业支柱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也在变,看来以后这样的定价权只能是去搞搞东南亚,印度和非洲这些小兄弟了。
     
  5. 第一句话:否定。
    美联储作为宏观政策制定决策部门,所能采取的宏观手段是极其有限且小心翼翼的,并不能随便呼风唤雨。

    作者读了很多东西,但是对于文章风格个人持保留意见,而且缺乏真实参与市场经验是硬伤,希望作者能在完善市场环境和健全市场做更多努力,万不可朝宋鸿兵这样的媒体人的方向去靠。加油!
     
  6. 赞同。

    很多人认为市场是可以控制的, 而真正的成熟的政府明白公开,自由的市场是不可以控制的,他们只是跟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认为直接干预是很难扭转。 除非我们已经处在一个“被控制的市场”,并且习惯于在这个市场上去思考。 :mad:
     
  7. 4篇都看全了

    其中太多的猜测,没啥实际证据
     
  8. 各种阴毛论啊,把中国的各种失误,吃亏全描述成老外的阴线狡诈。

    就像是说,不是我们国军无能,是赤匪太狡诈。望蒋委员长明察啊。
     
  9. 华尔街见闻
    首页
    实时新闻
    见闻早餐
    欧洲
    美国
    中国
    经济
    央行
    市场
    公司
    社区
    招聘

    
    实时新闻:
    正在载入...
    即时刷新»
    【付鹏专栏】十年大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五)
    市场 文 / 付鹏 2013年08月10日 20:43 来源:华尔街见闻
    本专栏作者为银河期货首席宏观顾问: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可以说或许将成为人类文明货币历史中的有一个关键的里程碑,从纸币体系的英镑到美元再到还不足够强大的欧元,未来大格局的搅动者或许就是中国的人民币。

    而所谓的商品定价权,我觉得这里面包涵的更深层次的底蕴:货币不是商品但却胜与任何一种商品,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定价权从根本上来讲指的就是货币的定价权。

    整个人类货币发展史无非就是这几个问题的变化而已:用什么做货币决定了贸易发展的程度;谁有权力发行货币决定了人类财富分配的主导权;不同的货币如何共存决定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权力架构;而正是这几个问题的变化导致了贸易的变化,经济实力的变化,军事实力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而正是这些变化催生了文明的进步。而当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的时候,最基本的生产模式、贸易模式、经济模式甚至社会制度都会发生变迁,旧的货币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新生文明的需要,需要新的货币制度来解决这个矛盾,进而重新思考:用什么做货币?谁有权力发型货币?不同文明的货币如何共存?我们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个文明的兴盛和霸权的兴起几乎必然伴随着其代表性的货币的兴盛,而这种货币的兴盛往往带动了地理发现、科技进步、经济转变、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发展。正是这样生生不息的循环创造了货币发展史,也创造了我们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进步史。

    当货币的繁盛与文明的强势话语渐进融合的时候,当货币与文明相互联结成为一个固定的分析范畴的时候,反思货币或许就思考当下文明的状态,思考货币的未来或许即使思考文明的前景。

    好的言归正传,人民币的国际化走向世界去获取主导权的道路必然是曲折的,也必然是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从金融市场到利率,汇率从银行市场化到金融监管,从资本项下到贸易项下,可以说货币构成了我们现代的金融系统,而为了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我们需要对已有的整个金融系统做一整套的修正和布局,而这样的工作我们整整的做了10年!

    从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从汇率的改革,从利率的改革,从资本市场微观的股改,到充分的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这所做的一切其实都可以为了将来某一天的货币屌丝大逆袭。皇帝轮流做,明日来我家!

    当然大宗商品也必然是这部大电影中快速闪过的一场游戏,抛开商品之王-货币去单独的谈论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我认为那就是盲人摸象木有大局观,没有货币的定价权何来的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呢?这方面显然国家领导人的高度是足够的,不相信等过两年LME有色金属开始以人民币合约出现交易并且清算交割结算的时候,你会发现自然而然基本金属的定价权就转到中国来了,只是希望不要来的太晚太迟就行了。

    货币的定价权一定是要找一个现实的矛挂钩,这一点是研究货币的基础知识,这个矛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军事实力,可以是经济实力,可以像当年基辛格同志和中东王子们一样紧紧的将美元绑在工业的血液-石油上一样。

    因此这方面中国的人民币走出去的定价权之路或许需要从多方面来挂矛了,不但要增强经济实力,也要增强军事实力,自然而然也需要和一种特殊的商品挂钩,既然血液让美元占领了,那咱就占领个什么骨骼或者肌肉吧,再不行退而求其次把以前失去的一点点拿回来吧,农产品没戏了只能先满足国内粮食安全自给自足不要出现大风险就行,粮食这玩意挂钩货币不太靠谱,剩下的也就是基本金属了,贵金属和原油估计人家美国轻易不会放手的。
     
  10. 看看
    我就看看
    我不说话
     
  11. 持续更新中。。。。。。
     
  12. 越往后写,风格越如此

    越往后写,风格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