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撰《问答录》缘起

Discussion in 'Thoughts and Love' started by lijiakeji, Jun 30, 2013.

  1. 济群法师撰《问答录》缘起
    济 群​

    近年来,在汉地及欧美地区都出现了藏密热的趋势。作为佛教的一支,藏传佛教能够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弘扬,令人感到欢喜无量。

    我对藏传佛教的印象,最初是来自一些有关“印度佛教史”的学术著作中。作者因受现代学术思潮的影响,对藏传佛教多持批评态度。我本人对采用学术方法治佛学也颇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佛法应该从“见”和“证”两个方面去衡量。而随着了解的深入,所见所闻都告诉我,对藏传佛教不应如此轻率地予以否定。

    应该说,藏传佛教的确有其非常殊胜的一面。如对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的重视,及严谨的道次第和教育制度。尤其是在教法之外还保持了证法的传承,不仅为我们提供一套可供实践的操作方法,更包括了许多修行上的特殊方便。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当然,藏传佛教也有着与汉传佛教大相径庭之处,如政教合一、双身修法、不禁肉食、世袭的教法传承等等,在藏传佛教的特定时期和特殊人物身上,虽然具有它的正面作用。但和我们所接受的佛法理念却悬殊很大。如果站在汉传或南传佛教的角度去看,很难对这些做法产生认同。由此可见,藏传佛教实在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佛教。而它所根植的,又是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壤,这就使得许多人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这些年,汉地有许多四众弟子前往藏地求法,当他们亲近上师时,应该求什么法才是正确的修行途径呢?同时,藏地也有不少活佛、喇嘛到汉地传法,其中虽不乏高僧大德,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作为汉地的学法弟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上师作为依止?

    这使我联想到国人向西方学习所历经的坎坷道路。西方文化虽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却未必完全适合我们的国情,更何况其中还不乏糟粕。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已在这条道路上探索了近百年,但我们所学到的,更多是西方文化的糟粕而不是精华。问题的症结何在?就在于我们始终都不清楚应该学什么?应该如何学?

    我们对藏传佛教的学习,也同样存在这两个问题。以目前汉地普通民众的信仰素质而言,很少有人能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换言之,许多人显然没有能力接受藏传佛教中的精华部分。其中的多数人,只是吸收了藏传佛教中基础修学内容;更有一些人,只是痴迷于藏传佛教中的财神法等等,将修法作为谋取世俗名利的捷径。这都是我感到比较担心的。

    以藏传自身的发展和弘扬来看,如果不能将如来的正法传给大众,不仅对汉地佛教的传播不利,对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同样也是不利的。

    有缘在厦门见到索达吉堪布,实在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最早听到堪布的名字是在苏州,有位法师向我推荐堪布编写的《智海浪花》,看了几则,觉得其中的经历很是感人。后来又听说堪布在五明佛学院负责汉僧的教育,让我十分赞叹。

    我们在厦门见过两次,感觉堪布很随和,思想也很开放。更为凑巧的是,堪布和我是同龄人。当时,我们就汉藏佛教交流中存在的许多盲点交流了看法。我到苏州后,有天忽然想起和堪布在厦门的谈话,觉得我们探讨的这些问题或许对很多人会有帮助。于是就根据记忆,将当时我提出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寄给堪布。本想发表在《人世间》杂志上,作为四期“信仰主题”的内容,数月后便已收到五明佛学院印赠的《显密问答录》。堪布的这份弘法热情,实在令我感佩!

    在《显密问答录》中,我提出了一些汉藏佛教交流中的盲点问题,如经常引起争议的吃肉、双身法应如何看待?汉地佛弟子在修学藏传佛教时,应如何选择上师,如何求法、学法?藏传佛教的大德是如何看待学术界对他们的批评?汉藏显密佛教之间的相同与相异?对即身成佛、持咒等一些修行方法及指导理念应如何正确认识?此外,还涉及了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藏民的信仰情况,及藏传佛教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保持自身的纯正性等问题。

    堪布很慈悲,也很有智慧,对这些问题回答得很精彩。我拜读后感到收获很大,相信很多人看了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当然,我对堪布的观点并非全部认同。如显密在正见上有没有高低的问题,堪布以为密宗有区别于显教的不共正见,并在回答中指出密法之见解在四个方面具体超胜于显宗,究竟是哪四个方面?它又如何与显教不同呢?堪布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而我也不以为,在显教中的《圆觉经》、《楞伽经》、《涅槃经》及禅宗的见地之外,另有密宗的大圆满见。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密宗在修行上的许多特殊方便,确是在显教中不太容易找到的。

    这次和堪布的认识,我想只是一个交流的起点。汉藏佛教在未来的弘扬中,值得对话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将来能有机会见面,再次向堪布请教。


    2003年元月于厦门五老峰阿兰若​
     
  2. 索达吉堪布致济群法师的信

    索达吉堪布致济群法师的信​
    尊敬的济群法师:

    好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还没把厦门生机勃勃的初夏景观浏览上几眼,我就匆匆离开了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转眼间又是三个多月的日子悄悄从身边溜走,不经意间回眸凝视,眼底还时不时飘过鹭岛的丝丝风情。

    原本在成都时就想把法师的所有问题一一答复完,谁知杂事始终缠绕于身,病魔也频频侵扰,加之手头还有好几个法本的翻译工作,故答复的事情只好一拖再拖。等回到学院以后,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开始为四众弟子传讲《贤愚经》,这部经的藏文译本是直接从汉文转移过来的,为方便大家对照汉藏文佛经原典,我又担任了法王授课的同声翻译工作。同时我自己还在传授《窍诀宝藏论》等论典,而假合肉身的健康状况又时好时坏,且种种能致人散乱之外在因素似乎较此前更为繁多杂乱。也就是在这种种因缘的汇聚包裹之中,时至近日,我才能抽出几天的短暂空闲时间把法师十九个有关显密佛法的问题全部回答完毕。本想只略作回答,但在提笔行文时又深恐三言两语无法阐明问题主旨,所以对有些问题就稍作发挥,略为广说了一些。文中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法师及各方大德不吝赐教。

    写下这部《藏密问答录》的最主要之目的,就是为了澄清眼下很多人对密法的误解,并进而让人们了解到显宗、密宗在根本旨趣上的无二无别。面对当下原本融通不二的显密佛法被人为割裂的现状,我从内心希望所有的佛教徒都能抛开各自的成见、偏见,真诚地走到释迦牟尼佛开创的虽外显千差万别,实则浑然一体、殊途同归的佛法大道上来。而这就需要各宗各派的修行人在理性的指导下互相了解、全面沟通,既精通自己的宗门特点,又对别家风范了解尊重,如此方能带来万千佛教法门千山竞秀、百舸争流的繁盛局面。

    也因此恳请法师在方便时能广弘密法,一如法师多年来精进不懈地弘扬显宗佛法一样。特别是密法将理论与实修结合起来这一特点,更希望能得到法师以及汉地诸高僧大德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若能把闻思修、讲辩著、戒定慧相统一的藏汉传佛教推广到更大的范围、普及到更多的有缘信众中间,此则实为全体佛教徒之大幸,也必对佛法之久住、推广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与利益。在这方面,藏传佛教典型性的代表论著不胜枚举,比如《普贤上师言教》等法本就非常好地贯穿了密法的这些特点。法师如能把这些法本向汉地弟子广为推介,则必对他们的解脱产生深远影响。

    我原本对汉传佛教也有一些疑惑,特别想借此机会向法师讨教一二。不过后来转念一想,又担心有些对汉藏显密佛法一窍不通之徒会借机大肆张扬,也许一场笔墨官司由此就会拉开帷幕。如此一来,了解的初衷不仅得不到落实,无聊的论争倒有可能被无止无休地引发下去。故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打算,等因缘成熟时,再向法师当面请教吧。

    记得刚一踏上厦门这片土地,扑面而来的就是夹杂着阵阵花香的暖风,而当时正是北方地冻天寒的时节。冬天也到处盛开鲜花的厦门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视线,并从此沉淀成我脑海中不会磨灭的风景。就在这如画、如花的城中,我一呆就是四个半月。相对于人生的整个岁月,一百来天的确算不了什么,但我却会把这些日子放进记忆的珍藏中去慢慢品味。

    而在关于厦门的回忆中,有一帧画面是颇令人难忘的,那就是在法师的阿兰那精舍里品茗论法的场景。其实在漫漫人生之旅中,有很多人与事都是过往云烟。但对我而言,厦门的那一两个清净的闻思修道场,特别是法师的洁净的雅舍,却让我深深地怀恋不止。于是一个愿望又悄然浮出:什么时候能再续前缘、重回厦门,并与法师您又悠闲地喝上一回功夫茶呢?

    索达吉 敬上

    公元二○○二年八月十日
    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
     
  3. 哇,这堪布的文笔甚好!!专业啊!
     
  4. 是不是有很多仁波切?
     
  5.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
    一般指有修证成就、利益众生事业广大的修行成就者为某某仁波切,是一种尊称。藏传佛教中实修有成就的大德很多,在西方弘法的也很多,一般都称为他们为某某仁波切。是比较多。
    有时不单指人,对于珍贵的经书,有时称为书仁波切,
    冈底斯神山,有时在口语中就被称为冈仁波切。
     
  6. 这个索达吉根本就是个专门来愚弄汉人的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