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中医脉诊仪与象模型思维方法

Discussion in 'Thoughts and Love' started by wj2000, May 20, 2013.

  1. http://www.621m.cn/search/doc/68031
    前言:

      提到中医现代化,首先想到的是传感器、专家系统、计算机、数据库之类的东西。很少有人探讨中医现代化与中医古典文化的关系,因此提到中医现代化首先想到的是舌诊和脉诊。接踵而来的就是用西医心电图、 血流图之类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是事与愿违,设想与结果大相径庭。直到现在还有人,甚至是权威人士,还认为是传感器的灵敏度没有解决,而研究脉诊仪的时机还不成熟。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就是现在灵敏度最低的传感器,也要比古人的手的灵敏度高的多,为什么古人能写出黄帝内经那样不朽的医世绝作,而我们具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不能搞出一台类似古人脉诊的脉诊仪呢?说起来有点荒唐,其实不然。关键是我们现代人头脑太先进了,而没有回到古人的思维范畴之内,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一台可供给中医诊断的仪器,我想这也可能是中医现代化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吧。
      现在一谈到中医,首先提及的是中药,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把中药炒得风风火火,而中医诊断却无人问及。西医有那么多的诊断仪器要做病理,找病位,而进行相应的治疗。而中医的望、闻、问、切很少有人把中医的病机、病因说得清楚。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往来于医生、患者、医院之间,随着老中医的自然消亡,很少有人把老中医的脉诊说得明白,就所谓望、闻、问、切也很少有人说得清楚。有很多致力与中医事业的专家学者,也只是望中医而兴叹,为中医的前途而担忧。中医向何处去?或者兴旺,或者消亡,全在中医现代化之一举。
      笔者研制中医脉诊仪十有五年,和诸研制中医脉诊的同行们,同样走过艰辛而曲折的路, 但付出远远大于收获,而得到更多的是教训。在慢慢的迷雾中徘徊,在徘徊之余,发现中医脉诊现代化与歧黄术好象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要去研究中医、要去搞现代化、而不知道古典中医理论的精髓,这愚举实在是难以想象。在迷茫中、在探索时,突然使我发现了火光,发现了希望,看到了幻梦的未来。那就是用中医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要用中医的方法找出病机、病因,提出中医处方和中医的治疗依据。
      用中医的方法研究中医,有的人好象很明白,我检测的是中医的脉象,应用的是古典的中医理论,难到还不是用中医的方法研究中医吗?说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几句,你知道中医的象是怎么来的吗?中医的二十八部脉能概括所有中医的证吗?中医的证是怎么用脉象来说明的?中医脉诊的正确与否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中医的象里有没有数?如果有,中医的脉象怎样体现出数?中医的二十八部脉提法是否符合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又有多少人能分辩出革脉、牢脉?就是数脉,有些研究中医的人,问起来也可能很难说得清楚。提到“数”有的人马上就会回答一息四至为平,大于四至为“数”小于四至为迟。就“数”脉再问几句。用古人一息四至为标准可以吗?笔者在临床中发现50次/分~100次/分都有平脉存在,这又怎么解释呢?再者,诊者的呼吸也有快,也有慢,患者的脉搏有快、有慢,合起来误差就大了。这样“数”脉这个词就变得含混不清了。
      再者,数脉本来只是一个数的概念,是一个无形的概念,而我们有些现代学者竟然画出脉象图,仔细推敲起来,数脉只能是和脉形、脉位、脉势结合起来的复合脉,中医讲位、数、形、势这是个基本概念,而我们的研究中医脉象,竟用形表示数,显然有些不当之处。但如果你说我只是要说明“数”概念,但你又没有相应的数的参照值,你怎么能知到是“数”呢?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实际上有很多古人谈脉,也是把象和数,没有分开来谈,象中有数,数中有象。因此我们现代脉象研究,就应当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将象和数统一起来。
      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用中医的方法研究中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实际上现代的脉象研究,无论是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去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脉形,中医的位、数、形、势,单用脉形来表达,显然是象不达意,实际上是又走回到了西医心电图研究方法的范畴之内,还是用中医的方法去研究中医吗?
      用中医的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应当充分的注意到中医自己的特点,并将中医自己的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那就是我后面要详细谈到的,中医的整体性、个体差异性、时间性、复合性、多维性、辨证性的特点。
      记得有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研究中医的时候我们应当学一学古人,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西医解剖、照相、化验等仪器的检测方法是在山中看山,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我们中医应远看、高看,站在宇宙中去看中医,我想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这就是用中医的方法研究中医。
      由于笔者只是家传学点中医,自己又是搞一辈子工,摇唇鼓舌妄谈医论,未免有点班门弄斧,但是由于笔者没有中医或西医的框框,也许对中医现代化研究稍有点启迪,不当之处愿听各位医学专家批评、指正、合作,对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作出微薄的贡献。

    一 中医脉诊仪的设计机理

      研制中医脉诊仪、脉象仪,从国外到国内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是由医者,特别是中医医者提出方案,然后由搞工的人员具体的设计施工,再由医者使用提出意见,完成仪器研制的全过程。这里关健的一环是提出设计方案的医者,如果方案搞错了或者是方向搞错了,那么他们一辈子也搞不出真正的中医脉诊仪来。更不能应用于临床。有人说医者提出的方案是由古典医著的理论做指导,有两千多年的临床经验还会错吗?问题的出现正在于此。
      请问提出脉诊仪设计方案的医者,你知道中医的脉和西医的血流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中医脉的存在方式是什么?你知道脉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知道脉搏为什么能诊病?你知道中医的脉载有哪些生物信息?这些信息以什么方式存在?用什么方法检测?检测出来的脉图又怎样去分析?在临床又怎样应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提出方案的人员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医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辨明阴阳,那么在设计中医脉诊仪或脉象仪的时候是不是也有阴阳的存在呢?阳是仪器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分析方法,就是前面所提出的种种问题。阴就是仪器,就是仪器的具体加工和制造。如果能把仪器设计中的阴阳搞清础了这台中医脉诊仪也就成功一半了。这一半是研究方向,是大问题,这个方向错了则一事无成。中医有阳化气阴成形之说,阳化气就是脉诊仪的设计方案,就是分析方法。阴成形就是要把设计方案分析方法用具体的仪器表达出来。目前的分析方法还局限于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两大类,基本属于西医的分析范畴,至于什么小波分析方法,混沌分析方法种种只是提一提而已,未见其具体应用。当还不知道中医的脉是什么的时候,提出这些分析方法只是一句空话。设计中医脉诊仪首先要阳化气,要解决分析方法问题,在这个分析方法的指导下才能阴成形。从植物杂交的现象可以看出,阳气的输入信息很重要,阳化气的不同,则阴成形则不一样了。

    二 中西医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析方法

      有人说我们设计的是中医脉诊仪,提取的是寸、关、尺三部脉的信息,理论依据是三千余年的中医临床经验的中医理论,难道还不是中医脉诊仪吗?研究现代中医脉诊仪的关健并不再于此。从西方的传教士到中国办医院大约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一百余年的西医发展史和三千余年的中医文化史相比差得太悬殊了,可是只有一百余年发展史的西医确要把三千余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吃掉,这实在是中医的悲哀。西医所以发展的那么快是因为在解剖原形的阳气指导下,成形了那么多的医疗器械,而这些医疗器械使西医如虎添翼突飞猛进的以展,称霸世界,而我们的中医,过去还有老中医做中流砥柱,到现在为止,老中医逐渐消亡了,而中医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台用中医自己的阳化气,成形的仪器,中医现在出现了有阳无阴的现象,看来如果弄不好中医这个阳气真的要散了。难怪有人说中医过时了,不适用了,只能用偏方小打小闹,甚至要把中医划到医疗界之外,中医的前途及及可危。现在的形势确实如此。如果要问一下中医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我想根本原因不在中医本身,而在于现代医学的思维维方法统治了整个世界,有的中医医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中医的思维方法。那么什么是中医的思维方法呢?这个问题需要和西医的思维方法对比来说明。西医是原型论的思维方法,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原来是什么样的就应当遵循原来的形态,如心、肝、肺、脾、肾原来是什么形态就应当是什么形态。而中医模型论的思维方法则是不管其真正的形态如何,我们只注意其功能态。中医的心、肝、肺、脾、肾就是人体五种功能态的表示、,是五种相生相克的系统,这五种系统之间的关系怎样表达呢?这样古人就建立了许多模型如阴阳、五行、八卦、六经,还有十进制模型等等不一而足。用这些属性相同的联系在一起来综合分析。因此中医的分析方法是不管你内部形态如何,我要知道的是你的功能态,看人体的整个功能态是否正常,是否平衡。中医脉诊中提到的都是功能态,都是指一个系统。说穿了这种方法在电子学中也有很多应用,电子学中的集成蕊片,做为使用者来说,不管你内部形态及结构如何,只要满足我所需要的输入输出及控制功能就可以了。比如开关电源组件,只要满足功率、dc电压、滤波要求就可以了。大规模的集成组件更是比比皆是。现代工业都在应用这种方法,而我们中医在诊断中的应用已先于现代工业几千年。既然分析方法那么先进,而中医到现在为止,中医还停留在望、闻、问、切的原始状态,这就是没有器,没有用中医方法分析的器。

    三 阳化气 阴成形

      在前面设计仪器的时候我们提到了一阴一阳两个方面。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阴阳的概念。阳化气是什么呢?阳化气就是思维方法,就是诊断方法。阴成形就是医疗器械,就是诊断仪器。这些设备和仪器都是在特定的思维方法的指导下研制出来的。前面提到西医原型论的思维方法,因此西医研制出来的仪器都是为西医这个原型论服务的,如ct、b超、x光机、切片、化验都是要看一看原型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个原形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而化验则是看一看正常人的血、尿、便、组织液(体液)是否与原型发生了改变等等。中医虽然有先进的阳化气,有先进的思维方法但没有阴成形的器,这就是中医所以危在旦夕的根本原因。过去中医所以能存在两千余年就是因为那时中医有器,就是老中医本人的代代传承他们的治疗效果,这就是中医的器。现代的中医西化了,现在传承式的老中医体制自然消亡了,老中医也自然地消亡了,到现在为止中医的器没有了,中医的阴没有了,中医的阳也就自然的不存在了。所以现代的中医应当吃点六味地黄丸,阴气滋生了,阴器才能成形。

    四 中医阳化气是研制中医脉诊仪的灵魂

      中医到现在为止,还有这点阳气在,现代的中医虽占不了一席之地,但还有一个小小的角落,还稍有一点灵气,那就应当把这点灵气开发出来,怎样开发呢?那就是借尸还魂。那么这个尸是什么呢?这个尸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就是现代的科学仪器。如果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仪器体现了中医的内函,如果中医能借现代的仪器还魂,那么中医还是大有希望的。也许中医世界是另外一个柳暗花明的天地。
      怎样借尸还魂呢?那就是用中医的方法研究中医,那就是用中医的方法研制中医脉诊仪。中医这个思维方法在前文已经笼统提到了模型论的思维方法。这个思维方法就是阳化气,就是中医的灵魂。只有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阴成形的形才能是中医的形。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体系。用西医的阳气化出来的形永远是西医的形。中医脉诊仪用中医的阳气才能化出中医的形。

    五 动态和静态的检测方法

      用西医的思维方法成形的仪器,检测出来的数据是死的数据,是一层不变的数据。这个数据就是划定的正常值的范围。超出了这个正常值的范围,则认为是有病,如果用西医的方法检测不出来,不管你证候如何,西医都会说,‘对不起你没有病’,因为西医这个数据就是天经地仪的真理。因为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医学,因此,检测的方法是死的,检测出来的数据也是死的,是一层不变的。而中医两千余年的望、闻、问、切是从患者身上提取的是活的信息。望是望活人的气色,望活人的舌苔,闻是听活人的声音,闻活人的气味,问是由活人来回答病情的状态,切当然是活人的脉搏。死人是没有脉的,这些都是西医无法用解剖的的方法来证实的,西医没有这些原型。而中医恰恰根据这些信息完成诊断的全过程。所以中医得到的是活信息,诊断方法也是活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性别而异,因年令而异,因病因病机而异。因此中医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态检测过程和生态分析诊断过程。
      西医则不一样,西医虽然检测的是活人,但它的原型是死的,所以检测到的结果也毫无生气而言。比如ct、x光机、如果脏器上没有病变或占位性病变,是无法检测疾病的。又如心电图,有的人心脏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心电图也无法反应出心脏的功能态,无法检测心脏的疾患,如胸闷、气短和 、生气、上火等证候,西医是无法检测出来的。因为这些都是活的病,是未成形的病,西医用死的方法法检测无论如何也诊断不出来的。

    六 动态和静态的分析方法

      前面提到中医和西医的检测疾病信息的方法,他们的分析方法、诊断方法也不一样。如西医的血象分析,只限于血液的成分及含量的多少,尿便的分析也是如此。心电图的分析也限于时域和频域及心象量的分析,而ct、b超、x光片则只是看图了。这些分析方法都是以解剖原型为基础的,超出了原型的范围则认为是没有病了。中医的分析方法是不管内部的结构如何,如心脏的形状、肝脏的大小、血液的粘度、尿便中的含量及成分,中医着重的是象模型、着重的是证候、着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外部着重的是风、寒、署、湿、燥、火,内部着重的是七情、六欲,总之中医着重的是人体的功能态。中医的检测方法在变,中医的分析方法也在变。比如传统中医针灸的取穴方法,常采用同身寸法。这就是说患者的形态在变,定位的标尺也在变,检测出来的标准是不变的。又如肺属金,肺就有许多和金相同的属性,就有很多和金变化相同的规律。又如人体的阴阳变化和自然界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则以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推断人体的变化规律。如此种种,中医的分析方归纳起来就是那么几句话,那就是取类比象,远取诸物,近取自身,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从上面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出,西医给出的标准是绝对值,而中医应用的是相对值。西医是看局部的变化,中医是看整体的变化。西医的治疗方法是用对抗的方法解决局部的病变,如手术、消炎等等。中医解决的是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系统相互和谐了,那么人体就没有病了。如用取类比象来说,就象各级官吏和老百性的关系一样,各级官吏能互相协调,那么这个国家就国泰民安,如果各层官吏你争我斗,这个国家也就快灭亡了。就象人体中的各个系统有病一样,如不能互相协条,那么这个人很快要死亡的,我们中医治病、诊断要说理,要调节平衡,人体各部分协调一致了,证候没有了,病也就好了。中医有脉象又象一曲合弦的音乐,听起来和谐悦耳,如果比喻人体就是胃气。如果哪个人,或者哪种乐器跑调了,懂音律的人就会听得很清础,很容易找出那个人或那种乐器。如果一个人有病,那么这个病脉就会从胃气中分离出来,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病脉。找到了病脉,也就找到了病因了,病也就好治了。

    七 形而上谓之道 形而下谓之器

      我们还是用中医和西医的对比来说明道与器的关系。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西医发展突飞猛进,在整个世界上几乎到处者处于统治地位,尤其是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西医有器,西医有解剖学的理论基础,有脏象的原型为依据。所以ct、x光机、彩超、化验等仪器都相当先进。对脏器的形态改变,对血、尿、便的成分改变几乎无所不能检查可谓全矣,但是西医也面临着困惑,如sars、爱滋病、癌症的成因、始终说不清础。就是非器质性的头晕、头痛、臆病、失眠、气、火方面的疾病更是无从下手。这里我们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看一看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当光学显微镜的放大能力达到光波波长的一半时则到了极限分辨率,光波很长,放大倍数只限于几千倍的范围内,放大到了极限走投无路了,但是还有更微观的物质需要研究,这时他们跳出了光学思维领域进入了电子学领域的时候则是另一翻天地,这时可以看到几十万倍的显微象。这里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我们跳出原型论的思维圈子,改用模型论的思维模式也可能解决西医的困惑。中国有句古语,叫“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西医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结合,西医的道用西医的器可以完全表达清础,给西医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而中医呢?则有道而无器,过去老中医的存在,有无可辨驳的临床实践,这也可以叫做过去时代的中医有器吧,但到现在为止连这一点中医的器也自然的消亡了,用西医的道俘虏了中医有学生,中医的器几乎一点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中医的道了。由于有阳而无阴,中医只能变得是空谈理论的无本之木了。所以研制中医的器迫在眉睫。中医的器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医的脉诊仪、舌诊仪,还有一些中医的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但是这些必须是用中医的道成形的仪器,所以离开了中医的道而成形的仪器就不是中医的器,不是中医的器对研究中医的道则一点用处也没有,而反受其害。研制中医的器应当首先从诊断仪器着手,因为这是根本的根本。

    八 中医要解决的问题

      过去中医有句古语,叫做“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什么是上工呢?上工就是道和器的完美结合,传统医学集道和器于一身,故有类似扁鹊为齐桓公治病的神奇故事和传说。现在中医的器没有了,就得用现代科学来添补这个空白,用中医模型论的思维方法来研究中医的器。也许它会轻而易举的解决西医困惑已久的难题。中医的器首当其冲的是用中医分析方法的中医脉诊仪,应当是用中医模型论的思维方法的中医脉诊仪。中医的脉诊仪为什么会诊断疾病呢?脉经上记载,因为寸口脉是太阴经经过的地方,太阴经属肺系统,肺朝百脉所以就能诊断疾病。大道理是存在了,但用现代科学仪器来分析则又使人费解,中医之深潭难见其底。用中医的方法研制出的中医脉诊仪为什么就能诊断疾病呢?
      原来被大脑遗忘了的很多信息仍然储存在我们的血液中,在脉波搏动的时候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因为先民们在抗击自然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为生存之计,需要灵敏地接收自然界的各种信息,并且反应到人体中以适应自然界变化的需要,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因此自然界的地震信息动物就会很早躲开,山洪到来之前动物也会提前离去,我想这应当是动物和先民们共同的本性,否则将会被自然陶汰了。现在人类进步了,科学发达了,相应的这些本能退化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信息感觉不到了,这是失去免役功能的信号,但是这部分被先进的科学技术弥补了一部分,肯定很不完全。因此我们将血液中的这部分信息提取出来,无疑地对我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九 中医分析方法引入的象模型

      中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思维方法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属于模型论的思维方法。在传统文化中,我们的先辈为我们塑造许多象模型,这些象模型有阴阳、五行、八卦、洛书、河图、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等象模型,在中医上基本上应用的是阴阳、五行、六经、五运六气、经络等分析方法,这些都属于象模型的分析范畴,具体的分析方法就是将中医的证候分成几大类,然后再根据象模型推类比象,找出与其相似的象模型,如心属火,则心与火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然后根据火的性质推断出心火的病机病因。这个办法大致归纳为十二个字,那就是司外揣内,知常达变,见微知著。这十二个字是研究中医必不可少的准则。司外揣内,是因为外部我们可以看到证候的反应,必然内部生理系统失去了平衡或发生了改变,揣不单独是猜测,而是揣度、估计、揣摩,当然也包括猜测,这里的猜测是根据外部现象有根椐的推测。知常达变,这里给我们一个揣测的标准,就是根据常去推测变化,找出和常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疾病的所在,就是疾病变化的原因,就是疾病发展的趋势。见微知著则进一步从微小的外观变化、外部反映准确地找出病因病机。中医治病必须找出得病的原因,才能找出病的根本。西医则不然,不是长瘤了吗?割下来就是了。如果是早期发现还可以,如果是晚期发现这会要了人的命。中医不是说晚期的病人什么样都能治,而是根椐各人的不同条件、器质、性格、环境的不同找出致病的原因,调节阴阳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使之不得病或者是早期治疗,这是根本。如果用现代科学把中医的脉象信息提取出来则对研究中医治疗的器是大有好外的。这些只有用中医的方法才能将这些微弱的信息提取出来。输入对人体有益的信息控制对人体有害的信息这就是养生,这就是预防,这就是保健。从这一点上看,中医治疗的器要比西医治疗的器要高明得多。

    十 中医脉诊仪检测的七维函数

      中医脉诊仪检测中的七维函数应当是频率、节律、走势、波动范围、压力,时间和脉形。这种检测方法我们暂且叫它是全息检测,因为这些信息具备了,则很容易为我们建立了一个软件平台,这个软件平台配制相应的软件就可以诊断各种疾病了。可以为我们完成整体性、时间性、个体差异性、复合性、多维性、辨证性的分析方法,可建立相应的象模型。这个象模型就象机械制图一样,有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剖视图、局部视图、向视图等等,这些可以构建一个整体的机械,机械加工工人看得懂做得出。我们可用一系列的图象将中医所说的脉象活生生的体现出来。使医者病理、病机、病因清础,处方准确。

    十一 中医脉诊仪的动态定标

      这是一种完全与西医不同的定标方式,中医常用的定标方式是先选用象模型,这个象模型主要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经络等,从这些象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是一个隋着外界环境、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模型。现代名医恽铁樵曾经解释,五行是古人对时间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春(木)生夏(火)生长夏(土)生秋(金)生冬(水)生春(木)是一种有序的循环无端的时间方式。当然五行对传统医学赋予的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它的属性。当然五行也包括时间这个动态函数。模型在动,我们选择的定标标方法也在动。由于时间性和个体差异性被检测的对象在改变,我们检测的标尺也应当在改变,这样才能得出统一的分析结果。在针灸学中常采用的同身寸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身寸法是根椐个体差异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标尺,使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如太渊穴的取法,使患者左右手通过虎口反向交叉,食指所指的部位则是太渊穴,从患者身上取标尺,这就排除了各体差异性。个大者食指长,个小者食指短,而位置是一样的,这不是用衡定标尺所能测量得准的。中医应用这种方法的例了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因为我们研制的是中医脉诊仪,搞的是中医脉象分析,首先要找到标准,标准找对了就会得出一致的分析结果,克服时间性、个体差异性造成的种种误差。我们采用的动态定标方法是中医分析方法的精髓。实际上打开中医的典籍,这种定标的方法比比皆是,这种定标方法只不过是要慢慢的体会上它,才能很好的应用它。

    十二 中医脉诊仪的象模型与象诊断

      本文开头前言中引用了苏东坡的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脉象分析图也是如此,因为在无病的时候也就是常脉,用西医的方法需要做出很多病历才能定出常脉,过去的脉诊仪研究者曾采用过这种定标方法,结果做了成千上万的病历也找不出常脉的规律来,无法确定常脉的西医指标,可是用中医的动态定标法,则常脉就变得一目了然了。在动态定标的基础上,我们要做相应的象模型,这个象模型具体的描述了常脉的特点和规律,凡是遵循这些特点和规律的都为常脉。违背了这个规律的则为病脉。故古人有独大者病,独小者病,独数者病,独迟者病、独陷下者病之说。然后根据证候的不同,我们做出相应的象模型,这个象模型可以由一个象,两个象或多个象表在出来。这就像前面苏东坡诗中所提到的要横看,侧看,高看,低看,远看,近看,每一个视觉则是一个象。通过这个象的综合,就是我们要建立起的象模型。这个象模型就是我们分析证候的病机病因的重要依据。实际上这种方法在古脉学中已经说得很清础了,只不过是我们的脉象研究者没有仔细的推敲罢了。

    十三 中医象——数——象的思维方法

      实际上疾病早期是隐藏在患者身上,不易被发现的一种现象。疾病只能从证候中体现出来,这些证候就是表象,这些表象就是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综合反应。一到具体患者身上,有的表象明显容易识别,有则表象不明显,则不容不得易识别。这就需要我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中医的望、闻、问、切就是要经过外部的表象——这是初步的象,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数与术的关系,这个数与术就是中医诊断是定标的参考值。然后再根据这个参考值,归纳总结出新的象,这个象就是我们需要做出相应诊断的象模型。西医的象是指图片;如ct、x光片、彩超的图片、心电图的合成向量等。而中医的象则是由很多分立的象组成的象模型,象机械图纸一样,所不同的是,机械图纸描绘出的是具体加工的实物,而脉象模型,描述的是生理上脉搏跳动时携带的各种生物和生理信息的真实的象。这种象是动态象,是隋着时间和病情而变化的象,是描述病因病机的象。因此这个象对我们诊断、治疗研究中医的器及中药的用药方法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十四 中医的危机

      过去中医三千余年存在的历史,是道与器并存的历史,过去的道是阳,是中医简单明快的思维方法。通过推类比象得出较确切的诊断结论,再通过用药观察,逐渐的调节方剂可达到理想的医疗效果。所以过过中医有效不更方的说法。过去的老中医(指上工)是道与器的完美结合。现在老中医逐渐的自然消亡了,而新一代的中医又被现代医学同化了,甚至学中医不懂中医,不懂内经,不懂伤寒。中医的这个器消亡了,中医的道则成为玄学,成为巫学甚至是伪科学。以前曾经出现过几次要消灭中医的浪潮,那时都没有成功。因为那时还有中医的器(医之有效的老中医),现在这个器没有了,中医不就自然的消亡了吗?难怪现在把废除中医抄得风风火火。这个时候能抗起中医大旗的只有中医的器,说明中医之道的器。这个器应当是现代科学,应当是超出原型论的科学,应当是模型论、象模型的思维方法。如果那一天我们中医有了自己的器,有了自己的诊断仪器,西医能诊断的我们能诊断,西医不能诊断的我们也能诊断。如亚健康,失眠,气,火,臆病,各种西医无法诊断的疾病我们都能对证治疗,开辟另一个医疗领域,那时否定中医的嘴巴就会自己闭起来,恭恭敬敬地来学中医了。现在的中医完全受西医的统治,中医的科研模式必须遵循西医的小白鼠的实验,中医的药性必须做药理分析,比如中药的石膏,曾有人用西医的方法提取过,把中药西化,结果事与愿违,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丢失了,并且产生毒副做用,后来被除数废止了,到现在为止还不得不用老祖宗留下来的生石膏。石膏是治疗高热病不可缺少的良药,中药西化后石膏中药的药性没有了,还治什么病呢?如此种种,现在的中医就象拿西餐的叉子吃中餐一样,总是别别扭扭的。现在的中医正在受西医的围追阻截,正在四渡赤水,能否过草地到达延安,则在中医“器”之一举了。笔者在十五年的脉诊仪研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可喜的生命信息,发现了很多情志方面的疾病的信息,发现了很多西医无法检查的头晕(非器质性的)、臆病、失眠、以及用生物信息治疗疾病的信息,渴望合作,不知有伯乐否?

    结束语

      过去对中医脉诊仪的研制,有人出了很多高招,把中医看得非常简单,只要把老中医的经验存到计算机里就行了,并取名为中医专家系统。把中医的诊断治疗集计算机于一身,按照诊断——开方——用药——治疗的模式就完全可以不用中医了。西医有那么多的仪器,也没有少用一个医生,而中医为什么就用一个专家系统就行了呢?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继的研制了一些中医专家系统,中医数据库之类的软件和硬件之类的东西。出此高招的人有两种,一是完全不懂中医,二是有意混淆视听。中医有虚补实泄之说,现在中医得的是实证,不是虚证,不能补如果用人参、大枣、黄芪之类的药物补起来,看似在维护中医,实际上是早晚会要了中医的命的。现在的中医是有阳无阴,外表看似精神,实际上已经是有气无力了。我想搞中医脉诊仪,搞中医脉诊还是老老实实的坐下来把中医诊断搞明白,中医的兴旺计日可期。##split## 很好,难也要有人去做!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坚持中医辨证施治的灵魂,合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一定可以让中医的路子越走越宽。
     
  2. 现实是中医的路子越走越窄了

    没办法的,思维方法决定了中医今天的命运
     
  3. 中医好比基本面分析, 西医好比技术分析
     
  4. 贴上面那段文章(是一个系列文章的一个部分),是因为对里面的一个观点觉得有道理:
    “西医是原型论的思维方法,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原来是什么样的就应当遵循原来的形态,如心、肝、肺、脾、肾原来是什么形态就应当是什么形态。而中医模型论的思维方法则是不管其真正的形态如何,我们只注意其功能态。中医的心、肝、肺、脾、肾就是人体五种功能态的表示、,是五种相生相克的系统,这五种系统之间的关系怎样表达呢?这样古人就建立了许多模型如阴阳、五行、八卦、六经,还有十进制模型等等不一而足。用这些属性相同的联系在一起来综合分析。因此中医的分析方法是不管你内部形态如何,我要知道的是你的功能态,看人体的整个功能态是否正常,是否平衡。”
     
  5. 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p
    是参照不同,一个是原形态,一个是功能态。:D
     
  6. 脉象仪研究进展与展望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5799292.html

    摘要:

    传统中医脉象仪的问题与展望
    尽管有多种脉象仪在中医研究中发挥作用,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款脉象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1.脉象仪的研发与应用脱节
    不少单位热衷于在实验室研究脉象仪,在研制时很少考虑临床应用问题,致使研究成果与临床脱节,研制出的脉象仪或者操作复杂,应用不便,或价值昂贵临床单位很难采用,脉象检查结果如何分析,缺乏专业指导,大部分中医不明白脉图的含义,也就很难在临床上普及推广。有的专家只管研究,很多的产品一旦研发告一段落,马上躺进仓库从而无人问津。任何一种医疗仪器如果不能在临床接受检验,进行完善就不会有生命力,脉象仪的研究也是如此。研发应面向临床,只有经得起临床检验的脉象仪,才会在临床中不断成熟,不断得到完善。
    2.脉象仪的评价标准缺失
    脉象仪的目的是准确记录患者的脉象表现,尽可能准确地提供量化数据。目前对脉象仪优劣的评定标准缺失,很多人误以为脉象仪的使命是辨别28种脉象,其实这是脉象仪很难完成的任务。一个患者的脉象凡位中医专家去摸,结果可能有所不同,就如同一张x光片几名西医专家意见不一一样自然。从现代医学仪器的使用情况看,结果判读不是仪器的责任。 CT、核磁共振技术十分先进,但病变还要靠专家判读,一张片子几个专家常常各有各的见解,这是很正常的,心电图的自动判读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还远远不够完善,更何况是凝聚了全身各脏腑信息的脉象了,一个好的脉象仪应该提供可靠的经得起重复的脉象信息,为专家判读脉象提供基础数据。古人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分解脉象要素制定的脉象种类是引导我们认识解决脉象应用的钥匙,而不是束缚脉象研究的禁地。


    3.缺乏脉象仪的研发平台
    中医的脉象仪研究多少年来一直是各单位孤军奋战,缺乏一个能够交流共建的研发平台,致使大量的工作是低水平的重复,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用户与研发单位信息沟通不便,想使用的不知到何处去找,研发成功的产品不知谁想应用,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共同的研发与信息交流平台,让各种类型的脉象仪集中展示,让使用者自行比较,择优选用,让研发者能取长补短,完善各自的产品,满足中医发展的需要。从研发队伍方面看,尽管很多单位实现了多学科合作,但合作者对中医的内容了解不够,双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培养一批以我为主,兼通其余的中医技术队伍才能实现多学科的无间隙联合,作出更适合临床需要的高端产品。
    4.缺乏对操作人员的规范培训
    要想获得准确的脉象信息,正确分析其中的生理病理意义,必须有一支经过正规培训的技术队伍,目前使用单位购置脉象仪后并没有培训专门的操作分析人员,致使脉象仪提供的信息与分析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在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对中医客观化检测技术另眼相


    看,培养人才的计划迟迟得不到落实也是脉象仪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的发展要立足于自身的完善,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的腾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脉诊技术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只要我们坚持中医的科研要为中医的临床服务的宗旨,认认真真在为临床服务上下功夫,脉象仪象心电图一样被人们广泛采用的一天为时不远了
     
  7. 西医是从局部到整体(系统),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

    中医(包括很多中国古代思想)是直接整体论,没根,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感觉,所以无法发展

    当然西医的方法也有缺陷。但现在西方系统论也在快速发展
     
  8. 中医的模型量化现在也比较流行,这几年接触不少,部分医院已经推广
     
  9. 我觉得说得有点大而无当,往而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