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请入,关于系统化交易的一点思考

Discussion in 'Fund Operating and Career' started by darkrobin, Feb 16, 2013.

  1. 看到论坛中KU的扶持效果一帖,结合自己对外汇市场中的浅显的几年经历,有一些存有不太理解的地方:
    1、如果KU认为策略的失效是必然的,那么对策略的系统化和扶持的意义仅仅在短期内让这些策略赚多些钱?这个自己表示不太理解,换位思考,如果我不能持有长期持续赚钱的信念和目标,而转头致力于短期内多赚一些钱,那么是否必然会出现做垮的一天?只是早晚的问题?而自己的目标应该调整为在过程中赚钱走人?而不是持续稳定的几十年获利下去?
    2、从帖子我似乎发觉KU在这个任务中的核心在于从交割记录(无论这个记录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甚至对手的)建模并量化系统。个人也曾经在外汇上玩过较长一段时间EA,当然这个深度相差深远,但对于基本的框架也许是相通的,我认同通过EA的优化,可以将某个策略在对历史数据的表现中调整出最佳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未来也是好的优化,甚至很多情况下是截然相反的结果,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假设对黄金操盘手张卫星的实盘进行建模优化,发现08年前黄金的最大跌幅在30%以内,而实际上张的操作并没有使用到这一极限,于是优化后,按照历史规律不破的前提下,张的业绩会被优化得更好,但实际上08年风险到来时,发现这个优化是致命的。
    从这一点上来讲,KU现在做的工作的目的仍然是让系统短期内赚的更多?这就引出第3个问题
    3、合理的盈利和回撤比。个人在外汇市场上也接触到不少表现不错的策略,从短期表现来看,貌似五花八门。但如果拿 盈利回撤比这个尺度来进行统一的测量后,实际上在长时间内都要回归一个合理区间。自己也觉得这个区间是在市场中长期可能存在并且持续下去的合理的盈利效果,具体讲就是,年度盈利 :年内最大回撤幅度 的这个权值。个人目前肤浅的理解,在不涉及市场容量的前提下,这个权值达到1就可以以年为结算单位持续的盈利下去, 达到2应该就是很多对冲基金所能认同的水准,如果能长年维持在3的标准应该就是王牌中的王牌了,而且长期来看,没人能够一直持续在这个水平上。以数字为例的话,就是如果某基金在最大回撤门槛为20%的前提下,连续10年算的话,平均年度盈利能够达到20%就是可以生存和发展的,达到40%就可以算优秀了,而能持续10年以上达到60%者应该找不出来几个吧。
    从上面的例子来讲,个人认为短期的优化如果超过2的比值以上的感觉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因为无论再怎么优化,也应该无法改变长期回归的客观规律。如果能以2的标准平稳的做10年下去,完全不需要去追求3了,因为10年时间虽说不短,但也不是很长的时间,能够平稳的运营下去足以改变人生的很多方面了,而对3的追求很可能就成了拔苗助长,更不要说那些一看之下权值达到5以上的业绩了。
    这个权值代表这交易者或者策略本身的含金量,也许某个交易者年度只盈利了15%,是因为他将自己的回撤风险压缩到了7.5%左右。但实际上最大回撤风险并未出现,业绩数据上统计只有5%,以这个业绩为例子,如果对它进行优化,我相信可以达成年度回撤15%左右,而盈利效果在45%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我的感觉这并不是优化的功劳,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只放大盈利而不扩大资金风险或者时间风险。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思考,希望能够得到KU和其他一些对长期运营的基金收益、风险权值有各种渠道了解的朋友的交流,自己话语之间不慎之处勿念,完全是个人眼界所限决定的。
     
  2. 想说点什么,但是还是算了。有时候,知道的太多,真的不好。
     
  3. 我就是仔细读到过这两帖子之后才产生上面的问题的,有种奇怪的感觉,KU是否并非交易员出身,而是IT出身,所以从职业习惯上不纠结于追求长期持续的盈利本身,而是客观的对待各种策略进行量化和资源分配?
     
  4. 论述很精彩,但前提是,ku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所以要看实际效果,目前看,客户没什么不好的反馈,本身就说明问题。
     
  5. 个人看法,ku大不是面对某个个案,这极具胆色,
    假如是个案,就是翻几十翻,也只和买彩票中奖差不多。
    投机这东东,除非自己想通,别无它法,

    感叹中,,,,
     
  6. 以上各位可能对我的动机误解了,自己希望能够了解到一些对自己有益的见解,而不是去否定别人,后者即使成功对自己也没有任何提高或者帮助,何苦浪费时间和精力打一大段字。
     
  7. 唉,何苦浪费时间和精力打一大段字,就能对自己有帮助,

    这等好事不是那么好遇的。不然俺们天天可以在这里花点时间,打点文字,很快就大师了啊。

    楼主不必介意,回你的贴,主要还是看在你辛苦,而且是做过思考的份上。

    策略这东东,没有普适的东东,不同的个案,不同的资金规模,

    都是不一样的,我想着就是ku大只选100W左右个案的原因。

    不一定是深度,也可能是广度,是某些策略产生效果。

    你没搞到这层次,自然就按常理理解。
     
  8. 一次支持这么多客户,这也是我在某帖提到的,半个月不见人,一见面就是个神奇小妙招。今年考虑一下是否常识,我经常想象一些情况,感觉是那种可以躲在被窝里面乐的想法。但是一旦实施之后就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希望如果今年如果能得到ku老大的扶持,我期望的是个surprise而不是像我的操盘手一样,如果挣到就觉得理所应当,挣不到就推脱说不是自己的责任。我就不去揣测了,有些时候我实在不知道自己的期望应该在什么样的水平上才叫恰当。
     
  9. KU恰恰是从追求长期持续的盈利为出发和目的的,而且一个完善健全的体系不妨碍短期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短期优化。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你看到报告里有“高增长”就认为是“那么对策略的系统化和扶持的意义仅仅在短期内让这些策略赚多些钱?”,那可能因为你更倾向获得这些?!
     
  10. 以前看过neo的一个帖子,好像说的是,玩策略玩到最后,思想要保留,策略手工做。

    其实正是说,他那个阶段也遇到了问题。

    正如,我们老是反问,老美牛B的也只能玩20-30%,

    有的年度还亏损。难道你比他们还厉害。

    去年国内期货NB的王向洋,好像有人质问他一月份基金只弄到了5%

    我真想去拍王向洋的肩膀:王大师,您。。。

    就怕他回一句:你丫是谁?

    其实或许连见都见不到。

    投机这行水太深啊,新春同乐感慨一下。

    只能为同好们加油啊
     
  11. K大应该是数据分析出身
     
  12. 感谢几位大侠!过年好!
    还是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虽然我的确也挺尽心尽力的~:)

    ----------------------
    看来还是有些不清楚的地方,这可能是由于背景不同和行为模式不同的关系,倒也是一种多样性体现。我尝试着说明一下看看:

    首先,这个计划最初是我的一个尝试。我本身无任何融资需求,如果需要融资的话,直接设立基金是最方便的事情,而且在尽量保证各个参与者不同风格和隔离的前提下实施计划的确是需要做出些努力的。但是这个行业钱最不值钱,如果参与者拥有了完善的交易和风控体系的话,几年内成为上规模的基金公司是没有问题的,即便不成立基金,能在实现财务自由的道路上起到个催化剂的作用,改变一些发展路径,也是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关于计划的内容,在2013的新帖中已经进一步明确,并不是一定需要交易记录或者需要改进的交易策略:
    (1)对已有策略的改进;
    (2)对合规框架下取得的订单记录进行策略复制与改进的策略系统化;
    (3)对无法提供策略和交易记录但是有实现方向与思路的策略建立。
    其实最终会通过计划形成一个经过调整的国际先进对冲的一个体系,而不是单独的策略。

    第三,进行的改进,不一定是参数优化和仓位优化,也不完全是复制。
    第四,从一开始已经明确,这个计划是本着长远考虑的,正如wj大侠所述。客观的讲没有任何策略能够必然长期有效,这点已经在2011年的《个人/小机构扶持计划---交易系统化(更新) 》一开始就说明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我做的还可以,不过你要是严格的让我说明天一定还能赚钱,负责任的说我不能保证,任何人也保证不了,能保证的话那不就是能预测未来吗?就好象darkrobin兄举的年盈利最大回撤比1、2、3的例子,可能忽略了对这个比值的恒定化本身就隐含着对未来确定性的假设一样,而问题3本身其实己经回答了1和2的问题。既然如此,又如何保证一定长期呢?对市场的敬畏也源于此。但承认这点,并不妨碍我们追求长期良好收益的努力。我从09年正式涉及一级市场,还管理对冲基金FoF的考量和投资决策,接触了大量的企业家和投行/基金管理人,发现大部分描述未来宏大目标的,最后都没实现,因此我觉得踏实点儿没坏处,可以志存高远,心里有数的同时做点儿实事,往目标努力。对策略有效性的实证,在2013年的新帖里也有部分说明。至于收益水平,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只有参考作用,这源于参加计划的各位和我的共同努力,以及我的一些经验和技术的有效运用,还有部分运气因素,还是看人的。

    第五,之所以选择初始资金在50万至100万以上的,主要考虑的是合格投资者素养问题,还有就是计划执行问题。一方面是具有合格投资者素养的遇到了瓶颈,或者觉得成本很低,评估了相关风险,有一定的市场认识了,知道计划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过大资金规模的往往已经有自己的框架,这些框架多多少少有问题,而如果重新构建的话不但费时,而且执行效果往往不好甚至无任何完善框架的动力,而其实如上面所说,这个行业钱最不值钱,有合适的通道发展成为规模化的基金用不了几年。而且我也不希望参与者的资金规模过大而影响到我目前二级市场的交易,甚至是作为对手盘,内盘期货的市场容量还是有待提高的,希望以后会有所改善。而对策略资金容量,是会根据情况进行测算和调整的;对于策略类型,是没有限制的。

    第六,我个人希望这个计划能被更多具有合格投资者素养的人所认可,并实施,但是又同时希望其严格能限定范围,以保持长久的相对优势。毕竟在融资市场上,虽然我没有任何融资需求,但是有融资需求的参与者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竞争优势。因此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了解的,麻烦多发邮件,而过多的公开讨论,会影响其他人的判断,也会影响判断信息的公平性。

    谢谢!:)
     
  13. 我是行为经济学科班出身,宏观微观底子还算不错,导师计量,擅长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因为模型和算法擅长,全面风险管理量化国内那时候也没几个人能搞好的,所以08年被人家推荐了个专家头衔,可是这年头专家=砖头。
    但是从07年以后,我什么都学,也就很难界定具体出身了,但是肯定不是IT,那样itfin,fisher等几位大侠情何以堪啊。。。:p
    不过出身真的那么重要吗?
     
  14. 感谢KU的解答,仔仔细细的理解了两遍,对以交易为生的认知方面似乎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再次感谢。
     
  15. 做和说还是稍稍有点儿差别,加油!:)
     
  16. 这个事情上我还是非常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