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佛

Discussion in 'Thoughts and Love' started by cnbiz850, Sep 6, 2012.

  1. 大约公元前563年,Siddhārtha(我不清楚这个名字是怎么翻译成中文释迦牟尼的)出生在当今尼泊尔境内的一个叫Shakya的部落里,他的父亲是部落的王,名为Suddhodana。那里的人们信奉古老的印度教。

    年轻时,Siddhārtha因不解人为何受苦而出家成为印度教的僧人,教名为Gautama。经过多年的修行,Gautama悟出了佛的道理,在此后他被成为Buddha,即中文中的佛。Buddha的意思是觉悟之人。

    在印度教有关“无常和苦”信念的基础上,Buddha总结出生命的实质是“无常、苦和无我”。这里的不同在于“无我”。印度教认为有一个永恒的灵魂而那就是我,而Buddha不认为有灵魂。同时,Buddha也不认为有神(这区别于信神的印度教),他也不认为自己是神,而仅仅是一个觉悟之人。

    Buddha的核心宗旨是教人如何摆脱苦。教导的核心是Four Noble Truths,中文称为四圣谛,它是指:1)苦;2)苦的来源;3)终止苦;4)终止苦的途径。终止苦(不知中文是否称为超脱)是佛教中一个人精神修炼的目标,也等同为Nirvāṇa或nibbāna,中文称为涅槃。

    这些终止苦的途径就是Noble Eightfold Path,中文称为八正道,包括:1)正确审视 (View),2)正确意图 (Intention),3)正确言论 (Speech),4)正确行为 (Action),5)正确生计 (Livelihood), 6)正确奋力 (Effort),7)正确意识 (Mindfulness),8)正确专注 (Concentration)。

    另与印度教的区别是,Buddha主张人们平等自由并自觉地修炼领悟,反对等级制以及庞砸的宗教体系,正因此,他吸引了很多信奉者,佛教在印度开始兴盛起来。

    这种信仰不久就向南传播到了东南亚,包括现在泰国、缅甸、老挝等,形成了现今的南传佛教。

    后来(我不清楚具体时间),开始有人认为这种高深自主无神的修炼方式不能招引大众。为促使寺庙兴旺,这些人把Buddha奉为神,并同时引入了很多印度教的神(称为菩萨和罗汉),号召广大人们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同时他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宗教体系用以比如超度众生等,自称为"大乘”佛教。大乘意味大车,意思是可载很多人。后来这个派系传到了中国,成为今天的汉传佛教或北传佛教。

    大乘佛教的兴起让印度的信徒们感到了困惑,先前佛教比起印度教的那些吸引力已经大多不在,因此,大约在中国的唐朝时候,佛教在印度走向了衰落。

    以上大部分内容取自英文版Wikipedia。
     
  2. 初学者先从上座部也就是南传佛法开始学比较好。
    朴素的,原始的,纯洁的,平易近人的人生哲学。
    大乘佛法有点神神道道的,初学者不易生信心。
     

  3. Siddhārtha应该就是悉达多;释迦就是Shakya,正好能反向构拟古汉语的读音
     
  4. 原始佛學不是釋迦牟尼憑空生出來的,其中大量吸收和辯取了勝論派、正理派、數論派、瑜伽派等等古印度哲學流派的思想元素。印度人身處多元宗教哲學爭鳴的環境中,各有受眾選擇,只視佛教為其中新興后起教派之一,自然不會獨尊,更不是什么對大乘的困惑。
     
  5. 近来努力搜寻浏览一些印度的哲学思想,发现内容太多了,感觉头有些发胀,不知从何处开始。哪位博学之人能给介绍一下。

    印度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国度,那里的人们应该感到很自豪。
     
  6. 懂得古梵文的中国人应该没几个吧,玄奘(陈袆)、齐奘(季羡林),还有谁?楼主?
     
  7. 本来以为梵文很遥远、神秘、陌生,后来发现它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容易接近的多。

    这篇文章称梵文为欧洲语言之母,另有不同意“之母”说法的,但基本都认为梵文和西方语言比较接近。

    这篇文章谈到梵文是最适合计算机的自然语言。

    网上有很多学梵文的网站,搜索一下"learn Sanskrit"。
     
  8. 我不懂梵文,但好在有很多英文的材料。
     
  9. 中文的也不少:D
    梵语
    印欧语系
     
  10. 有关印度哲学的好像很少?
     
  11. 徐梵澄,金克木

    參考姚衛群翻譯的「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徐梵澄翻譯的「五十奥义书」
     
  12. 宁学梁漱溟-学了一辈子佛学,越研究越深信;
    别学季羡林-研究了一辈子佛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佛教是迷信。
    其情节,跟当年中央马列研究室主任投靠西方资本主义有一比。

    佛教学术化,肯定会灭亡。
     
  13. 南怀瑾先生在讲课的时候说过,现在的梵文和以前古印度的梵文不一样了。想学现在的梵文去研究古印度的资料,是价值比较小的,几乎很困难的。
    其实佛学的精华已经在中国,就在《大藏经》里面。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4. 借宝贴顺便请教各位一个问题,今天看禅宗,发现历史上曾有两个六祖、两个七祖。一是惠能及其弟子神会,史称惠能在五祖弘忍离世前三天得其衣钵(衣裳和饭碗),从湖北逃回广东隐居三年后才出来公开身份,但一直偏居岭南影响甚微。二是长期跟随五祖的神秀在五祖离世后被众人推为六祖,其弟子普寂后来成为七祖,门庭旺盛。后神秀辞世、普寂离开长安去了洛阳,然后神会入京,在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辩倒了神秀在京门人,批判神秀师承是傍、法门是渐,由此确立惠能才是唯一的六祖。这是维基所载。请问可信如何?
     
  15. 季就是個搞文字文學的,不懂宗教哲學。
     
  16. 关于大小问题,一直听说小乘度己、大乘度人,显然这是大乘自己说的话,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请教。

    维基:
    在部派佛教晚期,大乘佛教兴起。因为他们违反传统,又引用许多新兴的经典,传统的部派佛教信徒认定大乘佛教是外道,提出大乘非佛说的看法。大乘佛教信徒则认为传统的部派拘泥于传统,缺少慈悲心,过于注重个人的解脱,称呼他们为小乘佛教,而将自己自称为大乘佛教。
    http://zh.wikipedia.org/wiki/小乘#.E6.AD.B7.E5.8F.B2
     
  17. 通过和钻研的朋友交谈以及阅读不同材料了解到,南传更遵守佛陀的原始教义,宗旨是解脱个人的痛苦。我不很明白“度己”的含义,感觉好像带有超度的意思,即目的是有一个好的来世。如果是这样的话,好像不是南传的含义,它更注重今世,尤其是当下。

    国内西双版纳的佛寺都是南传上座部,不同的佛寺定期举行内观(表面似乎类似但不叫禅,因为禅是北传佛教的产物)修习,一期约2周,包吃住,不收费,靠自愿捐赠。另在缅甸也有同样的活动。据说网上都可以报名。

    另,用“小乘”来指南传佛教带有贬义。
     
  18. 多谢。

    研究了一下才搞明白,“奥义书”就是Upanishads,是印度教的哲学经典,也称为Vedanta,已知的Upanishads有20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