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之王”保尔森获准在港交易

Discussion in 'Bonds' started by kuhasu, May 27, 2011.

  1. 据香港证监会近日更新的持牌人资料显示,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旗下的保尔森基金(亚洲)公司于2月21日获得第一类牌照,获准在香港进行证券交易。

      被冠以“对冲基金之王”的保尔森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中一战成名,凭借做空次级债,截至2007年年底,其旗下两只基金分别收益590%以及350%,基金管理总规模从此前的10亿美元一下暴涨到280亿美元。2008年他旗下基金无一只亏损,最高回报率高达37%。

      但去年上半年金融市场的波动市况让不少对冲基金出现亏损,保尔森基金也未能幸免,截至2010年7月1日,保尔森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降至309亿美元。

      保尔森早已活跃在亚洲市场,此前,他曾斥资3.5亿美元认购和黄于新加坡分拆上市的和记港口信托。去年新股巨无霸友邦保险招股上市,保尔森斥资超过100亿港元参与认购。

      金融危机后,亚洲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吸引了众多国际对冲基金纷纷进驻亚洲,索罗斯基金也在去年在香港开设亚洲办公室,并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布的对冲基金牌照,允许为机构投资者服务,但不能持有客户资产。
    :D
     
  2. 这样的智者令人敬畏!
     
  3. 我不这么看~:)


    其他人都有强烈的特点,但是他的背景和运作情况相当的接近大众,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大众没像他一样呢?我应该多了解下下~
     
  4. 按你的理解只有西门斯那些才厉害了?可能很多人有这个倾向,把交易看成一门科学,只有掌握了最顶端的科技才能成功。
     
  5. 那些依靠普通知识,卓越智慧取得成功的人确实很神秘,我也很感兴趣,他们的超乎常人的智慧从哪里得来。
     
  6. 就目前看,保尔森是沾了次贷的光,然后获得了充分的资金自主权,然后采取FoF的方式获得了成功。

    其他人并不见得多聪明,但是有自己的风格。而如果保尔森与大众方法思路一样,那么他的成绩是如何比大众好的呢?
     
  7. 职业棋手靠什么嬴?不会仅靠好运吧!
     
  8. 如果仅是武器的先进,很快就会有仿制者,可能会出现一批类似西蒙斯的基金。即使这些基金很厉害,对一般投资者也无多大影响。沃尔玛的出现只是冲击了批发商体系,但消费者确因此得益了。我认为数量基金让市场变得更有流动性,市场本身规则没有改变。
     
  9. 那是肯定的阿。问题是没看出来有什么特殊的,从新闻看,那样的随便一抓一大把。
     
  10. 西蒙老头那边,一个是有不少失效的,另外他做的有的事情,的确别人不理解到底怎么做的。所以DEshaw和SAC虽然全球雇佣了一大堆员工,但是业绩也就那么回事儿。
     
  11. 看来你把交易当成科学了,或者说更看重工具。
     
  12. 非也~
    如果他仅采用大众的方法,但是却获得了大众一辈子获得不了的利润,那不是有问题么?我曾想他是不是利用FoF,利用了手下的天才基金经理,但是后来发现,他的很多操作都是他主导的。
     
  13. 百度缓存内容:
    冲基金经理约翰•鲍尔森(John Paulson)是最新的一位将业务扩张至亚洲的知名投资者。鲍尔森2007年因做空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而名声大噪。

    Bloomberg News
    对冲基金经理约翰•鲍尔森(John Paulson)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简称:香港证监会)网站上的备案文件显示,Paulson & Co.的总裁鲍尔森获得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证券交易牌照。从网站显示的信息看,2月21日鲍尔森为旗下Paulson Asia Ltd.取得了第一类证券交易牌照(Type 1 license)。

    取得第一类牌照后,Paulson Asia Ltd.有权进行股票、债券、股票期权和基金交易,但不能开展期货交易或资产管理业务。

    香港证监会网站备案文件显示,近几年离开摩根士丹利亚洲区的三位前董事都与Paulson Asia有关联。其中2008年7月离职的Sandra Lee和2009年11月离职的邓晓立被列为Paulson Asia的“负责人员”(responsible officers)。邓晓立曾任摩根士丹利另项投资合伙基金(Morgan Stanley Alternative Investment Partners)的副总裁。

    2008年初离职的黄咏怡(Winnie Wong)被列为Paulson Asia的代表。

    鲍尔森决定在香港设立对冲基金正值亚洲对冲基金业动荡之际。专家说,金融危机导致一连串的对冲基金倒闭。危机过后,大型基金公司和投资大腕成功地从富裕的亚洲投资者那里募集到资金,而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则生存不易。

    纽约梅隆银行(BNY Mellon)亚洲另项投资服务主管戈登(Andrew Gordon)说,亚洲的资金喜欢追逐名气较大的全球基金经理旗下的投资品牌。此外,自金融危机以来,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有助于一家对冲基金吸引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戈登还说,规模较小的对冲基金纷纷倒闭是因为基金经理无法成功吸引到资金,其投资业绩也只能算是平平。

    据对冲基金研究机构Eurekahedge的数据,去年亚洲共有100家对冲基金倒闭。

    近来亚洲股市表现相对较差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今年以来,MSCI亚太指数仅累计上涨了0.04%,相比之下,MSCI北美指数上涨了4.7%。

    专门追踪亚洲地区对冲基金的Eurekahedge亚洲对冲基金指数(不含日本)1月份跌1.2%,而北美指数则涨0.75%。

    资产管理公司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LLC 周二说,受益于道指上涨3.4%,旗下四支基金中,有三支上个月走高,而剩下一支Asia Master Fund 则跌了0.1%。

    据知情人士透露,本周早些时候,摩根大通旗下对冲基金公司高桥资本管理公司(Highbridge Capital Management)的亚洲投资主管胡滕洛赫尔(Carl Huttenlocher)告诉同事,他即将离开这家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对冲基金。胡滕洛赫尔管理大约2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包括位于香港的高桥亚洲机会投资基金(Highbridge Asia Opportunities Fund),后者也将逐渐停止运行。

    与此同时,知名交易员在离开投资银行后都在建立自己的对冲基金。这些投行正在剥离或关闭自营交易业务,因为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legislation)不鼓励投行进行自营交易。

    据香港证监会网站资料,高盛集团前明星交易员施家文(Morgan Sze)2月21日在香港证监会注册了自己的对冲基金Azentus Capital Management Ltd.。

    据知情人士透露,施家文计划在今年二季度推出一支规模在十亿美元以上的对冲基金。施家文此前曾任高盛自营交易部门principal-strategies的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