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交易,已是大勢所趉[錢志健 信報]

Discussion in 'Quantum and Mind' started by konit, Aug 16, 2010.

  1. 交易之道IV:攻心為上
    錢志健 信報
    2010/08/09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開始對腦神經學(neuroscience)產生興趣,特別運用在「實戰」與「心戰」的投資行為上,發現大部分的交易手也是活在貪婪與恐懼中,坦白說,除非你的交易模式已完全自動化,如100%做quantitative trading(量化交易),隻要有交易,在財富累積或虧損的過程中,平衡心理質素便成為一門大學問。

    今天主力談「心戰」。 未進入「心戰室」前,讓我延續過去二周的話題,「黑池」及高頻交易是否已成大氣候。

    順勢而行的投資模式(trend following)是黑盒操作(black box trading)的投資策略之一。 統計套利(Statistical arbitrage),是量化交易模式的其中一種策略。 很多量化交易系統,也會利用高頻交易(hign frequency trading)那套原理進行交易。

    先談definition。 什麼是買賣上的「市場衝擊」(market impact)? 行內所說的「市場衝擊」,不是指交易中的投資成本,如佣金等,而是指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從落盤決定一刻到交易被「成」之前的價格波動(大多指股票買賣上)﹔在期貨買賣的領域上,又有特別名稱,我們稱之為slippage,在此我譯作「滑價」。

    *高頻交易佔總成交七成*

    很多時,當你們聽到有很多高頻交易操作者,在千分之一秒內已有過一百張單在黑盒內「交易」,有行內人最保守估計,最活躍的對沖基金,單是美國的SAC Capital(Steve Cohen是創辦人),它的高頻交易量已代表了紐約交易所(NYSE)平均每天3%的交易量! 一些量化對沖基金,如Renaissance Technologies,保守估計,每隔三至四天,資產便會翻了一番,即有100%的turnover rate! 高頻交易,在香港以外,已是大勢所趉!

    高頻交易,也令到大手買賣(block trade)減低,減少市場衝擊。 有了算化系統(algorithmic trading)後,每張單的平均銀碼也相對變細。

    舉例說,紐交所在2004至2008年的trade size由30000美元,下降至5000美元,倫敦交易所(LSE)的trade size也由等同25000美元,下降至3000美元,程式令交易變得高頻率,market impart減低下,智能程式希望做到有「很多、很多」的微利,積少成多。

    在此,用英文會比較貼切:algo engines strive for tiny profits, over and over。 我和你說,全球現在可能有70%的股票活動是由高頻交易程式的買賣系統完成,高頻交易在「開放」的市場,讓我重複再說,已是大勢所趨,也給市場參與者更多的「選擇」。

    數月前看Bloomberg Magazine內一個投資銀行的廣告,很恰當地說明「高頻」科技,在操作上可帶來的重要性:「In my world, I need an algorithm that knows where to look, and when to listen.」這特別反應了投行盤房(proprietary desk)及絕對回報操盤人的「心聲」。

    *高頻「技術」非投資絕對優勢*

    進入正題:「心戰」。 你可能問我,ed,看來科技會令機構投資者更有edge(優勢)嗎? 這又是否代表,大戶勝算更高? 每一間投行,做量化分析的對沖基金,隻要有資源,也會用這些「軍事科技」,回報的edge也隻變得平均。 一隻有較佳表現的對沖基金,可能準確度(accuracy)隻是51%,因高頻「技術」,在投行及對沖基金世界,已變了「人有我」。

    技巧,以及科技的改良,我認為隻構成整個操作流程的20%﹔技術的不斷被enhanced,這是必然的事情,但操作上80%是「心戰」,即 inner game,是數學上很難去衡量(quantify)的事情,內裡有很多元素,包括了冷靜去思考,懂得放鬆,嚴守紀律,有良好的心理質素等等。

    在操作的領域,有一些事情?法則還是歷久常新。 我用期指盤作一例子。 首先,如果沒有足夠資金分散到數十個市場,很多時做單邊期指我相信是death wish,即「尋死遊戲」。 先談停賽機制,力保條equity curve不會嚴重損耗。 例如,有一個操盤人,在此叫他kamikaze-san,即「神風敢死隊」,主力把99%資本放進日經(nikkei 225)大期期指,很多時,kamikaze-san看錯邊後,原先賠2%的部位,變了intra-day蝕20%。

    *做單邊如同「尋死」*

    看錯方向後,為何不cut-loss? kamikaze-san又如何可以克服心理障礙,改變不想接受現實的悶局,返回理性的正軌?

    有一些懂得潛意識(subliminal learning)的NLP大師或催眠師,把操盤人帶進潛意識的世界,在極鬆弛的環境領域,進入潛意識的五個步驟:

    一、詢問(diagnosis),二、誘導(induction),三、深化(deepening),四、治療(healing),五、解除催眠(ending)。

    在催眠的世界內,操盤人在被深化階段的過程,可能被帶進入「時光隧道」及「跳崖重演」等等,令操盤人瞭解到風險並非「避無可避」的。

    或者會有人質疑進入潛意識的世界,去面對及嘗試改變一些習慣,是否有效,那便見仁見智了。 全球最大型高頻交易的對沖基金SAC Capital,今天早段我們已提及到。 其創辦人Steve Cohen,更有一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Dr. Ari Kiev長駐SAC的交易室,為操盤人「打脈」。 SteveCohen瞭解到當旗下操盤人如果在某個交易部位有巨大損耗,將影響當天的P&L,那「抽離」負面的情緒,對整個交易天,交易月、季度及日曆年,便是成敗的關鍵。 操盤人把賠錢時的負面情緒掃開,再投入客觀的「心戰」狀態,再次嘗試進入穩健及謙卑的領域,去面對市場。

    *訂立停賽機制*

    再談kamikaze-san。 「fine-tune」了「心戰」上的心理障礙,還要面對現實世界,如何去面對cut-loss rule。 以下可能是對他可行的停賽機制,但沒有對或錯:

    ─如有可能,盡可能不做單一市場,特別是期貨市場﹔

    ─在槓桿的世界,即日如有2%損耗,下一天交易日便要離場﹔

    ─在整月內,如果組合已下跌10%,餘下時間必須把組合的槓桿操作「放大量」(leveragel position sizing)減少一半。

    ─若在月內有15%損耗(我指equity curve,由高點到低點),餘下時間必須停賽,作「過冷河」作反思(time for reflection)。

    ─如果組合在月內已下跌20%,停止所有交易及必須「面壁思過」四周,直至思考出犯錯的地方在哪裡。

    如果在槓桿投資市場不斷賠錢,可能不隻是作四周的罰被停賽,可能要反思問自己,這種令人情緒不安的「遊戲」,是否適合自己? 是否應有一個悠長假期,作無限期的停賽?

    另一話題,重溫一本好書推介。 Conversations with God:An Uncommon Dialogue,作者是Neale Donald Walsh。 一位結過五次婚、有九個小孩的大男人,前電台DJ,在事業與人生最不順境的時候,寫了一系列「驚世之作」,而《與神對話》便是系列書中的第一本著作。

    Neale Donald Walsh到差不多五十歲前,一無所有,在trailer park內「訓街」多時,他挑戰上帝,為何他要在中年時做loser,作永遠的失敗者? 在不斷詛咒上帝的同時,上帝便對Neale Donald Walsh作不斷的回應,令他對生命重新有慾望。 最後結論,Neale認為上帝給他瞭解到,這世界一切都是有希望的。

    最後,「善用萬多天」(Finishing Well)的分享會在8月29日(週日)下午2時至4時、英文教會Island ECC舉行﹔地點是英皇道633號八樓,免費入場。 最後報名,可用電郵聯絡我。

    http://www.finet.hk/mainsite/research/FINANCIALSPOT/20100809_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