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莲花寺

Discussion in 'Thoughts and Love' started by hylt, Mar 30, 2010.

  1. http://bbs.xizi.com/thread-590944-1-1.html

    莲花山上莲花庵
    作者:东江散步 2006-12-12

    莲花山,位于惠东县与海丰县的交界处,海拔1337米,是惠州市的最高峰。莲花山山高林密,植被良好,在海拔900多米的深山里,隐藏着一座历史悠久的莲花庵。

    莲花庵,又叫莲花寺、莲花古刹、飞瓦庵。前几周老马一行前往莲花山,从他们拍回来的照片看到莲花庵的独特样貌,就想着也去看看。昨天因了登顶莲花山的活动,一访莲花山深处的莲花庵。

    莲花庵背倚莲花山顶峰,在顶峰下的一片开阳处。四周群峰环抱,树木葱茏,山上经常云雾缭绕,颇有仙气。水气充足,石头上长满青苔。一条小溪从庵前不远处流过,寺里拦了水坝,以作寺院发电之用。但现在还未通电,寺顶的一个大喇叭,已经装了好久,但从来没有用过,因为没有电源。

    现在的莲花庵是用山上的石头垒成的,没有多少水泥沙浆,看上去不是很坚固的样子。但样貌古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我实在十分喜欢这样的古寺,没有奢华,没有世俗的功利。据寺里的师傅介绍:有县志记载的,莲花庵最早可溯至明朝,距今500多年;而民间流传,莲花庵有1000多年历史了。

    寺里现在住了四个和尚,住持叫释一山,下山去看修路去了。现在正从海丰一边修一条车路上莲花庵,莲花寺也准备重新修建。我们到达莲花庵的时候,一位叫“达空”的师傅和另一位师傅在寺里。达空师傅老家湖北,曾在广东潮州开元寺(佛学院)进修,来莲花寺不长时间,是一位十分诚实、纯朴的小伙子。我们登顶下来后,见到了住持释一山师傅,身段强健,一看就是练过武的。一问,果然他少年时在少林寺出家练过三年武功。释一山师傅热情善良,谈吐不俗,是位有道行的僧人。

    莲花庵供奉的主要是观音菩萨。还是安树聪明,他说:莲花山就是观音的莲花宝座,不供奉观音供奉谁?我不知道莲花山名字的由来,是不是因为山里的这座观音庵堂?

    莲花庵现在正在修建进寺的车路,寺院也准备重建。幸好现在这座石头庵堂到时会保留下来,只是计划将现在的铁皮屋顶改成黑色的瓦面。我不知道车路修通、新寺建好后会是怎样的状况,但起码没有现在的幽静了。其实我从心里希望能够保留下这份幽静的,难道这不是清修的最佳所在吗?但看到一山师傅他们热心于扩大寺院的规模,提升寺里的香火,或许他们的本意并不是为了个人的修行,而是为了在灵魂上解救更多的众生。正如释一山师傅名片上印着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宗教的深奥,我等俗人是难以深究明白的。暂且打住吧。

    我到了寺庙基本上是不烧香的,但感动于莲花庵师傅们的执着,我自愿为重建莲花寺捐了30元。另外,寺前僧人种了一畦青菜自给,一山师傅说:如果愿意,可以在寺里用餐。我真的很想尝尝那山间用泉水浇灌、饱食云雾仙气的蔬菜。这次我们自带了干粮,下次去,可以提前给一山师傅打电话,号码是:13413154100。
     
    Last edited by a moderator: Mar 31, 2010
  2. http://bbs.xizi.com/thread-1467068-1-1.html

    探秘莲花古庵
    作者:叶良方 2008年3月

    与莲花古庵结缘,是在20年前我刚进入海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之时。1985年海丰县第二次政协会议期间,杨永主席主持召开文史会议,陈绍哲、黄慰群、马思周等老先生在会议上讲述到海丰县的名胜古迹时,其中就讲到莲花古庵的历史。1995年我担任《海丰乡音》主编时,又在老友央柳所写的《刘亚梅传奇》的来稿中,再一次读到莲花古庵少林和尚的神秘色彩。从此我就有意搜集莲花庵的历史资料。恰巧,海丰县致公党老人钟贵博先生的大儿子正在参与重建莲花古寺,给我送来了古寺遗址的很多照片和资料。后来我编写《莲花山庵寺旅游景观》时,就曾根据这些材料写了莲花古庵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到实地采访。2005年夏,经常结伴到莲花庵拜佛的一位义女之母,说去年有几位来自终南山的少林和尚,奉其昆仑山百岁老师父净尘法师(圆寂时年110岁)之命,千里迢迢到广东寻找海拔最高的寺庙,结果找到位于莲花山海拔910米的莲花庵,准备在这里弘扬佛法。领队的一山法师刚到飞瓦庵就立即在附近搭寮闭关一个月。义女之母还将当时主持莲花庵的女居士带到我家拜访我,请我为莲花庵起草一份报告,要求县宗教科批准莲花庵为佛教传教场所。报告送上后回馈的消息是:按照解放后从新划定的县界,莲花庵属惠东地界,海丰县宗教科无权批准莲花庵为佛教场所。于是,在我的心里,就留下了到莲花庵采风探秘的情结。但一直没有成行,原因是近来腿部患上了痛风症,经常发作;加上年龄已大,身体不像年轻时到西坑、高沙、栅仔岭、上山寮、虎噉等山头那样砍柴、割草、挖树头时那样有体力,要跋涉五个多小时的陡峭山路已经力不从心,看来此生似乎没有叩问莲花庵的可能了。然而,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命运的安排:我与莲花庵的缘分并没有到此为止。翌年春天,义女母亲传来一个好消息:通往莲花庵的公路已经从分水坳修到半山,只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就可以到达。消息令人振奋,我即着手联系10多位文友准备登山,以实现多年的梦想——探秘莲花庵。
    2008年3月上午8时30分,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一行10多位驴友开始了莲花庵的探秘之行。车过把水宫龙津桥,莲花山逐渐在我们的眼界中展开他那宽敞的胸怀,群峰如锯齿状呈露在玫瑰色的晨曦中。远远望去,山系间有几座山峰相互拱映,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翠秀异常,耸拔在青碧色的西北天际。如尖锥般耸起的主峰那高大的山体上,横过一道道对称的山脉,一叠叠如黛似翠,堆叠而上,层次分明,形成了莲花叠翠的奇观。老人们说:莲花古庵就隐藏在主峰北坡的谷地间。过去到莲花古庵拜香,有两条传统的古道。一条从鸡鸣寺左侧的“脚头圬岭”上山,山路较陡峭难行,距离较近;另一条从风门坳绕向吊贡过公铺桥的通平岭上山,路途较平坦,距离则较远;近来新修的公路就在这条古道上通向古庵的山下。我们沿着这条登山公路穿过古老狭的通平峡谷,爬上观音台;仲春的风从谷口拂拂吹来,带来芳草的气息。观音台上搭有几座草寮,门口空地上置有散放着袅袅香烟的石香炉桌案。这是莲花庵设在山下的落脚点,为上下山的香客提供歇息餐宿的便利。我们并没有在这里停车,继续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盘旋登山;车窗外群峰拥黛,壁立如屏,遮掩天日。轮胎下渊壑幽深,林涛呼啸,瀑音雷鸣。中巴轮胎碾过了几段怵目惊心的之字形后,终于在险峻的半山中停车。上午9时,我们背着行李下车行走,发现前方路面上已经停放着几辆小汽车和站着十多位女香客。山顶莲花庵好像知道我们准备到庵礼佛,派来一个满脸络缌胡须的中年和尚带着几位徒弟,下山来接应我们。于是我们跟着他们离开裸露的公路,插入右边斜坡上一条陡峭隐蔽的小径。钻进一片林荫蔽天、古藤缠绕的亚热带雨林中。这是一条古老的小道,曲折地起落在群山之间,穿越亚热带原始丛林直抵莲花庵。刚开始时山势并不十分陡峭,上山的路还比较平缓,几乎不需要攀爬。周围自然生态良好,沿途长着黄檀、红豆杉、樟、杉、松等乔木,以及山竹丛、灌木丛等丛林。湿润的地上长着蕨类、藤蔓类、棕榈类以及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散发着浓烈的芳香。山中鲜艳火红的杜鹃花,粉白素洁和艳红热烈的山茶花,还有缠绕在亚热带丛林中的白花油麻藤,其藤粗过人臂,这就是国家二类保护植物禾雀花。簇生串状的花穗,花瓣玉白淡绿色,直接长在藤蔓上。其花形酷似雀鸟,吊挂成串,每串二三十朵不等,串串下垂,似千万只禾雀栖息于浓荫下,神形兼备;与悬垂着果弓的野芭蕉和开着花朵的山姜构成一幅多姿多彩、五色缤纷的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天空微露阳光,丛林里吹着微弱的风。虽然在树荫覆盖的路上行走,但我们仍感到很闷热,人也容易感觉疲劳,身上的汗从里到外湿透了衣服。途中,有几位肺活量不高的驴友掉了队。由于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好几次我们这些平时从事办公室工作的驴友们,也不得不选择路径宽阔处歇息,等候掉队的同伴到齐后,拿出挎包中的馒头、矿泉水、水果等补充身体中的热量。大家在相互鼓气的歌声中迈步出发。这段路明显比前面那段山路来得更陡,也显得更加湿滑。吕烈、何夏逢拄着登山杖一步一步努力地走,戴荣辉喘一口气走一步慢慢地走。爬过几座小山头原始丛林,我们的眼界豁然开朗,山径两旁的黛绿色杂木丛林,忽然换上了翠绿细长的山竹子,清一色密密的山竹林,摇曳在清风中,将古老的山径打扮成一道怡人的风景,使我们的精神为之振奋。山竹路过尽,路旁山头又出现一片开阔的草地,夹杂着稀落的灌木丛和幽黑古怪的石头。当我们努力攀爬上一座山头沿着平缓的山脊行走时,随风传来一阵阵正在做法事的梵钟声和鞭炮声。我们知道,离飞瓦庵不远了。路面至此由石板和山石彻筑成一级一级的石阶,比上山的路好走得多了。踏在较平坦的石阶上,我们的脚步也从迟涩迈向畅快。一会儿,眼前石径被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横过切断。这条小溪从右边的丛林中流出,穿过与石径相连由一块块石头组成的“石桥”。青碧色的山涧水到此变成清清浅浅的流水,漂着落叶残花,旋转地穿过一块块石头缝隙,急匆匆地流向左边蜿蜒的沟壑。朋友们见到这清凉的溪水,禁不住停下脚步,双手掬起溪水,擦擦蒸腾着热气的脸额,凉沁沁的水珠顺着脸颊流到颈脖上倍感惬意。据当地山民说:溪涧生活着当地叫娃娃鱼的蝾螈和马口鱼、宽鳍鱲、拟细鲫、条纹三须、红鳍条鳅等前几年鱼类专家新发现的莲花山珍稀淡水鱼类。溪边植物资源特别丰富,其中兰科植物就有石斛兰、竹叶兰、寒兰、鬼脸兰、流苏贝母兰等几十种,附近悬崖及丛林里生长着一丛丛含苞欲放的紫纹兜兰和不少中草药植物,同行的老中医朋友刘存善指着路边一株茎部布满茸茸的毛刺、匍匐着宽大叶片的草本植物说:“这就是较为罕见的虎耳草。是珍贵的跌打药,叶子是特效的止血药。”接着指着远处一株藤科植物说:“那是五爪葡萄。叶子似枫叶,又像伸开的手掌形状故称。也是一种宝贵的中药材。”
    离开山涧,石阶铺彻的路面更加平坦。这条三百多年甚至更长年代的的古道,古来今往,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不知道曾经走过多少虔诚信佛的香客,走过多少砍柴伐木的樵夫和走过多少烧炭、担炭的山客,以及走过多少躲避朝廷缉捕的要犯。黝黑的石头上沾满斑驳的黛绿色苔藓,似乎正向游客传递着一种古老的信息,或者在述说着一段传奇的故事;但无人能解读出蕴含在里面的语言和文字。走出幽深的山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四周山林围绕的谷地。山谷由于没有树林的遮蔽,光线自然就明亮起来,我们可以看到悠悠的白云在天上飞驰。谷地上方搭着几座竹木构架的草寮,白色的炊烟缭绕在草寮的上空。飞瓦寺地处海拔920米处,是广东地理位置最高的寺庙,背倚莲花主峰北坡,坐西向东。前后两座各五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6年(1633),由上山采伐木材烧炭的村民每天携瓦上山,取石砌墙,并以山中杂木作桁而建成的,故俗称为飞瓦庵。乾隆版《海丰县志》云:“莲花庵,在莲花峰顶,曲径迤逦,虬松延蔓,幽泉吞吐,别有洞天,其地产茶树数株,酌泉烹之,滋味甘洁,荡涤凡襟,亦地灵之一证也。”县志所说的莲花庵,就是现在所称的飞瓦寺。寺的下面是一级一级顺着山势用黑色山坑石垒成的梯地。梯地上种植着芥蓝、白菜、椰菜、枸杞、黄花菜、天挂菜等蔬菜,以及几畦番薯、数株茶树等,这是和尚平时耕作的小菜园。还有香客栽种在庙前的车前草、艾草、菊花、勒杜鹃等花卉。
    上午11时30分,我们到达飞瓦寺,在作为寺里食堂的草寮中歇息片刻,僧人拿出自炒而成的莲花山茶,冲上沸腾的莲峰山坑泉水,让我们醒神解渴。我们品尝着清幽色的本山茶,甘醇的滋味直透唇齿喉底,不愧是人间珍味。大家陆续向庙里捐了款和题了香油钱。这时几位正在食堂帮忙的香客,在桌子上冲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咸茶,然后放上炒米、芝麻和花生米之类的食物,热情地端到我们的面前。一股清香的薄荷味在空气中飘荡,诱惑着我们的嗅觉和食欲,想不到在这么高海拔的庙里还能吃到这样正宗的海丰咸茶,真是其乐无穷啊!
    飞瓦寺流传着很多有趣的传说,既有古代的有近代的甚至也有前几年的传说和笑谈。其中较早的文人记载和父老历代相传的口碑故事是:明末清初,安徽省霍山知县姚敬任期届满,见明朝江山大势已去,为了不落入敌手当清朝的官,遂挂冠而去。不久为避开骚扰,携仆人登上莲花山顶在莲花古庵附近的山窝搭寮隐居,读书明志。姚敬原想在山顶办学兴建书院,准备在山顶讲学授课,度过余生。后经过深思打消此念,将携带的款项,对被山贼烧毁的莲花庵进行重建,请印真和尚上山重新主持庵务。并捐铸千斤大铜钟一口,悬挂于庵庙之中。清晨,洪亮的钟声,飘荡在山下归善、海丰两县交界处的上空,附近村庄都能听到。莲花古庵遂成为明末清初莲花山的最大丛林。当时有海丰文人笔记载:“县里子弟日游者甚众,此亦系丰邑胜景。”姚敬在莲花山顶稳居读书期间,著有《黛永楼集》。其中流传有五言诗两首云:“寰海万千亩,莲峰别一天。古庵依怪石,新榻听啼鸢。赏月愁无酒,沐风喜欲仙。心闲境自适,何必问彭年?”“吞吐树摇月,卷舒云化龙。初凝玄圃岭,原是莲花峰。对弈轻肥马,赋诗笑紫封。人言兹地恶,我爱万年松。”诗中透露出他与寺僧赋诗弈棋的悠闲心境和热爱乡土莲花山景物的情绪。姚敬在山中住了几年的时间,于清顺治5年(1648)夏逝世,享寿50岁。由印真和尚为其诵经礼葬于公平赤土。其在莲花古庵外山谷的读书稳居处,后人谓之“书房窝”,遗址尚存。
    另一位在莲花庵留下足迹的海丰先贤是明崇祯十二年己卯科举人、也是当时闻名海陆丰的知名学者黄德燝,人称霭云先生。他曾携友人及其子黄道圭登上莲花山顶。在莲花庵歇宿时,应主持印真大和尚之邀,这时候正是秋爽月明时节,一轮明月斜照在庵门上。万籁无声之中,寺僧晚归的敲门声格外清晰;到了早晨旭日初升,时不时有白云飘到寺门口。于是他挥笔题下寺门联曰:“寻常出去凭云锁,几度归来带月敲。”其子清顺治十四年举人黄道圭则留有题莲花山风光诗云:“峭壁翻岚屺海东,芙蕖带日插浮空。翠垂玉井千层绿,彩映流霞万朵红。湛露遥擎霄汉外,琼浆回酌碧角中。更看迟雨凌波驻,不类仙香染涧红。”父子诗联双璧,极具神韵,恰切地描绘了莲花庵的地理特点和优美景色。
    其后,莲花庵香火长盛不衰。从清至民国时期,历任主持有雪梨法师、能供禅师、丰都大师、承良法师等主持庵务。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时期,为避开国民党第4军副师长余汉谋部的围剿,红四师师长徐向前、党代表刘校阁率领的三四百名战士曾撤退至庵中隐藏。因此飞瓦庵一度又成为红军和当地游击队坚持革命斗争的宿营地。至2004年,有来自昆仑山和的五位和尚驻锡于此,其中有一位来自五台山的法师在棚屋里闭关修练了一年。前几年,一支来自香港的旅游登山队来到飞瓦庵,其中一位驴友在庵旁厕所方便,见到里面嗡嗡地飞着一群苍蝇,很感诧异:怎么在这样高海拔的地方,还会有苍蝇?但仔细辨认后更感诧异出来跟同伴说:厕所里有一奇景,在里面嗡嗡飞的不是让人讨厌的苍蝇,而是蜜蜂。之后竟成为飞瓦寺里的笑谈……
    我们边吃咸茶边听香客们讲述飞瓦寺的故事。在这样放松的环境下,身体的疲倦很快就消除。我们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到寺庙四周走一走、看一看,想寻找古代传说中的名胜,首选当然是飞瓦古寺遗址。在僧人的指引下,我们一行来到靠坡一座由山坑石垒成墙基的古寺庙,这就是闻名粤东地区的飞瓦古庵。庵为两进五间过带附厝。大门门楣挂有木刻旧匾额曰:“莲花庵”。从大门进去,第一进厅堂和左右两侧附厝,均是坑石垒成的裸露墙壁和茅草盖顶的僧舍。第二进主殿已经重建,殿址似一座戏台。台面距庵址地面高出一米,上面案桌供有菩萨佛像。两侧附厝犹是残垣断壁,里面爬满牵牛花等植物。整座建筑遗址面积约500多平方米。这座利用坑石自然形态层层垒叠、不用灰壳粉混合土咬缝的古庵墙壁,颇具古代当地山民高超的建筑艺术特色,竟能经受住山风的吹袭。墙壁古朴粗犷,野性中透着凹凸美感,这种极具原始自然形态的建筑,是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吕烈医生下山之后犹念念不忘,翌年又与我们登上莲花山顶,特地来到古庵遗址,双手叉臂仰身倚靠在墙壁上,留下了几帧颇具神采的个人影照。
    此时,我最想寻访的是姚敬辞官后在庵寺附近读书隐居的山谷,想去看一看当年姚敬居住的寮屋。因此我问询了庙里和尚和香客,但据所言,“书房窝”的去向离庙尚有1里地,路不好走。并云:姚敬隐居的寮屋已倒塌,只剩下残垣。同伴身体均感到脚腿酸胀疲倦,都不想去“书房窝”。我只好打消此念,留待他日再去拜访这位海丰先贤。此时又有部分同伴提议继续攀登莲花山主峰。但当地的老乡说从飞瓦庵登莲花山顶,按你们的年龄和体力,大概要2个多小时。因此提议很快就遭到大多数驴友的否决而作罢。这时,恰好住持一山法师在老庵中刚给一部分上山的香客做完法事,回到接待香客的寮屋,在门口处向我们双手合十顶礼问好。我于是向一山法师道明来意,双方站在门口热烈地交谈起来。众位文友见我跟一山谈话也围拢上来。我对一山提出关于莲花古寺保存问题:“法师,我们不畏艰苦跋涉登上高山,为的是看一看古代先贤遗留下来的莲花古庵,见识飞瓦寺的历史文化,以及亲身体验莲花山的壮丽风光。强调大家上山就是要看看明清时期的古寺,而不是看高敞宽大的新殿。如果是看佛殿的话就到山下的鸡鸣寺看就可以了。”接着,同来的驴友都表达了一致的意见;希望一山法师将来在建设新殿时,千万要保留旧的莲花古寺风貌。虽然古寺现划属惠东管辖,但古寺维持着海丰人民一种挥之不去的怀古感情,缠绕着海丰人民一种浓厚的人文情结。我们的世界不缺乏现代科技文明的精彩,但唯独缺少一种来自远古的精神传承与信念支撑的力量。如果要重修,尽量做到修旧如旧,保持旧的庵寺风格,传承古文化积淀;这样才能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拜佛。一山大师是一位知书明理又了解古寺文物作用的高僧,知道到古文化遗址的重要历史作用,当场答应了大家的要求。他说:“阿弥陀佛!老衲尊重诸位施主的意见,将来重修时尽量做到修旧如旧,保护古文化遗址。”
    临走时,我们走进寺后浓荫蔽天的树林,发现四周生长着几百多株沉香树(又称白木香树),俗称香仔树。树高达到10m-40m,胸径达30cm-90cm。白木香树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常绿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此时正当开花时节,花香沁人心脾。据说,整座莲花山的丛林中长着5万多株白木香树。每年香农都要上山砍掉一定数额的白木香树,留下半节树桩让其分泌树液凝聚树脂。由于沉香树干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与树木薄壁细胞贮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香脂。凝聚的树脂越多,其品质也越好。翌年香农再次上山,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阴干,这就是贵重的中药材沉香。沉香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下午1时50分,我们结束了莲花古庵的探秘之旅,恋恋难舍地向一山法师道别,挥手向飞瓦寺致意。当我回首拿起相机再次拍摄白云缭绕下莲花山巍峨主峰、拍摄古色斑驳的莲花古寺时,一股难于言表的情绪涌上心头,眼眶不由得潮湿起来。经过这次艰难的深山跋涉,我们不仅在相机留下飞瓦寺的神秘倩影,而且在心里也深深地刻下这次徒步穿行古道朝拜圣地的印象。(初稿)
     
  3. 达空师傅老家湖北,曾在广东潮州开元寺(佛学院)进修
    --- 神秀 慧能 :D:ee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