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在经济学中的历史和地位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started by hylt, Jul 18, 2004.

  1. 一、引言
    金融学科向何处发展,这是近年来金融研究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凝聚着我国金融学界前辈们心血的金融学科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力面前似乎缺少吸引力,金融学科的边界正在拓展,而且新兴的金融研究领域似乎有向传统金融学“叫板”的趋势。
    金融学界同仁当然已经意识到这种冲击,并且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不仅有关单位(如西南财经大学)为此组织了大型的专题研讨会,教育部还在“面向21世纪教材”建设过程中组织了专门的课题组,通过研讨、出国交流等方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无疑,这些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并必将对我国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工作都没有能为我国金融学科和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找到合适的位置,也并没有能妥善地解决我国金融学科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金融学科究竟将走向何处,答案并不明朗。本文作为笔者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对该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也可看作是对这一讨论的参与。
    二、当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
    金融本身是一个界定并不明确的概念。如果从英文“Finance”来看,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指金融,也指财政 ,还可以是财务。这种现象也正是目前理论界对金融的研究范围界定产生纷争的原因之一。
    在传统意义上,我国理论界所使用的金融概念主要是指货币资金融通的理论与实践,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货币、信用与银行三大块,这也是传统的金融学教材中所包含的主体内容。从实际的教学与研究实践来看,金融学专业的主要对象是货币经济学(包含货币起源、职能,货币供求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操作)、金融机构及其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的运作和管理,包括银行的计划、财务、人事等方面)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多强调金融市场的功能性因素,忽视其对微观主体如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的作用)。
    而根据美国著名金融学家斯蒂芬·A·罗斯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撰写的《金融》辞条,“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当债务首次交易时刻,资本市场和金融学科便产生了。”罗斯在该辞条中共讨论了四个主要题目:一是有效市场,这也是第一个成熟为科学的金融领域;其次是收益和风险这一对问题(trade-off),这必然导致期权定价理论和对无套利情况下有关替代品定价的主要直觉,无套利原则适用于把金融的主要分支领域联结起来(第三个部分)。第四部分是考察从作为无套利的结果的很成熟形式到现代的探索物的公司金融。这些讨论实际上代表了西方普遍接受的现代金融学的核心概念。
    无独有偶,在N·H·哈坎森(Nils H. Hakansson)所撰写的《金融市场》辞条中,他指出:“所谓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债券、选择买卖权和保险合同等金融证券市场。不确定性经济学是支撑这种进展的主要基石和框架,它本身处于初创时期。广义上,金融经济学指的是不确定性经济学带来的新焦点、新活动和新融合的结果。在这个分支学科中,各种各样的金融市场模型占据着中心位置。”
    这些权威性论述为我们对照中西方对金融的不同理解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参照体系。可以看出,当代西方学术界对金融的理解主要是将其作为微观经济学层面的一个部分,其理论基础是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 ,其核心方法是以无套利机会(No-arbitrage opportunities)为核心的均衡方法,而其应用背景则是金融市场发高度发展和经济主体对工具定价和资产组合与分解技术的迫切需求。我国理论界对金融的理解和界定与西方学术界对金融的界定有着较大的差别,这无疑对相关的学术交流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客观地说,中西对金融学研究对象和范围在理解上的差异,主要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因为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前,我国几乎没有金融市场的概念,与货币资金相关的机构就是银行,甚至就是一家银行。在这种背景下,当然不可能产生与西方相对应的金融概念。而由于传统金融研究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与现代金融研究的要求差别较大,这些智力资源都属于高度专用性的资源,从而其投入已构成金融研究现代化的“沉没成本”,从而加大了研究内容和方法转轨的难度,使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和方法的引入遇到不小的阻力。
    然而,金融市场高速发展的现实持续地提醒我们,将金融的研究范围界定在货币银行的框架内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也不利于中国金融学科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看准学科发展的真正趋势,检讨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成败得失,将这一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核心”性学科推向前进。
    三、我国金融学科的现状与布局
    由于对金融学科范畴的争论已有时日,不少有识之士都已对我国金融学科的现状与布局进行了分析。如张亦春等人(2000)对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现状所作的分析就非常中肯,我们也曾对上海市高校的金融学科教育进行过专题调查(戴晓凤、罗斌、贺学会,1999)。我们发现,我国金融学科教育除了存在一些与其它专业共有的体制性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学科归属和界定的不清所带来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极大的差异性。如下文所示,这些问题已对我国金融学科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将我国传统金融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划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货币经济学。主要研究货币的起源、本质、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政策原理、政策操作等方面。
    (2)金融机构管理。主要研究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战略与日常经营管理。从业务范围上看,包括存放汇业务的管理;从组织特性看,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3)投资学与金融经济学。这主要是1990年代以来开拓的新兴领域,主要是为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从西方引进而来。教授与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金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投资学中的应用、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基本的投资策略。
    (4)风险管理与保险。主要研究保险业运作规则、保险精算方法以及保险公司的管理。
    我国学术界认同的金融概念包括以上这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很多研究者都将力量分散于这几个方面,而金融专业的学生也都必须接受以上几个方面的几乎所有教育。这种做法的一个默认前提是认为这些领域可以共享一套理论基础,从而将它们连接为一个共同理论基础之上的完整的知识结构。
    然而,事实是这些研究领域虽然都在某种意义上与“货币资金”的运动有关,但却各自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应该合理归口。否则,就会导致研究领域广泛而肤浅,研究不可能深入,而接受教育者也会成为一个面面俱到的“万金油”。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研究领域的巨大差异。
    (1)货币经济学应该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货币需求理论本身就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来宏观经济学争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主题,对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运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货币供给行为也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工具;国际收支与金融理论则是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基本主题。显然,没有宏观经济学基础,货币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都是无法想象的。
    (2)金融机构管理(银行管理)应该以管理学为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已经不再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或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们的业务活动往往与货币、信用有关,仅此而已,正如房地产企业也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一样。从公司的角度来研究金融机构的管理是金融机构研究的正道,有了管理学的基础,再充分认识到金融企业的特殊性,一个既符合市场经济惯例、又不违背金融机构运作规则的管理方案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企业家”(Entrepreneur)意义上的银行家也才会出现。
    (3)金融经济学(相应地,投资学)是以不确定性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金融经济学主要处理的是风险条件下资产的定价和市场的效率理论,从理论上说,它是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为核心的;从方法上说,它必须基于对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离开了概率论和微观经济学基础,要理解金融工具的运行无异于缘木求鱼。
    (4)保险学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同样以微观经济理论和概率论等相关的数学方法为基础,而其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则依赖于保单设计与营销以及投资方法。当然,保险公司的管理与其它金融机构管理一样,应该以管理学原理为基础。
    没有彻底厘清上述差别,就必须带来一系列教学和研究方面的问题,正如我国金融学科领域已出现的,如学货币经济学的,宏观理论不扎实 ;学投资学和金融经济学的,缺少相应的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功底;学金融机构管理的,根本不熟悉管理学,也没有机会接触案便。这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正是促使笔者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结论与建议
    在现代金融理论家两次荣登诺奖宝座后,有人称现代金融科学方法的引入为“金融革命”,甚至说“经济学终将为金融学所替代”(汪丁丁,1997)。这些言语虽然不无偏激,但无疑道出了金融学科发展的真实趋势。
    金融学科发展的趋势已经明朗,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先进研究经验大可“拿来”为我所用。在这种情况下,无谓的争论只会导致无谓的效率损失。是该结束争论的时候了。
    笔者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
    (1)为促进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国际交流,应尽快找到可行的方案与国际学术惯例接轨。这就牵涉到对金融学科的重新界定。前引罗斯(1996)所写的“金融”辞条无疑是我们接近国际惯例的最方便的途径。事实上,这些惯例,我们翻开任何一本《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等杂志都能够感受到。
    (2)合理界定学科属性。由于按照上述思路,“金融”概念的专有权已经交给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其它各相应的方向也应该找到合理的归属。笔者认为,货币经济学当然应该成为理论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研究方向;金融机构管理则应该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方向,且应以案例教学为特征;金融学(狭义)则根据国际惯例,包括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和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s)两个部分,强化其微观经济学和数理基础;保险学由于其特殊性,暂应保留作独立方向。
    有了以上这些界定,我们就可以对上述各教学和研究方向的人员进行相应的配置,并为各方向的学生设计结构合理、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戴晓凤、罗斌、贺学会,1999:《金融专业如何面向21世纪——对上海市几所高校的调查》,湖南财经学院工作论文。
    哈坎森,N·H(Nils H. Hakansson),1996:《金融市场》,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伊特韦尔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罗斯,斯蒂芬·A,1996:《金融》,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伊特韦尔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宋逢明,1997:《金融科学的工程化》,载《金融研究》第7期。
    汪丁丁,1997:《回顾“金融革命”》,载《经济研究》第12期。
    张亦春等,2000:《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