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萨埵除障法

Discussion in 'Thoughts and Love' started by saxotrader, Nov 19, 2009.

  1. 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五明佛学院 达真堪布上师开示

    [​IMG]



    :)金刚萨埵除障法


    四川省色达县喇荣五明佛学院是大密乘虹光身静处,位于康区境内。历史上共有七种无误金艺刚授记对其作预言。此地曾被护法神赞誉为“成就四业之圣地”。因此,持明者德将多吉于一八八零年在此兴建佛学院,树立宁玛(前译)派讲修法幢。有数十人曾在此成就虹光身。
    一九八零年,法王晋美彭措吉祥贤在第一世敦主仁波切的修行地---色达喇荣、即大密乘虹光身静处,创建了修学不偏佛法的大学院。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五日,十世班禅大师亲自致函色达县人民政府,批准学院正式成立,并赐给学院亲笔题写的“喇荣五明佛学院”之匾牌(藏文)。赵朴初会长也为学院亲笔题写了院名(汉文)。学院的课程设置分显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大部分。显教又设有戒律、因明、俱舍、中观和般若等,密教有设有续部经典、各类加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和窍诀等。共同文化课设有声明、医方明、藏文等内容。
    学院现有藏族常住四千多人,汉族常住僧尼两百余人,汉族常住居士与国外学法者一百余人。这些国内外的学生,皆是自愿来到这远离内地、平均海拔四千多米,气候寒冷、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的雪域,学习修行精深博大的藏传佛教。十六年来,学院培养出一百五十多名高中级人才,他们在多康等地创办道场并在纽约、香港等地建立喇荣显密中心,为继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佛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该院以戒律严格,艰苦修行树立宁玛讲修法幢而著称,是享誉中外的大圆满讲修学院。该学院在人数上,在师资与教学质量上都堪称一流水平。一九九三年,纽约世界报等报刊称该院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这是名符其实的。 经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传授大圆满的弟子中,已有出现成就虹身者,逝后肉体缩小者以及出现续部所说的虹光,身响等标志者,和得中阴成就者……
    早在二百多年前,大成就者多珠根桑银彭在《未来预言》中写道:“色达当天喇沟处,乌金化身名晋美,赐给四众菩萨徒,显密正法如明日利生事业高如山,清净徒众遍十方,结缘其者生极乐”。这里的“色”指色达,“阿”指学院左边的啊拉神山,“当”指学院右边的当金神山,“天”指学院前边的树天女神山,“喇沟”指树天女神居住的喇荣沟。此预言受记了法王的名号眷属地址、事业;特别是凡与法王结缘的信众,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是受记中所说的宏伟的利生事业如今正在广大,深入人心。让我们共同祝愿:无垢正法,永久住世。
    五明佛学院最佳旅游季节
    气候特点: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长冬无夏,昼夜温差大,年均温度0.0℃,最高温度23.7℃,最低温度-36.6℃,年降水量651.4毫米,无霜期18天,有时甚至没有无霜期。年日照数2451小时。
    交通
    寿灵寺招待所有一辆白色的六人座经常往返五明佛学院的,坐这辆车去,就可以免检直上佛学院.
    美食
    饮食上除正宗川菜外兼营藏族风味,如酥油茶、油条、酸奶、三合一、砣砣肉等
     
    luyita likes this.
  2. 喇榮五明佛學院考察記
    ◎崔保新
    世界最大的佛學城

    色達縣是全國十大貧困縣之一。色達的漢意為金色的壩子,全縣約有三萬人,縣城就建在一個壩子裡。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建在距縣城十餘公里的山溝裡,平均海拔3800米。喇榮五明佛學院在高峰時期,曾 匯聚了三萬高僧和學子,數量超過縣城五六倍。一個全國有名的貧困縣,為甚麼能建一所世界最大的佛學院?當你看到這個事實時,你祇能用佛法不可思議來解釋。

    網上的文章說,喇榮五明佛學院在一條山溝裡,此話祇說對了一半。嚴格地說,沿著喇榮溝上行,先見到六七座白黃斑駁的靈塔,繼而是橫跨公路的彩門,藍底的門眉上寫著一排金色的大字。那秀中帶慧的字體,出自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之手。喇榮五明佛學院是很有來頭的。八十年代初,晉美彭措法王帶二十幾個弟子在荒涼的喇榮溝中開闢道場。一九八五年,第十世班禪大師親訪喇榮,要求辦成一座正規的藏傳佛教的佛學院,並請趙樸初會長題寫院名。三力合一力,不久,喇榮五明佛學院因道風古樸、高僧雲集、戒修嚴明而聲名鵲起,蜚聲海內外。

    據實地觀察,與亞青寺相比,喇榮是山城,亞青寺是水城,這裡依山而興,那裡傍水而旺。喇榮五明佛學院不僅如人所說,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學城,同時也是世界上花費最少的大學,條件最艱苦的大學,它所以?聚了三萬佛子和信眾,原因是在這裡可以學到世界上最高的智慧。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外,辦大學國家是要花錢的。而在喇榮溝中創辦的這所大學,不要國家一分錢,祇是借助了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的東風,在不到二十年內,不僅吸納了藏漢兩地的僧眾,而且走過了許多大學一百年也未達到的規模,其背後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其經驗值得認真總結。

    我所以對喇榮是溝的說法持異議,是因為站在高處俯瞰,五座旋鈕在一起山峰,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這就是喇榮的殊勝之處。蓮花的中心是方圓半公里的谷地,谷地的中心是一尊巨大的金色雕塑金翅鳥,這是晉美彭措法王的化身。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谷地的所有空間和五座山峰上,都建滿了赭紅色的藏式小屋,從山腳下公路起,一直密密匝匝爬到山頂。由於視差,平行看,仿佛小屋一座貼著一座,密不透風,祇有逐級爬上臺階,走進小巷,才發現小屋有規律的建在一層層高臺上,每間小屋前,都有一個用木柵欄圍起的小院。屋與屋之間道路極窄,兩人相遇,要側身而過。幾乎所有的小屋都面對谷地,面對那隻金翅鳥。這是我對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宏觀觀察。

    僧侶生活一瞥

    要體察入微,還需走進小屋一看究竟。由於所有的小屋都朝向谷地,肉眼祇能觀其長,不能視其寬,祇有走進小屋,才能知其狹促。我一連在不同地點看了三處小屋,結構大同小異,看來有發展商參與其中,統一規劃建築了小屋,作為商品出售,可以說體現了眾生平等的原則。但在赭紅色小木屋之間,也夾雜了為數不多的磚混結構的白色洋房,塑鋼窗戶,空調壓縮機、電視天線暴露在外面,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迄今,仍搞不懂洋房主人的真實意圖:是到此顯示財富?這裡都是放下財富的修行人。是到這裡休閒度假?這裡海拔近4000米,空氣稀薄,連樹木也無法成活。是住在這裡修行?不修身,不放下所謂的肉體舒服,吃所謂的苦,何以修心?是到這裡學佛求法?一住進這座與眾不同的豪華之所,可以說還不願脫離世俗,不願割捨世俗,與佛相去甚遠了。

    據我在屋內目測,這些小木屋大概是3.5米×2米的空間結構,減去牆體佔的空間,總面積不超過6平方米,大約是柴房2平米,經房兼臥室4平米。經房中佛龕、書架、小桌佔去一些地方,僧人祇有睡對角才能伸直雙腿。經房嘛,就是念經打坐的,對於修行精進之人,睡覺就是偷懶,就是成佛途中的魔障。是每天舒舒服服地酣睡而最終墮入輪迴,還是不倒單日夜精修而解脫生死?僧人們當然會選擇後者。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往往懸於一呼一吸之間。要想擺脫六道輪迴,來生不做牛馬,哪有時間睡覺呢?

    在一個外出雲遊法師的小木屋裡,我坐在窗邊,屁股下是草綠色軍褥,再下邊是塑膠防潮墊,旁邊是一件棉質軍大衣,屋裡的一切都是普通的、適用的、簡單的,毫無鋪張之意。視窗下,也祇能容我一人而坐。我心裡盤算,今晚兩人如何睡呢?一人睡,一人祇好枯坐一晚了。再看看身下的被褥,不疊也不洗,哪有甚麼衛生的概念呢。

    下面介紹一下啦榮溝裡僧人的用水問題。喇榮五明佛學院在山裡,不臨河,二三萬人用水,全憑泉眼長流不斷的山泉水。水是生命之本。正是這些泉水,才能在大山裡聚集起這麼多修行人,這又是喇榮溝的殊勝之處。喇榮溝的泉眼有限,但修行人不斷增加,水的供需便出現茅盾。喇榮溝裡沒有自來水裝置,不像城裡人用水手到水來。無論春夏秋冬,汲水、運水,都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對於住在高山上或離泉眼遠的僧人,挑一擔水上山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節水便成了僧人們的自覺行動。僧人用水少,一是幾個月不洗澡,二是公廁在外,沒有抽水馬桶。用水僅限於飲用、煮飯、洗漱,衣服也不常洗。喇榮賓館在山上,用水很貴,因為運水要付出勞動和成本,這也符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價值規律也在喇榮溝起著作用。有人二○○○年在喇榮花1200元買的一座小木屋,現在已增殖到三萬了。

    說到上公廁,春夏還好,秋冬卻讓人不寒而慄。在北方農村生活過的人,深知在零下20-30度時起夜的滋味兒。清晨,被尿憋醒,不得不從熱被窩中爬起來,穿上冰冷的棉衣褲,穿好襪子和鞋,甚至戴上帽子和手套,一推門,冷風撲面而來,踩著吱呀作響的積雪,披著一輪殘月寒光,瑟瑟發抖的在寒風中行走十分鐘,一去一回,早已了無睡意。所以,北方冬季在外邊解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僧人也是人,凡肉體均知冷暖,生理之事必須面對。如果拿生理之事做修行功課,肉體痛苦也許會產生精神上的快樂,物質可以轉化成精神嘛!

    在現實生活中,世俗之人總是千方百計創造條件讓肉體舒服一些;修行的僧人則是讓肉體適應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城裡人每天關注肉體各項生理指標的變化,僧人每天起早貪黑通過折磨肉體修煉自己的精神。如此一來,俗人常常叫苦,乃由身體不適帶來的精神之苦;僧人常常消苦,通過修行消除了心靈之苦。反思我們講究住賓館、吃大餐,再看看僧人簡單樸實的生活,真是人生目標不同、路徑不同,生活方式和態度就不同。(待續)■
     
  3. 关注。。。。

    与其现在为名利奔波困顿,还不如大彻大悟求佛算了。。。
     
  4. 多谢善知识,这张唐卡非常漂亮,收藏了!
     
  5. 五明佛学院
     
  6. 佛学院 坛城
     
  7. 佛教要比其他宗教更依赖于僧 侣。基督教、伊斯兰、犹太教等都有其宗教的唯一经典(圣经、古兰经等),信仰 者可以通过对经典的研读直接面对其宗教的神与教义。对那些宗教,僧侣有重要作 用,但不是离开僧侣就完全无法与其神和教义沟通。例如基督教的圣经,两千年就 那一本,一代一代往下传,每代基督徒从小读起,活到老读到老,加上以故事为载 体的写法,文字相对平易,一辈子读它,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比较深入的认识,由此 实现与上帝或基本教义的直接沟通。

      佛教没有那种最高的和唯一的经典,而是由众多经典组成一个庞大的教义体系 ,浩瀚如海,博大精深,加上文字难懂,思辨玄奥,充满了“悟”或“机锋”一类 难把握的内容,又分成众多门派,各有独自的典籍学说,纷纭庞杂,即便是穷尽毕 生,也未必能通彻全貌,普通信众更是没有可能凭自己的能力与精力去掌握。因此 佛教始终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二元状态——一元是象牙塔中极高理性的哲学(佛法) 境界,另一元则是大众层面的普遍迷信及根植迷信的虔诚,而能够把这相互分离的 二元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其相互沟通并包容在佛教完整体系内的,唯有依赖佛教的 僧侣。

      佛教僧侣通过世代传承的教育体系和毕生研修的自我努力,具有把握佛教哲学 一元的能力,同时他们又直接面对信众的一元。僧侣的工作是既要守护和发展佛法 ,又要以佛法对大众进行教化,把佛教的深奥哲学变成大众的日常行为。从这个角 度来说,僧侣是架在佛教二元之间的桥梁。佛法只有通过僧侣才能抵达人世,而信 众只有通过僧侣才能认识佛法。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僧侣,也就等于没有佛教。佛 教所称的“三宝”——佛、法、僧之所以缺一不可,道理就在这里。再好的“佛” 和“法”,没有能够将其带给信众的僧人,就如同空中楼阁,与人世间无法相关。
     
  8. 作者是研究比较宗教学的。
     
  9. 很失败的一句话,一下子让我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10. "王"一个敏感人物

    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11. 嗡班扎萨垛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