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经济学人》 中英文双语阅读

Discussion in 'Quantum and Mind' started by weijian, Aug 21, 2009.

  1. An apparent rise in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labourers working overseas
    中国海外劳工遭袭明显增多
    Overseas and under siege
    困居海外
    参考:http://www.ecosky.cn/post/20090815256.html


    以下是该杂志的评论
    《经济学人》的腔调

    □许知远
      生于美国的亨利·詹姆斯,与T·S·艾略特都因为受不了本国在文化上的粗俗,最终移居英国。而对于那些标榜自我品位的今日美国人来说,除了一如既往地对传统欧洲表示敬仰外,还可以加上一条“我的观点来自于《经济学人》” ,这同样也适合于这个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精英们。
      对于这些商业、政治、文化各领域的权贵们来说,《时代》、《新闻周刊》、《财富》、《福布斯》这样的典型美国新闻杂志,尽管拥有傲人的发行量,却无处不流露着大众文化的粗鄙,它们不仅过于沉迷于事实的陈述,更被美国式的好大喜功支配着,看待问题缺乏超然态度。 
      带有浓重英国腔调的《经济学人》则被一种扑面而来的从容感围绕着。它排斥刻意的设计感,拒绝使用大幅、彩色的图片,文字的精炼准确与思想的深度力度,是其唯一试图突出的。每周四,这本全球发行的新闻评论杂志用其刻意追求的、坚定而优雅的语调,阐述其编辑对一周来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的深入分析。
      “它(《经济学人》)的口气仿佛是牛津联合会”,美国杰出编辑詹姆斯· 法罗斯对此评价道,“它将自己推向一个过分自信与优越感的位置上,似乎羞于仅仅表达新闻事实。”而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雷,为了表现对《新闻周刊》专栏作家罗伯特·萨缪尔森的不屑,致信给该刊编辑说:“我拒绝从《新闻周刊》获取经济新闻,我读《经济学人》————它在伦敦出版。”而普遍的读者则一致承认,《经济学人》绝对讲究写作。
      对于这本为倡导自由贸易而于1843年创办的杂志来讲,公然宣称的精英意识、能者统治的姿态是其取胜的关键。即使该刊编辑并非全部是“牛津腔调” ,但任何版面的编辑定然是该领域的权威人物。为了保持杂志整体意见的一致性,该刊坚持集体匿名制————这项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准则,无形中产生了令人惊异的敬畏感。你可以忽略某位编辑的个人偏见,但你不能忽略《经济学人》的集体智商。这种传统也正好似在牛津大学中,所有人(当然聪明非凡)都被简单地称作“先生(Mister)”。
       编辑们相信,他们的读者应该是那些受过优良的绅士教养的精英人士。除了手中握有金钱与权力,他们还关心世界和平、非洲的饥荒、全球化进程,深觉肩负使命感;同时,他们还要理解迷人的科学发现、门德尔松的音乐,对于严肃书籍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他们是智力生活的迷恋者,是坚定的世界主义者。《经济学人》趣味的广泛性与深入性令同行黯然失色,其专门设有“书籍与艺术 ”重要栏目,对小说、诗歌、历史、博物馆、现代绘画、歌剧进行评论,以彰显其编辑与读者的趣味高雅,而不同于一般商业杂志。
      对于读者来讲,《经济学人》的价格是惊人的。125美元的年订费,暗示了这本杂志并非为大众服务。而这个价格的关键意义是,正如经济学家报业集团总裁斯卡丹诺所言:“即使我们卖不出任何广告,我们仍可靠发行赢利。”在媒体对广告客户具有压倒性依赖的时代,《经济学人》从容镇定地摆脱了任何可能破坏“编辑独立原则”的市场压力。
      “编辑独立是《经济学人》的核心”————该杂志这样傲然宣称。在制度上该杂志母公司禁止任何个人或组织拥有绝对控股权。《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说,《经济学人》提供世界上最稳定的新闻工作。作为编辑,只有“三人理事会” 有权雇佣或解雇你,因为与公司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这个理事会被确保赋有绝对独立权。
      这股趾高气扬的“牛津腔调”当然也会遭受怀疑。曾任该杂志“美国编辑” 的迈克尔·金斯利说,该杂志在全球不过60名全职记者,新闻来源很大一部分要依靠线人(stringer)。这些业余新闻爱好者能够向编辑们提供准确的来源吗?该杂志像其他媒体一样,会在非本国问题上犯一些简单粗暴化的错误。金斯利说:“《经济学人》总是给人这种感觉————我已经明白事件的重点了:‘问题很简单,但接下来的三个步骤极关键’。”但如何进行下去,该杂志似乎就缺乏兴趣与能力了。
      这种指责显然有些苛刻,金斯利显然按照圣人的标准去要求《经济学人》的编辑们。不过他自己也承认,在该杂志任职的经历,为其个人增添了光彩——— —在《经济学人》工作,给人一种过分的荣耀感。
      不管怎样,《经济学人》部分减弱了美国媒体文化的影响。当然,像我最初提到的,它还给了我们某种虚荣感。J·M·凯恩斯或许是一位典型的《经济学人》的撰稿人与读者,毕业于剑桥,参与挽救即将崩溃的世界经济,与爱因斯坦、萧伯纳保持通信,拥有简洁、明快、典雅的写作风格,有一双修长而优雅的手 ……
      与J·M·凯恩斯为伍的感觉实在良好。
     
  2. 凯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