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y ! Memory ! 某菜鸟2001年的记忆学习法

Discussion in 'Quantum and Mind' started by kuhasu, Jul 26, 2009.

  1. Memory ! Memory !

    1、诵读法vs观察法
    大声诵读几遍,之后再进行复述的背诵方法叫做诵读法。此法是用于死记硬背之定理、概念、法律条文、政策条款。其特点是记忆准确,抗干扰性强;但速度慢、效率提高困难。因此,此法只适合最长到简答题的文字的背诵。但由于其能以声音刺激大脑神经,进行英语词组、习语、句子的效果是十分好的。
    观其形,品其脉。是观察法的特点。只是看几遍,是无法真正记住整个资料的,只有找出其脉络,才能再用时运筹帷幄。适合于问答题、材料分析、案例等题型。关键在于:知道WHY。要从表面看到其本质,再按标准答案的思路,补足自己脑中的思维盲点。实际上,观察法才是智慧的体现!

    2、集中你的注意力
    当你集中注意力时,你所感知的时间会变慢;再不集中注意力时,感知的时间会变快。你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在快乐时,日子总过的特别快。
    随着感知时间变慢,你的行为和大脑运算速度实际上是提升了的,尽管你又是感觉好像自己的反应慢了。(看过蜘蛛侠么,和那个意思一样)由是你在考试时,全神贯注做完题后,你有没有过觉得应该过了很长时间、但手表上的时间才过了五分钟,这样的感觉?如果没有过,那就去感受一下吧!请注意:当你满脑子全想着如何集中注意力或“我要集中注意力”时,你的注意力已经分散了;最好的方法是,抛开其他,只想你想干的事。
    经过训练,你会灵活的控制你的注意力,提升你行为和思维的效率。这全依赖于你平时有意识的自我锻炼。
    过一段时间,你会意识到你思维的优势,运用这些你与生俱来的优势,而不要学习你不具备的他人的优势,你才能使自己不断提升。

    3、背几遍?
    不幸的是,人们只是大肆宣扬艾宾豪斯记忆曲线,这也是万幸。认知科学表明,在5次记忆以下,虚假记忆会上升;5次以上,虚假记忆下降。通常认为过7遍是最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越背越糊涂的原因了。实际上,用眼不经意扫一遍,又是也算是复习一遍。所以不必刻意要求,关键在于:想想:为什么(why)?
     
    tree, yangyutj and samphils like this.
  2. 评论:以上方法用了2年还不使用多维思维进行容量扩充来提高知识摄取速度,会一直在慢速区徘徊。
     
  3. 谢谢ku大!翻看老帖子总能获益良多!
     
  4. 求,怎么训练灵活控制你的注意力。

    好像我有注意力缺乏症,不知道是不是被忽悠了。
     
  5. Last edited: Apr 30, 2016
  6. 看过别人写的一个东西,与思维的扩容有一点关系。
    起初,体会自己的头脑对什么东西感到“惊奇”和“有兴趣”(我觉得都属于激情和感性),可以帮助定位自己的天赋。
    但是深入之后,无动于衷的纯粹理性态度,更有利于以最低的成本,掌握最多的现有成果。

    -----------------------------------------------------------------------
    原帖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486772026/
    信息,知识和立场
    [​IMG] 秋水无涯 2015-03-04 18:03:57
    知识的进步何以是可能的?关于这个大问题,我有自己的一点小想法。
    将大脑视为一个信息储存器,没有证据表明今人的脑容量显著超过古人(比方说,有一个数量级以上的差距)。为了理解近世的知识爆炸,或许我们需要区分2种信息量:一个陈述所包含的物理信息量不等同于其知识信息量。
    陈述1:5=1^2+2^2
    陈述2(Fermat-Euler定理):任何形如4n+1的素数都可以表示为平方和。
    这2个陈述的物理信息量处于同一数量级,知识信息量却相差一个“维度”(有限v.s.可数)。记住Fermat-Euler定理,而不是5=1^2+2^2,13=2^2+3^2,……,将知识密度更大的陈述储存进大脑,我们就变得更聪明了一点。
    还可以引入第3种信息量。心理信息量衡量的是“惊奇”。它与知识信息量的关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十二三年前,第一次听说Fermat-Euler定理的我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冲击。今时今日,Fermat-Euler定理已不再令我感到惊诧莫名。我知道它是整体类域论的一部分,对我来说,它并不比以下陈述包含更多的心理信息:
    陈述3 :\frac{\pi}{4}=1-\frac{1}{3}+\frac{1}{5}-\cdots<1
    如果你不了解Dirichlet类数公式和Minkowski的Geometrie der Zahlen,或许你不会赞同我的意见。
    说得更一般些,在概率的知识论诠释中,心理信息量即相对信息熵。

    知识之外,也可以试着讨论一下观念和立场。
    元非老师一再推荐的Dogmatic Doesn’t Have To Mean Closed-Minded就采用了基于信息密度的论证。它只涉及绝对信息量。
    这篇《音位》稍复杂一点。不同语言在predictability(或者说信息熵)上的差异只是一个不那么贴切的metaphor. 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或许是,知道了Fermat-Euler定理之后,5=1^2+2^2,13=2^2+3^2,……这些陈述变得无趣了。它们的心理信息量缩小了。
    “狭隘”是经济的,但同时也伴随着乏味。大凡“思维术”者,皆属此类。阶级分析,辩证法,“阿姨学”,熟练掌握其一的人能够对几乎一切事物发表洋洋洒洒的见解——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也许有意义,也许无意义,却一定无法称之为参差多态。

    参差多态是不是一种被高估的价值?我说不好。
     
    Last edited: May 1,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