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7月TWS北京会议参会回顾 国债、商品、美股、金字塔......

Discussion in 'Interactive Brokers(盈透)' started by weijian, Jul 13, 2009.

  1. 新闻:
    《出口公司大半利润遭汇率吞噬 欧美投行推套保陷阱》
    http://news.hexun.com/2010-05-26/123799556.html
    为了回应这个新闻,分析新闻背后的事件原因及预防措施,郑强就写了篇文章,发表如下:

    套保 学费交得还不够?
    2010年05月27日 08:28 证券时报 郑 强
    http://sc.stock.cnfol.com/100527/123,1764,7763530,00.shtml

    在国内某些大型航空企业奇异期权套保折戟逐渐淡出视野的时候,又爆出国外投行向国内光伏、机电和纺织等企业兜售各类挂钩欧元下跌的“套期保值金融衍生品”。可悲的是,面对国际投行挖的套保陷阱,国内一些企业管理者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希望碰碰运气。

      在国内企业前赴后继交巨额“套保学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对于套保的认识是否还仅仅停留在幼儿园启蒙的阶段?是否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层面?

      套保,很有技术含量
      作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套保从来都被国际大型跨国企业所广泛运用。例如在国内被骂了无数次的所谓操纵国际粮价的ABCD四大粮商,套保贯穿其各种农产品经营始终。在美国,需要采用套保控制风险而没有套保的企业,是不能上市的。笔者认为,这是对投资者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国内一些企业认为只需要懂现货,不懂期货,一样可以做好套保。当国内期货市场尚不成熟的时候,简单买入卖出套保或许真的能够取得短期的成功。但是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后,会经常出现现货期货倒挂的情况,想套都套不上。去年国内棕榈油期货长期低于现货价格,套保即意味着亏损200-300元/吨。这种情况下,套保还是不套?怎么套?套了还能持续盈利,就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事实上,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传统的静态套保已不能满足企业规模扩张的需要。而要进行动态套保,就要编制套保头寸表,需要重新核对许多重要的生产指标,详细统计包括仓库、码头、车间等等环节的现货头寸,形成净头寸以评估企业每天所面临的风险状况。有时候还要将现货头寸折算成可套保头寸,需要对销售量进行预估,需要对大中客户进行信用评估,还要经常对套保策略进行微调,工作繁琐、复杂。

      套保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曾经有大型钢铁企业咨询笔者,用一年时间培养一个套保经理多不多?笔者回答:起码三年,而且这个人必须是期货天才,那种十年一遇的类型。一个好的风险管理经理,需要有丰富的现货、期货操作经验,需要有大资金掌控能力,需要能够在市场情况突变的时候进行快速调整的灵敏度,也需要有在逆境中坚持的勇气。三个词概括:发达的大脑、坚强的心脏、硕大的胆囊。

      很多人在倾家荡产以后都没有领悟期货交易的真谛。期货市场走势是混沌的随机,良好的趋势判断能力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而且期货市场很多东西都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很多错误必须亲自实践,才能认识到前人的每一个警句背后都是血淋淋的亏损。

      在那些过度竞争而经常不能完全套保的行业里,套保经理需要承担起整个企业盈亏的重任。可能只是2-3周套保交易的疏忽,就会导致企业全年亏损。套保是一把双刃剑。好的套保经理要能够把双刃剑变成青龙偃月刀,锋利的一面砍掉风险,另一面不太容易伤到自己。

      风险管理,没有免费的午餐

      国内绝大部分企业都对套保经理高额薪水感到头疼。笔者认为物有所值,爱用不用;不用,有你哭的时候。与同级别的管理者相比,套保经理不得不承担更多的重负。笔者熟知的某一铝厂套保经理,年薪10-15万左右,和其他高管差不多。但他在行情剧烈的时候,几乎每天都睡不着觉。因为担心自己的一个错误,可能就造成企业几千万的亏损。

      目前国内套保经理的工作是痛苦的,甚至有点折磨人。套保做得好、盈利多,是你应该做的份内工作;做得不好,就要打算卷铺盖走人。他们所面对的主要市场对手,除了同行,还有期货市场的基金经理和独立投资人。美国很多商品基金经理,年薪都远在40-50万美元以上。这个对阵形势,有点像骑着自行车去追赶法拉利,还要寄希望于法拉利半途抛锚。

      前几天看一个民营企业月薪5000元招聘套保经理,感觉有点像花5元人民币买一张盗版美国大片。 国内很多企业宁可花200万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做一个市场调研或者换一个LOGO,也不愿意花50-100万请套保咨询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不论是高薪聘请套保经理,还是聘用咨询公司,都是风险管理的正常成本。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面临套保时的迷茫,能不能通过支持国内套保咨询公司发展的方式解决呢?套用国内一句流行的基金销售广告“专家理财,确保收益”。“世界工厂”在随后的二十年中将向技术型和金融型过渡。巨额“套保学费”,能否带给我们一个新金融行业的涅槃?
    (本文作者是《操盘芝加哥》作者)
     
    Last edited by a moderator: Jun 4, 2010
  2. 补充:
    从“金融鸦片”看期权投资
    http://futures.hexun.com/2009-06-23/118917465.html
    和讯特约 2009年06月23日15:40
      作者:郑强 曾合著《操盘芝加哥》
    文章节选:
      工业生产中有爆炸或矿难等生产事故,我们追究责任、总结研究;在金融这个服务业领域,也有些生产事故,我们称作风险事件。近期国航、东航、中信泰富等在场外期权的巨额亏损,似乎又重新揭开了人们对于中航油、国储铜等事件尘封的记忆。一时间国内媒体及专家对于国际投行的“恶劣骗子行径”口诛笔伐不绝于耳。销售的这些金融衍生品有被媒体称作“金融鸦片”。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和总结也将有所差异。我们也可以从消费者投资者的角度来学习、总结、受益。
      国内企业服下的“金融鸦片”,基本上都属于奇异期权的范畴。所谓奇异期权,是新型的期权,是比常规期权(标准的欧式或美式期权 )更复杂的衍生证券,比如执行价格不是确定,而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资产价格的期权,或是在期权有效期内如果资产价格超过一定界限,期权就作废。
      一般来说,奇异期权包括障碍期权、亚式期权、打包期权、回溯期权和复合期权等。其中障碍期权在此次“期权门”中上镜率比较高。例如,导致中信泰富亏损的主要衍生产品是“含敲出(Knock Out)障碍期权及看跌期权的澳元/美元累计远期合约”,以及更复杂的“含敲出障碍期权及看跌期权的欧元-澳元/美元双外汇累计远期合约”。
      由于敲出障碍条款的存在,使得中信泰富在澳元高于0.87美元/澳元的行权价格时利润空间受到限制,据说利润最多只能达到4亿多港元。换个角度来说,作为对手的投行,其最大风险可能也就是4亿多港元。而中信泰富由于没有敲出条款的保护,相反还受到累计期权条款的约束,即使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也不得不继续增加投入扩大亏损。在这个交易中,敲出障碍条款是造成投行和中信泰富风险收益比不对称的重要因素。
      另外一个容易造成亏损无限放大的就是累计期权条款。例如根据08年10月27日发布的公告,香港上市公司宝利达资产与同集团的九龙建业因为投资累计期权失败,共亏损48亿港元,恰好等于24日停牌前两家公司的总市值。
      累计期权合约设有“取消价”(英文:Knock Out Price) 及“行使价”(英文:Strike Price),而行使价通常比签约时的市价有折让。合约生效后,当挂钩资产的市价在取消价及行使价之间,投资者可定时以行使价从庄家买入指定数量的资产。当挂钩资产的市价高于取消价时,合约便终止,投资者不能再以折让价买入资产。可是当该挂钩资产的市价低于行使价时,投资者便须定时用行使价买入双倍、甚至四倍数量的资产,直至合约完结为止。
      累计期权,英语名称Accumulator,有时候也被戏称为“I will kill you later”,也就是“稍后我会杀了你”, 读音接近。累计买入期权的买方即使在前期已经出现了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也不能止损离场。也就是在市场情况已经明显不利的情况下,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有些人说销售到中国的“金融鸦片”在美国无人问津,我基本上同意这种说法。由于障碍期权、累计期权条款,违背了“让利润充分增长,把损失限于小额”的投资基本原则。尤其是在不利的市场状态下,不能快速止损,更是证券交易的大忌。止损是证券交易的基本原则,业内有一句俗语:“没有做死的,只有扛死的。”资深的商品等衍生品投资者都知道,在亏损的时候不断加码会犯下低级愚蠢的错误,它会让投机者以最快的速度破产。
      既然止损是资本交易游戏中的一条铁律,那么为什么在金融鸦片巨额合同签订的时候,没有买方止损条款?买方为什么没有提出止损的建议呢?

    (其余内容,请打开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