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家之言:高盛为什么厉害

Discussion in 'Bonds' started by joesan, May 11, 2009.

  1. Goldman makes money because they pay top dollar for inside information. They have informants planted in every aspect of government. There not the smartest, they simply pay the most for information. In other words they CHEAT.

    But they think that’s how you do business. Stab anyone and everyone in the back to get ahead. You won’t find to many outside of wall street that have respect for this firm. They have no morals or ethics.
     
  2. 投行都是这样很正常。招人他们也都喜欢找有些背景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3. http://www.shkonline.com/chi/news_reuters_content.jhtml?ID=2457419
    WSJ 股聞天下﹕高盛大摩﹐冰火兩重天 (道瓊斯 5月11日)

    摘要:
    銀行壓力測試為何對高盛要好過摩根士丹利﹖根據確定銀行資本需求的最壞假設﹐美國政府
    假定高盛今明兩年的利潤水平是其主要對手摩根士丹利的2.5倍。



    銀行壓力測試為何對高盛(Goldman Sachs)要好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根據確定銀行資本需求的最壞假設﹐美國政府假定高盛今明兩年的利潤水平是其主要對手摩
    根士丹利的2.5倍。

    美國財政部(Treasury)和銀行業監管機構稱﹐在此期間﹐除資本金外﹐高盛還將擁有185億美
    元的資源來彌補各種損失。該數據主要反映出一家銀行可實現的收益水平(不包括撥備和證
    券項目)。然而﹐美國政府對摩根士丹利的相同評估數字僅為71億美元。

    在銀行壓力測試結果於上週四公佈後﹐摩根士丹利通過發行普通股融資20億美元。如果政府
    之前針對摩根士丹利給出了更強的盈利能力評估﹐該公司或許也無需稀釋股東權益。

    JMP Securities的Michael Hecht問道﹐壓力測試的種種假設統統對高盛有利﹖他指出﹐政府
    對摩根士丹利71億美元的盈利能力預期較其對高盛的預期低了62%﹐但摩根士丹利過去五年實
    際公佈的淨收入水平卻平均只比高盛低22%。

    政府文件並沒有對上述巨大差距給出非常具體的解釋。人們希望壓力測試者沒有太過於關注
    高盛第一季度的強大優勢﹐因為當季摩根士丹利收入銳減68%﹐部分原因在於該行當時在努力
    控制風險。

    在這兩者之間﹐很少有人會質疑高盛的強者地位。美國政府對高盛的預期也許是正確的。然
    而﹐數據似乎引發了這樣一種猜疑﹕高盛也許比摩根士丹利更擅長通過投資高風險資產盈利
    。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們只好希望政府的判斷最好是正確的。

    -By Peter Eavis

    -0-

    版權所有(c)2009道瓊斯公司
     
  4. 高盛最近在玩恒指重磅股汇丰,目标当然是意在沛公。

    =======================================

    香港媒体报道,短短半年之内,汇控的经营状况,或许在高盛分析员眼中,可谓变化无限,从加入“确信沽售名单”,到被剔出名单,再将评级回升到“买入”,前后仅2个多月,在6份研究报告当中,高盛的目标价亦戏剧性地在两度下调后,3月中曾最低调至41元,其后又连番上调,直至昨日的最新目标价又升至84元,实在教人不禁要问,汇控在两个月内,真有这么大的变化吗?

      汇控已增发供股佣金

      值得关注的是,高盛是汇控大供股的主要包销商之一,除了2.75%的佣金外,汇控还根据股价表现等因素,额外向包销商支付0.5%佣金。高盛“唱好”汇控,又刚好是始于汇控展开供股程序前夕。汇控发言人昨日确认,已于本月初落实向全数包销商额外支付0.4%佣金,但没有说明高盛获支付的比率。

      到底是市场过于瞬息万变,还是大行透过报告,把股价“舞高弄低”以获益?这是很多市场人士的疑虑。中文大学财务学系副教授苏伟民坦言,上述忧虑根本一直存在,“只不过市场每天有好多新消息,例如美国经济情况、业绩报告等,都可能令分析员看法有变,出新报告亦无可厚非。难道你怪责哪个分析员太勤力更新信息?”

      信息更新是否多得要频频转换看法,甚至由“确信沽售”改为“买入”,则是另一个问题。凯基证券董事邝民彬不愿评论个别投行的做法,但他个人觉过去半年没有太多有重大影响力的消息,令人对汇控的看法频频改变,“以我经验看来,太频密地改变评级属不必要的”。不过,若跟足高盛的建议作追货或沽货,不论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事实上均可稳赚,苏伟民就提醒散户,报告往往是付费的机构投资者先看到,再转达散户手中,换言之,散户想追入时,机构投资者已持货在手。邝民彬则坦言,投资者有时跟红顶白,顺市买入股票是在所难免,“但这是投机性十分重,可能跟买10次,其中8次赢,也不够其余两次输得多。”
     
  5. 投行和对冲基金业务不同。

    擅长交易的看不起投行的一些做法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