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 维基百科

Discussion in 'Thoughts and Love' started by hylt, Mar 22, 2009.

  1.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汉传佛教&variant=zh-cn

    汉传佛教,现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日本等处,故又称北传佛教。另一支则由南印度经海路传至中国南方。经学者整理,

    汉传佛教约可归纳为十三宗,但随着各宗派的发展,彼此融摄,至唐代时,以十大宗派为主流。十大宗派皆成立于南北朝至唐朝之间,其中以大乘佛教为主,共有八宗,虽然也有小乘传承,但多为大乘所融摄。其经典属汉文系统。

    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者,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二者。因为中国的影响,汉传佛教将大乘佛教的教义传播至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藏传佛教。在实质上,汉传佛教可以说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教为多。。

    目录
    [隐藏]
    1 历史发展
    1.1 初期
    1.2 成熟期
    1.2.1 宗派
    1.3 中期
    1.3.1 宋朝
    1.4 晚期
    1.4.1 明朝
    1.4.2 清朝
    2 现代发展
    3 影响
    4 注释
    5 参见



    [编辑] 历史发展

    [编辑] 初期
    有一种理论,在秦帝国期间,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在史记中曾有禁不得祠的说法,后世的研究,不得就是Buddha的音译。


    [编辑] 成熟期

    [编辑] 宗派
    汉传十大宗派的说法,始于清末杨仁山居士整理日僧凝然(1240-1321)《八宗纲要钞》(成实宗、俱舍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的说法,补入禅宗、净土二宗,形成十大宗派(成实宗、俱舍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高观如(?-1979)认为应有十一家(律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涅盘宗、地论宗、摄论宗),后因吸收融摄,只剩下八宗。无论是八宗、九宗、、十宗、十三宗,中日学者各有不同看法,但这些宗派皆为后世学者所归纳而成,并不一定能反映出历史的真相。今采取十三宗的说法。

    大乘
    三论宗——始于鸠摩罗什译出龙树《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奠基于南北朝僧肇、兴皇朗、僧朗法师、茅山明,大成于吉藏大师。吉藏大师后,此派被天台宗、禅宗所融摄,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涅盘宗——始于晋竺法护译《方等泥洹经》二卷,法显与佛陀跋陀译出六卷本《大般泥洹经》,至昙无谶于北凉译出《大般涅槃经》时开始盛行,分南北二派,北方以随昙无谶译经的道朗、慧嵩为主,南方则是传自竺道生一系。隋代极盛,唐之后并入三论宗。
    地论宗——始于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译出世亲所著《十地经论》,属唯识学派。后并入华严宗。
    摄论宗——始于南北朝梁、陈之际,在南方的真谛译出无著《摄大乘论》,与世亲之《摄大乘释论》,与地论宗同属唯识学派。在摄论宗出现之后,逐渐吸收了北方的地论宗,南方的地论师也慢慢式微。但至唐玄奘大师自印度归国后,逐渐被法相宗所取代。
    天台宗(法华宗)——南北朝智者大师奠基。
    净土宗——开宗立派于唐代的善导大师。
    律宗——始于南北朝法显、慧光大师,殿基于唐终南道宣律师。
    禅宗——咸认南北朝达摩祖师东渡中国起始,大盛于唐六祖惠能大师。
    法相唯识宗(慈恩宗)——唐玄奘法师起始。
    华严宗(贤首宗)——唐杜顺法师起始,但真正立派于贤首法藏法师。
    密宗(真言宗)——唐玄宗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与不空三藏先后传入汉地,号称开元三大士。
    小乘
    俱舍宗
    成实宗

    [编辑] 中期
    至晚唐之后,十大宗派名存实亡,三论、唯识、成实、俱舍等各宗几乎都已无人研究,传承断绝。密宗在宋代之曾短暂复兴,期间雕刻了著名的大足石窟,但不久逐渐消亡。天台、华严二宗勉强维持,南山律宗若存若亡。十大宗派,只剩禅、净二家,其中又以禅宗发展最盛。

    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以降,晚唐至北宋初之间,先分出五大支派,盛极一时,后只剩临济及曹洞二派。大慧宗杲禅师的看话禅与宏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是南宋时最主要的两个流派,其中又以看话禅的影响最大。


    [编辑] 宋朝
    宋太祖建国后,马上废止后周世宗的毁佛诏令,让佛教复兴,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随着僧侣人数众多,又修订了出家的考试制度。开宝四年,下诏张从信等人往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经全藏,后世称为《开宝藏》,这是中国全藏刻版印刷的开始,也是以后官方私人刻藏及高丽刻藏的共同依据版本。后来,更雕造了《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和《资福藏》等的刻版。太宗时,兴建太平兴国寺,设立译经院,复兴了官刻译经活动。宋代理学非常盛行,虽然理学受到禅宗影响,但也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时有排佛论调,故排佛后又皈佛者甚众。天台宗得到高丽传回佛教典籍而弘扬一时,虽然教义博洽深玄,但以律行、礼忏、念佛等方法辅助,所以能够在各地普及。在华严宗方面,因教义与禅宗同为真常唯心的宗派,所以能够借助禅宗复兴,呈现“教禅一致”的风气。当中以子璇、净源二位大师最有影响力,后者被称为“贤首中兴”。律宗方面,有允堪、元照致力于律学著作,得到大部分天台宗师兼讲授戒法,促使律学中兴。诸派宗师多推行教学,让佛学普及于民间。直到宋徽宗时期,因为他笃信道教,佛教遭到破坏,烧经毁像,并将道士地位放在僧尼之上。佛教严重受挫,除禅、净二宗外,其余则多被湮灭。[1]


    [编辑] 晚期
    至明代,禅净双修、三教合一的潮流下,著名的明末四大高僧〈紫柏真可、莲池祩宏、憨山德清、藕益智旭〉,虽然将禅宗的修行方法引入净土宗,以禅宗的心态修行净土,但是仍然是以净土为依归,与禅宗特重智慧开悟的风格已截然不同。净土宗在佛门及民间成为信仰主流。

    至清一代,汉地的僧侣,除参禅、念佛之外,几乎无事可做,佛教僧侣中无有杰出人物,居士之中仅有乾隆时的彭绍升较为特出,他所偏重的也是净土一宗。太虚大师曾经感慨:“迨乎前清,其(佛教)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濒于亡矣。从全球运开,泰西文明过渡东亚,我国之政教学术莫不瞠焉其后,而佛教实后而尤后者。[2]”


    [编辑] 明朝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金陵天界寺设善世院,命令慧昙(1304 —1371)主持管理全国佛教。在他的职位之下又设置了统领、副统领、赞教、纪化等宗教职位,以实施对佛教教团的管理。洪武十五年(1382),把全国寺 院分为“禅”、“讲”、“教”三大类,要求寺院僧众专注于其专业,并且设定各类僧侣的服色,限制寺田的买卖。当中“禅”是指禅宗。“讲”指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等等;教则是指以前的律寺,从事瑜伽显密法事仪式。

    道衍(1335—1418)曾协助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成祖即位后,奖赏道衍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此後,成祖开始偏袒佛教,并且为《法华经》作序,颂扬佛教功绩;又亲自编写《神僧传》。他对西藏喇嘛教非常重视。1403年,邀请哈立麻到京师,颁发“大宝法王”称号,又给西藏宗喀巴“大慈法王”称号,并且担任国师。永乐年间,受封的藏族喇嘛共有五王、二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顶国师、十八灌顶国师。

    朱元璋与朱棣奠定了明朝的佛教政策,但基于政治经济的考虑而往往摇摆不定。明初叶,曾废除僧侣免丁钱,度牒免费发给;但严加管制剃度方面,规定了发牒的数量与时间,出家的年龄和考试的准则。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为了筹募经费而开始贩卖度牒,直到明末,导致僧尼剧增,寺院林立。跟据《大明会典》的统计,成化十二年度僧人数达到10万,二十二年则已经倍增。从总体上来看,虽然明代佛教以仍然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可是佛教思想上的发展则甚少。[3]


    [编辑] 清朝
    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基本上是继承明代的僧官制度,在北京设立了僧录司,所有宗教官员都经礼部考试轮选,最后由吏部委任。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和明代无异。[4]清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禁止京城内外私下建造或拆毁寺庙与佛像,禁止私度僧尼,只容许官员发出度牒。后来更针对私立庵院及私度僧尼指定律法。乾隆19年(公元1754年)因为私度僧尼人数太多,累计颁发过各省度牒部照多达34万余张,而无法管理,所以取消官给度牒制度,直到清末。清末时,全国僧尼大约高达80万人。[5]

    清朝统治者最初接触到的是喇嘛教,并且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当时西藏的达赖喇嘛第五世已和清太宗建立了关系,并受册封。清世祖爱好参禅,曾召海会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木陈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晓本晰等入宫内说法。清世宗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清朝非常重视西藏地区的政教事务,为此设立驻藏大臣,并且制定了《钦定章程》共二十九条,让所有西藏寺庙和喇嘛都受理蕃院所管理。

    翻译佛经方面,侧重于国内各族文字的互译。譬如北京黄寺土观呼图克图第一世受诏把藏文藏经甘珠尔部分译为蒙文,把藏文大藏翻译为满文。工布查布等人则根据藏文佛典译成汉文的有:《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解》、《弥勒菩萨发愿王偈》、《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修药师仪轨布坛法》、《白救度佛母赞》、《极乐愿文》、《释迦佛赞》等等。除了翻译佛经外,刻经事业也很蓬勃,各地所刻的僧传、语录等都集中于嘉兴楞严寺,譬如《续藏经》、《又续藏经》。根据《福州鼓山庋藏经目录》,福州鼓山清初所刻的有《华严经》、《华严疏论纂要》、《憨山梦游集》等。雍正11年(1733年),于北京贤良寺特设藏经馆作校阅编稿。四年后编辑成《龙藏》,内容包括了明刻《北藏》本、相关的经论义疏及禅宗语录等七千余卷。乾隆年间刻刊了《蒙文大藏经》、《满文藏经》共二千四百六十六卷。道光以后,佛教衰落,但佛教徒仍致力于经典的校刻与流通。例如,自同治五年(1866年),郑学川曾先后在扬州、苏州、常熟、杭州等地设立刻经处,发刊的佛经接近三千卷。

    从整体来说,清代的佛教宗派,都是继承着明朝,当中以禅宗为最流行。 [6]


    [编辑] 现代发展
    晚清至民国肇建之际,鉴于佛教之衰微,先有杨仁山居士创建金陵刻经处,精印佛典,大量流通。许多在中国失传的佛教典籍,又陆续由日韩传回中国,原先失传的许多宗派,开始又复活了起来。金陵刻经处同时又有教育的功能,近代中国的两大教育重镇——欧阳竟无的支那内学院,与太虚大师的武昌佛学院,都是起源于金陵印经处。


    [编辑] 影响

    [编辑] 注释
    ^ 李伟(2007年10月13日).宋元明清佛教史.中国佛学.于2009年2月13日查阅.
    ^ 《太虚大师全书》第四册913页
    ^ 长乐市佛教协会.明朝佛教.中国佛学.于2009年2月16日查阅.
    ^ 康熙《大清会典》卷七十一
    ^ 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
    ^ 法尊(2007年10月8日).清朝佛教.中国佛学.于2009年2月16日查阅.

    [编辑] 参见
    中国佛教
    日本佛教
    这是与佛教相关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可以参考佛教专题)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1%89%E4%BC%A0%E4%BD%9B%E6%95%99&variant=zh-cn"
    2个分类: 汉传佛教 | 中国宗教
    2个隐藏分类: 自2008年11月需要清理的条目 | 佛教小作品
    查看
    条目
    讨论
    编辑本页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港澳繁體
    马新简体
    台灣正體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搜索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帮助
    社区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字词转换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引用此文
    其他语言
    English
    文言
    Česky
    Deutsch
    Eesti
    Español
    Français
    Italiano
    日本語
    Português
    Русский
    Српски / Srpski
    தமிழ்
    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07:13。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之条款下提供(详情)。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