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交易思想方面我至今看到过的最优秀的文章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started by amkr1015, Nov 1, 2007.

  1. 人才!!!!!!
    好文章啊,是我在我接触过的所有论坛中至今见过的最最优秀的文章,交易思想几乎已经步入无人之境,再进一步,就是世界级的交易高手。

    我几乎没有过转帖的历史,但我今天一定要转一下了。

    ~~~~~~~~~~~~~~~~~~~~~~~~~~~~~~~~~~~~~~~~~~~~~~~

    在市场面前,我逐渐的丢失了自我!!!!

    十年前我主要靠预测来完成交易;五年前我主要靠分析来完成交易;现在我主要靠规则来完成交易。回顾我的交易成长之路时发现:我事实上是在逐渐的减少自由意志,而又逐渐的增加冰冷的规则。本以为进入期货市场能够通过市场间的非相关性来提高自己自由选择的余地,但半年的期货生涯告诉我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结论。
    交易是艺术还是科学?或者说交易行为的实现是更多的靠不可量化的直觉分析还是更多的靠冰冷的规则?也许交易行为的实现必然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但现实让我越来越远离艺术的成分。交易者在市场面前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现在我对市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同样也前所未有的感到自己的渺小。人类有自由意志吗?未来是被上帝安排好的吗?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如果人在未来面前真的无能为力,从而人定胜天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那么这是否给每个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十年来我对交易行为自己选择的余地已经变得越来越小,我也越来越发现我在市场面前真的无能为力。曾经进入市场时的那种激情与壮志已经几乎变成一种永远不能实现的奢望!成功的自豪感、分析市场的乐趣、人定胜天的自我价值,已经渐渐离我远去。这未免让我感到一种莫名奇妙的凄凉感!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步步放弃自由意志的过程吧。
    因为“亏损函数永远比获利函数陡峭”,所以止损是绝对的。没错,亏损50%要获利100%才能持平,但获利50%只要亏损33%就能回到原地。你可以连续获利100次,但被市场扫地出门只需要一次就够了!我曾经满仓持有并且亏损50%以上的600065和600788已经离开了主板市场,曾经惨重的亏损让我必须接受绝对止损的现实。对于靠没有弹性的预测来实现的交易,预测正确的价值永远小于预测错误的代价。所以我永远不会为任何理由下一个没有弹性的赌注。
    因为“失去自己的位置是谁也付不起的代价,甚至洛克菲勒”,所以离市的交易行为也是绝对的。所谓止损就是把可能的错误当作错误来处理,那么我为了避免伤及元气自然就要丧失正确率。也就是说,我如果想靠交易盈利就必须依赖于大的赔率,或者说大的利润。一个交易者的正确率越高,就越不用忌讳放走利润。但我可不行,我必须依赖不经常出现的大利润来弥补我的止损成本。大多数人靠偶然来破灭,而我是靠偶然来(抵消亏损)获利。如果利润是没有成本的不劳而获,那么放走大的利润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我恰恰有很多由止损带来的成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的交易能否长期获利,完全是取决于我对大利润的把握。丢掉位置我将无法生存,所以当趋势没有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就不能离开。
    上面的内容我曾经都已经说过太多次,大家可能都能理解。后面的内容是最近半年在期货市场上的感悟。曾经在全额保证金的股票市场上,很多问题并不会触及。那时我自然可以通过自由意志来进行所谓的选择,从而追求一种分析的乐趣、体现价值的成就感。由于股市是单一的,我自然不会傻到丢掉牛市的位置。同时选股我也讲究集中投资。如果我的选股真的成为黑马,那么就能产生一种让人极其兴奋的成就感。即使某次行情的选股能否成为黑马也是靠概率来决定的,但这又有何妨呢?历史的统计表明,我的股票池在大盘中期底部时,单一股票有30%的概率成为大黑马,有60%的概率跑赢大盘,有95%的概率出现赢利。由于大盘未来会有中期牛市,那么亏损的概率小于5%。如果我进行分散投资,将资金分配到10只股票的话,那么我将很容易捕捉到黑马。但我没有这么做,因为我追求满仓买入黑马的成就感和资金突然大幅度的增值。毕竟分散到10只股票的操作结果和集中投入一只股票操作10次的结果是等效的。同样由于股票是全额保证金市场,那么资金的波动幅度比期货市场小得多。盈亏如何分布对我来说都不会超过心理承受极限,所以如何分布都是等效的。也就是说,如果十次交易中有6次亏损5%、有4次获利50%的话,无论如何分布都是等效的。所以那时我能够回避冰冷的概率,来追求虚假的自我价值。但到期货市场以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期货市场是一个保证金市场。事实上,我的交易系统很稳定,同样适合于期货市场的交易。我做过大量繁琐的统计,结果证明如果我用10%的资金在农产品市场上开仓。那么有60%的概率平均亏损5%,而同时又有40%的概率平均盈利20%。对,能够获利毫无问题。但20%的利润无法让我满足,那么我该如何?增加仓位,对吗?20%的仓位可能亏损10%、50%的仓位可能亏损25%、100%的仓位可能亏损50%。如果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连续亏损和超出平均值的一次大额亏损的话,仓位就绝对不能太重!对于一种交易方法而言,如果能够在有资金杠杆的情况下实现获利,那么在没有资金杠杆的情况下也能获利。但如果在没有资金杠杆的情况下能够获利,那么绝对不等于在有资金杠杆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利!如果说逆势交易是前人告诉我们期货交易的第一大陷阱的话,那么重仓就是前人告诉我们期货交易的第二大陷阱。这时盈亏的分布顺序变得不再是等效的,那么我的仓位应该多重为好呢?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对入市信号进行选择,从而实现更高的正确率。我有这样的本事吗?这一点稍后再说。那么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缩短操作周期。上面的方法10%的仓位亏损5%的话,那么可以得知我的止损幅度也是合约的5%。如果我能够把止损幅度控制在1%的话,那么同样5%的初始风险就能支持50%的仓位,从而提在高快速波动行情中利润。我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最终效果真得不好。止损幅度必须包容由于外盘带来的隔夜跳空风险。这种跳空通常是噪音,由于止损原则,那么只有跳空带来的噪音风险,而不可能有隔夜跳空带来的噪音利润。敏感的系统必然会提高操作次数,同样就提高了执行成本的累积,同时也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执行成本包括手续费、移滑差价、行动延误等等。即使外盘引起的隔夜跳空不是噪音,也会增大另一种意义上的执行成本。由于外盘的影响而个跳空2%的情况并不罕见,那么头寸交易者小于3%的止损幅度绝对是自欺欺人。曾经我在豆油上的那种敏感重仓的交易确实让我获利颇丰。但那绝对不是常态,而常态的市场绝对会把我那种自杀式的交易方法带入泥潭。事实上,交易周期越短,执行成本的累积就会对交易者越不利。根据混沌理论的本体相似性原则,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一种交易方法而言,如果能够在分时图上获利,那么在日线图上同样能够获利。但如果在日线图上能够获利,那么绝对不等于在分时图上也能获利!这就是前人告诉我们期货交易的第三大陷阱,那就是短线频繁操作。
    我很幸运,由于10年股市之路再加上我勤于思考的刻苦精神,让我在没有亏损的情况下理解了前人总结的关于期货的三大误区。那么快速获大利的唯一希望就是通过我自身的水平来对信号进行选择,从而达到很高的正确率。但我真的有这样的本领吗?由于这种水平不可量化,所以不可能像系统那样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我在期货市场上的时间还太短,那么这个问题只能用股市的经历来回答。
    曾经在股市上,我是通过一种机械的框架来作为保险丝,从而通过自身的分析来实现交易行为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危机通过冰冷的框架来解决,而利润通过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毕竟对于选股的问题,只能靠自由意志来决定。所以让我产生了虚假的自我价值。我想起两年前我和“聚散随缘”的一场争论。当时我还很幼稚,我认为应该靠预测或者说分析来实现利润的获得,规则只不过是认错机制。而他认为规则或者说系统是交易的全部,预测是没有意义的。现在想想看,他确实是高人!

    回忆起来曾经在股市上,我总是经历一种奇怪的现象。由于我有10年的炒股经验,所以我对股市确实有一种感觉。或者说,我的观点经常是对的!同时我有一套机械的系统,能够产生冰冷的信号。我总是想在微观上用自由意志的分析来超越这种冰冷的信号,当然宏观上我不会和趋势抗争。我经常能够把系统略微的抛到后面,但慢慢的系统总能狠狠地追赶过来。在多次占到便宜后总会有不如系统的情况出现。然后拿实际的战绩和系统的理论值来比较的话,我会发现我又跑输给系统了。也许我会在微观上找原因,在未来继续做同样的努力,但是无论我怎么样都不可能让自由意志长期领先于系统。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我作为智慧生物的人,丝毫都不能超越那个简单的系统吗?要知道那个系统是那样的简单,甚至买卖信号我都能用笔算得出来。虽然曾经我用“钟摆效应”等等方法来解释这种现象,但都很难完全解释的通。或者说,即使我意识到了也很难做到,毕竟我也是人。现在我开始深刻地反省曾经的经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去年我在大盘1800点的时候离开了股市进入期货市场。后面大盘又上扬了100%,而这样庞大的利润与我无缘。好在我在期货市场上获利不止100%,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我对于股市的判断错了。事实上,按照我的分析大盘走成这样的概率不大,甚至我现在还这样的认为。请大家不要笑话我的固执,事实上我相信同样的原因绝对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豆油让我获利丰厚并不等于它不可能让我亏损惨重,股市大幅度的上涨并不等于他一定会这样。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意我这样的观点,但我很肯定对于任何方法而言这是成立的!一个交易者在总结过去的操作时。如果不能跳出当时的结果来分析过去的原因的话,那么它将永远毫无建树。毕竟在市场面前,我们总要承担些什么。下面我说一下当时大盘见顶的原因。(为了避免很多人善意的争论,我还是说明一下。以下的分析得到的概率是站在我的分析方法的角度上得出的,自然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我们谁也不可能得知市场全部的真相,就好像无论我们站在什么角度,都不可能看到一个物体的全貌一样。市场对于每一个观察者而言可能是不同的。但是请注意,任何的分析方法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也许你的分析方法在这时不会感到尴尬,但我相信在我的分析方法一帆风顺的时候你也可能经历尴尬。只不过我在做事后总结的时候,能够将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同权对待。而不会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无法解释的行情。)
    第一,当时的主流热点,或者说提前于大盘见底的发动机,地产、银行股已经提前于大盘见顶。发动机都熄火了,行情还能走多远?要知道2004年在1700点我就通过同样的方法来实现了顶部大逃亡。第二,按照黄金分割来看,1800点完成了正论大熊市的0.618倍回调,同时完成了大c浪下跌的100%回调。懂得波浪利润的人一定感到这种和谐与完美。第三,股权分置已经基本解决。对于股改行情而言,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当时我认为管理层是将股改的补偿和压力分开来实施。当时市场得到实在的补偿,但压力还是真空。那么其后的大行情或者说主升浪应该在消化了股改压力以后才会出现。第四,从中期行情上涨幅度的分布来看,80%的上涨已经达到了常态分布的极限了。
    无论我的分析多么符合逻辑,但市场就是市场,他又上涨了100%!也许现在我对市场又有一种感觉。大盘似乎又摇摇欲坠了。大盘上涨已经符合我多年前曾经提出的一个观点:“简单与缓慢”意味着改变。同时2245点已经处于本轮大级别就是50%的位置,这也许又是一种暗示。。。。。。。哈哈,我还有资格分析股市吗?毕竟我丢掉了位置,分析还有什么用。通常来说,只有人在没有资格分析的时候才能分析的正确。如果我现在还是股市上的话,那么我绝对不会自作聪明。大盘不从最高点下跌300个点,即使有再多的见顶迹象,我也绝对不走!
    事情还不止如此,在最近的总结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首先,现在期货市场上波动最大的品种是铜的上涨。要知道从概率上来讲,这也不“合理”。铜在过去几年大幅上涨后,已经开始大幅度的下跌。势没有了,还能赌什么?难道大涨过后的“右半球”不做多的分析也错了吗?其次,曾经在股市上底部(大幅下跌后的最低点)无黑马的结论也错了吗?要知道本轮行情很多股票在长期下跌后的最低点开始上扬的数倍。最后,国内农产品整体在两个月前外盘的强势上扬下开始出现疲软,农产品整体“应该”出了问题了。玉米在那次涨停板后就开始不断的下跌,很明显的疲弱特征。但是豆油近期确不断的走强创出新高,要知道豆油是前期最弱的农产品。。。。。。
    难道我曾经总结出来的很多经验和规律都是垃圾吗?这个问题我必须要好好反思一下了。其实任何规律都是相对的,而不可能指向确定的结果。他们都是概率下的产物,同样都确实具有概率优势。但我发现要想把从不同角度上总结出的概率优势聚集到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说我在股市上的趋势跟踪系统挖掘中期底部的正确率是40%的话,同时建立在这个前提下的选股程序捕捉黑马的概率为30%的话,那么一次完美的交易出现的概率就是12%。我突然发现,概率优势的叠加是具有损耗的!我似乎能够理解这种损耗机制。无论我们的系统过么的复杂,确定性都不可能达到100%。就好像有质量的物体运动不可能达到光速,rsi指标的数值不可能达到100一样。也就是说,确定性越接近100%,提高一点就会越困难。但考虑过多问题的复杂系统中每一种概率劣势却能以某种方式轻松的迭加起来(因为每一种劣势都小于50%)!简单的说,这就好像rsi指标的数值在越接近100的情况下,股价的上涨和下跌对于指标数值的影响就越不等效的道理一样。同时由于近期经验而向成功者学习带来的“钟摆效应”并不局限于微观上的简单操作,就连规则的总结上也会出现宏观上的交替规则。适应于2004年(甚至是过去很多年)的“底部无黑马”和“发动机熄火”的规律,很可能就不适应2006年的股市。所谓规律就是多次重复后的总结,但市场的某种特性决定了经常重复的规律可能会突然失效。突然之间我发现,似乎除了亏损兑现、盈利挂起的趋势跟踪系统以外,剩下的经验都价值不大。但这些远远不是解释能经常看懂行情但还跑输系统的全部。事实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说“系统能够带来大的赔率,或者说潜在利润额数倍于潜在亏损额”,那么入市信号也应该是绝对的。趋势跟踪系统决定了风险有限而利润无限对吧?如果建立在绝对的离市的基础上,那么对于入市信号的选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说不是毫无意义,那么也是基本上没有意义。假设极端的大利润是初始风险的10倍的话,那么放弃一个开仓信号的正确率必须在90%以上才有意义的!虽然这是我现在才意识到的问题,但似乎从一开始的趋势理念就注定了这样的结果。大的利润带来的大赔率在嘲笑小幅亏损以后,同时也在嘲笑我的自由意志!换句话说,就是我的分析如果不能达到绝对的精确,在大的赔率面前将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所有的交易技术都是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上,没有什么能够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强大的军队不一定能够赢得战争,强大的球队不一定能够赢得比赛。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喜欢的交易。这有点像量子理论中的波函数,他可以从宏观上得出精确的分布规律,但在微观的单次结果上绝对无能为力。
    如果说“我们不能确定亏损会在那一次发生”,那么轻仓就必须是绝对的,单次开仓的仓位比率也就应该是绝对的。不用再过多的解释,小概率事件并不等于不会发生。我不能留给市场给我致命打击的机会。要知道小的概率是宏观上的分布特征,而我根本无法得知他会在具体那一次发生。

    到这时我的期货交易系统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剩下唯一的方案。对于单一品种尽量的保持小仓位;尽量多的跟踪非相关品种;对所有信号进行反应。这时的局面变成了:绝对的止损、绝对的离市、绝对的入市、绝对的单次开仓额(或者说资金管理)、绝对的分散投机。天哪,我自己还能左右什么?也许我该换一条路,从追求交易的获利率,转变为追求交易的稳定性。如果能够达到高稳定性的话,那么就产生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微观上资金闲置(或者说是无序的占压)、宏观上资金紧缺。 如果我能找到高稳定性的年收益的策略,那么我快速致富的希望就应该转变为寻求资金合作。
    突然之间我理解了很多前人的观点。没有观点的交易者就是最好的交易者、让市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老子所说的无作而治等等。也许这就是道学所说的以天合天!市场有序我就有序、市场无序我就无序。人类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形成某种秩序,从而找到某种方向。也许我们从来都不可能比市场更了解市场,如果市场自己都在迷茫当中,那么我又何必清醒呢?我的期货交易系统逐渐成型了:用50%的资金平均分配在玉米、小麦、黄豆、豆粕、豆油上面,并且每个品种交易两个不同月份的合约。系统指示做多就做多、指示做空就做空。这么做的奥秘在于什么呢?首先,趋势跟踪系统不怕上涨、也不怕下跌,甚至连整理都不怕。毕竟小的整理能够被我们包容、大的整理甚至能够让我们获利,我们怕的只不过是那种“恰到好处”的整理!同品种不同月份的合约应该具有相同的中长期走势,但微观上必然会有差异。所以理论上来讲他们很难同时都“恰到好处”!即使两个合约都出现假信号并且产生亏损的话,那么也不可能都是“最高点买、最低点卖”这样的极端亏损。其次,重仓的危险在于那里?在于初始阶段大幅度反向走势带来的冲击和整理阶段的冲击。如果农产品市场处于整理阶段,那么理论上来讲五个品种应该是无序的。如果我要是也无序的话,那么就会出现有的做空、有的做多。甚至同品种的两个合约间也会出现一个多一个空的局面。这时我不会害怕突然的单向冲击。但如果农产品市场走出趋势行情的话,五个品种就会有序起来。就像去年10月份那样,全部进入多头市场。如果我不把浮动盈利视为利润的话,那么市场大幅反方向波动也只不过是送回浮动盈利。也就是说,我在遭受大打击的时候,就是我最能承受得起大打击的时候。哈哈,什么赢冲输缩呀,还是算了吧。对于整理行情,如果我在连续亏损以后减小下注额,那么未来的趋势会让我有更轻的仓位。如果我在连续亏损以后加大下注额的话,那么持续的整理就会把我带入泥潭。等额投资法是不错的策略,还是那句话:让市场告诉我下一步该如何做!这就是以天合天!!
    我们从来都不可能真正的得到什么,我们得到的只不过是用付出换来的。在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时,必然会引发新的问题。市场或者说我们的这个现实世界,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平衡机制。得失的权衡永远是微观的,宏观上自然是等效的。我在市场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等效原则:越完美的策略,稳定性就越差;越简单的策略,就越难做到;越复杂的策略,就越脆弱等等。在我们追求一面的时候,必然丢掉了另外一面。至今我认可的获利方法只有两种,一个是指数化投资,另一个是趋势跟踪系统。指数化投资更简单、稳定性更好,但谁又能否认“随时买、随便买、不要卖”比趋势跟踪系统更难做到呢?我是说绝对的做到!!长期获利的难点不在于理念,而在于信念!这两种策略都在透露着道教文化中无思、无我的味道。亚当理论难道不是跟老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吗?也许学会不思考要比学会思考更困难。人的智商在牵扯灵魂的时候真的是负值的。有人说陷入爱情的人,智商是负值的。没错,我有亲身体会。那么陷入交易这种微观不确定性的赌局中的人们何尝不也是这样吗?其实,能够接受必然的亏损就是实现长期盈利最后的一道门槛;而能够不思考而“主动”亏损就是实现长期盈利稳定性的最后一道门槛。也许在股市上稳定性并不重要,但在期货市场上稳定性就太重要了!明白吗?亏损是不应该规避的,亏损只应该控制!一个人在靠系统盈利中,最大的障碍在于无法接受哪些少数荒唐的极端亏损。事实上,那种无思才能有的荒唐,正是换取必然利润的成本。以前我的目标是宏观上不背离系统,但微观上尽量比系统好一点。但现在我的目标不是好于系统,而是和系统同步。交易的价格高于和低于信号都不好,我要的是尽量接近。也许这就是思考带来的实际效果,总是在宏观上低于系统理论值得原因。其实现在我的理念核心上同过去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把宏观上的理念引申到微观中来。
    每当我发现自身的某种问题以后,从而通过思考找到了解决方式,并且让自己的理念提高一个台阶时,我都会感到一种兴奋和快乐。但这一次却不然,似乎感到了一丝莫名奇妙的凄凉!一种某名奇妙的压抑!因为我知道我将告别什么。也许我再也没有大获全胜时的自豪;也许我再也不会有分析行情的乐趣;也许我再也没有富于挑战的激情;也许我永远都无法实现进入市场时除了获利以外的另一半梦想。我的交易之路至今就是一种放弃自我的过程,而现在我似乎把自我放弃的什么也不剩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曾经在我的想象中,如果我能在大获全胜的时候对这对手说:我比你更有智慧、我的思维比你更敏锐、我比你更有魄力。但现在我能说什么?我比你更愚鲁?我的思维比你更迟钝?我比你更懦弱?我比你更能忍耐?现在的我对市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虽然曾经我也很敬畏市场,但我现在敬畏到不敢揣测市场的意图、不敢站到市场的前面。。。。。只能绝对懦弱的低着头,跟着市场的屁股走。市场赏赐给我利润我就接受,市场对我折磨我也要笑着忍受。我真得有些不确定人的价值在市场面前到底是什么?
    交易的前景又没有可能不那么凄凉呢?我在《论语版交易者的成长之路》中表现的有点过于乐观。其实四十不惑之前的内容都没有什么问题,那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后面的内容,确实有些过于乐观。不是不可能实现,而是不会轻易的实现。五十知天命也许是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剩下的事情交给上天来决定。六十耳顺也许是说:消除自己的锋芒、理解世界的对称性,能够体会到所有弊端中的价值、能够体会到所有价值中的弊端。七十顺心所欲对于我来说似乎还是那么的遥远,这可能吗?难道江恩、里费默等大师的破灭不就是因为随心所欲吗?你可能成为一时的国王,但你永远无法击败市场!也许几千年前的古人在暗示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交易着一些什么。唯有不争,才能不败;不要征服而要融合;无为而无不为;无思而得道。。。。。。难道这就是道学文化传说中的无我境界吗?悲观的说,如果谁敢对市场不敬的话,市场就会撕碎谁的骨头。
    乐观的话,我想起了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达芬奇是一个天才,他具有常人所没有的天赋。要知道每个人都能画好鸡蛋,但并不是每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即使是这样一位奇才,他的登峰之路也逃脱不了从收敛自我到发挥自我的过程。画鸡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让自身放弃自我而接近最简单的“鸡蛋”,没有创意、没有随心所欲,只有模仿。其实学习交易系统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达芬奇一直随心所欲的在画纸上胡乱涂抹,那么我们永远也看不到那些旷世佳作。我突然发现,我是在画纸上随意胡乱涂抹了十年的光阴以后,才开始心甘情愿的画鸡蛋。乐观的话,未来我有可能从新找回自我,但这绝对不是必然能够达到的阶段。也许很多人注定一生不可能达到这种阶段。
    我最近在学习期货从业资格的课本,想在两个月以后进入期货这个行业。我是否真的选错了呢?也许期货公司那种职业化的需要,是绝对容不下我这种“无为而治”的。突然之间,我能感到一种失落感,原来十年的青春到最后我什么都没有留下。原来我一无是处!也许我的交易之路在学会无思以后,就会经历先学会不为了交易而快乐;然后再学会不会为了交易而痛苦;最后学会跳出市场之外,从现实世界中寻找那种自由与自我。也许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天赋的交易者,最高的境界就是忘记交易的存在,顺其自然的完成交易。
     
    chaostring and alex von like this.
  2. 的确是好文章
     
  3. 呵呵,先顶一顶
     
  4. 单笔交易象单个电子的位置一样模糊,追求稳定又暴利的交易方法与追求超越光速的速度一样困难。
    所谓盈利的系统,只是反应了众多参与者的行为分布,微观不确定而宏观有秩序。
    不确定性使相对稳定的盈利必然具有低的收益率
    坚持使用盈利系统的人是服务者 随意交易的人是消费者
    前者付出了知识 耐心 纪律 后者花钱进行了赌博和寻找对自我能力的肯定
     
  5. 哈哈,好贴,留到我的自留地去
     
  6. 从对交易的理解而言,只有进入了期货交易,才算开始进入了职业交易。否则哪怕是基金经理,对交易也还是一知半解。我也是炒股十几年后进入期货,才明白这一层。另外期货的盈利能力在任何年份都远高于股票,今年这样的年份,赚10倍不是难事。

    另外作者不用担心,期货交易也可以无为而治。很多期货交易者都与时俱进,用上了自动交易。


    ==================================================================

    我最近在学习期货从业资格的课本,想在两个月以后进入期货这个行业。我是否真的选错了呢?也许期货公司那种职业化的需要,是绝对容不下我这种“无为而治”的。突然之间,我能感到一种失落感,原来十年的青春到最后我什么都没有留下。原来我一无是处!也许我的交易之路在学会无思以后,就会经历先学会不为了交易而快乐;然后再学会不会为了交易而痛苦;最后学会跳出市场之外,从现实世界中寻找那种自由与自我。也许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天赋的交易者,最高的境界就是忘记交易的存在,顺其自然的完成交易。

    --------------------------------------------------------------------------------
     
  7. 从对交易的理解而言,只有进入了期货交易,才算开始进入了职业交易。否则哪怕是基金经理,对交易也还是一知半解。我也是炒股十几年后进入期货,才明白这一层。另外期货的盈利能力在任何年份都远高于股票,今年这样的年份,赚10倍不是难事。

    另外作者不用担心,期货交易也可以无为而治。很多期货交易者都与时俱进,用上了自动交易
    。。。。。。。。。。。。。。。。。。。。。。。。。。。。。。。。。。。。。。。。。。
    JOESAN:
    从感觉上我是同意你的说法的,我也认为股票不像的在交易,好像是在那种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养老院里过日子,我现在也为家里其他人买点什么股票,但也经常想不起来自己买了什么,就是说,已经到了相当忽略的地步,对股票交易我是有点嗤之以鼻的,但话要说回来,理性点说,如果世界上没有期货了,难道我们还能说股票上没有真正的职业交易?
    应该说,股票交易是交易的初级阶段,我们在期货上的许多交易经验都是从股票上发展而来的。
    另外,许多自以为是的认识一到期货那里就要失败,许多玉树临风、大战张灵普的什么什么,到了期货外汇那里就什么也不是了,所以期货就更像是试金石。
     
  8. 成功的交易在"道"这个层面上是相通的,在"术"这个层面上可以是百花齐放的.

    作者可贵之处是用了十年时间悟出了与海龟系统的精华.
    文章的作者应该是没有看过海龟系统.或者看过,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过海龟系统.

    市场中必然失败的方法是: 重仓,逆市,加死码.

    那么我们就用相反的方法: 轻仓,顺市,赢利加码.
    然后再奉送一条战略: 跨市场,多品种.

    这就是海龟系统的精华.

    丹尼斯使用海龟获得成功的年代是70年代通货膨胀,商品市场大牛市的时代.
    丹尼斯使用海龟失败的年代是80年代,其标志是87年的股灾.

    30年一个轮回,今天的世界又是通货膨胀,商品市场大牛市的时代已经开启了,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9. A兄,是的

    我还是不做股票,不过今年开始买指数基金,感觉同期收益不比大多数基金经理低。
     
  10. 以后我也许也会做点ETF,反正乱七八糟做个自动化就是了,瞎做8做,当银行处理。
     
  11. 从行文上看是金融帝国的文章,很早就关注过他的文章,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对市场理解的很深刻。
     
  12. 透支了半支准备明晚看阿曼大战喝的可乐,我终于看完了老A激动万分盛情转来的这篇长贴。诚实地说,很遗憾,我认为这篇贴子无法进入优秀行列。在概率上,我因个人理解能力有限而认识错误的概率肯定是大于或等于零、小于或等于1。在市场里,概率的背后是什么?是行为逻辑。如何识别行为逻辑,是对数据的观察、思考、历史测试,当然也包括对自已荷尔蒙反应的体会、对自己观察思考方法的不断醒悟,还有就是大量的时间,别人喝酒跳舞逛论坛爬贴子时你要还在工作。正如我爱滚雪球兄说的:
    关于趋势跟随系统,建议看看这篇文章:
    http://www.hylt.net/vb/showthread.php?t=9721
    另外一个建议是:
    Trade like a hedge fund.
    不要赢了亏了都墨迹一大圈.
     
  13. 老弟:
    你上面说的我都理解,关于概率问题,论坛上我也已经谈过一些观点,如果你能回忆起来的话,也能清楚我对概率的看法。你说很遗憾,认为这篇贴子无法进入优秀行列,我不知道你是如何评论一篇文章的。所谓“优秀”在你那里是怎么划定的暂时不说,就好像一个教师应该如何划定学生的“优秀”一样。我在该文的前面地方一开始就说了,“他仅仅差一步”。是的,我认为作者对一些事情还没有认识清楚,或者说,与本质性问题的解决相差非常远,在概率问题上就是个实例,他做了许多统计,但我推断,他没想过他的统计上的根本基础和理论是否错了,我认为他错了,错得厉害。
    另外,有许多行文字和想法观点,我也不同意,不全面或者不公正、比较偏颇的地方也比较多。

    但!!我要说,他还是非常优秀,为什么?因为他具备了一般人很难具备的“批判思维”,因为他明确地提出了“自由意志问题”在交易研究上的重要性,“自由意志问题”在他的文章中始终贯穿如一,一气呵成,可见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的看重,我看了许多交易书籍,但还没有看过比他更多的谈及“自由意志问题”的。
    我个人认为:一个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个“自由意志问题”的人,我想,也许也会赚钱,会所谓的成功,但依然是交易思想上的小孩子,我这样说,要让人反感的,但,许多年以后,他也许会同意我的观点的。
    好了,这些已经能说明为什么我说他是优秀的了。
     
  14. 老实说,我个人没有从作者的文章中得到任何一点好处,他没有什么可以教我,因为我和他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但,如果要我投票交易上的师军长,我首先推荐他。
     
  15. 我的交易历程和原文作者的区别在于:我又逐渐地找回了自我。

    十年前我主要靠预测和分析来完成交易;五年前我主要靠规则来完成交易,一年前我切入了全自动交易,现在我自动手动交易都在做(不同的帐户内操作,互不干扰)。回顾我的交易成长之路时发现:我事实上是从一开始的全自由意志,到逐渐的减少自由意志增加冰冷的规则,到完全的冰冷规则,最后到达现在的自由意志和冰冷规则并重。自动交易和手动交易(discretionary trade) 同时展开。

    需要补充的是,discretionary trade的成功来源于对于交易品种长年累月的追踪,和对主力手法的熟悉。用中国人的话说,主力一蹶屁股,就知道他要拉什么屎。从交易效果上来说,全自动系统交易目前做到了每个月盈利,而手动交易做到了每周盈利。如果以交易日为计算单位,自动交易40%的交易日是盈利的,而手动交易85-90%的交易日是盈利的。两者互相叠加的效果,是我找到了一种使资金曲线十分平滑的方法


    ~~~~~~~~~~~~~~~~~~~~~~~~~~~~~~~~~~~~~~~~~~~~~~~


    在市场面前,我逐渐的丢失了自我!!!!

    十年前我主要靠预测来完成交易;五年前我主要靠分析来完成交易;现在我主要靠规则来完成交易。回顾我的交易成长之路时发现:我事实上是在逐渐的减少自由意志,而又逐渐的增加冰冷的规则。
     
  16. 我支持你的观点。 下面的话可能要得罪人,跟你没关系了。

    《士兵突击》里面的许三多有三次绝对性的突破。第一次,三百三十三次单杠大回环,他找到了自信,从此不再是孬兵。第二次守军营,一个人抗起了钢七连,用王团长的话说守住了自我。第三次我不讲了,因为写这个文章的人目前就处在守军营那个阶段。许三多固执地坚持他的钢七连的伟大传统,写文章的这个人固执地坚持他的系统交易。

    一年多以前,我大概也处在守军营那么个阶段。股市从1000点绝地反击之后狠赚了一笔,然后部分利润进入期市,又赚了一笔,当年入市时立下的豪言壮语轻轻一碰,完成了。要命的是,这些行动是在一个交易系统的名义之下完成的。那么,我,作为这系统的设计者、创造者、执行者,以后该干什么?对我来说好象到达了天涯海角,晴朗的天上没有云朵,除了绝对的遵守系统之外再没有别的路了。但是,这不是我要的。于是我开始阅读哲学思想,而放心把资金交给系统,这系统也够争气,资金上升的脚步不减。直到有一天遇到了真正的危险,概率统计之下合理之风险,资金管理不可承担之危险,我终于果断中止了梦想——哲学的思考还是有意义的。此时,我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交易者,不管他使用什么样的系统,按照格守什么样的原则,承担着最终义务的始终不是别人、不是其它的任何原因。胜负盈亏都已经过去,不到三年,总收益100倍,我没什么遗憾。

    有一个超级“牛”人说,你建立了组织,组织紧接着反过来改造你。也可以这么说,你建立了系统,系统紧接着反过来改造你。在此送“守军营”者,找回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
     
  17. 我的观点是,如果 他的统计上的根本基础和理论都是错的,错得厉害,而却在强调使用系统交易,那么,从广义上讲,他滥用了“自由意志”。
     
  18. 大飞说话一贯就这样的尖锐,半针见血:):)
    很同意你的看法。
    一般来说,所谓的“方法”或者“系统”都具备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表现上的周期性”,好像都从一个老祖宗那里遗传了某个基因一样。从盘感交易到方法系统,30河东30河西。
    为什么?究竟为什么?“表现上的周期性”是什么意思?
     
  19. 周期性很正常。
    从下面几点就决定了“周期性”:
    1、均值回复
    2、统计学上的抽样和全样本的问题,交易测试是个“抽样”统计,而我们研究的统计方法更过的是居于“全样本”的思路来的。
    3、交易是个“实践”,随着时间、市场环境和人的变化,过去一些“统计”会发生“改变”的,这个改变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在“抽样”中是没法事先知道的(因为人永远无法看到“市场”的“全样本”),所以,你只能要么“坚持到永远”,要么在看到“统计”规律发生显著变化后去“调整”。
    4、因为研究本来就是居于“抽样”的研究,可能你过去认为是认识了市场本质的东西并不是“本质”的,而只是一个“数据挖掘”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