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道功--- 南怀瑾先生讲述 (转自十方杂志)

Discussion in 'Quantum and Mind' started by hylt, Jun 3, 2006.

  1. 南先生主要属佛家。
    太极拳主要的还是与道家有关。
    太极拳如今也逐渐变异,快要变成太极操了。满眼望去,皆非太极也。
     
  2. 古人前辈说太极十年不出门,现在很多人盘了半年架子就象回事似地推手了,搞笑。
    偶16岁之前身体较弱,体育课经常60分,后来苦练几年太极后(陈氏老架和二路炮锤),体育课一般95分以上。那时早晨4:55起床,冬天要摸着黑跑到练拳场。可惜后来工作后逐渐放弃了,教训。
     
  3. 廖雨兵的观点:做一个中国人,不学内家武术是一种生态损失。
    偶是很欣赏这句话的。
     
  4. 一直想学老是觉得没时间就拖啊拖啊
     
  5. 很佩服你早晨 4:55就起床练拳!
    少年时对武术最痴迷了,就象现在的年轻人追星!
    学过少林十三抓,南拳等南北派拳系,瑜跏,不敢学气功,怕走火入魔,呵呵.
    没象你老苦练几年太极,只是断断续续坚持了十年左右吧,有空就练,李小龙是我的偶像哦!
    喜欢陈氏太极,正宗,大气.觉得杨式,武式...等都没陈式好看,刚劲有力.
    等老了就再来练习太极,瑜跏,毛笔字,觉得练太极的人如不会写毛笔字好象缺了点内涵,毕竟书法是中国的国粹!
     
  6. 最近市场波动厉害,天气也凉快些了

    俺开始重拾杨式太极中架

    早上午间抽空双盘

    以静制动

    老祖宗传下的好东西
     
  7. 高,高手不少,喜欢!
    建议再增加堪舆学板块.
     
  8. joesan一般双盘多长时间?有何体会能否说说?

    orator对堪舆学有研究?有空请给大伙讲讲。
     
  9. 一般半个小时,天冷时三刻钟。 入秋了要开始调理了。
     
  10. 呵呵,不敢班门弄斧.我对堪舆学没有研究,只是祖上留有一些这方面的书,但天性愚钝,觉得有点玄,一看就头晕,也就没敢再去学了.在这里看到各位老大文武双全,想必对这方面也有体会,就顺便说出来而已,因为你们诲人不倦,说话易懂,我也有兴趣,如有请多多指教!大幸!
     
  11. orator 兄弟有什么好书可以瞧下不 俺就喜欢看奇怪的书! 没时间的朋友可以学下48HST 和TRS啊 内功部分1天10分钟就可以了!
     
  12. 剛想學太極,下來看看
     
  13. 龙卫东老师:李道子与太极拳关系考——《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可信性与价值初探

    龙卫东老师:李道子与太极拳关系考——《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可信性与价值初探
    下载地址:
    http://rapidshare.com/files/178537310/Long.rar
    请所有看到本贴的朋友都帮忙去点击下载一下,以保证链接常年有效。我相信阅读此文绝不会浪费您的宝贵时间,除非您是木头。
     
    Last edited by a moderator: Oct 11, 2009
  14. 修复中国最古老太极养生拳起源、洪洞移民舍善脉恩圣庙
    作者:魏美智
    发布日期: 2006-12-25
    出自: http://www.taijicn.net

    汉代三教寺庙历史悠久
    千载寺始建东汉永平(明帝)十年,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灭法改名太极庙,文成帝二年恢复无极寺,大唐贞观五年大修赐更名千载寺。
    千载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奇传惊人,是古汉代前建天下第一圣神伏羲庙旧址;中国最早期的佛、道、儒三教融《易》,戒律互尊、养生共修的古老三教寺庙。
    千载寺位于河内(怀庆)城东十八里柏壁寨今河南焦作市博爱县南域唐村西北地境,位临运粮河龙头桥南博内公路东沿),寺庙座北向南,山门大厅同少林寺。寺佛门前院是庄严肃穆的关公殿、三教堂,禅道学舍、无极亭、善养亭和钟鼓楼;寺佛门内中佛殿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后院有练武厅。前中后院均有东西廊殿,分别雕塑着各大佛菩、十殿闫君等佛菩神像和唐代三教僧(无极养生拳研创人)十力大师像。
    千载寺东侧是儒、道教建筑群。三圣门(又名三圣庙)内有三圣殿(伏羲、文王、孔子三圣像)和神农亭;往东有太极门(又名太极庙),内有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殿前有太极八卦图、八卦门。
    千载寺山门前正路上有一块圆形大理石雕饰的无极图,(也有叫太极图,但图内没有阴阳鱼,只有个圆)。寺庙门前东侧约300余米,有一个“易经祠”,周围潭水清秀,又名博鳌潭(古名伏羲观鱼潭),整个寺庙区域三教融《易》,僧道合然。千载寺大佛门、三圣门、太极门三教区域分别树着东汉以来历代名僧、名道、名人题撰碑林及修筑寺庙撰志碑石。有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君师徐庶生母亲笔撰碑;唐三教僧十力创养生拳撰记;有“四千棵柿树”、“四百口井”、“二百架葡萄”、“摩天古槐”文物古典和汉明帝惑梦遣使取法,此遇天景奇观,而汉建无极寺等历史奇传;是中国最古老太极文化起源;大明洪洞移民脉恩圣地;构成了一个最古老的三教养生文化特色的寺庙景区。建筑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景耕面积约180余亩。寺、庙各祠廊殿铜瓦琉璃,檐雅高琢,气势雄伟,典雅壮观。
    珍贵碑林誉传古今
    千载寺三教区树有历代名人游千载寺大佛门,三圣门、太极门题撰碑林。寺院东南角树着三米高的古汉魏碑。是东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君师徐庶生母撰题:“汉失乱权柄吾族河内行草木进香咽无极寺佛灵故天下三分故抗兵相加强于取天下尸骨遍野土鼎乱何故焉国患何益哉解囊饰寺殿祈求佛菩灵愿大佛慈悲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佑草木繁兴鉴忠奸分明树贤良千秋”。考古学家认为,三国文物碑石全国稀少,是国宝;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女士名人撰碑更为罕见。
    碑林中还记事有司马懿故土重游无极寺和司马卯祖藉故里(司马氏祖籍坟址在运粮河龙头桥南)。
    千载寺东临区太极门前还树着金大定九年二月,王重阳、丘处机游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题撰碑记:“天古传奇三教之胜无极寺庙首焉”(王重阳撰题);“千载寺庙释道儒融三教之胜,养生之圣地焉”(丘处机撰题)。
    千载寺前院树着大清僧普观撰题“十力僧传”碑。千载寺普观撰题碑石;千载寺普观题另有一文物碑撰现珍藏的月山寺碑廊内。
    原三圣门内的神农亭珍藏着古代珍贵碑石“耕植图”(考古学家鉴定为国宝,现展示于县博物馆;有传说,近年来,此文物也珍藏在月山寺碑林廊内)。
    寺前院的“无极亭”,树着东汉始建无极寺唐改建千载寺及历代再修寺庙志撰碑石;有汉、禅、魏三国时大月支吴居士支谦,住河内无极寺传法,禅《易》融合译出佛教在中国第一部《大明度无极经》等撰记。
    “善养亭”(又名脉恩亭)树着大明初朱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千载寺设司驻员,迎迁款待,移民受到千载寺、太极门僧道养生大师舍食传拳,绩善养生,故因洪洞移民与千载寺有脉恩情缘。黄河南北洪洞移民后裔于万历二年朝拜千载寺碑记。
    寺院有明清时期,各武术学派、拳艺大师、弟子、洪洞祖籍移民世裔、游客、百姓捐资修饰千载寺大佛门、太极门、三圣门、三教堂殿功德碑记;有民国二十九年,杜殿臣等怀府八县洪洞移民世裔自愿捐资再修千载寺三教堂殿功德撰碑。
    古典故事奇传惊人
    千载寺古典文物奇传惊人。有“四千棵柿树”、“四百口井”、“二百架葡萄”、“摩天古槐”以及情系三圣门、太极门、伏羲殿、药王殿、女娲桥、博鳌潭,太极养生文化、洪洞移民脉恩情缘等古典文物故事传奇,曾牵动着古今历代各界名人、百姓、游千载寺大佛门、三圣门、太极门、三教古寺庙殿之行。
    摩天古槐
    “摩天古槐”释译是--寺院内有一棵千年古槐,目观形状如菩佛像,树杆景貌奇观,传为“摩天古槐”。树下有个石鳌驮碑:碑石上雕刻着佛像和四个使僧与白马驮佛经图像;据碑撰和奇传故事考证,河内无极寺、白马寺与洛阳白马寺的建筑文物有着密切相联的历史情缘关系。同“东汉明帝夜寝南宫,见金人飞行殿庭,乃遣使音西土取经”有历史故缘。据考:东汉明帝惑梦遣使取法,使者蔡音同大月氏僧摄摩腾、竺法兰一同返回洛阳,一路用白马驮着佛经。一行曾遭妖险及暴风雨灾袭击,为保护佛经的安全,从大月氏起程,沿新疆、甘肃、晋南的太行山历行东南高路,经河内南渡黄河返回洛阳。使者一行途经河内怀郡城东十多里一个清水泉潭(现位博爱农场白马寺)天晚夜宿此地,察音夜梦白马进入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寺庙,半夜醒来,白马不见了。一行便四处寻找,正西行,喜迎白马磨回头东行而归(后此取地名磨头)。一行喂马备鞍上路,可白马不吃草料。众僧怕白马得病,又怕佛经不能安全取达洛阳,便以“禀报明帝嘉奖白马”向白马承诺许愿,可白马草料照样不进,跳进清水泉潭游水一周,又卧在泉潭边不起。蔡音猜测到白马的心愿,再向白马许愿承诺:“白马,如你能安全将佛经驮回洛邑,定禀报圣上在此为您修筑白马寺院,供您晚年修行”。话音刚落,见白马挺身而起,动用草料,顺令上路。
    午时,蔡音一行到达了风景非凡的柏壁寨(今博爱唐村),喜见四周围河,水清景秀,莲鱼成景,环村河岸,松柏林立,绿树成壁;四面城门,楼亭高阁,看去像一座雄伟壮丽的绿色柏壁寨都。一行见此景特别,断定必是卧龙之圣地,便放下行礼,休息喂马。蔡音牵马到环村河西边的一个清水泉潭(伏羲观鱼潭)饮马,喜见有黑白二鱼侵入了白马鼻孔,蔡音稀奇,便摘取二鱼放生潭内。时刻,潭面上白气如云,黑气如烟,形成两股黑白卷云,像两条青白神龙直腾云天。刹时,天空云层交加,狂风四起,响雷震震,大雨倾盆而下。蔡音一行急到村西北地伏羲庙躲风避雨。洪雨越下越大,只好在此地过夜。一行向天地请愿:“祈求伏羲神圣和天地佛菩保佑,幸将佛经安全取回洛邑。”第二天,蔡音和众僧喜见天空出现佛光等天景奇观;且见伏羲庙前马蹄迹坑卧金龟;又见伏羲庙外焚香炉前黑白二鱼随雨天降,一行便将二鱼又放生于博鳌潭中。再三祈求:“天地保佑,如能将佛经安全取回洛邑,禀报明帝圣上,在此修筑天地圣意三教寺庙”。此后,蔡音一行上路顺利南渡,一路安全将佛经驮回了洛邑。
    蔡音当夜做了一个梦,梦见金龟驮着白马、佛经和蔡音一行安全渡过了黄河;又梦见柏壁塞伏羲圣庙显灵,文王、孔子、老君等历代圣人会聚此圣地育贤,有二龙戏珠演武腾空而起,刹时,又见天空佛光闪闪,一座富丽堂煌的无极寺、大佛殿、三圣门、太极门、三教寺庙同时从天而降,释、道、儒三教圣灵,灯火辉煌。
    次日,汉明帝召见蔡音、摄摩腾、竺法兰、白马一行,蔡音将路途中的奇遇和梦中所见许诺之事禀报了汉明帝:“请求圣上,一是在河内城东十里店村东的清水泉潭处修筑白马寺院;二是在河内柏壁寨蔡音一行取经途经伏羲庙处,修筑无极寺即释、道、儒三教门殿寺庙。
    东汉永平十年,明帝下令在古老洛阳城西约三里处(现洛阳城东二十里处)修筑了中国第一所翻译佛经的大型寺院,为弘扬白马驮经功绩,寺院以“白马”赐名。寺院落成彩庆时,白马获得了头功嘉奖。第二天,白马突然不见了,蔡音到处寻找,白马当夜北渡却跑到了河内原白马取经途经十里店村东的清水泉潭,卧在潭岸边流泪。蔡音便将白马请回洛阳白马寺;一路只见白马流泪不断。
    次日后白马又失踪了,蔡音夜梦中见白马修成了一条白龙,又生下两条小龙,饰缠着河内伏羲庙殿廊柱。蔡音一行便赴河内柏壁寨寻找,见白马真的在原伏羲庙前生下了二驹。蔡音再请白马回洛,可白马走到洛阳白马寺山门外不进寺门。蔡音将此情禀报了汉明帝,明帝为顺应取经有功的白马心愿,圣令在河内怀郡城东十里店(现博爱农场一分场白马寺)清水泉潭处修建了白马寺,供白马晚年在此修行养性(白马百年后葬于河内白马寺清水潭中心岛的白马亭下,墓志为一朵石雕白莲花,将此清水泉潭取名“白马泉”),并在河内白马寺山门前,雕塑了白马石像。(传说:世殊变革,兴道禁佛,二石马先移迁至北宋的宋公坟前,后世又因兴佛修寺,又将二石马从宋公坟前迁址洛阳白马寺山门外)。明帝十年,圣令在河内怀郡城东十八里许柏壁寨伏羲庙域修筑了无极寺即释、道、儒三教圣门庙殿。伏羲、文王、孔圣三圣殿和廊柱上修饰了二龙缠柱,殿脊上修饰了二龙戏珠。寺院还雕塑了二个小石马驹。据古考,河内无极寺的三教庙殿,是天下最早唯有二龙缠柱、二龙戏珠汉代古老的三教寺庙建筑群,民间神话奇传,每年二月初二苍龙抬头吉日,有特异功能的人能看到千载寺大佛门、太极门、三圣门上空二白马驹已修炼成的二条神龙,在空中戏珠演武,螺旋缠丝,刚柔相济,武艺高强。
    “摩天古槐”所在地,就是蔡音一行取法途经伏羲庙而看到佛光即天景奇观所在地,龟驮石碑传为“博鳌渡菩碑”。
    博鳌潭与创太极阴阳鱼图有缘
    千载寺东侧三圣门内的伏羲殿和太极门老君殿之交处,有一块“洛书”、“河图”和“阴阳鱼图”撰石。传说此石与易圣祠、伏羲殿、女涡桥、博鳌潭(伏羲观鱼潭)等古建有缘,传说博鳌潭与创太极阴阳鱼图有缘,所以民间传为“天缘石”。
    专家认为,“伏羲出生于甘肃天水,主活动于河南孟津一代,河内紧连孟津;也有传说,伏羲活动在孟津与太行山一代。无论怎样传说,东汉前在河内柏壁寨(今唐村)西北地域建筑‘伏羲圣古庙’、‘博鳌潭’、‘易经祠’;东汉又建‘无极寺’三教圣殿,龙头桥东里许有一座古今传说的“女娲桥”;“唐代建千寺太极门、三圣门等三教寺庙,这些古建文物取名都有着历史背景故缘关系”。
    据民间传说和专家推测:“伏羲在孟津观察黄河水流研创了洛书、河图后,一天伏羲从孟津出游太行山,半路在柏壁寨,龙头桥东(原自然泉河)遇上了女娲南下造人,二圣神此时此地搭桥相遇订了婚。伏羲和女娲同在伏羲庙外的博鳌潭观景时,观察到清水潭内有黑白雄雌二鱼头尾相追正性交繁育构成了圆形阴阳鱼图案,伏羲借此道理,结合天、人、地阴阳定位之理,研究绘制了“阴阳鱼图”。数天后,女娲见雌鱼育繁幼鱼数千万,女娲又以此理创研泥人场和男女成婚阴阳之理,从此伏羲与女娲成婚用泥艺造人的神活故事奇传于今。伏羲庙前的伏羲和女娲人头蛇身相缠汉代石刻图案,也说明了伏羲和女娲婚缘之阴阳关系。
    古今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四邻村庄有风水阴阳先生数多故缘与伏羲观鱼潭(博鳌潭)创研太极鱼图有关;与三圣门伏羲殿和太极门老君殿以及易经祠系有业情之缘。
    历代不少青年男女游客、百姓曾在此“博鳌潭”边及“洛书河图”、“阴阳鱼图”石雕图案“天缘石”旁拜香化缘,祈愿圣神牵线搭桥,能找个百年真缘,白发到老;也有在此求婚、生男育女和祈求养生长寿、百病康复神奇旅游,故事佳话流传至今。
    四千棵柿树
    经考解:“四千棵柿树”——释译是千载寺庙前有一棵千年大柿树。相传是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南伐途经此地,游拜无极寺用过此树柿子而赞不绝口。洛阳迁都典庆,河内柿子上了国宴,文武大臣、宾客无不美赞。众称:“洛邑建都,红柿大吉”(民间所传的“红事大吉”就出于此缘,民间喜事吉利佳话)。从此凡到千载寺游客都想能尝到河内此树柿子。
    四百口井
    “四百口井”释译是千载寺北围墙内外有二口唐代秦王连环井--寺北口井(顾名思义“四百口井”),二井泉水质优。相传是:隋末李渊起兵南下,攻取长安后,李世民率军攻取中原。因粮草齐缺,一天,李世民从汜水夜渡黄河,将千匹战马留放黄河北岸牧草,迷惑敌将窦建德。李世民亲率轻骑侦察主力,奔赴河内侦察敌情,探察粮草。途经运粮河桥头,获悉柏壁寨(今博爱唐村)是司马懿前十三辈先祖司马卯祖籍故里(司马卯随母从祖籍柏壁寨讨饭到河内温县孝敬里,司马氏卯祖籍族坟址在柏壁寨北运粮河龙头桥南)。又获悉天下第一圣庙--伏羲庙在此;且汉明帝惑梦遣使取法,经此奇见天景奇观,故东汉建无极寺释、道、儒三教圣地在此,便进村视察,入寺庙拜圣。李世民看到村口有一座“天王庙”,上边写着“兴司灭李”。李世民大怒而问明来历:“原来是村里有李姓、司马两大姓,因用水家族不和,司马懿祖籍族坟在此,司马姓朝中有人,欺天修了‘天王庙’,而过份用天王庙神灵蔑视李氏家族。李世民遂令兵民即将此庙拆除。又因天下大旱兵民吃水困难,责令兵民在无极寺后北墙内外挖掘了两口深水井,泉水相通,分别供三教寺庙的僧、道和司马、李氏等众百姓用水。故二井水质皆优,饮用后百病康复。民间传为神水井,司马、李姓从此和睦相处。历代四方百姓常到此寺行游,拜香取水,治病养生。
    李世民在无极寺奇见一个聪明伶俐的儒童,佛道双修,正练无极养生武功,武艺高强。获悉其是二月二日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丛诞世,便为其赐名:“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传说“十力大师,少学儒,中修道,老修僧”;也有传说其“三教皆修,弘业三论”)。李世民到无极寺大佛殿拜佛后,又到伏羲殿、老君殿进香抽签,此时正遇上一位老人正在研炼《千载养生丹》,他就是隐居太行山采药且无极寺老君殿研医练丹的唐代药王孙思邈。李世民看到孙思邈红光满面,声如洪钟,惊叹道:“看到孙先生,朕才相信世间真有得道高人”。李世民抽签喜见:“鸿运大吉”,相书解:“贵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原载唐太宗传)。李世民拜香后,曾在无极寺、柏壁寨伏下探兵,侦察敌情,济救百姓,用运粮河筹运粮草。
    隋将窦建德获悉李世民率军北渡黄河进入河内,借机攻取唐主力驻地河南武牢。李世民声东击西,连续作战,率轻骑主力当夜整兵再起,返渡汜水,杀回武牢,乘敌不备,歼灭了敌窦。从此,李世民一路所战皆捷,攻取了洛阳,不久唐统一中国。
    李世民因北渡黄河进入河内侦察敌情时,在柏壁寨伏兵侦察,用运粮河筹运粮草;无极寺大佛殿拜佛,三圣门、老君殿抽签后唐兵“鸿运大吉”,一路所战皆捷。唐统一中国后,贞观五年,以“唐朝取胜统一中国”字意,将河内柏壁寨村圣赐更名“唐村”;将轻骑驻营地取名“骑村”(后演变成齐村);将筹运粮草有功的运粮河桥雕饰了石龙头,赐名“龙头桥”;又将无极寺大修扩建,增调尚僧,扩耕景田。传说曾因李渊建唐即位长安太极殿;而李世民因从河内无极寺拜佛抽签后而“鸿运大吉”,所战皆捷,并统一了大唐。两个“极”字:一个是长安“太极殿”即位;一个是河内“无极寺”得运,而当时李渊称万岁,李世民为太子称千岁,但太极来自无极,从字意上“无极寺”比“太极殿”大,免得有欺君字意,而将河内“无极寺”以李世民当时称千岁字意,故赐改名“千载寺”(也有传说是孙思邈在此炼过“千载养生丹”,用过秦王连环神井水,来行者吉能寿星百岁,此寺为长寿养生圣地,唐赐名千载寺)。寺院北的两口水井,(四方百姓养生吃的水井)顾名思义“四百口井”,后人称“唐王连环井”,也有称“秦王养生神水井”。唐三教僧十力学医导师孙思邈曾在太行山采药,在千载寺研编了《千金要方》,用此井水研炼出“千载养生丹”。李世民登基后曾派人去请孙思邈进宫赐给他爵位,当时孙思邈已年近百岁,孙思邈诚恳地说:“老民以济人自命,如在朝中,不能为百姓治病,这是圣上一大损失啊!况且老民还有一心愿未了,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写一部《医典籍》,供后人借鉴。”李世民见孙思邈态度坚决,便依孙思邈在太行山采药,且在千载寺行医养生为民的德高精神;依其“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本意,为此书赐名《千金要方》,故此唐代在千载寺东临伏羲殿、老君殿之间修筑了药王殿,又修饰了三圣门、太极门。历代四方百姓、游客远道而来,游乐千载寺、大佛门、三圣门、太极门拜香殿圣,祈求《千金养生医鉴秘诀》,并在此井求取圣水,免灾除病,延年益寿。
    二百架葡萄
    “二百架葡萄”释译是:“寺院内有两棵古柏树上架了两棵葡萄树-“二柏架葡萄”,顾名思义“二百架葡萄”,此文物象两条苍龙盘居青松直腾云天。据碑撰相传明初,太祖定鼎,分民诏下,晋南移民数百万,诏聚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鲁、豫、燕、赵、秦、陇等域之填殖,迁豫黄河南北数十万,河内官路沿道千载寺设司驻员迎迁款待,移民不一同足,潮入千载寺域三教门殿进香化缘,休居茶待。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三教庙殿、僧道大师(曾用180余亩寺庙田谷)为移民舍饭积善养生传拳。部分移民受到了千载寺武僧、太极门武道操练养生长拳的影响和熏陶。为好奇心强的移民传授了太极文化、养生拳艺;移民感厚养脉恩缘,将从山西洪洞祖籍携带的葡萄树苗栽培于千载寺庙。将何首乌等洪洞名贵药草和乔木耕植千载寺域三教圣土,留作纪念。年久鹿鹿,世裔眷怀。从此故因,千载寺大佛殿、太极门、三圣门殿、尚僧、武道与洪洞移民世裔接下了脉恩相依的深厚情缘。
    明清时期,洪洞移民世裔眷怀溯本思迁,逢年正月十五年庆佳节、二月初二苍龙抬头春晨吉日和二月十九、四月初八等寺庙圣节,就有不少迁居黄河南北的洪洞祖籍移民后裔的各界人世,太极养生拳等各种武术学派,千里跋涉,民乐其武,千载相逢。到千载寺、大佛殿、三圣门、太极门、三教堂殿,进香化缘,拜谢圣师;并为洪洞草木、“二百架葡萄”培土浇水,表示怀念。柏树上张灯结彩、红幅对联写着:“洪洞桑梓根深枝茂,千载舍善脉恩流芳”。六百余年来,千载寺大佛殿、三圣门、太极门三教堂殿与洪洞移民结下了脉恩情缘,“二百架葡萄”典故美名流传于今。
    唐养生文化传育古今
    据碑撰和唐三教僧十力的故事传说:“唐战取洛邑、粮草非也,秦王轻骑北渡探之情焉,秘入河内东汉无极寺释道儒门三教堂殿拜香化缘,奇遇一少儒童尊道、拜佛、养生武功深也,得知其生缘而感之,为其赐名: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也。
    唐僧十力生于隋大业十年二月初二日,河内无极寺、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生诞。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雕,博艺皆修,涅木摄论黄老经通,研修《大明度无极经》、《黄庭经》、《道德经》、《易筋经》;以《千金要方》依“任督脉通,五脏则健”;及柔道术、入静术、星相术、健身术、饮食经等“天干地支”、“星相定理”、“五行相克”、“吐纳导引”,易筋阴阳养生医理;借鉴“龙虎相斗,猫蛇相争”,刚柔相济,阴阳对应,虚实变换之武艺,探研了中国最古老的养生健身武术。十力大师养生功深,武练月雪,感之圣菩,神龙下凡,菩渡养功,梦中传艺,功惊武林。黄榜招贤,十力大师先住京师,造像西山、化身隐姓、艺传东泉,医游杨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
    十力一生昌导:“释、道、儒融,弘业三论”。晚年返故千载寺,研武养生传教育弟。
    传奇:十力大师,养功神通,六旬息寂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园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笔、武剑,嘱弟密葬,师弟刹共,勿筑墓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弘业释道儒融三教师论,博艺才僧,养生武功胜创先师之争。
    民间奇传:“千载寺庙三教门殿武风义正”。时年正月十五,千载弟子为民众年庆汇演时,武功一鸣惊人,震惊四海武林。汇演期间,一群为匪作歹(欺压百姓)的地霸闯混过路,千载寺庙弟子便遭到地霸的欺压。而被迫返击,一举取胜,围观百姓无不拍手叫好。正月十九日,千载寺门外聚众成层,十力大师开门迎见,寺山门外,慰问粮物堆集成山,百姓求助“打霸除恶,援救民生”。十力绩善,谢绝粮物,安慰了百姓,责令弟子,苦练十二昼夜。时年二月初二,千载寺、大佛门、太极门、三圣门前,举行“弟子习武业毕仪式”,十力告诫弟子曰:“千载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皆为民生,三教互尊,养生共修,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此刻,千载寺三教门殿龙腾虎跃,众弟子谢别十力大师奔赴山乡为民养生传教武艺。从此,每逢大年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九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内外养生武功传艺师徒,远道而来“千载相逢”。
    后因,唐开元年间和唐武宗年间,千载寺外弟子坚持千载武风,为民养生传艺,而不服霸匪抓丁,曾削发到千载寺大佛门为僧;也有留发到太极门老君殿为道,善修无极养生拳功。为此,千载寺太极门养生武功弟子和千载寺尚僧多遭刑害。会昌二年,武宗禁法,毁埋佛像,千载寺院天王殿、大佛殿遭拆破坏。从此每年二月初二千载寺内无极养生传教,师徒不敢相逢,历成流传地方民间成语古典“千载难逢”。迫使千载寺不少尚僧还俗;有的武僧留发到太极门老君殿为道;有的外投道门渡生。从此,千载寺三教堂殿无极养生拳艺,改名太极养生拳功。
    唐宣武年间,圣诏书佛尚不杀,天王殿、大佛殿又重新修建,尚僧返寺。此起直至宋、金、元、明、清历史沿革,全国禁佛兴道,禁道兴佛,拆建寺庙,历行儒、佛、道三教兴落之争,致使千载寺、三教寺庙多次拆建沿革至今。但独有千载寺大佛门、三圣门、太极门殿、释、道、儒三教德善合融,僧道义盟合然,各传其道,养生共修,以成为千载寺舍善养生传教的道德优良传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唯一的三教特色寺庙建筑古群,历代千载寺武僧、太极门武道为继承千载寺大佛门、三圣门、太极门绩善养生文化之传统,以人类养生为教德,为护寺、护庙,僧道养生健身秘传太极养生武功。
    大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河内千载寺设司驻员迎迁款待。移民受到千载寺尚僧和太极门武道舍食传拳的脉养恩缘,将秘不示众的中国最古老的太极养生拳文化,又传入社会民间。明清时期在河南怀庆府(温博等地)民间太极养生文化时起传播,继研孕育了中国近代、现代、陈氏、李氏、杨氏、孙氏、吴氏、王氏、和氏等各姓氏太极拳武艺,弘扬了中国最古老的无极文化和太极养生文化,震惊中外武坛,发展研传后世,繁衍于今。尤其是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代代继传,拳艺武功中外有名,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贡献。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太极养生文化故事传奇较多,至今在千载寺、太极门临近的唐村民间,还流传着“太极门三表兄弟三结义,创练太极拳功的奇传故事”。
    太极门三结义兄创艺太极拳功
    “太极拳”创名何许人也?古今传说不一,古传是唐代三教僧十力所传;有说是近代张三峰所传;还有说是太极拳是近代山东永年是根;有说是太极拳陈家沟陈氏先祖研传;异地练拳者说太极拳文化百家争鸣等等,众说不一。吾考之“太极门三结义兄创艺“太极拳”功名不可非议。
    据千载寺三教门殿碑撰和唐村古老李氏族谱以及太极门三结义三表兄弟习武院旧址(明代建筑文物)考证,是唐代三教僧十力大师创练无极养生长拳。又是明清时三表太极门三结义兄创研太极拳功。张三峰是否是千载寺太极门弟子,我想应该是,但还需要进一步考证。陈家沟陈氏先祖创研太极拳功的历史有据可考。
    据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碑撰考证,故京“大明太祖定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黄河南北,河内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释、道、儒三教寺庙设司驻员,僧、道大师舍食传拳,故与移民有着脉恩情缘。明末清初又是洪洞移民后裔,眷怀思迁,千载寺逢年大节重逢,拜谢始祖养脉功恩圣地,万历年拜朝千载寺大佛门、三圣门、太极门团拜年会时,李公讳廷璧、陈公讳昼廷、李公讳廷岩三表兄弟随族长前往朝拜,曾在太极门太极门殿拜师武道博公大师传授太极养生拳功。誓诺为文武双成名竞练功基,三表兄弟在太极门结拜为文武艺杰义兄。为铭记结义诺言,三兄弟为练功议源名,大表兄廷璧议道:“千载寺为洪洞移民吾始祖舍食传拳脉养有功,应以千载拳议名练功”;二表义兄昼廷道:“三兄弟为文武双基竞比练功,在太极门殿三结义誓诺心诚,应以太极拳议名练功”;三表义弟廷岩说:“文武双成名,伏羲、文王、孔子三圣吾师”,应以三圣拳名练功”。三表兄弟各有所见解,意见不一,只好拜请太极门养生武道大师博公评判,师曰:“三弟子拜修师吾功基,以师吾之见:三弟子先练年功,明春千载重逢比武定名”。第二年千载寺团拜年会比武时,三表结义兄弟操练武艺功基不分高低。博公大师曰:“今三贤弟子练武誓诺心诚,三比同功,不愧一脉相依,功练合心,功修胜师吾也。今定拳名依师吾鉴:以太极门殿三结义,拜诺心诚,以太极养生拳功基定名,三弟子同修‘太极拳’好!众弟子要弘业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三教寺,庙武风传统,牢记师言,千载弟子严族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勿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后裔辛功义济,代代继传,勿失传之”,以此考证。太极门三表结义兄创艺太极拳不可非议。
    弘扬古汉寺庙太极养生文化圣地
    树建移民世裔文武博学翰苑碑林
    多年来,国家、地方考古学家、洪洞移民世裔及国内外各武术学派、太极拳精英、各界知名人士和杨州大明寺僧人、庐山仙人洞道士、宗教界曾多次到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遗址考察文物。得出一个共识--“想不到东汉无极寺(大唐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这一重要古老三教之寺庙珍贵文物会遭受到这么严重破坏,造成了中国考古学、武术养生学、宗教研究学又一重大损失,深感失望和遗憾”。古今三教传统的千载寺大佛门、三圣门、太极门经过世殊变革,佛道几禁几兴,宗教界争论不休,曾一度把历史沿革奇传的释、道、儒三教合融特色的古老养生圣地,诬陷为“佛道教界不清、僧道教戒不纯”等罪名。加上二千年来,战乱连绵,曾发生过多次尚僧、道士返俗和分别四方游教,南游杨州大明寺,庐山仙人洞、少林寺等地塑艺、传艺、洁名投生之事。尤其是一九三九年日本侵略中国后,大多文物遭到战乱的烧毁破坏和遭拆,千载寺僧人和太极门道士远逃投生数多,加上建国前后打神像拆寺庙,迫使僧人、道士远征四方投生之游,有的化名隐身返俗;有的传教、传艺、传拳养生渡生。并将千载寺太极门三教古建筑文物先办学校,后拆除改建社会建筑它用(修医院、修公社等),碑林多遭破坏、外运和丢失,使近二千年来的三教古建筑、珍贵文物荡然无存。目前只剩下千载寺大佛殿、三圣门伏羲殿、太极门老君殿等三教寺庙的遗址和东汉末古魏残碑(三国时魏国君师徐庶生母亲笔碑撰),唐十力僧传等残碑译撰石,以及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脉恩功德碑记等部分残碑文录资料;有秦王养生井址、古建文物遗影景址及民间千载寺庙故事传说收藏等部分文物资料。近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将莅焦作千载寺对该珍贵文物进一步考察定位。
    为使我中华最古老的无极养生文化(太极养生拳艺),代代继传发展后世,促进人类养生健身体育事业。使各武术学派再能缅怀中国最古老的太极养生文化发源、洪洞移民世裔脉恩圣地--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三教景区。恢复正月十五、二月初二洪洞移民后裔再能千载重逢年庆团拜,再使“洪洞桑梓根深枝茂,千载舍善脉恩流芳”,使洪洞迁民历史文化,太极文化撰记在册,创建洪洞移民后裔文武博学翰苑碑林史传后世,形成一个洪洞迁民脉恩圣地旅游景区。并将千载寺大佛门、三圣门、太极门三教养生文化圣地办成国际武术气功疗养中心;办成国际养生文化、经济交流窗口;为焦作古今太极文化发源圣地增添光彩,招来国内外游客,发展焦作旅游经济。现请求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倡议企、事业单位、洪洞祖籍移民世裔、中外、港、奥、台胞、华桥及中外太极拳精英、各武术学派、文化考古志士、宗教信仰等各界人士自愿解囊捐资,将原古汉寺庙遗址退耕还林还景,尽快请专家设计定位,使“千载寺大佛殿、三圣门、太极门”三教建筑文物早日恢复绿色景貌,建成焦作洪洞移民后裔文武博学翰苑碑林,再展中国焦作旅游故区东汉大唐古寺一景。
    --------------------------------------------------------------------------
    河南焦作千载寺文物考古挖掘研究会
    考古主编:唐博鳌
    一九九九年八月八日
     
  15. 陈式太极拳的老架、新架、老架、新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陳氏太極拳&variant=zh-cn

    陈氏太极拳由陈王廷(1600-1680,陈氏家族第九世、陈式太极拳第一代)创编,当时包括一百零八式长拳(也称陈氏通臂拳)、太极拳(第一路至第五路)、炮捶,共七套拳,另外还有双人推手,以及刀、枪、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陈氏家族第十四世、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1771-1853)和陈有本(1780-1858)先后整编了前人的套路。陈长兴先整编,陈有本后整编,所以陈有本的称为“新架”,陈长兴的称为“老架”,但实际上陈有本的新架保留了相对更多的传统,而陈长兴的老架则更多地化繁为简,以便于推广,杨露禅即曾学于陈长兴(据最新考证,陈向杨既教了陈家太极拳,也教了博爱唐村的李家太极拳,后来杨到北京推广的实际是李家太极拳,与同出自李氏门下的王宗岳(1791-1795)太极拳谱基本没有差别)。陈有本的新架难度较大,徒弟也基本都是本家子弟(包括后来迁于赵堡镇的陈清萍,后来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十六世陈鑫也属陈有本门后),因此后来又被称为小架(大概是圆圈较小的意思),而陈长兴的老架则相应被称为大架。

    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1983-1972,陈氏家族第十八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前往。陈照丕曾师从叔祖陈延熙、陈鑫、三叔陈发科(1887—1957,陈氏家族第十七世、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等3位村里公认的高手学拳。此前,京城里流传的太极拳皆是杨露禅的杨氏太极拳,随着陈照丕的到来,人们才领略了陈氏太极拳的风采。在北平的河南同乡会里,有个清末翰林叫李庆临,他常以太极拳发源于自己的故乡而自豪,结交陈照丕后,他对陈的武德武功十分钦佩,于是在《时报》上发表文章,宣传陈氏太极拳既有攻防技击的神力,又有延年益寿之奇效。而《北平晚报》也跟着报道,称“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诸多先辈名手陈王廷、陈长兴早已中华闻名,今陈长兴四世孙陈照丕漫游到此,小作逗留,暂下榻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如有爱好,要交膀者,莫失良机……”。一时间,北平各界武术爱好者纷纷来访,每日应接不暇。不得已,陈照丕只得在河南同乡会的资助下在宣武楼立擂,与来访者一一过招,结果连打17天未有能敌者,陈照丕因此声名远播。北平的17家单位和学校争着聘请陈前去教拳。1929年,南京市市长魏道明一再邀请陈照丕到南京新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授徒,而京城的弟子则坚决不同意他走。无奈之下,陈照丕向弟子们承诺:再从陈家沟请一个武功更高的师傅来教他们。陈照丕说的这个人就是他的三叔陈发科。当陈发科来到北平之后,陈照丕去了南京。自此,叔侄二人分别南北授拳,均树立较大影响,但二人未曾再谋面。

    陈发科在北京教拳多年以后,有创新加上去的好东西。他加了3个式子:三换掌,退步压肘,中盘。而且,在原来的每一个式子上“加花”,就是为每一个老式子加上了预备动作和很多发力动作,在原来拳架的朴实无华上多了锦上添花。沈家桢、顾留馨1963年编的《陈式太极拳》一书根据陈发科所授内容,定了一路83式、二路71式,此书影响甚广。而陈发科本人对于他教的东西一直不叫太极拳,而是叫炮捶。解放前陈发科主要在北平国术馆,解放后1953年创立了首都武术研究社,自任社长。当时北京各大门派争奇斗艳、高手如云,陈发科被公推为武林领袖,可见境界之高。陈发科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李经梧、洪均生、田秀臣、陈照奎、冯志强等。

    1937年,沪沟桥事变,抗日军兴,次年南京沦陷,陈照丕遂返回故里,加入地方抗日部队,任国术教官。平时传授作战之传枪拚刺,近战本领,战斗紧迫时,便亲率敢死队出生入死,战斗在第一线。1940年他到洛阳第一战区司令部,河南教育厅等单位任国术教练。1942年受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邀聘,到西安黄河水利委员会担任国术教官。1945年抗战胜利,随黄河水利委员会回到古城开封。1948年开封解放,他在黄河修防段当保管员,每日席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继续传授太极拳。1958年退休回家。他回到家乡,看到村里幕气沉沉,毫无半点生气,尤其是练拳者极少,深恐陈氏太极拳后继无人,遂在村中办起了太极拳培训班,集中村里青年人训练、培养,一切费用全由他自己承担。后来蜚声海内外的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王西安均出自他的门下。

    1972年陈照丕去世后,应家乡父老之邀,陈照奎(1928-1981)于1973年回家乡温县陈沟、郑州等地教拳。陈照奎是陈发科的幼子,1928年出生在陈家沟,1932年四岁进京随父,七岁从父学习家传拳术,20年如一日,每天10—20遍拳。他学拳刻苦,拳走低架,胸腰折叠,手法多变,拳架中正、流畅,精于闪、战、弹、抖,推手、擒拿功夫可达出神入化境地。另外在京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文化素质较高,做了很多拳理、拳谱整理工作。1957年陈发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间,陈照奎继承父业,为传播和普及陈氏太极拳,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61年应顾留馨之邀辞职南下,到上海传拳,参与完成了《陈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沈家桢、顾留馨著)一书,又应各地学员之请写下了陈氏太极拳一、二路函授讲义,深受大家的欢迎。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又与巢振民合写《简谈陈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锻炼》一文。1973年回到陈家沟后,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随陈照丕学拳的后辈又从陈照奎学习。陈照奎教授的是陈发科后期拳架,陈家沟有的人感到有些新鲜,同时又想标榜自己练的才是正宗(如陈小旺),故把陈发科、陈照奎传的拳架称之为“新架”,而把陈照丕之前都的称为“老架”。这是陈式太极拳历史上第二次出现“老架”、“新架”的叫法。陈照奎对此非常反感,1979年在石家庄时曾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五哥陈照丕当年也是跟我父亲学的拳嘛。都是陈长兴公一脉相传的拳架嘛!”1980年在焦作时,他也说过:“怎么能说我父亲传的叫新架?我们练的这才是我们家传的真正传统老架。”后来“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谈到照奎先生时曾感慨地说:“陈照奎老师教的套路是其父传授的拳架,比我们过去练的老架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明显,练了这套拳架,使我们对陈氏太极拳体会更深,技术更全面”。
     
    Last edited by a moderator: Jan 13, 2009
  16. 我老丈人最近也在学太极。老架74式。:D
     
    Last edited by a moderator: Jan 1, 2009
  17. 北京陈式太极拳发展回顾
    ——纪念陈发科进京80周年
    作者:田秋田

    1928年一代宗师陈发科从河南的陈家沟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他在北京的三十年授拳生涯。他开创了陈式太极拳在全国发展的新纪元,是近代陈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

    从1928年至今,八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陈发科从陈家沟传来的陈式太极拳,不但在拳术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而且早已突破“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的局面,从北京传遍全中国,从北京走向全世界。

    认真回顾几十年来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太极拳、更好地传承太极拳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以后,受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华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武术的体育观,武术界人士提倡“强种强国”,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著名的中央国术馆就是在个时期成立的。当时,中国武术事业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蓬勃发展的景象,馆社林立,许多民间武术家涌向大城市。

    19世纪50年代,学拳于陈家沟的杨露禅来京传播太极拳。在其子杨班侯与杨健侯、其孙杨澄浦三代人的努力下,太极拳在北京已经相当流行。但是发源于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却不为人所知。

    当年武术诗人杨敞①曾有诗云:
    当初谁知太极拳,
    谭公疗疾始流传。
    公令推行太极拳,
    而今武术莫能先。
    谁知豫北陈家技,
    却赖冀南杨氏传。

    此诗最后二句点明了太极拳虽然是“陈家技”,在北京却是由杨氏家族传播的。

    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在北京体育学校教太极拳的杨澄浦、吴鉴泉等离开北京,去南京、上海教拳,学校一时缺少教太极拳的教员。因知当年杨露禅是从陈家沟陈长兴学的太极拳,于是许禹生托人从陈家沟聘请了陈家后人陈绩甫在体育学校教太极拳。

    陈绩甫除在体育学校任教外,还被许多人请到自己家里去教拳。据向恺然②记叙,他曾专门去体育学校会见了陈绩甫,观其练拳,与其推手,并进行了讨论。据向恺然回忆,陈绩甫的推手很单一,不如杨家完备、多样。因为杨家完全是从陈家学来的太极拳,所以,陈绩甫想必是“未得其传”,故而如此。③

    在高手云集的北京,想以授拳立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于找上门来要“切磋技艺”的人,陈绩甫深知输赢不仅是自己的事,还关系到陈氏拳的名声,于是便给在老家的三叔陈发科写信,请他来京。

    陈发科到北京后,即由陈绩甫陪同会见了挑战者。他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高超技艺,使对方折服,很快在北京站住了脚。从此,闻名拜访前来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北平国术馆馆长许禹生以及当时颇有名气的李剑华、沈家桢等皆就学于陈发科。自此陈氏拳的真正面貌逐渐为外界所认识、所称道。

    杨敞写诗赞曰:
    都门太极旧尊杨,
    迟缓柔和擅胜场。
    不意陈君标异帜,
    缠丝劲势特别强。④

    解放以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体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武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这期间,武术界纷纷成立拳社。

    陈发科于l953年与名拳师胡耀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研究社”,这是历史上仅有的以首都命名的武术研究社。该社的成立为北京陈氏太极拳的传播打下了良好基础,为陈氏太极拳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

    1953年11月,陈发科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代表北京表演了陈氏太极拳,受到好评。这是陈氏太极拳历史上首次在全国性集会上展示,它标志着陈氏太极拳将走向全国。

    陈发科在北京30年间,不断总结经验,设计了新的拳式。当今广为流传的83式太极拳和71式炮捶,正是陈发科对陈氏太极拳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陈发科是走出陈家沟向外传拳第一人。他的在京传拳,不但开创了北京陈氏太极拳的新纪元,而且将三百年来囿于陈家沟一姓一地的陈氏太极拳带出沟外,成为陈氏族传太极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陈发科逝世后,195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首届武协副主席唐豪和李剑华、顾留馨、李经梧、陈照奎开始以陈发科晚年授拳的定式编写《陈式太极拳》。后由于唐豪逝世、李剑华病重,未能完成而中缀。

    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又委托沈家桢、顾留馨继续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该书于1963年12月在北京出版。该书在理论上总结了太极拳的八个特点,科学地论述了练拳方法,给出了详细的分解动作。书中动作插图太极拳部分采用陈照奎照片,炮捶部分采用陈发科遗照,不足部分由陈照奎补照,由周元龙绘图,最后由陈照奎校订出版。

    《陈式太极拳》一书出版发行后,行销四十余年长盛不衰,成为学习陈式太极拳的经典教材。它是学拳的拳谱,教拳的教材,练拳的依据,是陈氏太极拳过渡到陈式太极拳的划时代的经典著作。该书1988年被收入《太极拳全书》。

    1963年,陈发科之子陈照奎应顾留馨之邀,毅然辞掉工作,来往于上海、南京之间,继承父业,开始职业拳师生涯。他精湛的拳术,受到上海及南京习拳者的热烈欢迎,培养学员不下千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武术事业受到冲击和摧残,陈照奎只得只身回到北京,经济失去来源,生活陷入极端困难之中。北京陈式太极拳爱好者闻其归来,便邀其在东便门外的果树林及阜成门儿童医院附近的小花园继续授拳。

    1972年由于陈绩甫的逝世,拳乡陈家沟邀请陈照奎还乡授拳,从而北京陈式太极拳83式、炮锤71传回了陈家沟。以后,陈照奎又到郑州、焦作、石家庄等地巡回授拳。正是由于陈照奎的努力,陈式太极拳在全国大城市中开始发展。可以说,陈照奎是将陈式太极拳从北京推向全国大城市的第一人。

    1978年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为了充实教学的拳种、发展北京陈式太极拳,邀请北京陈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田秀臣到体育学院授拳,流传在民间的陈式太极拳走入高等学校的殿堂,田秀臣成为在高等学府中进行陈式太极拳教学的第一人。

    1979年体育学院为了保存历史资料,邀请陈照奎、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忠荫、肖庆林拍摄电影资料。当时拍摄了83式太极拳和71式炮捶,陈照奎表演了陈式太极拳的单式发劲的动作。现在广泛流传于社会上的田秀臣、雷慕尼的套路视频,已成为研究陈式太极拳的珍贵历史资料。

    1982年12月15日,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同志在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指出:“如果我们不及时挖掘、整理,就有人琴俱亡的危险,就要犯极大的错误。因此,挖掘武术遗产工作,是当务之急,是迫在眉睫的事,武术遗产需要抢救。”还号召全国各地的老拳师站出来,组织起拳社、馆、站等社会组织。

    在这次会议精神鼓舞下, 1983年4月,以北京陈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为主体的“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 成立,冯志强为会长,田秀臣、雷慕尼、肖庆林为副会长,李忠荫为秘书长。随即在北京的月坛公园、正义路南口、东单公园、民航机场、酒仙桥、人民日报社门口、曙光机械厂、工人体育馆、陶然亭、龙潭湖、南池子、会城门公园、日坛公园等成立了13个辅导站,使北京陈式太极拳得到空前的发展。北京也成为国际陈式太极拳活动的中心。

    当今陈式太极拳的领军人物、北京陈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冯志强,是推动陈式太极拳走向世界的第一人。1984年,冯志强首次公派出访日本讲学,又先后走遍墨西哥、美国、新加坡、丹麦、荷兰、法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北京陈式太极拳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此陈式太极拳开始从北京传向世界。

    现在的陈式太极拳,早已从作为近代陈式太极拳发展中心的北京,传遍全中国,走向全世界。可以说,一代宗师陈发科以其毕生的精力传播陈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贡献,是近代陈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种靠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发科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高超技艺,更是一种传承历史的责任。我们应当以传统理论为依据,以《陈式太极拳》及前辈的录像为教材,坚持科学发展观,将北京陈式太极拳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它,接受它,从而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今年正值一代宗师陈发科进京8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之。


    ①杨敞,1886—1965,字季子,湖南湘潭人,精八卦掌、岳氏散手。

    ②向恺然1889-1957,祖籍湖南平江人,生于湘潭岳门,1906年与杜心武自费留学日本,考入东京宏文学院,学习政法,1912年回国,与王润生在长沙学官街富国矿创国技会,写《拳术》一书,上海中华书局印单行本。1913年考理家日本东京中央大学,与王润生一起练拳。1917年回国后,任湖南第一集团军总办公厅主任。1948年随程潜起义,任文史馆馆员。1956年任全国武术评判员。1957年编写《武术史话》。

    ③见“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太极正宗》第七章,大东书局1940年版
    “此时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迁都南京的关系,北京市面渐就萧条。影响所及。连几个练太极拳有名的人物,如杨澄甫、吴鉴泉等。都跟着往南京或上海去了。……(许禹生)找不着教太极拳的好手,就托人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子聘了一位姓陈名绩甫的来。……体育学校请来那位姓陈的,年龄不过四十岁,是从小专练太极拳,不曾练过旁的拳。到北平后。除在体育学校担任教授而外,还有许多人,请到自己家里去教。……这日由许君介绍,在体育学校会面,并见他练了拳,推了手。……他推手只有同边活步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左脚向前,一个右脚向前。掤挤进一步。捋按退一步。我问他推手共有几个方式,他说就是这一个方式。我又问:没有站定不动脚的推法吗?他说没有。我又问他:没有四隅进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吗?他也说没有。我想这就奇了,杨露禅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到此不过三传,何以与陈绩甫的相差这们远?杨家练习的方式,倒比较的完备。杨家推手的方式,由浅入深,共有四种。……按大捋之法,决非创自杨家,想必是陈绩甫未得其传,故其法尚不及杨家完备。”

    ④杨敞的这首诗还有个注:“杨露禅在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即来京传习,清末已极流行,故习太极拳者盛尊杨家。迨民国十五年后,陈福生(发科)来京,人始知杨家之外尚有陈家。陈身法、手法均与杨迥异,讲缠丝劲甚精到,发劲脆快无比。惜此人木讷寡言,短于接待,故其名不彰。弟子沈家桢(维周)对于师说多所发明,将来或能发扬光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果然由沈家桢最后完成了《陈式太极拳》一书的编写。

    http://www.wrynb.com/dispbbs.asp?boardID=2&ID=357
     
  18. 老大,
    你会太极拳?
    我们这里长江日报推荐了http://blog.sina.com.cn/wuhanwujiaxin

    「太极拳能养生,不能制敌,文功也;能制敌,不能养生,武功也;真太极,既能养生,又能制敌,修养使用兼全,为文武完全太极。」

    「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炫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承法,倘有可移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已先我行矣,乌待我辈哉。愿后学者,弗外之是务,而惟内之是求,欲求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传真,以致湮没先贤之本意。」

    「太极拳皆是圆圈组成,全体无招架,无招式之拳术。只是立圆,平圆,斜圆,无数手足腰之圆圈,在旋转,至登峰造极时,会令敌人无法进入,形容稍夸张是泼水不入,感觉练至敏锐处,敌人心意一动,即被抛出。是为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