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重温“人类误判心理学”:投资拒绝一再误判

Discussion in 'Stocks' started by wj2000, Nov 23, 2018.

  1.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0320
    重温“人类误判心理学”:投资拒绝一再误判
    康水跃:投资者无论运用资产定价理论,还是财务技术指标都无法令预测结果与最终事实完全契合,因此我们不仅要接受误判存在,还需不断修正自己的思考方式。

    更新于2018年11月22日 07:15 康水跃 为FT中文网撰稿
    人类历史在正知正见中前行,在颠倒误判中倒退。1995年,查理•芒格(Charlie•Munger)重返母校哈佛大学做演讲时系统呈现了“人类误判心理学”,提出了导致人类做出误判的24个原因,譬如“简单心理否定”导致误判、“自我确认倾向”导致误判、“拿锤综合症”导致误判、精神压力导致误判。
    尽管一百多年来金融投资家们无数次试图使用模型与理论来推演市场的发展,但是因为推演过程中使用了各种假设和技巧,因此会扭曲现实所释放出来的信号。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投资者无论是运用先进的资产定价理论,还是复杂的财务技术指标都无法令预测结果与最终事实完全契合,二者甚至大相径庭。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坦然接受误判的存在,而且还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考方式。
    集体误判 VS 个体正见
    我们一直存在“落入两边”的两种倾向:在个别情况下,过分夸谈“真理握在少数人手里,而错误握在多数人手里”,过度夸大精英人士的见解,并否定多数人的观点;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则过分强调“少数服从多数”的观点,无视少数人的见解。无论是倾向于少数人,还是倾向于多数人,都会在特定场合里失效,特别是后者。多数人的“一致性”判断往往是种集体误判。用多数来否定少数显然是不合适的。人数多不代表见解对。


    集体误判是种家常便饭。股龄十年以上的人应该都有印象,上涨指数在从998点冲向6124点的半途中,包括券商研报、市场名嘴在内的主流观点都是“万点论”,一万点不是梦。无独有偶,时隔八年,当上涨指数从1849点冲向5178点时,市场的主流观点仍然是以前的“万点论”。两次都是刚过一万点的一半出头,A股就出现大幅下跌,然后步入漫长熊市。这在A股最近两轮牛市里堪称是“集体误判”的经典案例。在股票市场上,亏钱的人永远是大多数,这个比例可能会超过90%。赚钱的人寥寥无几,应该不到10%。在股市上,多数人一路上都在犯错,犯错的人数远远多于不怎么犯错的人数。当一个集体是由大多数犯错的人构成时,集体误判便屡见不鲜。
    人数少也不代表见解错。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尊重少数人的观点和想法,因为只有少数人懂得去深入、全面而独立地思考。譬如2001年的时候,有人就提出过“千点论”、“推倒重来论”,后来到2005年时候真的跌到了998点;2015年的时候,有人提出“双80%论”,即除了10倍市盈率以下的优质蓝筹股,市场上80%的股票还要下跌80%,现在大家也都见识到了。
    当投资者遭遇亏损的时候,精神压力就会骤然加大。在这种压抑的心态下,投资者往往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是跟风从众,看媒体找资讯,听股评找权威,然后这些个体也就失去了正见。当然,独立思考是必要的,但“独见”也不一定是不偏不倚的正见。正知正见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真理。
    权威误判 VS 合理质疑
    主流观点通常也是权威观点。权威误判是集体中的权威个体出现误判,而其余个体又喜欢诉诸权威,最后导致大家一起误判。人们即使早就知道这种盲从行为是错误的,也会不知不觉倾向于接受权威的判断。
    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是如此的等级分明以至于人们天生具有服从权威的倾向。权威是一种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权威经常是投资者的精神慰藉,甚至是精神支柱。股海里的人们之所以需要权威,仰仗权威,是因为人们经常会陷入迷茫之中,不知所措。在投资者的成长历程中,可能一开始需要“权威”这根精神支柱。在投资者无法自主做出准确度较高的决定时,他们经常需要依靠权威的判断。然而,成熟的投资者应当是自立的,听从自我本心的,能自主决定买什么股票,买多少,什么时候卖,卖多少。

    如何发现颇具权威的个人或组织出现误判?我能想出来的相对完美的解答是“合理质疑”。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审慎的态度,充分运用直觉与反直觉、正推与逆推,证实与证伪等思维工具做足研究工作,而不能夹带任何倾向或偏好去分析权威观点。做出正确的判断是相当不容易的,大家千万别把它当成是一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搞定的小事。
    稍有些股龄的投资者应该还记得2015年牛市的时候,有些权威人士大谈这轮牛市将持续很多年,因为这是一次“国家牛”、“改革牛”。这些高大尚的用语,从权威人士口中说出的时候,似乎已经成为道德与政治的制高点,普通投资者难以抗拒,只能接受。可是后来的股灾证明了权威也会做出荒唐的误判。我并不是要否定一切权威判断,而是告诫投资者要有一颗不畏权威的心,敢于甄别甚至质疑意见领袖、机构、官媒的声音。投资者应当通过反复推演、内心感悟以及客观事实来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事实。
    个体误判 VS 自我确定
    人类天生就有避免不一致的倾向。人们执着于前后一致,并在内心深处呼唤自己能坚守这种维持一致的“承诺”,于是就会导致认知偏见,然后出现个体误判。芒格把这种导致个体误判的原因归结为“自我确认倾向”。
    哪怕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利证据的时候,人们仍然会情不自禁地到处搜罗一些能证明自己正确的线索。被套住的投资者经常会四处搜刮一些利好来安慰自己。当发现好消息的时候,投资者立刻转悲为喜,有时候还会将这些利好信息保留下来,或者刻意转发给自己的朋友来表示自己找到了一点佐证。人们倾向于不断证明,反复确定自己买的股票还不错。但要知道,自我确定就是在自我催眠、自我辩护。而自我辩护就是个体误判的开始。
    当投资者预感到将来所要面对的“套牢”是不可避免时,他们一般会尽最大努力将这种忧心减少到最低程度。于是,投资者总是倾向于从最好的方面去看待那些必然发生的事情。可是,这种心理习惯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投资者可能低估了所持股票下跌的幅度以及时间长度。乐观有时候确实是需要的,悲观也不一定就是坏事,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客观。
    究根到底还是“先入为主”的心理习惯造成了“自我确定”的认知偏见。先入为主、自我确定是一种厌恶修正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让我们不断地去修饰甚至掩饰自己一开始给出的单方面判断。如果这个初始判断是错误的,那么投资者将长时间陷入在这个误判里不可自拔。事实上,“前后不一”并不是道德缺陷,构不成道德谴责,它仅仅是自我纠错的一种行为。投资者一定要意识到这个思维陷阱的存在,一定要跳出来客观看待市场的涨涨跌跌。
    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三百次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总结人类犯错史之后感慨地说: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这句话放在股市里也是正确的。我们应当警醒,重复犯错使投资者深陷困境。
    人们总在同一个地方不断摔倒。人被石头绊倒一次不要紧,要紧的是几天之后又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好了伤疤忘了疼之后的某年某月某一天,当他走过同一条路的时候,还是会被那块该死的石头绊倒第三次。错误就像这块石头,在路面上安静等待他的脚,一次又一次地去踢。所谓的“股神”,就是在同样的错误上不犯超过两次的人。
    为什么人们会重复犯错?因为人们的习气很重,很难扭转自己的思维惯性,除非经历切肤之痛。人们总是屡试屡犯,屡犯不改,难以觉醒。人们会在同样的问题上犯错两三百次,而不是两三次。十几二十年来重复相同的错误,就是导致那么多投资者长期亏损的原因。
    人都会有反复误判的时候,问题是怎么逃离这个困境。痛定思痛,保持警觉,反复复盘,善于学习,敢于纠错。人们应当以修正错误为乐趣,以寻找真相为乐趣,以寻找正知正见为乐趣。
    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拿锤综合症”讲的是,如果人们的大脑不经过合适的训练,那么它就倾向于用自己知道的、习惯的或者喜欢的模式去思考问题,而这种思考方式经常会导致误判。这里涉及以下三类思考模式:直觉思维与反直觉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证实思维与证伪思维。
    直觉思维与反直觉思维,都有自己的应用场景,但大部分人的弱项是反直觉思维。人们与生俱来就有一些关于因果、逻辑的先天直觉,之后又从人生经历中融入了大量的后天直觉,这些都构成了后续我们判断事物发展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在很多场合是适用的,比如看见一片乌云就知道后面会下雨。但是在投资里,直觉思维经常是不适用的,比如听说管理层出来救市了,不可以直接就断定股市会涨;比如看到季报出来业绩不及预期,不可以直接就断定股票会跌;比如知道美股昨夜大涨了,不可以直接就断定A股会涨;比如见到新股上市连板之后第一个涨停板打开了,也不能直接就断定后面会跌。很多投资者都太依赖直觉思维了,还美其名曰是“盘感”,其实这是一种懈怠思考的表现,是内心抵触再次深入考虑问题的表现。如此一来,投资者就很容易陷入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简单心理否定”或者“简单心理肯定”的误区里。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很难说后者一定比前者优越,但大部分人的弱项是逆向思维。这里要注意:第一,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其道而行的思维方式,反过来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问题;第二,思维是可逆的,当一种公认的逆向思维模式被大多数人掌握并应用时,它也就变成了正向思维模式; 第三,逆向思维并不是主张人们在思考时违逆事物发展规律,恰恰相反,逆向思维如果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遵循规律。由逆向思维发展而来的逆向投资正是遵循“物极必反”规律的表现:譬如约翰•邓普顿的“在最悲观的低点进行投资,在疯狂非理性的高点抛出”;譬如沃伦•巴菲特的“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譬如约翰•聂夫的“对我们来说,丑陋的股票往往是美丽的”;譬如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买伊利股份,在塑化剂事件之后买入贵州茅台,在美国芯片禁令事件之后买入中兴通讯。事实上,逆向投资隐含着“择时”要素。只有择时能力高,逆向投资才能做得好。如果买到半山腰,很多缺乏耐性的投资者最后只能割肉出局。
    证实思维与证伪思维,各有所长,但大部分人的弱项是证伪思维。可能大家得先了解一下犹太裔伟大思想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是乔治•索罗斯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求学时的导师。索罗斯的"彻底可错性"思想其实就是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思想在金融市场的一种表述。可证伪性,指的是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对于一个现象,人们总可以找到冠冕堂皇的理论来解释,然后试图通过几个例子(代表不了全体事实)来证明其正确性。于是,人们经常会把错误的原因当成了真正的原因,然后推出错误的预测与判断。这就是索罗斯讲的,我们对市场的理解永远是错的。因此,我们要遵循趋势,试错入场,没有执念,控制风险。这里的重要环节就是“试错 ”。
    要想做好投资,不仅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还要学会正确地思考。如果只用一种思维模式思考,那么通常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误判的次数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思维工具箱”。此外,既然人们的误判是必然发生的,那么试错与纠错就显得格外重要。伟大的投资者都有非常强大的纠错能力,索罗斯是这样,芒格也是。在漫长的投资路上,幻觉无处不在,而真相只有一个。追求真相、纠正错误是这一路走下来最重要的事。总而言之,我们应当谨记《左传》讲的这句话: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作者系丹阳投资董事长、首席投资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