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集体撤离四大行:深谙中国银行业风险?

Discussion in 'Bonds' started by chyyy, Sep 8, 2013.

  1. 核心提示:随着美国银行清仓建行持股,四大行的外资战投已全部撤退,这或许也标志着过去10年来外资金融机构争相投资中资行的时代已经结束。归根到底,中国银行业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21世纪网 一到禁售期满,就迫不及待地出清手中股票,当初以战略投资者高姿态入股中资行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最后都彻底沦为了财务投资者。  9月3日,美国银行悉售建设银行约20亿股H股,套现110多亿港元。
      9月4日,受抛售消息的影响,建行H股低开3.04%,盘中低位震荡,截至收盘报5.85港元,全天跌1.35%。
      随着美国银行清仓建行持股,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资战投已全部“撤退”,这或许也标志着过去10年来外资金融机构争相投资中国银行业的时代已经结束。
      “未来中国银行业,如果体制上不做改动,会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中国银行业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网坦言。
      战略投资or 财务投资?
      过去10年中,包括高盛集团、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等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相继以战略投资者的姿态斥巨资参股大型中资行。
      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的投资无一例外都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根据数据供应商Dealogic的信息,2002年至2010年,美国银行业收购了总额至少148亿美元的中资银行股份,而在2009年至2013年,美国银行业出售了价值373亿美元的中资银行股份。
      对美国银行此次清仓建行,上述银行业分析师称完全在“意料之中”,他称,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行是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投资,财务投资有锁定期,锁定期一到,就退出了。
      “外资金融机构选择不同时点逐步退出中资行,或与每家机构的自身发展策略不同有关,说外资机构参股中资行是‘战略投资’,实际上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该银行业分析师称,外资机构可能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战略投资,而只是财务投资。
      既然是财务投资,属于财务性的策略安排,而非长期持有的战略投资者,那肯定早晚要退出,只是选择时间点的问题。
      据悉,2005年6月,建行香港上市前夕,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建行。此后曾进行4次大规模增持,总计投入近120亿美元。
      但美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决策失误,未经充分尽职调查收购的美林证券成为美银的包袱,美银在全球采取收缩战略,不断减持建行股票以支撑美国本土业务。
      美银对建行的减持高峰早在2011年便开始,当年8月29日美银所持255.8亿股建行H股到期解禁,隔日便宣布抛售其中131亿股,三个月后再抛售104亿股,两次套现共150亿美元。
      据统计,美国银行前后六度减持建行H股,共套现约275亿美元。有业内人士估算,美银入股建行8年以来,投资获利156亿美元,不包括历年的分红收入。
      “美国银行还算是反应慢的,其他外资战投一早就退出了。”从国内某大型国有银行人士的话中不难看出近年来国际大行对中资银行股的抛售已是见惯不怪。
      就在美银出售建行股份4个月之前,高盛以1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其所持工行最后一部分股份,如果将历史上高盛多次出售工行股份产生的收入计算在内,高盛持股工行过程中获利高达100亿美元,而在2006年工行在港上市之前,高盛购入工行股份的成本价仅为25.8亿美元。
    与建行和工行相比,中行和农行的海外战略投资者相对规模比较小,大型战略投资者的退出时间也相对比较早。
      资料显示,在2008年最后一天,中行战投之一的瑞银在三年锁定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即全部减持完全退出了中行。另一战投苏格兰皇家银行步瑞银后尘,也于2009年1月全部出清中行H股。
      而作为农行主要战投之一的摩根大通则先后多次减持农行,其他战投德意志银行、贝莱德、资本集团也纷纷减持。
      目前,国有五大行中,仅剩汇丰与交行仍在“蜜月期”中,汇丰目前仍持有18.7%,合计共138.8亿股交行,为交行第三大股东。
      减持以补充资本?
      9月4日,建行对美银清仓进行回应表示,美银抛售只是由于美国资本规定收紧补充资本需求,不代表对该行前景的担忧。
      而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则对21世纪网指出,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大型中资行背后深层次原因或在于对中国银行业未来风险的担忧。
      在该人士看来,未来中国银行业至少面临以下经营压力:经济下行以及下行过程中不良资产回升和产能过剩;金融脱媒进一步发展,信贷虽然被控制在增速不太高的水平上,但非信贷融资发展很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差收窄,影响利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的监管要求提高,拨贷比压力也在加大;接下来,银行业准入门槛放松,民营资本准入,将来有可能还会建一批商业银行,会对银行业持续产生影响。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另一位不愿署名的银行业内人士,也认为,外资金融机构或预见到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遇到了“天花板”, 将会进入艰难的转型期,估值将来是看低而非看高。选择现在卖出,时点还是一个恰当时点,如果现在不卖的话,将来的估值可能更低。
      很显然,现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已经推行,接下来存款利率市场化放开,长期来看利差肯定缩小,而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收益主要靠利差,利差收窄,利润下滑,估值必然下降。
      再加上自身经营困难,花旗、瑞银、美国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在全球都面临收缩战线的压力,更需要现金流的支持,另外,对大型中资行市场发展趋势的悲观预期以及估值的不看好,都使得外资机构认为与其将来便宜卖掉中资银行股还不如现在抛售。
      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担忧,也是造成外资金融机构撤离大型中资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据外媒报道,中国银行业有大量的政府性债务,包括政府性融资和平台贷款,而国外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很高,地方政府如果出现债务性风险会直接给银行经营造成致命影响,可能带来上千亿的损失。
     
  2. 盡售中國資產,看來美國人是鐵了心要分手了。 負心郎,沒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