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业余交易之路感触及求解惑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started by timetraveler, Sep 24, 2012.

  1. 把人做好了比什么都强!脾气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多学习多成长吧,这些年大家进步也很大了 ,继续努力哦
     
    auvitin likes this.
  2. ;)
    一个不止一次骂人,用“傻乎乎”,"尿不到一壶",“废话”,还有自己即兴编造的一些只有自己知道啥意思的"话?”等话回复提出不同意见的;
    一个以“金刚”,"有真智慧"自居,又总以“指导”别人的姿态发言的;
    如此不堪的容器,你猜能容得下多么深邃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难道是"大智如愚?",也未可知;
    不过面对别人的不同意见,回复中透出的 浓浓的火药味,气急败坏的姿态,搭建试图让人闭嘴架势的努力尝试,只感觉到一点:容器挺浅的。
    面对很多网友的请教,"旁征博引",满嘴古文,不知所云的回复,再或者告诉你先去读读一本书再去读读那本书,然后再…,顾左右而言他。就去你到了一个不怎么熟悉的地方,问个路,那人的回复是,要么古文说的你晕头转向要么告诉你去查这个地图那个地图,然后…;如此这般,你觉得除了浪费了时间还有别的效果吗?或者你从中知道了自己需要多学习古文或者阅读更多地图?
    当你根据他说的内容,汇总穿线,摄切入他所言,他又说你压根没看到他的文子,由此可知他用古文的用意,是为了压根。
     
  3. 有些搞技术分析的,
    其实是借技术分析研判市场情绪,
    交易数据本身就体现市场情绪。

    分类之说取决于标准和粒度,
    能清晰完备自圆其说就行。

    常规基本面/技术面之说主要针对价格波动之成因,
    价格波动首先源于市场参与者之交易行为,
    交易行为部分源于价格波动本身(反身性),归类于技术分析,
    交易行为部分源于与其它,归类于基本分析,
    尽管粗略,有待细分,
    这确是一种清晰完备的分类方式,
    非此即彼。

    若按常规基本面/技术面之粗略分类法,
    陶版所提之“意识形态”,
    归类于技术分析显然有误,
    故只能归类于基本分析,
    如有不妥,
    须先细分“基本分析”大类,
    根据细化之分类体系再贴标签。

    或许可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基本面之基本面,
    亦或基本面之基本面之基本面……
     
    auvitin likes this.
  4. 鼎足三分半腰折,
    是用文字描述四维时空连续区的事件,怎么识局,破局和守局。
    意识形态分析还在这个句子之下,因为维度不同。
    点线面那种结构的分析交易模式,众人早已在投机市场摸爬滚打而熟知。
    前三维是位置,存在空间中,对应许多用技术指标信号以及历史数据挖掘来交易;
    第四维之上,存在于时间中,天地人坐标,把人的坐标加到天地的坐标之中。
     
  5. 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解释清楚自己定义的“鼎足三分腰斩”,但却已经用这些字的组合回答了别人的具体问题,岂不怪哉?岂有此"理"?难道是因为生活在四维空间的原因?直接不接地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解析时空四维空间的理论,其复杂程度相对你自定义的理论如何?差好几个数量级吧,他都能将其解释清楚,就是因为他真的懂;
    而你是将自己定义的东西越搅越混,然后添加些古文经典掩饰你的"馄饨"理论:D
    功夫是将古文的底蕴道理明白的解释清楚,而不是拿来胡乱的塞到你的“馄饨理论”表面,你的是你的,古人的是古人的。
     
  6. “鼎足三分”是说魏蜀吴三分天下,
    “半腰折”是说魏晋灭蜀吞吴,三分不再,
    若单以此诠释分析方法,
    注定外延过广,
    或死水一“坛”,或口水四起。

    四维时空即一维时与三维空,
    三维空描述状态,
    物体位置之状态,
    至少三维,至多三维,
    只能是位置状态,不能是其它,
    若是描述时局之状态,
    三维或许远不够,
    也或许太多,
    无论维度多少,都还是状态,
    状态于时间维上演变,
    西学称时间序列分析,
    以此推论,“识局”即模式识别,
    渔樵好识局,可识局,
    破局守局却非力之所及。

    交易范畴中,
    状态不等于物体位置,
    未必三维,可多可少,
    技术指标及数据挖掘均涵盖时间维。

    何为人的坐标?行为?意识?
    何为天地坐标?时局状态?
     
  7. 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无论是诠释的内容还是提出的问题

    "破局",他提到两个人邓小平和习近平;
    可以说他们做了破局之改革,但是并非全是他们一己之力所能为,而是长时间的累计准备到此时点 需要 当时之破局,时势所致
     
  8. 鼎足三分,
    有一人识破这个局,就是诸葛先生。再往前学的是秦嬴政。
    守局也是他。从天地人这个坐标看,就是诸葛以人御棋,设局做局守局。
    之后毛学到并识破民国之局,多角借力打开局面。蒋不识日败退,事乃危成不懂守局,留残局。
    三分是均衡,腰半折是失衡。
    两端各有攻击力。攻击力反过来就是防守的位。
    上面以虾蟆蛇蜈蚣借喻,简要概述这分力与合力的变动与均衡。
    若查阅隐藏其他版块跟贴,那碾法更细致。
    我们搞投机,不论你进入哪个市场,一定要先识局、破局和守局。
    天地人坐标的过去就是历史,交易讲的是当下的环境。
    当下的环境不是非彼即此,也不是非此即彼,因此索罗斯讲测不准,反身性,
    直接从意识形态入手搅局,金融市场布局。
    由于定位自己是渔樵的角色,做到识局和守局即可。
    破不破不重要,总要有输家大量的存在。
    那这个句子和所谓宏观操盘有什么关系吗?
    看来相似,其实大不同。
    因为一个是防守,另外一个是进攻。
    所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可垂直于三维的第四维时间,其数学由闵可夫斯基提出,
    那是在物理学上的观察。我们需要知道和分析的是人在事物环境中的观察。
    高维空间维数的边界用人做标准。人超过四维时空,就由物理学转到了生物学。
    天地为物理学,人为生物学。以天地人为坐标,从历史到今天。鲜活又生动。
    技术指标以及历史数据等等,一样可赚钱,但那些都是影子的影子,你说的涵盖时间因素。
    都不能代替明天,所以过去心不可得,你以为得着,只是梦幻泡影破灭的时候,你看到有多少靠历史数据投机的人失败了?取特例成功的毫无疑义,因为总当量还是负数。所以谁提某某大湿,某某牛人,都是在泡沫幻想。甚至拿这些人与我匹敌,也是无厘头。与人谈论意识形态不对,就是不拿刀锋剃头。

    习大人访韩,(当然之前你就可预见)
    对这个题目进行分析和推断,
    用鼎足三分半腰折这个模型,
    对投机交易标的的取舍与进退大有帮助。
     
  9. 呵呵,看来可以全篇无古文
     
  10. 读古文,应该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便如你所说为真,判断错误几次又有何妨?
    至少敢用自己的模型,分析方法给出明确的当下的判断,而不像你组合引用古人思想,去组件一些无从验证的玄奥古文;
    n你敢用你的“鼎足三分腰折”做出任何一个市场当下的操作判断不?胜率过50%不?
     
  11. bug 继续扫描中。。。。。呵呵
     
  12. 说得真好,不枉我耐着性子看了半天帖子:D

     
  13. Wenyan兄,
    我之交易思想源于《庄子》的阅读。
    对过去的弯路和教训做了一些完整的梳理。
    那些技术派也好基本面派也好,
    都是求其生存对抗不确定。
    我的一些点滴文字是藏在大陆证券和这里两个版块。
    虾蟆蛇蜈蚣这个典故出自《关伊子.三极》,在大陆证券版也早有叙述。
    当时读来妙不可言。
    于走势分解为a+A+b,
    两端各有患,各有位。
    对应世象就是鼎足三分腰半折。
    言者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存意,得意而忘象。
    古代哲人鉴于词足以害意,
    就用文字消除文字之执,
    就好比用泻药,腹内物除,而药也泻尽。
    因此,不论是具体操作还是物象比拟,我用那些文字必有出处,
    稍加搜索,思索,做了功课,绝不浪费时间。用到之后,我借的文字即可抛掉。
    那么你的刀锋就是你的,与我无关。
    破执也是警示交易之法实无定法,不可刻舟求剑。
    交易如同用兵,应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先胜不在历史数据,在哪里?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14. 多谢耐性指引,
    陶版之言,引经据典,
    明象尚且不易,遑论得意,
    待得闲暇之日,
    平心静气,细嚼慢咽,
    或有所悟,或有所得。

    先胜在庙算,
    庙算当以史为鉴,放眼将来,
    嬴政为史,
    诸葛为史,
    毛蒋为史,
    黑白猫为史,
    习访韩为史,
    数据亦为史。
     
  15. 交易行为部分源于价格波动本身(反身性)归类于技术分析,
    交易行为部分源于与其它,归类于基本分析。
    这个分法挺好!至少有个分类的标准。
     
  16. 1.一晃几年过去了,楼主如今是怎样的情况,是在职业交易这条路上还是回到业余交易这条路上了?

    2.交易这个方面,在确定的时间里每个人所站的高度不一样吧,具体每个人站到什么高度也是难量化或描述的东西.我想我站的高度是不够的,无论站在高处的人们怎样描述和讲解高处的风景,也很难体会和明白,大概就是常说的境界不够吧,因为只站到这点高度,眼界就只有这么点,看到的风景也就只这么点.回贴里有些争论是不是也可以用所站高度不一样来解释呢?
     
  17. 还是有10000小时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