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和一位网友关于投资哲学和对冲基金的交流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started by joesan, Dec 25, 2008.

  1. 20081225--和一位网友关于投资哲学和对冲基金的交流

    原文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d3aa970100bxjw.html

    前天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d3aa970100bx6c.html 发表以后,收到一位新浪网友的回复,以下是我和他的交流。在这里另开一文贴上的原因是新浪网对博客留言回复的篇幅有所限制,只能另起一页。
    ===================================================

    新浪网友
    博主在交易技巧和对交易本质的理解上已达到一定的层次,但个人认为思路上离管理大资金还有一定距离(这种能力和交易技巧特别是短线交易技巧关联不大),这可能和博主缺少独立经营企业的经历有关,对于大资金太过于追求线性回报是不现实的。(2008-12-24 15:05:57)



    博主回复:

    谢谢你的意见。不过根据我有限的经验,管理资金的多少,和管理者水平的高低,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很多现任的大资金管理者,其实缺乏相应的能力。给他一个小账户都不能打理好,现在却一下子让他管理几十亿的投资。其实学历和背景都是唬外行人的。从我一个交易员的角度出发,辨别同行水平的方法非常简单:请拿出你的 track record. 账户的大小不是问题,如果你的成绩单够分量,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你的投资,海外所有成功的对冲基金都是从小做大的。中国是个例外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很追求初始阶段的规模,也不是很追求账户增值的速度。我管理的第一个他人账户是奥运会当天(8月8日)开始的。这个账户主要是做恒指衍生产品的,这五个多月到今天恒指跌了35.8%,上证指数跌了31.6%,而我们这个账户增值了29.9%,五个交易月都是盈利的。期间最大的资金回撤是7& 。 在五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账户领先了市场标杆 65 个百分点,而且是远高于一般投资回报的绝对正收益,可以说比较优秀。 但是事实上,这个账户的收益情况是我管理的账户中最弱的一个。为什么?因为账户的投资人希望在收益率低波动的前提下稳定增值。(这个账户在十二月迄今的十八个交易日中只有一天发生了亏损。)当然,风险的降低也意味着潜在收益的降低,不过根据投资人的风险偏好来制定投资策略是交易员的人物之一吧。再说就像这么一个账户,慢慢滚下去,我相信一年80%-100%的回报率并不是幻想。相信我,有了这种收益率和稳健的资金曲线,你的幸福感会比现在绝大多数操作大资金的朋友强很多。

    从另一方面说,我之所以踏入交易员的行当,本来就是为了追求心灵和财务的双重自由。如果为了操作大资金而背上沉重的负担,那和自己的初衷就南辕北辙了。我喜欢随流远近,任意东西的日子,更喜欢把握自己的未来。


    新浪网友:

    博主你可能误会我的意思了:当资金大到可以影响市场短期走势的时候,更多的要求是配置和分散管理,全部都当日平仓不太现实。对HSIF而言,几张单的当冲在大波动的9~10月就可以超100%,甚至在1%的波动中可以靠技巧获得2%的收益,但几百张呢?
    不过有一些风格的问题相当个人化,也不合适在博客这种公开媒介讨论,不当之处,海涵。
    (2008-12-25 02:07:33)

    博主回复:

    嗯,您这个观点很正确,短线交易的确有可容纳资金上的瓶颈问题。这个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分散化投资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也许在这个博客里,我给大家留下的更多的是一个短线交易员的印象。不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哦。虽然近几年我日内短线交易做得最多,但是我对基于系统交易这一基本理念之上的较大周期的期货合约的波段交易(swing trade ),还有广泛利用期权合约的方向性交易和波动率交易都投入大量的研发时间,并且有了些心得和实战经验。甚至对于我个人因为生活作息制度所限现在不会投入交易的外汇市场,也研发出了超出commercial systems 水准的交易程式。这些东西目前并没有进入我日常交易的主流(当冲交易已经不亦乐乎),但是它为今后可能的资金容量上的扩充预备了交易体系和策略上的配套空间。

    上面说到的这些不同的交易策略,远远超出了目前我的交易内容所相关的范畴,我的 strategy arsenal 里,各种流派的长枪短炮已然济济一堂。如何更好地利用,却是一个费思量的问题。昨天那篇博客《冬训进行时:投资哲学的整合》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情。今年下半年以来我越来越觉得在投资哲学方面,应该有所改变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的躯体可能是静止的,但是他的心灵不应该永远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虽然目前日内交易经过一个牛熊轮回的检验仍然走得稳健,但是我愿意转向一个长短并重,广泛纳入各种衍生工具的交易体系。这个变化,在投资哲学的层面,已经开始发生。在实际操作的层面,择机而动。材料都已经齐了,下什么菜,根据赴宴者的口味而定。

    所以我的工作内容,从实质或神(形神具备那个“神”)方面来说,可能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是个很细分化的市场,细分化到怎样一个程度呢?举个例子来说,单就套利型的对冲基金而言,有事件驱动套利和统计模型套利两大类,然后又分为可转换套利,兼并套利,证券长短仓套利,期权波动率套利,固定收益产品套利等等很多小类。如果我管理的资金,只采用一类交易策略(不是一种),那么就相当于其中的一个细分化的对冲基金。不过我现在正准备做的是另有一类异端叫做对冲组合基金(fund of fund) 。这是一种居于生物链最高端的对冲基金,这么说不是因为它的收益率最高,而是它根据需要来设计模型把资金配置到不同风格和种类的基金,从而打造自己的基金。这样的基金,收益率不一定是最高的(可以是最高的,收益是风险的函数),但波动性是最低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是最佳的。

    所以我最近会看一些 global asset allocation 方面的书,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这个配置模型可以怎么搞。这是今后一两个月里我会做的事情。体制建设是大事, 哲学是上层建筑,但实际也是 infrastructure, 所有的东西都是搭建在它上面的。人类社会进步到今天,但凡有竞争的地方,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公司与公司之间,比的还是哲学,是文化,是体系,是软实力。不是一城一池,一人一事,一个策略,一个模型。

    这位朋友是来自台湾的吗,这么问是因为您说的“当冲”这个讲法在台湾期货界比较流行,大陆这边很多人称之为“日内交易”。台湾的程式交易搞得很红火,程序交易老祖,楚狂人,阿政等都是很有名的人物。那边BBS 和文章我也有经常看啦,学到不少东西呢。

    今天是圣诞节,很多海外市场都休市,祝福您和各位网友都平安,喜乐 !
     
    Last edited by a moderator: Dec 25, 2008
  2. 好文章。好思考。
    关于global asset allocation,如果想看得轻松一点,《黄金屋》一书还算可以。虽然书名俗了一点。

    那个网友也很值得重视。应该是个比较有水平的人。他能从博文看出你有水平,然后惺惺相惜愿意多扯几句,这本身就体现了他的能力和素质。

    我最近也在困惑。因为小资金试水境外市场的顺利程度超过预期。可以理解那个网友的考量。:cool:
     
  3. 是,看得出是他是有水平的同行。
     
  4. joesan, 我也说两句,不当或冒犯之处,请海涵,仅作交易哲学上的争论。

    你的很多观点我都有同感。相同的就没太多可说了,仅说存异之处。

    你的交易哲学可能有个矛盾:如果你追求的是financial freedom,以后可以闲云野鹤,那么基本的假设是你不会去管理大资金,也不会成立公司雇很多人。private trader 跟 fund manager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点像startup创始人跟professional manager之间的差别。我的看法是你可以选择其一,但不可能两者都是。从你的上文中我的印象是你希望有自由的生活,有希望有管理大基金的气魄,你的标准用的都是基金经理的标准,所以成为矛盾。

    我的经历与你有些类似,有很好的教育背景,都是辞掉金领的职位,选择从事private trader这个艰辛但充满挑战的职业,甚至时间和年龄都相差不多。不知道你有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商业经营的训练,如果把trading当成一个business来看,而我们是创业者,会发现有很多类似之处。

    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点:focus, focus, focus。 小企业本身资源匮乏,只能看准一点,锲而不舍,才看得到成功的一点星星。说得难听一点,你今天经营得不错,如果什么都想上,长线的,短线的,期货,外汇,期权,除非你智商2000,每天有96个小时,否则,结果必然是什么都不精,在哪个战场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战线拉得过长是做得好的公司常犯的毛病。

    有点事,以后再接着写。节日快乐!
     
  5. 关于哲学类的书,我推荐看 大卫。休谟 写的《人性论》,特别是第一章《论知性》。我现在正在看,觉得很有启发。

    另外,虽然我本人是学数理统计出身,也干过一段时间的程序员和交易员;但是,对于程式化交易,我本人一直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其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能够证明,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类似于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 或者换个角度,从统计学角度说,如何证明过去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是取自同一样本空间的?

    对于这个问题,休谟给出的意见是“不可能有理证性的论证来证明” (P107 人性论 上册,商务印书馆)

    如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那么“程式化交易”实现长期稳定盈利,就很是一个问题。换句话说,“即使你是用你口袋里赚到的钱”也不能证明这一点。因为,你只能证明你当前是获利的,而不能说你能一直保持盈利。

    刚加入海洋论坛不久,我就关注Joesan兄了,也遍览了你的博客。但即便是如此,我也无法解决上面的问题,让我加入程式交易的行列。

    希望Joesan指教。
     
  6. maharaj 兄,等待您的继续赐教哈。

    ylxwyj 朋友,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光是对程序交易,所有的价值判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去的成功不能代表未来的成功,可是中小业主还是希望和行业里最大的公司做生意,银行还是愿意借钱给对钱的渴望最小的企业,每年的公务员考试还是挤满了趋之若鹜的年轻人。可是中小业主能够保证他们不碰到安然吗?银行能保证笑脸迎来的不是三鹿吗?年轻的求职者会预料到若干年后公务员会。。。哦,希望不会,当官的都混成那样的话,老百姓更没指望了。

    所以,虽然你也许不愿承认,但是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你已经在用过去的成败来给人或事打分了,对不对?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除了 past performance,我们没有可以其他可以用来做判断的依据。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只是不使用过于优化的标准以至于我们的价值判断在事后看来显得那么的一厢情愿。

    具体到交易操作,我不担心自己的某个策略会失效。因为任何策略在投入使用以前,我已经假设某一天它肯定会失效。所以我建立了一套标准来量化“失效”这个概念。这和下单后建立止损的道理是一样的。被止损以后的策略不是以后永远不再用,而是成为板凳球员,保持对其监控状态,一旦恢复状态而赛场局势又需要它重新上阵,那么可以让它上场再显身手。事实证明,如果你的投资组合和策略足够分散化,那么完全可以消化一两种策略的失效。
     
  7. Hi, Joesan兄. 从你说的“因为除了 past performance,我们没有可以其他可以用来做判断的依据。”看,我想,你的观点应该和休谟是一致的吧?你也认为,“不可能有理证性的论证来证明,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类似于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所以,才退而求其次,用历史数据作为检验performance的标准?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你关于“我不担心自己的某个策略会失效。。。”这一段,给出的不是对于“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类似于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的证明方法,而是证明了“我们所刚刚经验过的例子是否类似于我们之前所经验过的例子”的方法。换句话说,你对于失效的评估,是针对两段历史数据的比较?

    我看你的博客,你对于不同的情况,比如短线剧烈波动等等,设计了不同的盈利程式。换言之,当现阶段的情况类似于你所设计的例子模式时,你就获利;反之,就亏损。在实际操作中,你同时套用几套模型,不断调整,去掉你认为“失效”的,保留或增加你认为“有效”的,来平衡你的收益和损失。大体应该是这样吧?

    如果我上面的推测基本符合你的操作,那么,可不可以认为,你在程式交易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前提假设,“下一时刻的模式(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类似于当前的模式(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

    请指教。:)
     
  8. 休谟的这个论断是非理性的。如果休谟是这么论断的话。:D
     
  9. ylxwyj 朋友,你的这个段子把我逗笑了,我们不要把这个帖子弄成纯哲学的讨论好不好。说实话,我没有读过休谟的理论哈,我前面的观点来自自己的思考,如果一定要扯理论的话,还是那句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大白话比较靠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么检验? 读理工科的人都经历过金工实习吧:乒乒乓乓一阵折腾后,屁颠屁颠地把自己做的零件给老师傅用千分卡尺来量,所以所有检验都是事后来做的,事前无法预测。

    关于我的操作中分散化部分,你的理解是对的。就是这么个流程。不过事实上很少替换使用的策略,因为一个理想的策略应该能够适应不同市道。另外分散化不单指策略,市场的分散化也是一个必要的部分。现在亚洲时区内可以交易的衍生产品已经蛮多了,各种股指产品,加上更多的股票期货和期权,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交易机会。当然,大家最期盼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金融衍生品。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目前是很低的,在通过引入衍生产品提高效率的这个过程中,会有其他地区已经难觅的低风险高收益的交易机会。呵呵,我知道在上海有些资金已经等得很不耐烦了。
     
  10. joesan, 不敢说赐教,我说的都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有时甚至感觉是警醒自己的,有可能不适合于你的情况,就当善意的提醒好了。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作为private trader,不能用基金管理的方式来管理资金。Murray Ruggiero 说得比我透彻,你英文很好,我直接把摘抄的部分贴在下面(原文不知在哪儿了)。

    The truth about money management
    Although we can learn from professional money managers, as private traders, we should not…
    Murray A. Ruggiero Jr., August 2004
    Not all great traders are fund managers. Consider Larry Williams and Sheldon Knight.
    They appear to be trading too aggressively in trading contests. However, Knight says that his goal and probably Williams' was to make as much money as possible while keeping the risk of ruin, which he defines as a drawdown point where no further trading can take place, at a reasonable level. He also says that he would still trade that wa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und managers and successful private traders who trade only their own funds rests at the level of their purpose and goals.
    Individual traders
    They need to consider the difficulty in rebuilding their account if their trading fails.
    They need to truly understand what can happen in real life drawdowns, so they can handle that issue when it occurs.
    Most important, they need to understand their goal is to make as much money as possible while trying to ensure that they will have capital to continue trading.
    They can trade more illiquid markets.
    Fund Managers
    Goal is to achieve superior return-to-risk ratio, but going much beyond it does not earn him much in terms of client interest.
    An average return with less risk after fees of five percentage points per year over the S & P 500 will rais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A partner in a successful fund can become very wealthy without the high return figures that would be necessary for an individual trader starting out with a $10,000 account to do so.
    Many money managers do well because they provide diversity, not necessarily because they offer high returns.
    Back to Money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Knight, a trader who wants to make as much money as possible needs to expect 40% to 60% drawdowns in his trading. In his view, the 60% drawdown is the point where a trader needs to stop trading to reevaluate things. But, if you do not have a 40% drawdown every few years, you are not trading aggressively enough to maximize profits. Generally, fund managers need to have a drawdown characteristic that is about one-third that of an individual trader's. A 15% drawdown with consistent 30% returns will make you a very successful money manager.
    Problems for both groups: the black swan
    If you have followed the stock market for the past 20 years, there have been at least half a dozen five-sigma events.
    Five steps that an individual trader needs to do to succeed
    1. Allocate sufficient capital and understand his risk tolerance.
    2. Have a trading system or systems that can be trusted and followed even in a drawdown period. A trader needs to be able to follow his system and take every trade almost without question.
    3. On the basis of risk tolerance and system parameters, develop a money management plan for increasing position size, adding markets or systems as trading capital increases.
    4. Know what happens when a five-sigma event occurs. Can you withstand a five-sigma event? This is the only time when it might be necessary to override the rules, or establish special rules for this case.
    5. Set realistic goals for the account. Establish a point where reevaluation of trading and money management occurs if the goals are not met.
     
  11. 我想说的第三点,是关于private trader的竞争优势和niche的选择。这个大方向的问题好像在美国的交易论坛里都没有什么讨论,我认为到了一定程度是必须非常清楚的。说白了,假设你今年赚了一百万,你知道为什么你能赚这一百万?为什么是你来赚这一百万?为什么不是一千万?不清楚为什么,过几年你可能会成为那90%的一部分,弄得越明白(经常有多方面的原因),明年比今年赢利更多的几率就越大。

    想说的太多,敲得又慢,再续。

    圣诞平安!
     
  12. 我特希望那位新浪网友是大资金的操作者,而且也希望他代表了大部分的大资金操作者:D
     
  13. maharaj 兄 , 你的三个问题归纳起来都是讲private trader 和 hedge funder trader 的区别的,怎么来化解这些矛盾。我觉得可能还是求同存异比较好。对风险的考量,无论是对于自有资金,还是管理他人资金,都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个人而言,我的风险喜好程度,和一般的基金客户差不多,宁愿牺牲一点收益率来降低风险。一个 trader 的风格,看他的资金曲线就可以了。如果我是投资人,我会选择的交易员,他们的资金曲线一定是夹杂一些小回档,有时会有一个平台但是大趋势稳定向上,没有向下直线跳水的那种。挑出满足这种形态资金曲线以后,收益率越高越好。另外这种形态不应该受宏观经济局势或者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 这样的资金曲线,也是我作为交易员追求的目标。另外多策略,多市场,分散化,有了电脑自动交易的帮助,个人交易员也不难完成。 所以我想交易策略和风格不是个人交易员和机构交易员之间的主要区别。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使用的杠杆和承受的风险不同,机构交易员有对他个人而言是巨大的杠杆和较低的风险,个人交易员在资金方面没有杠杆,而承受所有的风险。所以我特别佩服海外像 Campbell 那种历史悠久从小做大的对冲基金,那是真实力,刀光剑影里杀出来的野战军啊。现在国内更多的情况是跑上来就圈个几十亿,然后开始收管理费。这样的玩法是把老百姓都当傻子,搞不了几年的。

    总之,无论是private trader ,还是 hedge fund trader,大家的属性是相似的,最终也都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两者可否互相转换,这个因人因时因势而异。无论如何,做一个快乐的 trader 最重要。 Happy trading to all !
     
  14. Joesan, 你好。正如你所说的,“体制建设是大事, 哲学是上层建筑,但实际也是 infrastructure, 所有的东西都是搭建在它上面的。人类社会进步到今天,但凡有竞争的地方,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公司与公司之间,比的还是哲学,是文化,是体系,是软实力。不是一城一池,一人一事,一个策略,一个模型。”

    我并不是一个先天性的“哲人”,哈哈~~ 杨振宁还是李政道说过,“数学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看了一页就不想看的,还有一类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的。”事实上,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比看数学数害怕看哲学,顶多也就是看看中国的儒释道而已。应该说,是交易把我推向了哲学,在经历了被市场的正抽、反抽、正反狂抽之后,才捧起了厚厚的哲学书。

    从整体看,投资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基本面派(供需啦、企业价值论等)、技术派(金融工程、程序化、技术分析、随机波动,或者靠盘感等),还有就是阴谋论派(挤兑市场、内幕消息等等)。但是,看看格雷厄姆、LTCM的Merton、天才作手Livemore、还有最近的Madoff,似乎 基本面派靠不住、技术派靠不住、阴谋论派也靠不住?!如果,一项事情虽然困难,但仍有成功的可能,那么,我是愿意去努力的。但是,如果这件事情,像制造用动机一样,是一项impossible mission,那我的努力还有意义么?换句话说,我不奢望像Livemore一样能够击败市场,起码希望能在市场中做到长久盈利。但是,这可能么?如果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这起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从全球范围看,对冲基金的平均生存年限在3年左右,而且真正能够跑赢大盘的基金就更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开始思考三个问题:
    1、“我们在市场中获利,并很好的长久生存下来吗”的可能性存在吗?
    (和你一样,我追求的是心灵和财务的自由,还要加上幸福美满的家庭。我不想要Livemore这样的人生,即使他曾经叱诧市场。)
    这个问题,我还无法回答自己。究其根源,恐怕又回到了上面的哲学问题。除非盖棺论定,否则无法说明“今天成功的投资者,明天还能依旧很好的生存”。

    2、价格是可以预测的吗(如果不可预测,那么近似于随机波动;如果可以预测,那么趋势是存在的)?
    我个人认为,价格是无法预测的。原因不在此处赘述了,等我的思考告一段落,我会整理出来。

    3、如果价格无法预测,换言之,在价格波动上,“不可能有理证性的论证来证明,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类似于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而“人作为一种天生的模式寻找者”,我们能否在市场中寻找到比较恒定的东西呢?我个人认为,是“人性”。谚语说,“华尔街没什么新东西”——我想,指的就是人性吧。市场交易的品种、价格总在不停地波动,我们无法预测,也无法证明它们是属于某个Normal Distribution;但是,人性,千百年来的变化似乎并不大,我更愿意相信,人性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整体样本空间,也许,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金融模型能用的时间更长一些。

    哲学的思辨,可以推进我们的交易策略。Joesan,我看过你在博客上,对于塔勒布是比较欣赏的。而塔勒布的哲学思想,恰恰是来自于波普对于休谟哲学问题的反驳。不是很长,如下:

    ============

    一、休谟问题的提出

    休谟对归纳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他认为:“说到过去的经验那我们不能不承认,它所给我们的直接的确定的报告,只限于我们所认识的那些物象和认识发生时的那个时期。但是这个经验为什么可以扩展到将来,扩展到我们所见的仅在貌相上相似的别的物象;则正是我所欲坚持的一个问题。”即认为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不可证明,宣称这类推理不是推理,而只是一种心理“习惯”,对因果关系提出了质疑。



    二、休谟问题的几种解决方案

    解决休谟问题的方案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一下三类:第一种为归纳的合理性提出辩护;第二种否定归纳的合理性;第三种认为休谟问题根本就是假问题,从而消解了休谟问题。

    。。。

    第二种方案:否定休谟问题的合理性。代表人物:波普

    波普觉得休谟所指出的归纳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是完全准确的,其推理也已经十分清楚和完备,但是不同意休谟将归纳问题的产生归结为心理学方面的原因。另外,休谟认为归纳是个事实,人们离不开它,波普则是彻底否定了休谟问题,认为归纳不仅在逻辑上不合理,在实践也无用,从而走向了演绎主义。波普提出了证伪主义,注重反面例证,用发现一只黑天鹅的例证来反驳“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归纳结论。

    。。。

    ============

    对了,关于讨论市场交易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举了一个金工实习的例子。我个人认为,不是很妥当(咱们交流哈,别生气)。我觉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比较大的差别,套用你也看过的《宽客人生》的说法,前者是和上帝在猜拳,后者是和上帝创造的人在猜拳;后者中存在互动性。正如,物理中,可以精确的预测“玻松光斑”和行星运行轨迹;而在交易市场中,恐怕没有人拥有这种能力吧?

    写到这里,我觉得说得有些散了。先到这里吧。我还在思考我的交易哲学框架,争取能在明年的上半年,有个小结。到时候,还希望大家指正啊。

    :):):)
     
  15. -----插播一段画外音------

    1、休谟是伟大的哲学家,天才的哲学家,人类叛逆期(走出宗教笼罩)的旗帜,将哲学的某些重要领域发挥到了极致,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经常看看可以醒脑。:cool:简单的人物介绍对休谟思想的简单分析
    2、波普尔。一级棒的哲学家。他的理论武装了很多一流的科学家。不需要经常看。因为,认同他的人一般早就将他的理论融入自己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很难再割舍。:D
    3、塔勒布:87年股灾曾经赚过,赚过后就到处宣扬,成名,弄了个hedge fund来做做(也好像是两个)。但那棵树下再也没有等到兔子。基金被迫解散。今年兔子又来了。现在是专业的畅销书作者和演讲者。人气旺得不得了。是不是又借机再新弄一个hedge fund去等兔子,就不清楚了。

    (休谟和波普尔都是我很喜欢的人,但很少遇到喜欢他们的市场人士。:D借机为他们吹吹喇叭。我已经尽量简单了啊:cool:

    -----画外音结束-----
     
  16. :cool: :eek:
    ————————————————精彩!
     
  17. 谢谢maharaj ,解决了一个长久困扰我的问题

    谢谢joesan,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18. 多谢 windspeedo。你的两个链接很好,我已经收藏了。
     
  19. ylxwyj,


    前面说过,我所说的“投资哲学”(investment philosophy ),其实国内多译为投资理念。什么是投资理念,我想它应该对三个基本问题给出回答:

    1--交易动机( 交易的动机是什么?对胜负盈亏的态度)
    2--风险偏好(指风险容忍度,不涉及具体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方案的制定)
    3--策略种类 (指交易何种产品,采取什么大类的策略,是方向性策略,还是市场中性策略。不涉及具体策略的制定)

    知道了对以上问题的基本态度,也就知道了一个交易员属于哪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公开的信息中,只会知道3的答案,大多数时候 1和2 只能从该交易员产出的资金曲线中去揣摩。当然,每个交易员对自己的交易理念,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而您说得三个哲学问题,和我说的“投资哲学”的概念还不一样, 您的问题:
    1、“我们在市场中获利,并很好的长久生存下来吗”的可能性存在吗?
    2、价格是可以预测的吗
    3、如果价格无法预测,我们能否在市场中寻找到比较恒定的东西呢?

    这有点类似于纯粹的哲学问题了,很抽象,可能也没有人讲得清楚。而且即使讲清楚了对于日常的交易恐怕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

    退一步讲,您的三个问题归纳起来其实是一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提出过的问题:是不是可能有长期稳定获利的交易方法。 对此问题,我不试图给出答案。但是前面说了,我的对应方法是假设只可能存在暂时有效的方法,而没有长期有效的方法。然后我去找出很多种recently effective 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之上建立一个监控系统,根据监控结果不定期地 actuvate /deactivate 这些方法。 足够分散化以后,哪怕我们不知道您的三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在市场里长久生存。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windspeedo
    谢谢你的链接。俺对哲学的有限知识,源自92年买的一本罗素的小书《西方的智慧》,当时作为扫盲读本囫囵吞枣读过算数,现在早忘了一大半了。刚才翻出一看,还真有休谟这么一个哈。惭愧惭愧。
     
  20.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