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交易已死,高频交易永生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started by tom_sh, Apr 12, 2016.

  1. 最近这一年对中国证券市场高频/程序化/量化交易者们来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旧的生态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形成.难免有人会说: xx交易已死. 是的,即使股指期货能再开闸, 一些市场参与者的投资限制能被解除, 我们也将进入正面清单管理的时空,过往的霜天万类竟自由的景象恐怕难得再现了.
    Game over了吗? 金融市场也许. 但如果把眼光放的再宽一些,再远一些,至少我已经发现高频交易在中国又悄然兴起了新的战场.
    偶然性的原因,这段时间研究和实践了一些虚拟货币/金融交易,主要是信用卡积分、航空里程、酒店积分、电子化货币和三方支付这些东西。我看到了另一类高频交易正在上演。
    在最基本和简单的层次上,主要是消费者参与的由商家或金融机构发起的促销活动。在每次活动中,个体的消费者积极参与,以获取小额交易金额(多为10-200元之间)基础上的一个小额(一般每单小于100元)折扣,主要的收获是心理效用。
    然而,高频交易者明白盈利高确定性的策略辅之以高周转就是印钞机的道理。这一点,中国的黄牛们也懂,水客们也懂,于是前者采用了程序化手段,后者采用了人海战术。放到了中国的特定环境下,中国式的高频交易就这样走起了。
    如果说刷12306火车票还有法律风险的话,那么刷各大银行和银联的刷卡活动就要保险多了。比如xx银行每个月每张借记卡2次刷卡满100-15,每日0点开始,2000个名额,基本上10秒内扫荡一空。这10秒内,人工手快最多的可以刷3单,但如果上自动交易的话(行内俗称收割机),那就是几十、上百单的刷(当然你得有10+张银行卡、10+部手机/短信收发装置如果需要短信验证交易)。
    在中国搞高频,程序化手段再强也不能脱离人工协助。像水客和代购这些主要押海关抽检资源不足的是比较直接的。而跟金融机构pk的往往也需要采用人工手段来规避一些规则,比如上一例中开收割机的人如果想多收个三五斗的话,就得每天夜里搞收割,而白天去银行反复销旧卡、开新卡。
    中国式高频交易机会多、变化快、适应能力要求高。今年2月27日开始,某银行推了一个指定连锁超市周末刷卡限2000人打1-5折的给力促销。我3月12日(周六)第一次参与的时候是下午4点左右刷的卡,第二天是晚上刷的卡,均轻易拿下。接下来一周也是如此。然而从第三个周六(3月26日)开始,下午4点名额用光。第2天是下午2点结束战斗。一周后11:70, 二周后9:50. 这个时候银行坐不住了,改规则统一各超市网点的刷卡开始时间(看起来很像flash boy中的speed bump),其结果是10分钟内结束战斗。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搞法钱太小,精力不值得。然而如果你想想中国的促销(上个超市例子中的银行每天的促销费用约20万)有多少就明白,这里的机会丝毫不在股指期货市场之下的,关键看你是不是那个伊士顿了。
    如果说促销套利本质上是latency arb和exchange rebate的话,再上一个层次的中国式高频就类似于regulation arb了,比如各种manufactured spending的本土化版本。
     
    rok and Jack_wh like this.
  2. 角度新颖,重新连上海洋,看到有质量的帖子感觉真好
     
  3. 高频交易永远存在,只是前仆后继罢了!
     
  4. 这个例子有意思,中国式套利广泛应用啊..
     
  5. 中国式监管套利,总是游走在法律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