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问题/秘书问题

Discussion in 'Fund Operating and Career' started by DaiCao, Jun 2, 2014.

  1. http://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231 如何科学地挑选中意的伴侣?
    作为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他决定约见11位女士。根据亚历克斯·贝洛斯在他的新书The Grapes of Math 中的描述,开普勒记录了自己的寻爱历程。
    亚历克斯·贝洛斯写到,开普勒需要的是最优策略——这种方式不能确保成功,但却能使成功的几率最大化。并且事实证明,数学家们认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可循的准则。
    无论你是在挑选妻子或丈夫的人选,毕业舞会的约会对象,求职者还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任何时候,这个策略都能起到作用。规则很简单:在开始阶段,你必须定下选择的总数(这么说吧,如果你在一个小镇里生活,约会对象是有限的,汽车修理厂也只有那么几家),列一个清单——清单一旦列好不能改动——然后你一一约见清单上列出的人。再次申明,我要说的法子不一定总能带来让人高兴的结果,但是相比随机情况而言,这样做的成功几率要高得多。对数学家们而言,这就足够了。
    他们甚至为这个方法起了个名字。在20世纪60年代,这被称为“婚姻问题”,之后又称为“秘书问题”。
    怎样操作
    亚历克斯写到:“想象你正在面试20个人,想在其中为自己找一位秘书(或者配偶、汽车修理厂技工等),在每次面试结束之后,你必须做出决定,是否让这位求职者得到职位。”如果你决定让某人入职,游戏就结束了。你不能再继续面试其他人。“如果在见到最后一位人选之时,你仍然没有做出决定,那么职位就落到这最后一位的头上了。” 亚历克斯写道(并非假设所有的秘书都是女性——他只是遵循了上世纪60年代的观点)。
    所以记住:每次面试结束后,要不就定下人选,要不就继续面试。如果面试过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让你做出决定,你就别把职位交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当你决心定下某人时,游戏也就此结束了。根据马丁·加德纳在上世纪60年代对准则的描述(一部分建立于前人的基础上),最好的方式是面试(或约见)前36.8%的人选。不要雇佣(或是迎娶、嫁给)这其中的任何人。但当你遇到比这些人中最好的还要棒的人选时——那就选他(她)吧!是的,最佳人选也可能出现于前36.8%的人中——也许你还能遇到第二人选,并为他(她)的出现而烦恼,但是,如果你倾向于获得有利的机会,这仍然是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是36.8%?答案涉及到数学家们称之为"e"的数字,这个数字出现在以下公式中: 1/e =0.368或 1/e =36.8%。获取更多详细信息,请点击这里,或是参考亚历克斯的书。但很明显,这个公式在各种控制情况之下都证明有效。虽然它不能保证让人愉快或满意,但它的确为人们提供了36.8%的机会——就拿从11位可能成为妻子的人中做选择这件事儿来说——36.8%是一个不错的成功概率。
     
  2. 这一原理应可用于选股和选时。
     
  3. 感谢分享,这个思路很有趣!~
     
  4. 交易拦截似乎也一个道理
    要么当下拦截,要么继续等待 ,如此循环直到被系统止损拦截。

    我弄了折衷的, 就是手工对冲盘 。 等到利润被系统拦截后手工关掉对冲盘。

    以及手工追单 。。 追单算超配。
     
  5. 有趣的思路,不过这个考察样本的总数(11个备选老婆或者20个面试者)是怎么来的?
    这个总数才是关键,11的36%,20的36%,50的36%差别很大.... :confused:
     
  6. 你把老婆看成拦截次数道理一样。

    盈利后拦截会有N个阶段,N的选择问题。 因为机会只有一次不选就过去了。 最后反正一个拦截。
    其实有点综合评选了, 条件X 控制评选分数, N控制次数。
    通过历史统计 获得最优化X的分数, 那么只要X到达 即可拦截 ,反之等待下一次。
    但是依旧会等不到最终拦截, 因此可以继续优化。
    当连续 低于X评分出现N次后拦截, 因为可能更坏在后面。
     
  7. 我现在对于优化是否真的有用持怀疑态度。 :)

    个人觉得能优化的前提是:#1 变量组成的空间不管有多大,至少应该是封闭的;#2 概率分布应该能以某种模型描述。
    而实际上,金融市场上的数据(和变量)组成的空间就算不是封闭的也是趋于非常非常大,而且各种黑天鹅,决议,干预都可以扰乱根据历史数据回归出来概率分布模型。

    那么,基于历史数据回归得到的模型有多少用处?

    回到这个36%的问题上也是一样,打算面试20个人或者面试200个人,面试到总数36%时确定的基准,哪个更好是不言而喻的。

    感觉这个方法也就是从主观概率上让自己觉得"心安"罢了。
     
  8. 货比三家
     
  9. 这个要调查一下:那些谈恋爱样本数量严重不够、就结婚了的人,他们的后悔率是多少?
    假如全国平均处对象7个后结婚,那按此理论,谈1、2个后就婚了的,对配偶不满意率应该很高。
     
  10. 如果最好的在36.8%里,剩下的都更差,如何决策呢
     
  11. 你当成绝对统计了,实质这是一个 cache 属于还要考虑有效命中。 假设80%的 cache 都在有效, 20%不可控制不足以毁灭前面的80%这个 cache 基本就实现了。 无非是可靠性能否提高到85% 以及不可控的可控精度提高。

    但不能说这个 cache 100% 这是无意义的。
     
  12. 样本总数受其他条件限制,比如一个市场中的所有股票数量、一个股票的K线数量。
    1/e 大致是为了获得相对较好的结果,在总数中归纳判断标准需要的比例。
    另外可以找一下 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 的书。
     
  13. 这正好有个相似的问题:
    http://zhidao.baidu.com/liuyan/detail?id=5125 “一见钟情”其实挺靠谱
     
  14. 此法不错,顶一下
     
  15. 命中注定的缘分
     
  16. 如果这样,那结果就是没选到最优对象。该方法不保证一定选到最优对象,只是说可以使选到最优对象的概率最大。

    总数越大,选到最优对象的概率越逼近1/e。总数较小的时候,选到最优的概率偏离1/e会比较大(例如3选1,最优方法是用第一个做基准,选到最优的概率为0.5)。
     
  17. 我只是好奇这个1/e的推导过程~(比如样本的分布状态)
    不明白这个推导过程~就不明白这个问题的假设前提~
    后面啥运用都是 瞎扯~
     
  18. 这里有推导过程
     

  19. 嗯。我知道不一定选到最优。 想问的是,如果最优在前36.8%,后面应该如何选才能尽可能地次优呢?总不会一直不停地比较,直到最后一个人吧。